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船舶概念开始兴起,船舶智能化成为世界船舶制造行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1]。1961年,日本最早通过机舱集中控制和驾驶室遥控主机技术建成全球第1艘自动化船舶——“金华山丸”号散货船。20世纪80年代,日本着手研制船舶智能导航系统。2012年12月,日本启动SSAP(Smart Ship Application Platform,智能船舶应用平台)项目研制,旨在使船载、岸基信息系统方便地获取船载导航、控制、机械等设备的各种数据,并最大程度处理利用这些多样性数据,实现船舶安全航行、绿色环保等目标。同一时期,韩国也开始执行“智能船(Smart Ship x.0)”规划项目,该项目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ICT)促进船-岸间的信息互联与融合,目的是在提高船舶安全性、节约能源的同时提升船舶航运整体效益,催生新的市场和服务模式[2]。2011 年 3 月,日本现代重工与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共同开发推出智能型船1.0型4500标准箱集装箱船,提出的“船舶综合管理有线/无线网通讯技术”(Ship Area Network,SAN)已成为IEC批准的国际标准(IEC 61162-450)。欧洲于2012 年 9 月启动了“基于智能网络的海上无人航行” (MUNIN)项目,通过自主航行船舶和无人船舶的开发应用,缓解海员数量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同时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海上事故发生概率。2016 年 4 月 9 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宣布,美军将开展全球最大无人驾驶船舶“海猎人”号的研究、测试与试验,整个项目为期2年,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进行。
随着全球智能船舶的研发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展开。对于智能船舶研发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也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船舶智能的概念和特点,然后讨论智能船舶研发的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智能船舶研发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发风险分析,着重从技术和财务2个方面研究如何进行风险防控。最后,对智能船舶研发风险防控进行总结,为我国研发智能船舶进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3]。
1 智能船舶基本概念与特点 1.1 智能船舶基本概念通常来讲,所谓智能船舶,就是利用网络、传感器、通信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取船舶自身、载荷物流、港口、海洋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据智能处理和分析等技术,在船舶航行、货物运输、管理、维护保养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
根据已公布的CCS智能船舶国际规范,智能船舶的概念一般包括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等6个方面功能,记为
i-Ship (Nx,Hx,Mx,Ex,Cx,Ix)。
其中:N为智能航行;H为智能船体;M为智能机舱;E为智能能效管理;C为智能货物管理;I为智能集成平台;x为可选功能补充标志。当船舶具有某一项或几项智能功能时,即可授予一项或几项相关的智能功能标志。
1.2 智能船舶特点智能船舶通过船舶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可以优化船舶航行,降低船舶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减少人为误操作,提高设备及人员安全,节约燃油、人员等成本,提高船舶运营效益。相较于非智能船舶,智能船舶具有如下特点。
1)安全可靠性提高
对于船舶制造与航运来说,安全可靠自古以来是重点考虑的第一要务。分析人类航运历史上的海难事故,多数均是由人为因素导致,譬如船员观察瞭望不认真,或者由于经验、能力等原因对天气、环境等判断出现偏差,或遇紧急情况驾驶操作处置不当等。智能船舶由于采用大量先进技术装备代替人工,船员配置大幅减少,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自主导航、自主驾驶等技术逐年进步,不久将来可能实现船舶航行的无人驾驶,正常的航行大多由机器操作,人只起监督辅助作用,负责在解决突发性事故时切换为人工手动模式,与传统船舶相比智能船舶发生事故概率估计减少一半以上。在智能船舶发生触礁、碰撞、海盗劫持等危险时,岸上指挥中心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操控船舶,实现自动返回或快速救援。因为配员减少甚至或无配员,智能船舶比人工驾驶的传统船舶安全可靠性更高,遇到重特大事故人员伤亡将大幅减少。
2)运营费用降低
近年来,由于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存在风险隐患,长期离家漂泊,船员这一曾经令人向往的职业逐渐缺乏吸引力,不少船员选择放弃这一职业,国际许多航运企业面临船员招工难的困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具有高素质船员的薪酬水平增长速度更快。统计分析表明,船舶远洋航行成本近50%与人工有关。若广泛使用智能船舶开展远洋运营,枯燥漂泊的海上航行过程配备船员的数量大幅减少,不仅可以缓解船员招工难的困境,而且可以为企业节省船员的薪酬成本。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可以自动检测船舶故障,促进船舶及时维修保养,航路规划的优选,也可以节约不必要的航行费用。
3)更加节能环保
近年来,国际环保组织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逐年加大。随着海上交通运输的增加,海洋环境遭到的污染破坏也在增加,这些污染破坏大多是船舶上的人或设备造成的。智能船舶由于配员减少甚至无配员,可以大幅降低人员或船舶设备的污染。随着船员减少,智能船舶人员生活区变小,相关配套设施减少,船舶本身重量减轻,可以降低船舶能耗。另外,智能船舶实现航路优化、漏油自动检测等功能,也可降低船舶航行的能耗。统计分析表明,与传统人工船舶相比,远洋航行货轮的运营效率将最多提高20%,同时碳排放量也减少20%。
2 智能船舶研发风险因素分析由上述智能船舶的概念和功能特点来看,智能船舶研发是一项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如图1所示,当前的智能船舶研发一般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不仅涉及船舶智能设计,对船舶智能制造、智能操作、智能运营、智能服务等也要综合考虑[4]。
由此可见在智能船舶研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非常多,牵涉到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等诸多方面,如突然出现的技术门槛、融资渠道中断等,都可能使得研发受阻、研制进度滞后。对于“风险”一词,一种常见的说法来源于沿海居民打鱼。沿海居民在每次出海之前都要祈祷,祈祷的主要内容是希望神灵保佑他们在出海捕鱼时能够风平浪静、满载而归,因为在长期的实践中,渔民体会到风会形成很大的不确定性,产生不可预测的危险,也就是说,出海打鱼,有“风”就意味着有“险”,从而形成了“风险”一词的由来。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于1895年对“风险”概念作出了权威性的解释,他认为风险是“损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1921年,美国著名专家弗兰克-奈特进一步给出了风险的定义,他认为风险指“一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企业等经济主体通常不能拥有事物发生的充分信息,因而难以对将来发生的所有可能事件给出一个确切的概率值;相对于风险这一概念,奈特认为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
在本文中,将“风险”定义为: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约束下不能实现整个项目目标的可能性及产生的后果的一种度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RF = f(P,C),
式中:RF为风险评价函数;P为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C为不利事件发生的后果严重性。
可见,风险包含2个因素:一是它具有不确定性,即它的发生有一定的概率;二是风险会带来不希望有的后果或损失,譬如研发项目关键技术不能取得突破、费用的超支以及项目周期的推延等。对于智能船舶来说,研发风险RF分解组成如图2所示。
其中,智能船舶研发风险因素(P)主要有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进度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六大方面;智能船舶研发风险后果(C)主要包括技术后果、费用后果和进度后果。
可见,智能船舶研发风险具有多层次性、高技术性和整体性。由于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在智能船舶研制风险中占较多比例,后果也较为严重,因此本文从技术和财务2个方面进一步对智能船舶研发风险进行分析[5]。
所谓技术风险是指开发、研制智能船舶系统全寿命周期所涉及到的各种技术风险因素。智能船舶研发需要运用大量高新技术,不确定因素多、探索性强、技术复杂度高,导致风险因素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比如由于技术开发失败的可能性、生产工艺开发失败的可能性以及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涉及到使船舶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达到和满足设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
1)研究方向选择
很多情况下,收益与风险、不确定性正相关,即收益与风险往往同方向变化,技术创新项目高效益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对于智能船舶等大型技术创新项目,通常投资额巨大,研发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不容易预测。在智能船舶开发中,一旦研究方向选择错误或出现偏差,就可能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损失。譬如在船舶自动驾驶的避碰航路规划研究中,有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人工势场等理论方法,若方向选择错误,可能导致研发过程受阻,研发周期延长,研发资金投入损失等诸多问题。作为一项正在发展中的创新性工程,智能船舶研发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存在选择何种系统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的风险。
2)技术成熟度和难度
在智能船舶开发过程中,有些技术创新设想、发明思路最初似乎可行,在后续研发阶段,随着研究向深度、广度推进,就会发现许多关键技术难题没有突破,一些重点问题可能无法逾越,需要对最初的发明思路调整或较大改动,有的项目甚至从头再发明再创造,企业缺乏这些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能力,导致一些创新项目延迟甚至半途终止。船舶企业领导追求任期考核目标,希望掌握先进技术后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快速取得投资回报,有时候没有等技术完善,甚至不进行小试、中试等环节,条件不具备就筹措巨资,匆忙建立生产线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设计、边测试试验、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求快心理,反而形成设计反复,导致创新周期比预期长,项目研制成本超预算,甚至项目最终失败终止[6]。
3)技术发展速度快和可替代
智能船舶涉及的通信、传感器、网络等技术迅猛发展,更新换代非常快。在先进智能船舶研发过程中,当船舶企业采用某项技术创新时,该项技术当时先进,但产品研制周期有较长的时间,当项目结题完成,或利用该技术的新产品刚刚推向市场,投资成本没有收回,可能另一项更先进的可替代出现,完全可以替代前一项技术,甚至功能更强成本更便宜,这样原先的研发前功尽弃。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常常难以预测,只要市场提供更好的新型可替代产品,就可能使企业原先的研发投入半途而废,计算机芯片升级换代、卫星导航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等,均使得当时许多企业的产品才开发出来就落伍,并很快被市场淘汰。
4)人员素质和能力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技术人员的素质、经验、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是智能船舶技术开发的关键,关键人才的流失有时候会导致研发项目终止或挂起,智能船舶的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识渊博、富有创造力的领军人才更是一将难求,需要长时间培养。
5)科研生产制造能力有限
在智能船舶研发上,研发、测试平台的建设可以提高科研效率,船舶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测试需要多部门的协同,智能技术成果的转化,生产制造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多项技术的集成链接,需要工艺配套衔接,需要相关元器件零部件的供应,任何环节的缺失,均会使研发效率下降,生产制造能力受限,不能快速形成生产规模,也就不能收回研发投资效益。
综合上面的分析,智能船舶研发技术风险指标可归纳为研究方向选择、技术难度和成熟程度、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人员素质与能力、科研生产能力等5个因素,如图3所示。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规定的研制进度、技术约束下,不能按照预算经费完成言之目标的概率。在智能船舶研发全周期中,需要及时足够的资金保障。但在智能船舶研发过程中,用于支撑各项研发投入和支出的资金来源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问题,导致研发过程受阻,形成财务风险。费用超支和资金链断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智能船舶研发进程资金需求和各项资金的来源渠道,智能船舶研发财务风险包括资金投资与预算、筹融资风险、成本控制和效益回收与分配等4个方面。
智能船舶研发财务风险因素如图4所示。
1)投资与预算
相比于一般项目的研发,智能船舶的投资和预算表现出更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船舶信息技术研发、试验装备复杂且更新换代快,元器件零部件价格波动大,智能船舶涉及技术领域广泛,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多,对投资立项选择开发项目风险加大。智能船舶产品研制周期长,研发活动涉及部门多,技术创新活动复杂,消耗的人、财、物额度大,难以归集预测,市场变化快,投资回收效果、回收周期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智能船舶研发项目的预算非常难以精准编制与控制。
2)筹融资风险
船舶技术企业同样存在着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选择的筹融资方式也有所差别。对于初步创业阶段企业,企业没有规模化生产能力,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信用额度不大,也缺乏证卷市场融资,该时期的企业开展智能船舶研发主要依靠自筹资金积累和股权内源性融资,只能选择无人艇等小型智能船舶,或开发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研发。对于成长发展阶段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收益现金流开始稳定,产品单位制造成本和销售费用降低,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金融投资领域对企业关注和授信增加,该时期船舶企业开发智能船舶主要利用留存收益、银行信贷或风险资本,也可以获取政府基金支持,同时还可以同有实力的公司进行联合开发,但必须让政府部门、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伙伴充分了解智能船舶的发展态势。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经营业绩稳定,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规模大,自筹资金能力增强,获取银行信贷变得容易,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渠道,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智能船舶不熟悉,所以要让他们支持该领域的创新需要做更多的沟通工作。
3)成本控制风险
智能船舶产品技术复杂,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研发周期长,科研成本控制难度增加。譬如,船岸无线通信网络,因为要克服海上或内河复杂的气象环境影响,在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等方面也比普通产品要求高,有时候,技术人员为了少犯错,过度的质量、容错措施,也会进一步增加船舶科研的开发成本。研发人员长期的成本意识薄弱,往往为了赶进度而牺牲原材料、元器件的采购成本控制。有的怕进口原材料、元器件停产或国外限制出口,有时候会一下子积压许多原材料、元器件库存。
4)效益回收与分配风险
低迷的航运市场导致船舶企业资金回收困难,智能船舶与市场上的普通船舶产品有很大区别,它的购买成本会增加,但营运成本、人员费用、安全性等会大幅增加,这种优越性如果能够得到市场认可,则会促进智能船舶的推广,使智能船舶开发企业顺利实现投入资本回收和逐步盈利,但如果不被广泛接受,将会引发一系列的资金回收问题,产品滞销将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回收困难,继而引发亏损甚至更严重的财务危机。智能船舶等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形成,并产生良好的收益,企业应该根据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对创新有功人员实行一次性激励或股权长期激励,稳定和吸引人才队伍,但技术创新的贡献难以准确量化考核,股权激励又受国家政策、企业战略等限制难以快速体现效果,分配不公会导致企业技术人员心理失衡,不好的激励反而使人才流失。
3 智能船舶研发风险控制对策与建议根据上述对各种风险,特别是对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的分析,可见在整个研发智能船舶系统的同时,隐藏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需要我们事先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以求顺利实现对智能船舶系统的研发,取得最大效益[7]。
所谓风险控制就是应对可能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做法。智能船舶研发风险控制就是通过对智能船舶研发过程中可能的各种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对策,用最小的成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以便减少或消除因风险造成损失的过程[5 – 6]。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和措施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离、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等几个方面。
风险防控与智能船舶的等级相关。根据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LR)对船舶智能等级的界定,智能船舶可分为以下0~6级:
0级,手动干预操作,无辅助性决策功能;
1级,在船舶上拥有辅助决策功能,能给予人员操作建议;
2级,在船舶上或者岸上有辅助决策功能;
3级,主动辅助自动化,实现辅助决策自动化功能,同时人员在需要的情况下作必要的干预;
4级,监控辅助自动化,在主动辅助自动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人员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监管的状态;
5级,准自主化,人员只在很少的情况下对系统监管;
6级,完全自主化,人员不做认可监管,完全依赖船的自主操作。
智能船舶智能等级越高,研发风险越大。
根据上述对智能船舶研发风险,特别是技术风险指标和财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对于不同智能等级船舶研发风险必须采取相应控制对策与措施。
3.1 智能船舶研发技术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1)正确选择技术方向。项目立项论证时,预先对智能船舶发展态势科学分析,对智能船舶涉及的各关键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严谨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先进可行又与企业经济规模相适应的船舶智能化项目。适当、合理选择和确定研制船舶的智能等级,不追求过高的智能级别。企业内部成立技术委员会,组织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审,必要时邀请国内同行甚至国际同行专家进行技术咨询、评审,确保技术方向选择的正确性。
2)多种举措应对技术难度和成熟度风险。制定完整的智能船舶技术发展规划计划,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图,对相关技术开展预先研究,对不熟悉技术做好培训与学习,通过技术预热防止后续的实施阶段发生因对项目关键技术掌握不充分而影响项目进度。对于不成熟的关键技术,要加强小试、中试等环节;对于高难度、高复杂性的关键技术,要组织优秀项目团队,进行集中技术攻关,或者引进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发动全企业研发力量协同创新。在国内外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创新,也可以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实行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自技术优势,通过外协外包将技术风险转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一般来说,对于相同智能等级的船舶,船舶载荷越大,船舶速度越快,智能导航驾驶的技术风险越大,可以先在较小的船艇,以较慢的速度航行,对要突破的关键智能技术进行开发试验,或采用数字仿真等手段进行模拟测试,确认技术路线合理正确后,再移到更大、更快的船上试验开发,可以避免重大的研发损失。
3)密切关注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建立专门的技术情报队伍,密切关注国内外同行在智能船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动向,一旦发现更好的可以替代现有方案的技术路径,必须立即中止现有的开发,选择更好的方案实现本企业的研发目标。
4)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智能船舶开发涉及船舶、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海洋工程等不同专业,根据技术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采取得力的举措挖猎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维持项目团队核心骨干的稳定,确保智能船舶项目中长期的人力资源需求,防止人才流失、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团队协作出现问题带来的项目中断或终止风险。另一方面,根据项目涉及的不同领域、技术方向,分派不同特长专家负责领军攻关,同时要求专家在研发过程中进行传帮带,将专家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建立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式人才队伍。
5)改善科研生产条件。与智能船舶开发配套,建立合适的研发平台和实验室,建立与船舶智能技术必需的测试试验条件,同时要对传统船舶生产线进行改造调整,以满足新的智能船舶的研发、试验和生产需要,如果光建立高水平的科研条件,测试生产能力跟不上,势必影响智能船舶快速设计制造和早日投向市场。
3.2 智能船舶研发财务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智能船舶开发投资大,研制周期长,财务风险控制主要在投资决策、预算、筹融资、成本控制、效益回收与分配等环节要做好管理和资金保障,确保智能船舶研发顺利推进,取得成果突破,最终保证项目成果推向市场实现盈利。主要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1)加强投资和预算管理。选定项目要根据企业的资金实力以及资金获取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资金实力强的企业或者企业可以获得成本比较低的资金,这时可以选择一些大项目来操作,相反则应该谨慎选择小的项目。智能船舶的开发涉及企业许多部门,技术开发部门、生产测试部门以及财务管理部门等要加强协调沟通,尽量准确编制项目的各项开支预算,在实际研发过程中,若研发工作调整,也要相应及时调整预算,确保研发项目的顺利开展。
2)拓宽筹融资渠道。根据智能船舶开发规划或计划,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好项目资金来源分析,拓宽筹融资渠道,对于初创阶段或效益不好的企业,以自有资金、股权内源性融资为主,对于成长发展阶段、有一定规模企业,可以综合考虑风险投资、有资金实力的公司联合项目开发、证卷市场、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不同方式来筹融资,确保项目资金供应不发生断裂,对于成熟阶段、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主要采取品牌合作、银行低息贷款等外源性融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智能船舶的解释沟通,确保智能船舶项目资金的及时供应。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部门有多种技术创新支持基金,企业要根据需要及时申报这些基金,单独申报有困难,可以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多个单位联合申报智能船舶方面的项目,为企业研发智能船舶获取更多的政府支持[8]。
3)完善成本控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建立、完善成本预算和核算制度,根据智能船舶科研项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成本对象,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预算,确立成本控制目标,以项目研发周期或年度、季度等长度为成本计算期,将智能船舶研发过程中消耗人、财、物及相关管理活动费用进行搜集整理和归集、分配,精细区分费用发生的金额大小、期限和主体。对于管理费、人员薪酬、土地使用、固定资产折旧等,根据项目研发中实际情况,对不同部门进行合理分摊。财务部门定期向领导上报成本系列报表及分析报告,并定期向项目团队发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对于有可能超预算项目及时提醒,实现成本目标预警。对于智能船舶开发来说,既要重视项目功能、性能指标的实现,同时要重视达到这些指标的成本投入。对于技术状态严格控制,避免多次设计更改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树立质量成本意识,不能为了质量或者进度,就忽视成本控制。要建立责任制,谁签订合同谁收款,避免因为智能船舶新产品的市场推广造成应收账款的增加,要综合分析经营形势,制定合适的库存目标,压低应收账款和库存存量,严控应收账款和库存增量,将“两金”压控与科研项目结算挂钩,并作为企业各个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4)做好效益回收与分配。正确分析国内外航运市场,找准智能船舶市场切入点,多为船东作想,多向客户宣传智能船舶虽然购置成本高,但在人员费用、运营维护成本等方面比传统船舶有优势,争取智能船舶早日被市场认可,促进新技术产品效益回收。制定技术创新奖励政策,正确评估技术人员在智能船舶开发方面的贡献,在新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一次性激励科研人员,或采用股权、期权等形式,对从事智能船舶开发的有功人员进行长期激励,稳定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企业从事智能船舶产品研发。
4 结 语当今,智能船舶已成为船舶设计制造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智能船舶在航运市场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智能船舶的研发涉及多项关键技术,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今天,智能船舶研发的风险控制也日益受到船东、设计单位、船厂、设备厂商的高度重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颁布以来,我国已有多家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启动船舶智能化的顶层设计与研究工作,智能船舶已经成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针对智能船舶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功能特性,分析了智能船舶研发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对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这些风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供设计单位、船厂、设备厂商进行智能船舶研发时参考。
[1] |
柳晨光, 等. 船舶智能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 船舶工程, 2016, 38 (3): 77–83.
LIU Chenguang, et al.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hip Intelligence[J]. Ship Engineering, 2016, 38 (3): 77–83. |
[2] |
张宏, 等. 对装备科研重点项目风险管理控制的思考[J]. 国防技术基础, 2009 (8): 8–11.
ZHANG Hong, et al. Thinking on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of Key Research Projects of Equipment[J].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Foundation, 2009 (8): 8–11. |
[3] |
王静蕾, 喻林. 智能船舶的系统设计与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6 (08): 4–6.
WANG Jinglei, Yu Lin. System Design and Research of Intelligent Ship[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08): 4–6. |
[4] |
沈建明. 项目风险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SHEN Jian-m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04. |
[5] |
敖晨阳, 徐飞, 韦工, 寿海明. 舰船动力系统研制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09 (11): 37–41.
AO Chen Yang, XV Fei, WEI Gong, SHOU Haiming. Risk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Marine Power system’s development[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11): 37–41. |
[6] |
吕惠文, 等. 大型装备研制风险管理及对策[J]. 四川兵工学报, 2014, 35 (12): 52–55.
LV Huiwen, et al. Research on Risk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 Equipment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ichuan Ordnance, 2014, 35 (12): 52–55. |
[7] |
伦蕊. 研发逐利、风险控制与管理者经验[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0 (6): 121–132.
LUN Rui. Profit-Seeking, Risk Control and Manager’s Experience in R&D[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0 (6): 121–132. |
[8] |
王晓菲. 大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2.
WANG Xiao-fei. Risk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D].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