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分析与思考—以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专业人员因公出国(境)任务为例
杜鹏, 李亚伟, 石婉荧, 金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专业人员过去15年(2003-2017年)因公出国(境)任务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以往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方法 通过查阅档案、公务访谈、座谈和资料查询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料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环境所在过去15年因公出国(境)任务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主(58.2%,89/153)。出访人员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与健康(34.5%,81/235)、饮用水与健康(13.6%,32/235)和气候变化与健康(11.9%,28/235)3个学科(领域)。大多数出访人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81.3%,191/235),出访经费多数由邀请方承担(60.1%,92/153)。出访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比较高(70.8%,114/161)。分层分析显示,3个五年间(2003-2007年、2008-2012年、2013-2017年)年均出访批次(F=0.97,P>0.05)、出访人数(F=3.55,P>0.05)以及3个主要学科(领域)的年均出访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6、2.08和2.96,P>0.05),而环境所本单位经费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1)。结论 环境所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频繁且效果逐步凸显。但出访人员学科(领域)和技术职称分布不尽合理,出访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议今后进一步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效果评估,促进学科(领域)和人才队伍均衡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国际交流    调查分析    外事管理    
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s —Taking Professionals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or Overseas Mission as an Example
DU Peng, LI Yawei, SHI Wanying, JIN Xin
Abstract: Objectives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con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f professionals for the overseas mission in the past 15 years (2003-2017), the information was sorted ou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IEH, China CDC). Methods The database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as developed through consultation of archives, task interviews, informed discussions and information inquiries, etc. Kolmogorov-Smirnov One-Sample Test and Chi-square Test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period of 15 years, 58.2% (89/153) of the official tasks were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the rates of personnel visit of air pollution, drinking water sani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were accounted for 34.5% (81/235), 13.6% (32/235) and 11.9% (28/235), respectively. The most of professionals were professors and associate professors (81.3%, 191/235). The great number of visiting funds were supported by inviting organizations (60.1%, 92/153), and the percentage of vising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was accounted for 70.8% (114/161). In the period (i.e. 2003-2007, 2008-2012, 2013-2017),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official tasks (F=0.97, P>0.05), number of visiting professionals (F=3.55, P>0.05) and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above three principle fields annually (F=3.46, 2.08 and 2.96, P>0.05).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proportion of relevant funding sources of the NIEH, China CDC (χ2=40.3, P<0.01). Conclusions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ctivities were increased frequently, and the effects of official tasks were gradually prominent in the NIEH, China CDC. Nevertheless, the distributions of scientific fields and academic titles were not balanced, and most of them preferred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authors recommended that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nhance the effect assessment,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fields and talent teams, strengthe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eign affairs management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加速拓展[1]。近些年, 公共卫生领域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 需要更加广泛而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共同努力解决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威胁,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 3]。疾控系统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专业机构,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疾控系统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扩大国际影响和提升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简称环境所)作为国家级环境与健康的专业机构和技术指导中心, 重点开展环境危害因素的人群暴露、健康效应和健康影响等方面研究。近些年来, 环境所与众多国际组织、机构和院校开展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互访, 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频繁, 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促进了领域内科技成果的产出与推广。但总体上看,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工作效率和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分析环境所2003-2017年因公出国(境)任务情况, 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 以期为疾控系统相关单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环境所各年度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材料, 以及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和中长期出国(境)任务档案。按照相关外事规定, 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是指受国(境)外单位正式邀请, 参加各种会议、考察、访问、科研活动和进修学习等, 且在外停留时间在90天(不含90天)以内的任务。中长期出国(境)任务是指90天以上(含90天)的任务[4]

1.2 内容与方法

通过查阅档案、公务访谈、座谈和资料查询等形式, 收集和整理2003-2017年环境所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料, 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任务类型、出访人员学科(领域)、技术职称以及出访国家和地区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数据统计分析

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出访批次、人次和各学科(领域)出访人次进行正态性检验, 均符合正态分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五年间(2003-2007年、2008-2012年、2013-2017年)的差异。对3个五年间的经费来源占比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双侧检验水准α=0.05, 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因公出国(境)任务概况

2003-2017年, 环境所组织因公出国(境)任务153批次(235人次), 共71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完成。其中, 男性占50.7%(36/71), 女性占49.3%(35/71)。期间, 2016年因公出国(境)任务次数和出访人次均最多, 2006年和2011年批次和人次均最少(表 1)。2008-2017年间, 环境所组织中长期出国(境)任务19批次(28人次), 16批次(25人次)得益于环境所组织实施了"环境与健康人才培养项目"。因2003-2017年与国家政策改革或国家五年计划周期不能完全吻合, 故将研究时段平均分为三层(即2003-2007年, 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 对3个五年间的年均出访批次、出访人数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年均出访批次、出访人数在3个五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97和3.55, P>0.05)。

表 1 2003-2017年因公出国(境)任务概况表
年度 批次数
/批次
人次数
/人次
出访人员职称分布
高级
/人次
中级
/人次
初级
/人次
2003 9 14 14 0 0
2004 6 6 5 1 0
2005 13 17 16 1 0
2006 4 4 4 0 0
2007 10 11 10 0 1
2008 15 19 16 0 3
2009 12 12 8 2 2
2010 13 21 17 3 1
2011 4 4 4 0 0
2012 8 17 15 1 1
2013 10 15 12 3 0
2014 11 21 15 5 1
2015 7 13 11 2 0
2016 16 32 22 7 3
2017 15 29 22 7 0
合计 153 235 191 32 12

2.2 出访人员的学科(领域)分布

出访人员主要涵盖空气污染与健康、饮用水与健康、气候变化与健康、环境化学、环境流行病学、烟草检测与控制、土壤污染与健康、消毒与感染控制、环境毒理学等学科(领域)。其中, 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的出访人次占比最多, 达34.5%(81/235);其次是饮用水与健康和气候变化与健康, 占比分别为13.6%(32/235)和11.9%(28/235)。其余学科(领域)出访人次占总人数的比例均较低(图 1)。对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饮用水与健康和气候变化与健康3个主要学科(领域)的3个五年间的年均出访人数进行方差分析显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6、2.08和2.96, P>0.05)。

图 1 2003-2017年环境所因公出国(境)任务的学科(领域)分布

2.3 出访人员技术职称和出访任务时间分布

2003-2017年的因公出国(境)任务中,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出访人员高达81.3%(191/235), 具有中级和初级技术职称的分别为13.6%(32/235)和5.10%(12/235)。而且, 仅13.7%(21/153)的因公出国(境)任务由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独立执行, 其余均由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牵头执行。从不同年度出国(境)任务的批次和人次的构成比来看, 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 但总体相对稳定(图 2)。

图 2 2003-2017年环境所因公出国(境)批次和人次的构成比分布

2.4 任务类型和经费来源

因公出国(境)任务类型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考察/进修学习以及开展项目合作等。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最多, 约占58.2%(89/153)。其次是访问/考察/进修学习和项目合作研究, 占比分别为30.1%(46/153)和8.50%(13/153)。从经费来源看, 由邀请方承担出访经费的任务最多, 占比60.1%(92/153)(图 3)。但从总体上看, 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的出访任务中由本单位承担经费的任务批次占比分别为14.3%(6/42)和9.62%(5/52);2013-2017年的出访任务中由本单位承担经费的任务批次占比则增加至62.7%(37/59), 而且由本单位科研项目/课题(如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承担的比例高达51.4%(19/37)。对3个五年间的本单位经费占比进行多组卡方比较, 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 P < 0.01)。两两比较显示第3个五年的本单位经费支持的任务批次占比均高于第1和第2个五年,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出现由邀请方出资为主逐渐过渡到本单位承担为主的趋势。

图 3 2003-2017年不同经费类型分布情况

2.5 出访国家和地区

2003-2017年期间, 环境所因公出国(境)任务涵盖5个大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出访亚洲的国家和地区最多, 约占40.0%(14/35);其次是欧洲的国家和地区, 约占37.1%(13/35);出访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较少。同时, 出访发达国家和地区共114次, 约占70.8%(114/161);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家为美国, 共计出访49次, 占总出访次数的30.4%(49/161)。

3 讨论 3.1 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频繁, 任务执行效果逐步凸显

中国疾控中心作为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 其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3]。相比较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等, 环境健康领域在出访批次、人次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均处于弱势。环境所作为中国疾控中心直属单位, 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一方面不断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交流。特别是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办国际发[2016]47号), 中国疾控中心及各直属单位的出国批次数、团组人数和在外停留天数不列入限量管理范围[5]。环境所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 2016年和2017年因公临时出国(境)人次数大幅增加。另一方面,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实施, 如"中美环境卫生人才培训项目"(2007-2012年)、"环境与健康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至今)等, 促进人才队伍成长和队伍建设。总体上看, 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的执行, 有序推动了环境健康工作与国际接轨, 极大提升了环境所的国际影响力以及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成果产出。中青年科研人员回国后, 英语水平大幅提升, 申报和参加科研项目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 英文论文发表比例日渐增多, 展现出较强的科研生命力。

3.2 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饮用水和气候变化与健康, 出访人员学科(领域)和技术职称分布不尽合理

从出访人员的学科(领域)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饮用水与健康和气候变化与健康3个方面。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6], 我国空气污染问题尤其突出, 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备受公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7, 8]。饮用水与健康息息相关, 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 2006-2016年共发生874起突发水污染事件, 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9]。若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导致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严重危害人群健康。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逐渐带来新的公共卫生问题[10, 11]。环境所近些年来组织开展了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WHO/UNDP/GEF"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项目等研究工作, 相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也大幅增加。但总体上看, 出访任务的学科(领域)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 土壤污染与健康、环境毒理学、消毒与感染控制等学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对薄弱。另一方面, 2003-2017年间, 参与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的人员中, 中级和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11.6%(24/207), 主要因为高级职称人员掌握更多的科研资源和经费。而中长期出国(境)任务恰好相反, 中级和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高达71.4%(20/28), 这也是由中长期出国(境)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

3.3 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目的地分布广泛, 但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和深入, 环境所因公出国(境)任务目的地分布广泛, 特别是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出访国家和地区已经涵盖世界五大洲。其中, 到访发达国家和地区频次较多, 出访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较少,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访问次数很低。而且, 国际交流与合作过度青睐美国, 特别是环境与健康人才培养项目的中长期培训, 96.4%(27/28)选择美国高校或科研机构。但近期受中美关系不确定因素影响, 将来前往美国开展交流访问可能面临一定阻力和困难, 亟需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确保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网"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9年10月底, 我国已经和137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2]。而2003-2017年间, 环境所出访过17个与我国签署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共计执行55批次因公出国(境)任务。其中, 2013-2017年, 主要出访了韩国(5批次)、泰国(2批次)、菲律宾(2批次)、意大利(2批次)、马来西亚(1批次)、越南(1批次)、斐济(1批次)等沿线国家。总体上看, 环境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建议

伴随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及其健康危害的广泛显现, 以及环境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 迫切需要加强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13]。通过以上分析, 结合该单位实际, 提出了未来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强化效果评估和成果产出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环境与健康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需求的不断增强, 这就要求各有关科研单位提升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视程度, 持续完善因公出国(境)相关规章制度, 加强对任务执行前审批、执行中监督和执行后管理的力度, 确保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顺利和高效推进。与此同时, 进一步加强对因公出国(境)任务执行效果的评估和考核, 特别是对中长期出国(境)交流学习计划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 督促出访人员确保任务执行质量和加快科研成果产出。

4.2 进一步鼓励和统筹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科(领域)和人才队伍均衡发展

从环境所因公出国(境)任务分析可以看出, 出访人员的学科(领域)和技术职称分布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但从推动业务工作整体发展方面看, 今后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上适当调整。一方面, 鼓励和引导土壤污染与健康、环境毒理学、消毒与感染控制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了解各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等,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相关科研项目和业务工作的快速推动。另一方面, 从长远的人才梯队建设角度来看, 单位内因公临时出国(境)政策上应向技术职称较低的青年科研人员倾斜, 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鼓励技术职称较高的科研骨干执行中长期出国(境)任务, 系统的交流学习有利于其科研生涯和研究团队的发展。

4.3 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积极参与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鼓励科研人员在领域内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 增强与国际一流专家沟通交流的同时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同时, 积极探索与国际研究机构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的可能性,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 开展深层次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 全方位提升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 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国家级专业机构, 有能力也有必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积极加入到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 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环境与健康领域内的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 分享中国的主要做法、主要成绩和成功经验, 为更多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许戈, 魏旻.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5): 22-24.
[2]
费芳. 加强国际合作探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途径[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6, 27(5): 18-20. (In English: Fei F.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new ways of training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J]. Jiangsu Healthc Adm, 2016, 27(5): 18-20.)
[3]
胡静然, 黄建军, 王晓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14年因公出国(境)任务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6): 810-812. (In English: Hu JR, Huang JJ, Wang XQ. Public tasks abroad among professionals of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5-2014[J]. Chin J Public Health, 2015, 31(6): 810-812.)
[4]
国家外国专家局, 财政部.关于调整中长期出国(境)培训人员费用开支标准的通知(外专发[2012] 126号)[Z].
[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办国际发[2016] 47号)[Z].
[6]
漆旺生, 邹小青.安全、健康、环境-全球性的难题[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汇编.2002: 26-29.
[7]
孙维哲, 王焱, 唐小哲, 等. 雾霾对人群健康效应研究:现状与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 32(2): 166-169. (In English: Sun WZ, Wang Y, Tang XZ, et al. Effects of haze and fog on health of population: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J]. Chin J PHM, 2016, 32(2): 166-169.)
[8]
杨柳, 张军, 王莹, 等. 2016年济南市大气PM2.5对人群超额死亡风险评估[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 8(3): 178-183. (In English: Yang L, Zhang J, Wang Y, et al. Risk assessment on PM2.5 related excess mortality in Jinan[J]. J Environ Hyg, 2018, 8(3): 178-183.)
[9]
许静, 王永桂, 陈岩, 等. 中国突发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12): 4566-4575. (In English: Xu J, Wang YG, Chen Y,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incidents in China[J]. China Environ Sci, 2018, 38(12): 4566-4575.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18.12.022)
[10]
刘涛, 肖建鹏, 曾韦霖, 等. 广州市气候变化热效应对居民寿命损失年影响的研究[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 8(5): 393-398. (In English: Liu T, Xiao JP, Zeng W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Heat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Years of Life Lost in Guangzhou[J]. J Environ Hyg, 2018, 8(5): 393-398.)
[11]
马文军, 刘涛, 黄存瑞.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风险评估和适应性研究亟需加强[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 8(5): 365-367.
[12]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一带一路网: 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EB/OL]. (2019-04-12). https: //www.yidaiyilu.gov.cn/gbjg/gbgk/77073.htm.
[13]
施小明. 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主要进展及建议[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7, 21(2): 107-109. (In English: Shi XM. Progress and suggestions on environmental health in China[J].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17, 21(2): 107-109.)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20.01.01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杜鹏, 李亚伟, 石婉荧, 金鑫
DU Peng, LI Yawei, SHI Wanying, JIN Xin
科研机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分析与思考—以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专业人员因公出国(境)任务为例
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s —Taking Professionals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or Overseas Mission as an Example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0, 10(1): 98-103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20, 10(1): 98-103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20.01.017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