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入“万策”落实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王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摘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工作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19年7月,经党中央同意,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三个方面提出开展15项行动,其中包括"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专项。为更好地落实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分析环境健康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实环境健康促进行动方案中的各项任务。
关键词: 健康    环境    政策    健康中国行动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新中国风雨兼程,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环境问题在全球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促进人群健康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核心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作为环境健康工作者,更应该牢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结合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促进环境健康各项任务的落实。

1 环境健康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就是出发时的目标、誓言或承诺,“使命”就是派人做事的命令或决定,指重大任务或责任。那么,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到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环境健康工作者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环境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所以积极创建健康环境,促进人民健康就是环境健康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环境健康工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疫病流行,给苏区军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保护军民健康,防治疫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大力进行卫生事业建设,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流行和蔓延,改变了苏区军民的卫生状况[3]

当时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封建迷信和不良习俗的影响。旧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群众缺乏基本的科学卫生知识,一遇疫病,多倾向于求助迷信活动。此外,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肮脏、人畜混住、食物食具不洁,如中央苏区许多地方饮用塘水或用塘水洗米洗菜等都是当时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其次是地理位置的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多处亚热带,气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多种病原菌,媒介生物在这一地区繁殖快,分布广,容易滋生疟疾、痢疾、伤寒以及天花(痘疮)、血吸虫、疥疮等传染性疾病。再次就是打仗带来的影响。由于战争带来的人员死亡,尸体有时不能及时掩埋,就会因腐烂而引发瘟疫。各种传染病不仅威胁到苏区百姓生命安全,也直接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和红军队伍的战斗力,进而威胁到苏区的生存和发展。

卫生防疫事关人民健康,为使苏区每一个人都动员起来,自觉地投入到卫生防疫运动之中,1932年1月12日,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4次常委会决定在苏维埃区域内普遍开展以预防常见病和流行病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防疫运动,包括:①凡居民所在地的所有圩场、村落、街道、天井、店铺、住室及公共场所,每半月大扫除一次;潴留污水的水道、水池、沟渠要开通;尘土污物应集中圩场、村落以外之地进行焚烧。②在个人卫生预防方面,要求家庭用具及衣褥要洗涤干净,在日光下曝晒消毒;每个人要理发,刷牙,洗澡。③在食物卫生预防方面,要求各地挖井吃清洁水,井口必须高于地面1尺;河水必须疏通,不准将污物及死物抛弃河中;一切食物煮熟后吃,不可与传染病人同食等。苏区的疫病防治工作,为新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今天的卫生防疫工作也有借鉴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1949年,面对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尤其是全国人民人均预期寿命只有约35岁的现实,党和政府撸起袖子,继续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下定决心让人民过上健康幸福的好日子。不断推动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些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在普及卫生知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发动群众、人人参与改善环境、预防控制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升。然而,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和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危害健康事件屡有发生。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国面临着传统型与现代型环境健康问题并存的复杂局面。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工作,2015年1月1日实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与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健康环境等战略任务,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要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当前环境健康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4]

2 积极推进将环境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增加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重要方针。此后,我国为贯彻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专科防治所、卫生宣传站等卫生机构,并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各项疾病防治工作。

199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强调把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会议明确了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卫生工作方针的不断完善,可以看到,从“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参与”,一直到2016年提出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卫生健康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参与,需要“将健康入万策”[5]。正如2016年的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强调的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里全周期就是指从孕产期、幼儿期,一直到上学期、职业生涯以及退休生活,政府都能提供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的不同需求。这项伟大工程不只是卫生健康一个部门能够满足的,需要动员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即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更加强调政府统筹协调的责任,更加突出依靠群众,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

在多部门协作和共同努力下,将环境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才能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及水污染的防治,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3 积极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良好的环境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既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险因素,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健康工作需要继续发挥我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全社会动员,把环境健康政策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打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2019年7月,经党中央同意,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7],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3方面提出开展15项行动,一是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健康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二是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三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和地方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与以往不同的是,健康中国行动不仅是开展健康的宣传倡导,而且是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开展15个专项行动。一是在定位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三是在主体上,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四是在行动上,努力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的转变。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要行动起来,共担健康责任,共享健康成果。

特别是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专项行动,而是和其它14项活动密切相关,如健康知识普及涉及到环境健康的基本知识普及,合理膳食涉及到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和环境密切相关,全民健身涉及到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健身更有利于健康,烟草对居室空气质量的影响,环境对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影响等;当然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更是研究的重点;环境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全面学习健康中国行动的全部内容,协同各个专项活动,积极全面落实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4 环境健康促进行动重在落实

国务院副总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主任孙春兰在2019年7月18日召开的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时强调,要转变观念、合力推进、重在落实。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专项的行动总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的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要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环境与健康专业部门、政府技术支撑单位,按照行动方案,要落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积极为政府部门制定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规范和评价指标提供技术支持。②推进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做好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土壤、公共场所等环境健康影响监测与评价,开展环境污染与疾病关系、健康风险预警以及防护干预研究,加强伤害监测网络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③与相关部门协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健康宣传活动,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享有健康环境”理念,普及环境健康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环境健康的良好氛围。④积极开展环境健康研究工作,以复合污染对健康影响和污染健康防护为重点开展攻关研究,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指导公众做好健康防护。⑤针对不同人群,编制环境与健康手册,宣传和普及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类制定发布环境污染防护指南、公共场所和室内健康环境指南。

环境健康促进行动专项已于2019年9月16日正式启动,启动会上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推进健康环境建设;要促进健康融入全局,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健康福祉惠及全民;要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要建设健康城市、健康村镇;要普及环境健康知识,指导健康防护,提高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要示范引领,鼓励各部门、各地区突出行业、地域特点,抓健康环境特色建设;要完善机制,统筹好各方力量,用活多部门联动机制,合力推进。

环境健康工作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 主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M].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5, 510-511.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9: 228.
[3]
陈松友, 刘辉. 20世纪30年代苏区的疫病流行及其防治[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1): 229-232.
[4]
李斌 主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73-180.
[5]
袁雁飞, 王林, 夏宏伟, 等.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论与国际经验[J]. 中国健康教育, 2015, 31(1): 56-58.
[6]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 国务院, 2019年6月24日.
[7]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 2019年7月9日.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9.05.00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王林
推进健康入“万策”落实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9, 9(5): 411-414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9.05.001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