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风险评估和适应性研究亟需加强
马文军1, 刘涛1, 黄存瑞2     
1.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
2.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健康    风险评估    适应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21世纪将继续升高超过1.5℃[1]。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2]。我国近100年来年平均气温增加明显,1951—2017年,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3]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地表平均温度升高、降水规律改变,以及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气候变化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4]。近年来,全球针对气候变化及其对健康影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我国虽然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评估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数量快速增加,发现气温变异和极端天气事件均可增加人群健康风险,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疾病,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低下人群是气候变异/变化的脆弱人群[5]。另外,气候变暖还可使登革热、血吸虫等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增加、传播季节延长以及可能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散[5]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2010年,我国与英国和瑞士政府联合资助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ACCC)”项目,2011年资助了“973”项目—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2016年资助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科学调查”项目,2018年资助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早期信号捕捉及应对策略研究”, 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了一些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项目。随着这些研究开展,发现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人群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未来的健康风险也可能呈增加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降低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亟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地研究,制定长远的适应策略和措施。为此,就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和适应研究,提出今后的几个重点研究方向。

1 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疾病或健康事件筛选

目前国内针对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内容仍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死亡和某些传染病的影响,对其他健康结局的研究不够深入或基本没有涉及。例如国外已有研究提示高温环境可诱发职业人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增加其生理和心理应激水平,影响睡眠质量,最终降低其劳动生产率[6];极端气温可影响孕妇本身及胎儿的健康影响,增加妊娠高血压、早产、死胎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7];另外,气候变化对人群心理健康、营养不良的影响也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8]。我国在这些方面研究不多,而全面系统地阐明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及风险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范围,更好地保护脆弱人群。

2 加强对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区域分布规律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大,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可能不一样,再加上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以及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健康效应在不同区域上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对全国气温变异与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发现,最低死亡率温度从北到南逐渐升高,高温的健康效应在北方较为明显,而低温的健康效应在南方更加显著[9]。然而,目前大多研究只是针对个别城市的个别健康结局开展研究,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的相关研究很少。因此,从全国层面来看,气象因素变异或未来气候变化对不同健康结局的健康影响或风险的区域分异规律尚不清楚,这不利于针对不同健康结局的区域异质性,明确脆弱地区和脆弱人群,制定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3 加强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机理研究

目前对于气象因素变异与健康结局的关系,已经开展的研究大多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选择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病例交叉设计、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等统计学建模技术,分析气象因素或极端气象事件对不同健康结局如死亡、发病、传染病等的影响,属于关联性研究[10-11]。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评估,也是基于已有的气象因素变异与健康结局的暴露反应关系,然后考虑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象因素的变化计算气候变化未来的健康风险大小。这些研究难以阐明暴露与反应之间的机理,例如气候因素导致健康风险的关键环节要素、社会过程、脆弱性如何?引起传染病流行和扩散的传播动力学驱动过程怎样?而明确这些机理可为开发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时空预警系统奠定基础,有助于对脆弱地区的脆弱人群开展及时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从而降低极端气候事件或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

4 加强健康危害相关的气象因素早期预警信号筛选的研究

气温的异常波动及长时间维持往往会导致较高的区域健康风险,如夏季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次数增多和强度增加,冬季的强降温及持续性低温过程(寒潮),以及季节交替时的温度骤变等,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12]。目前对这些气象因素变异的早期预测和预警研究较少。如何基于健康风险的大小明确相关的关键气象因素,并能在早期捕捉这些气象因素异常的先兆信号,从而提前对极端气象事件进行准确预测,降低其健康风险,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13]。开展这样的研究,不仅要考虑气象要素的种类、发生时间、强度量级、持续时间等因素,还要考虑不同气象要素的协同变化和叠加效应,这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紧密合作,协同攻关才能有所突破,这对开发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系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降低健康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5 加强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适应策略研究

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对气象因素变异的健康影响进行评估,大多是基于气象因子与健康结局的关联进行分析[14],例如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和死亡数据分析高温热浪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温度和降雨量对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影响。我国目前很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风险的研究,因为这需要卫生部门与气象部门紧密合作,数据共享,利用未来不同情境下气候变化预估结果,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经济、人口、适应能力等变化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修饰作用,数据的可获得性面临很大的挑战。未来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策略仍是一个空白,这需要研究不同适应策略和措施的成本效益,目前数据和方法学上均存在不少难度,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联合进行攻关。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诸多影响,有些影响可能是不可逆和灾难性的。我国目前已经开展了不少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仍有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大研究力度。为此,本期推出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研究重点号,文章分别对气象因素对传染病(流感和手足口病)传播风险的影响、气温未来变化的健康风险评估、从适应的角度研发健康风险沟通指数等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号文章涉及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不同领域,与我国以往的研究相比,研究的健康结局有所扩展,开始尝试未来风险评估,在气象因子与健康结局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气象健康指数,这些是值得欣慰和鼓励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研究地点比较单一,缺乏大范围、多中心的研究,对机理的研究没有触及。科技部刚刚发布的重点专项“全球变化”立项项目中有一个是针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希望在该研究的资助下能初步解决本文中提到的气候变化与健康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Working Group Ⅰ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Statement on the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7[Z]. Environmental Policy Collection, 2018, 10(2): 135-151.
[3]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M]. 北京: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2018.
[4]
Costello A, Abbas M, Allen A, et al. Managing the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Lancet an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 Commission[J]. Lancet, 2009, 373(9676): 1693-1733. DOI:10.1016/S0140-6736(09)60935-1
[5]
马文军, 刘涛, 林华亮.气候变化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Z].环境与健康展望, 2015.
[6]
Kjellstrom T, Briggs D, Freyberg C, et al. Heat, human performance, and occupational health:A key issue for the assessmen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J]. Annu Rev Public Health, 2016, 37: 97-112. DOI:10.1146/annurev-publhealth-032315-021740
[7]
Beltran AJ, Wu J, Olivier L. Associations of meteorology with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eclampsia, preterm birth and birth weight[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4, 11(1): 91-172.
[8]
Watts N, Adger WN, Ayeb-Karlsson S, et al. The Lancet Countdown:tracking progress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J]. Lancet, 2017, 389(10074): 1151-1164. DOI:10.1016/S0140-6736(16)32124-9
[9]
Ma W, Wang L, Lin H, et al. The temperature-mortality relationship in China:An analysis from 66 Chinese communities[J]. Environ Res, 2015, 137: 72-77. DOI:10.1016/j.envres.2014.11.016
[10]
胡梦珏, 马文军, 张永慧, 等. 中国城市气温与人群死亡暴露反应关系的Meta分析[J]. 中华流行病杂志, 2013, 34(9): 922-926. (In English: Hu MJ, Ma WJ, Zhang Y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the risks of mortality in China:a Meta-analysis[J]. Chinese J Epidemiol, 2013, 34(9): 922-926.)
[11]
曾韦霖, 马文军, 张永慧, 等. 纬度对高温与老年人死亡效应关系修饰作用的Meta分析[J]. 环境与康杂志, 2012, 29(7): 639-642. (In English: Zeng WL, Ma WJ, Zhang YH, et al. Modification effect of latitude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mong elderly:A meta-analysis[J]. J Environ Health, 2012, 29(7): 639-642.)
[12]
谈建国, 袁东. 基于天气气候的健康气象预测研究展望[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2, 29(3): 129-131. (In English: Tan JG, Yuan D.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weather-climate based health meteorological forecast[J]. J Environ Occup Med, 2012, 29(3): 129-131.)
[13]
谈建国, 殷鹤宝, 林松伯, 等. 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3): 356-363. (In English: Tan JG, Yin HB, Lin SB, et al. Shanghai heat wave/health warning system[J]. J Appl Meteor Sci, 2002, 13(3): 356-363. DOI:10.3969/j.issn.1001-7313.2002.03.011)
[14]
马文娟, 阚海东. 我国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研究进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9): 845-848.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1.09.019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8.05.00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马文军, 刘涛, 黄存瑞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风险评估和适应性研究亟需加强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 8(5): 365-367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8.05.001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