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科学技术  2017, Vol. 39 Issue (3): 97-100   PDF    
特种船舶进出坞工艺分析
陈钢, 秦晓宇, 闻鸣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摘要: 对于基线平整、不含突出附体的船舶,采用纵向进出坞,是一种传统、安全且便捷的进出坞工艺。有附体的船舶采用常规纵向进出坞会导致进出坞水深要求的增加。本文结合实例,对带有附体的船舶进出坞工艺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进出坞工艺下的水深要求,优化进出坞工艺,提高船坞的适应性,以获得较好的工程经济性。
关键词: 进出坞     带有附体的船舶     坞底坑    
Special vessels docking process analysis
CHEN Gang, QIN Xiao-yu, WEN Ming     
China Shipbuilding NDRI Engineering Co., Ltd., Shanghai 200063, China
Abstract: Regarding vessels without underwater appendage, longitudinal docking process appears to be reliable and convenient but leading to a larger docking water depth requirement. The essay analyzes the docking process of vessels with underwater appendage by combining real project.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consuming, and optimize the process, the specific dock process is demonstrated and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docking water level requirements, docking arrangement constraints.
Key words: dry-docking     underwater appendage     dock pit    
0 引 言

船舶进出坞操作是船坞使用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船舶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进出坞操作日益频繁。不同工艺形式的船舶进出坞,对水位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常规船舶进出坞多采用纵向的形式,安全且便捷,而带有附体的船舶若采用纵向进出坞则会导致对水深的要求更高。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对常规船舶纵向进出坞,纵倾船舶纵向进出坞,横向进出坞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优化进出坞工艺,提高坞的适应性。

1 船舶纵向进出坞工艺

纵向进出坞指的是船舶移动方向沿船舶纵轴,在拖轮或引船系统的带动下实现进坞与出坞操作。

1.1 船舶进坞操作

船舶进坞前,要按照厂方要求进行纵倾、横倾调整,一般纵倾首尾吃水差不应超过船长的 1%,横倾调平。调平船体后,应确认船方是否配备足够的系缆、撇缆、碰垫及完好的系缆设施。

在准备完毕后,坞内注水,在水未淹没坞墩时,速度应较慢,待水淹没墩面后方可快速注水。注水时应注意观察,坞墩应无松动现象,否则应暂停注水加以固定。

船舶进坞时应选择在合适的风、浪、流条件下,并且配备吊拖拖轮帮助进坞,拖缆水平夹角应不大于 15°,拖缆长度一般以 40~60 m 为宜。在船身 70% 入坞后,则不得再开动主机。

为保证坐墩准确性,校正缆绳应使用钢丝绳,一般对中校正缆绳,在船首左右和船尾左右各1根,分别与船舶纵向轴线成 45°角左右。

坞内排水时,应随时调整船舶在坞位置,限制坐墩时船舶的位置偏差。

1.2 船舶出坞操作

首先,同船舶进坞,应调整船舶压载起浮,控制船舶的纵横倾。在确认坞底无可能产生的漂浮物,船底的临时支撑拆除或固定牢后,坞内进行注水。

在船舶起浮前,登船梯应吊离舷或坞面。待缆绳外所有管线都已拆除,船舶即可出坞,出坞时,水深、风速、波高、流速等其他限制条件与进坞相同。船尾系在船坞上的缆绳,应在尾拖轮能有效控制船尾出坞,不与船坞两侧发生碰擦时才能解掉。船首在坞上的缆绳应在拖轮全部带妥并能有效控制船舶时才能解掉。

1.3 常规船舶纵向进出坞水深要求

常规的纵向进出坞,船舶基线从墩木、坞门槛顶面上方通过,二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裕度。

常规船舶纵向进出坞如图1所示。

图 1 常规船舶纵向进出坞水深要求 Fig. 1 Docking water depth requirements for common vessels

操作水深要求如下:

$D = T + a + h\text{,}$

其中:D 为船舶进出坞所需水深;T 为船舶吃水;a 为龙骨下富裕深度;h为墩木高度。

可见,此时水深要求应包含船舶吃水、龙骨下富裕深度及选取的墩木高度。

1.4 首或尾带附体的纵向进出坞水深要求

当船首或尾一端有附体,为避免附体从墩木顶面通过,从而导致进出坞水深要求增大,通常将带有附体的一端朝向坞口端,以尾端螺旋桨突出的船舶为例,其具体停泊侧面图如图2所示。

图 2 尾部带附体船舶坞内水深要求 Fig. 2 Docking water depth requirements for vessels with stern appendage

一端带附体船舶的进出坞工艺流程大致同不带附体船舶,区别在于对水深要求的敏感性上,即进出坞水深需要包含附体高度。

采用图 2 中方式,坞口段(突出附体下)不设墩木或设低矮墩木,则根据上述 1.3 节中水深公式,可不计尾部附体高度T1,但需对坞门槛上方净水深Dk 进行复核,要求Dk T +T1 +a

采用突出附体段朝向坞口方向、且附体下不设或设矮墩木的方式,附体高度基本不影响进出坞水深。

2 某项目概况

某厂现有船坞长 151.8 m,宽 68 m,坞底高程 –7.50 m,坞深 12.7 m,设计进出坞水位为 3.0 m。

拟进出本船坞的某船舶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表 1 船型尺度 Tab.1 Ships dimensions

现有坞长度小于船长,明显无法满足该船进坞要求,至少需将船坞接长至 200 m 以上。船坞现有船宽大于2倍船宽,满足要求。

船坞深度需要进行详细复核。本文按3种不同的进出坞工艺方案,对船坞深度进行复核、分析。

3 进出坞工艺方案 3.1 常规纵向进出坞工艺方案

根据本工程拟建船型,首、尾部突出物高度分别为 3.35 m 及 2.1 m。则在船体调平状态下,整船最低点为船首部,纵向的水深要求为:

$D = {\rm{ }}T + {\rm{ }}a + {\rm{ }}h + {\rm Max}\left( {{T_1},T_2} \right)\text{。}$

其中:T1 为尾部附体突出高度,T2 为首部附体突出高度。

取富裕水深为 0.5 m,选用高度为 1.8 m 的墩木,则船舶进出坞所需水深为 12.3 m。在原设计的进出坞水位下,坞内水深 10.50 m,小于纵向进出工艺要求的 12.3 m。现有船坞所能提供的水深不满足该船进出坞要求。

若要采用常规纵向进出坞工艺方案,船坞则需要加深,现有船坞的坞壁、底板、坞口等结构均需重建,相当于新建一座船坞,工程量巨大,投资费用高。

3.2 纵倾进出坞工艺

常规船舶纵向进出坞需要将船体调平,保持船舶首尾吃水一致,本工程船舶首尾均有突出物,并且首尾附体高度不同,即使调平,首尾最低处吃水仍然不同。因此,可以考虑船舶带有纵倾进出坞,首尾纵倾 1.25 m,使得尾部最低点与首部最低点处吃水一致,则此时的进出坞水深需求将小于常规调平状态下的水深要求。

图 3 带附体船舶纵倾进出坞 Fig. 3 Longitudinal trim docking for ship with under-water appendage

首部最低点吃水:TF = 6.5 + 3.35 – 1.25/2 = 9.225 m;尾部最低点吃水:TA = 6.5 + 2.1 + 1.25/2 = 9.225 m;进出坞水深D =TF +a +h = 9.225 + 0.5 + 1.8 = 11.525 m。

采用纵倾方式,水深要求小于常规纵向进出坞,若进一步加大纵倾,使尾端吃水加大,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水深,但现有船坞水深 10.5 m,仍不能满足要求。

3.3 横移-纵移进出坞方案

纵向出坞的水深需同时考虑附体与坞墩的高度,故总水深要求较大。

本方案考虑充分利用坞宽,避免附体从坞墩上纵向通过,船舶从无墩木的一侧纵向进入船坞,然后横移进入坞墩侧,避免附体从坞墩上方通过,从而降低水深要求。具体过程如图 4所示。

图 4 横移方案 Fig. 4 Transverse docking proposal

采用该工艺,产品起浮后横移–纵移出坞过程中水深应满足以下条件:①横移时船底不得触碰墩木,包括曲线边墩;②船底基线下突出附体不得触碰坞底板。

1)船首移船水深要求

船舶首部由位置Ⅰ横移至位置Ⅱ如图5所示。

图 5 船首横移示意图 Fig. 5 Bow transverse moving

图5中,船舶坐墩时,首部附体位于坞底坑内,垫墩不高出坑顶,则首部横移–纵移过程,水深仅需满足条件②船底基线下突出附体不得触碰坞底板,水深要求D =T +T2 +a = 6.50 + 3.35 + 0.5 = 10.35 m。现有水深 10.50 m 满足首部移船要求。

2)船尾移船水深要求

图 6 船尾横移示意图 Fig. 6 Stern transverse moving

图6中,船舶坐墩时,尾部附体位于坞底坑内,垫墩不高出坑顶,则尾部横移–纵移过程,水深仅需满足条件②船底基线下突出附体不得触碰坞底板,水深要求D =T +T1 +a = 6.50 + 2.1 + 0.5 = 9.10 m。现有水深 10.50 m 满足尾部移船要求。

3)船中移船水深要求

图 7 船中横移示意图 Fig. 7 Mid-ship transverse moving

图7中,中部横移–纵移过程,水深仅需满足条件①横移时船底不得触碰墩木,包括曲线边墩,水深要求D =T +a +h + Δh(边墩超高) = 6.50 + 0.5 + 1.8 + 1.0 = 9.80 m。现有水深 10.50 m 满足中部移船要求。

综合分析,采用横移-纵移进出坞工艺,水深要求避免了附体高度与墩木高度的叠加影响,现有船坞深度即可满足该船进出要求。

3.4 其他配套设施(坞坑)

本工程船舶首尾附体高度均大于坞墩高度(1.8 m),则当船舶坐墩时,首尾附体将碰触坞底板,需在首尾区域设置坞底坑容纳附体,如图8所示。

图 8 坞底坑深度要求 Fig. 8 Dock pit depth requirements

坞底坑深度应大于附体高度加坑内垫墩与坞墩高度之差,即H <hf h +hk ,本工程首部、尾部坑深分别取 2.8 m和1.5 m。

3.5 方案比较

本文针对同一船型,分析了3种进坞方案,具体方案比较参数如表2所示。

表 2 方案比较 Tab.2 Proposal comparison

由表 2 分析可见:采用传统的纵向进出坞工艺,水深要求最大;对于首尾均有附体、且附体高度不等时,通过纵倾调节,可以适当缩小水深要求;采用横移–纵移工艺,增加的进出坞操作步骤,但其对水深要求最低。本工程最终选用了横移–纵移进出坞工艺,仅需对现有船坞接长,避免了船坞加深,极大地了节约了工程投资及建设周期。

4 结 语

传统的纵向进出坞,船舶从坞墩上方通过;若带有附体的船舶纵向进出坞,需要考虑附体高度增加的水深要求。对于已建船坞,有可能导致原设计水深不足,无法满足带有附体的船舶进出坞。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船坞的宽度,采用横移–纵移进出坞工艺,有效减小了进出坞水深要求,优化了船坞改造方案,节约了工程投资。对于有类似要求的船坞新建、改造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CB/T 3677-1995, 船舶进出干船坞技术要求[S].
[2] CB/T 8524-2011, 干船坞设计规范[S].
[3] BS6349-3:2013, Maritime works-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design of shipyards and sea locks[S].
[4] 居惠红. 适用于平地建造的海工平台移船下水系统设计[J]. 舰船科学技术, 2015, 37 (s1): 149–153.
JU Hui-hong. Design of assembly construction and slipway launching technology for FPU platform project[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37 (s1): 149–153.
[5] DON B. Guide to ship repair estimates[M]. Elsevier, 2000: 5–28.
[6] FELSKI A, NAUS K, et al. Present status and tendencies in docking system’s development[J]. Annual of Navigation, 2015, 21(1): 35–48.
[7] BARRASS C.B, DERRETT C.D.R. Ship stability for masters & mates [M]. Elsevier, 2006: 301–311.
[8] 张铁干. 船舶进出坞拙见[J]. 造船工业建设, 2001, (1): 42–58.
ZHANG Tie-gan. Opinions on dry dock [J]. Ship Building Industry Construction, 2001 (1): 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