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参数对板桥油田板南断块CO2吞吐效果影响研究 | [PDF全文] |
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 610500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板南断块位于板桥油田南部,北大港断裂构造带东北倾末端,主要包括板64、板14-1、板70-18三个断块[1-2]。板南断块埋深小于2 500 m,孔隙度介于18%~40%,渗透率介于(90~3 145)×10-3μm2,地层原油黏度介于50~100 mPa·s,是高孔高渗的普通稠油油藏。油藏构造断裂复杂、小幅度构造发育,储层薄而且变化快,纵向上含油气层系较多,底水能量活跃。受油藏构造制约,难以形成有效的注采系统。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2018年12月对板14-1断块水平井45H开展了CO2吞吐矿场先导性试验。截至2019年4月,吞吐水平井45H日产油量由1.6m3/d提高至4.73 m3/d,含水率由98.1%降低至62.5%,CO2吞吐改善油井产能效果明显,可在板桥油田板南断块推广该技术。
CO2吞吐作为一种投资小、适用范围广的有效增产手段,在补充地层能量的同时,控制底水锥进,与地层原油发生混相,提高油井采收率。冀东、胜利等油田已成功开展了CO2吞吐矿场试验,初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3-5]。根据国内外已进行CO2吞吐的矿场施工效果来看,CO2吞吐技术在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时期的水驱油藏,特别是在油层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难以形成有效注采系统的小断块油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6-7]。
钟立国、鞠斌山、杨胜来等研究表明,吞吐区块地质特征和水平井的相关参数直接对CO2吞吐效果起作用[8-10]。为了弄清各静态参数对板桥油田板南断块水平井CO2吞吐效果的影响,本文从CO2吞吐的作用机理出发,根据板南断块的一般地质特征,运用CMG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各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系统分析CO2吞吐效果对不同静态参数的敏感性,为板桥板南断块油藏水平井CO2吞吐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和指导。
1 CO2吞吐机理CO2吞吐技术是指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将CO2注入地层,然后关井“浸泡”一段时间,让CO2充分与地层原油接触、扩散、混相后再开井回采的过程。CO2通过萃取原油中的轻质和中间组分,与原油互溶,降低原油黏度,减小界面张力[11]。回采时,随着压力的下降,CO2与原油分离形成“泡沫流”或以类似于溶解气驱的效果使原油被采出。同时,随着CO2注入量的不断增加,水平井周围底水被逐渐驱回水区,减缓了底水锥进程度,并由此大幅度地降低含水率,提高原油的最终采收率。
1.1 萃取原油中轻质和中间组分在地层条件下,由于未被原油溶解的CO2密度较高,其在“浸泡”期间能气化或萃取原油中的轻质和中间成分。特别是部分经膨胀仍未脱离地层水束缚的残余油,在与游离的CO2发生相间传质后,使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沉淀,残余油中的轻质和中间组分与CO2形成CO2–富气相,使其在回采时被CO2携带采出,从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1.2 降黏作用根据热力学相似相溶原则,CO2能够与原油互溶,大幅度降低原油的黏度。Monger T G、王守岭等研究表明注入足量的CO2溶于油中可以使得原油黏度降低到原来的10%~20%,减小原油的渗流阻力,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能力[12-13]。
1.3 改善界面张力作用地层条件下CO2通过分子扩散作用与原油互溶,在达到近混相或者混相的情况下,原油与注入的CO2会形成混相流体,降低界面张力,甚至可降为零,从而提高CO2的驱油效率。理论上来说,在完全混相的情况下,原油采收率可达到100%[14-15]。
1.4 膨胀作用当CO2注入到地层之后,部分CO2溶解于原油中,原油体积膨胀,这样不但补充了前期开釆的地层能量损失,还起到一定的保压效果。同时,注入的CO2在返排过程中会起到一定的溶解气驱效果,更容易将原油采出。
1.5 控制底水锥进随着CO2注入量的不断增加,在气驱作用下,水平井周围地层水被驱回水区,含水饱和度快速降低,水锥高度逐渐下降,有效地控制底水锥进。此外,庞辉等人的研究表明,在CO2吞吐开井回采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一部分溶解在地层水中的CO2逸出,加上地层水的体积随压力降低而膨胀,导致地层水流到狭小的孔隙时,产生所谓的贾敏效应,使得地层水不易流出,起到控水作用[5]。
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为进行静态参数对CO2吞吐效果影响的研究,根据板南断块地层特征、流体性质和实验数据,采用商业数值模拟软件CMG的GEM模块,建立常规稠油油藏水平井CO2吞吐模型,数值模型如图 1所示。模型网格总数为67×27×60= 108 540,网格步长为5 m×5 m×1 m。
3 影响因素评价
为在板桥油田板南断块推广实施水平井CO2吞吐技术,需明确静态参数对CO2吞吐效果的影响。影响水平井CO2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原油黏度,以及水平井的长度和避水高度[8-10]。在所建立的数值模拟模型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不同储层及水平井参数下,水平井开井生产至含水率98%时的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从而确定各因素对CO2吞吐效果的影响。
3.1 孔隙度的影响在相同的油藏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水平井长度及避水高度条件下,分析对比孔隙度分别为20%,25%,30%,35%,40%时的开发效果。由图 2可知,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均随着孔隙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孔隙度为35%时取得最大值。分析其原因是随着孔隙度的增加,原油流动空间变大,更容易被采出;但是当孔隙度过大会使得注入气体CO2的指进现象变严重,驱油效果变差。但是总体来看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变化范围较小,可认为孔隙度对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小。因此,板南断块适宜注CO2吞吐的区块孔隙度为30%~35%。
3.2 渗透率的影响
在相同的孔隙度、地层原油黏度、水平井长度及避水高度条件下,分析对比油藏渗透率分别为100×10-3μm2、700×10-3μm2、1 300×10-3μm2、1 900×10-3μm2、2 500×10-3μm2时的开发效果。由图 3可知,随着储层渗透率的增加,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缓慢减小的趋势,并在渗透率为1 900×10-3μm2时取得最大值。分析其原因是:渗透率的增加使得原油流动系数增大,原油被有效排驱,但过高的渗透率会使得气体沿高渗优势通道产生窜流,与原油接触不充分,同时也会由于早期气窜而影响驱油效率。但是总体来看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变化范围较小,可认为渗透率对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小。因此,板南断块适宜注CO2吞吐的区块渗透率为(1 300~1 900)×10-3μm2。
3.3 地层原油黏度的影响
在相同的孔隙度、渗透率、水平井长度及避水高度条件下,分析对比地层原油黏度分别为50、65、80、95、105 mPa·s时的开发效果。由图 4可知,地层原油黏度越低,CO2吞吐的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就越高,开发效果越好。分析其原因是:地层原油黏度越低,CO2在其中的溶解度越大,原油流动能力越强,CO2吞吐效果越好。总体来看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变化范围较大,可认为地层原油黏度对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板南断块适宜注CO2吞吐的区块地层原油黏度为50~65 mPa·s。
3.4 水平井长度的影响
在相同的渗透率、孔隙度、地层原油黏度及水平井避水高度条件下,分析对比水平井长度分别为110、150、190、230、270 m时的开发效果。由图 5可知,随着水平井长度的增加,注CO2吞吐的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不断增加;当水平井长度为230 m时曲线开始出现明显的拐点,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增幅变小。水平井长度的增加会使得单井的控制面积增加,但水平井段过长的同时会使得气体和原油接触不充分,也可能会导致气窜从而大大降低注气吞吐的采出程度。但是总体来看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变化范围较小,可认为水平井长度对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小。因此,板南断块适宜注CO2吞吐的水平井长度为200~230 m。
3.5 水平井避水高度的影响
在相同的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及水平井长度条件下,分析对比水平井避水高度分别为2、4、6、8、10 m时的开发效果。由图 6可知,随着避水高度的增加,CO2吞吐的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也都不断增大。分析其原因是:随着水平井避水高度的增加,油井见水时间逐渐变晚,原油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但是避水高度过高会使得水平井控制程度降低,不利于剩余油开采。总体来看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变化范围较大,可认为水平井避水高度对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板南断块适宜注CO2吞吐的水平井避水高度为4~6 m。
4 结论
(1)CO2萃取原油中轻质和中间组分、在地层原油中溶解后的降黏和膨胀作用及改善界面张力、控制底水锥进是水平井CO2吞吐提高油井产能的主要机理。
(2)地层原油黏度及水平井避水高度对底水稠油油藏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大,油藏孔隙度、渗透率和水平井长度的影响较小。
(3)板桥油田板南断块适宜注CO2吞吐区块的孔隙度为30%~35%,渗透率为(1 300~1 900)×10-3μm2,原油黏度为50~65 mPa·s,适宜的水平井长度为200~230 m,避水高度4~6 m。
[1] |
蔡俩.大港板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871631
|
[2] |
李会慎, 高勇. 板南-白水头地区目标评价与部署[J]. 中国化工贸易, 2016, 8(1): 15. DOI:10.3969/j.issn.1674-5167.2016.01.014 |
[3] |
蔺佳良. 外围采油厂二氧化碳增能吞吐技术实验的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1): 136-138, 142. |
[4] |
刘晓强, 曲占庆, 杜勇. 底水油藏CO2控水实验[J]. 断块油气田, 2016, 23(3): 350-353. |
[5] |
孙雷, 庞辉, 孙扬, 等. 浅层稠油油藏CO2吞吐控水增油机理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6(6): 88-94. |
[6] |
许国晨, 王锐, 卓龙成, 等.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研究[J]. 特种油气藏, 2017, 24(3): 155-159. DOI:10.3969/j.issn.1006-6535.2017.03.030 |
[7] |
何静意. N油田中深层油藏注CO2吞吐效果评价[D].成都: 西南石油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5-1016098056.htm
|
[8] |
钟立国, 韩大匡, 李莉. 人工压裂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吞吐因素敏感性分析[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9, 33(4): 125-129. |
[9] |
鞠斌山, 架志安, 郝永卯, 等. CO2吞吐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6(1): 43-45, 48. DOI:10.3321/j.issn:1000-5870.2002.01.014 |
[10] |
杨胜来, 李新民, 郎兆新, 等. 稠油注CO2的方式及其驱油效果的室内实验[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5(2): 62-64. |
[11] |
汤勇, 尹鹏, 汪勇, 等. CO2混相驱的可行性评价[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6(2): 133-138. |
[12] |
Monger T G, Coma J M. A Laboratory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the CO2 Huff 'n' Puff Process for Light Oil Recovery[J]. SPE Reservoir Engineering, 1988, 3(4): 1168-1176. |
[13] |
王守岭, 孙宝财, 王亮, 等. CO2吞吐增产机理室内研究与应用[J]. 钻采工艺, 2004, 27(1): 91-94. DOI:10.3969/j.issn.1006-768X.2004.01.032 |
[14] |
Khatib A K, Earlougher R C, Kantar K. CO2 Injection As An Immiscible Application for Enhanced Recovery in Heavy Oil Reservoirs//SPE California Regional Meeting[C]. Bakersfield, California: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1981.
|
[15] |
Bank G C, Riestenberg D E, Koperna G J. CO2 Enhanced Oil Recovery Potential of the Appalachian Basin//Eastern Regional Meeting[C]. Lexington, Kentucky USA: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