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的使用强调安全性、稳定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功效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的。化妆品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各类营养成分(例如部分油脂类、可溶性胶原、植物提取物等),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一旦在化妆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微生物的侵入,就会使化妆品极易腐败变质,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对使用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化妆品中防腐剂的加入,对于防止产品因微生物而遭受污染和变质具有重要意义[1]。由于大众担忧化学防腐剂可能会引起健康问题,所以市场上宣称“无防腐剂添加”的化妆品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有研究者指出:复合型防腐剂成为基础与必然,天然防腐剂引导潮流,功效性防腐剂逐步引起关注[2]。
化妆品防腐剂的大规模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已使用于化妆品的防腐剂共有122项。在我国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3]中,准用防腐剂共51项,对比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4],修订了14项,删除了5项。在《欧盟化妆品规程》中,近期也剔除了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的防腐剂。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化妆品法规日趋完善,能够批准用于化妆品中的防腐剂也在不断精简。对668份市售化妆品中防腐剂的添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展望未来化妆品防腐剂的发展趋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5年市售的各类进口化妆品277份,各类国产化妆品391份。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整理数据选取市售国内外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化妆品进行调研,对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3]中列出的51项准用防腐剂,从化妆品成分表中统计整理出防腐剂成分,归纳总结化妆品防腐剂的使用数量和种类。
1.2.2 化妆品分类本次调查的668份市售化妆品,依据产地,可分为进口和国产两类,其中进口化妆品277份,国产化妆品391份;依据《化妆品分类》(GB/T 18670-2002)[5],按其主要功能可分为清洁类、护理类和美容修饰及其他类,其中清洁类73份,护理类323份,美容修饰类178份,其他94份。
1.2.3 数据分析利用Excel软件的筛选功能以及SUM函数统计分析出防腐剂在化妆品中使用情况,导出图表比较进口和国产化妆品及不同类别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1.3 质量控制六人建立市售化妆品防腐剂使用情况资料Excel数据库,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防腐剂使用错误的情况、分类错误情况进行核实,并及时纠正错误。
2 结果 2.1 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3]规定有51项防腐剂可用于化妆品,并对其使用浓度及范围做出了限定。本次调查的391份国产化妆品中使用了15种防腐剂,277份进口化妆品中使用了16种防腐剂,共使用防腐剂17种。
2.2 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种类在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作用是保护产品,使之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长产品货架寿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防止消费者因使用受微生物污染的产品而引起可能的感染[6]。化妆品防腐剂的种类丰富,按照其结构来分主要有四大类:醇类防腐剂、甲醛的供体和醛类衍生物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防腐剂、其他有机化合物防腐剂[7]。本次调查化妆品中使用的防腐剂包括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羟苯甲酯、羟苯丙酯、羟苯乙酯、羟苯丁酯),苯氧乙醇,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DMDM乙内酰脲,甲基异噻唑啉酮,咪唑烷基脲,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苯甲酸钠、苯甲酸、苯甲酸苄酯),2-溴-2-硝基丙烷-1, 3-二醇,山梨酸及其盐类(山梨酸钾、山梨酸),无机亚硫酸盐类和亚硫酸氢盐类(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三氯生,水杨酸及其盐类(水杨酸、水杨酸钠),苯甲醇,氯苯甘醚,氯已定二葡糖酸盐共17种。
2.3 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频率表 1列出了本次调查的化妆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5种防腐剂。羟苯甲酯(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占据化妆品防腐剂使用频率榜首,苯氧乙醇和羟苯丙酯分别位列第二、第三,这与2012年化妆品中防腐剂使用情况调查[8]结果基本相符。
序号 | 防腐剂名称 | 使用数量/份 | 使用频率/% |
1 | 羟苯甲酯 | 304 | 45.51 |
2 | 苯氧乙醇 | 243 | 36.38 |
3 | 羟苯丙酯 | 169 | 25.30 |
4 |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 123 | 18.41 |
5 | 甲基异噻唑啉酮 | 90 | 13.47 |
6 | DMDM乙内酰脲 | 74 | 11.08 |
7 |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 70 | 10.48 |
8 | 羟苯乙酯 | 63 | 9.43 |
9 | 苯甲酸钠 | 39 | 5.84 |
10 |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 | 38 | 5.69 |
11 | 苯甲醇 | 35 | 5.24 |
12 | 水杨酸 | 32 | 4.79 |
13 | 咪唑烷基脲 | 30 | 4.49 |
14 | 羟苯丁酯 | 30 | 4.49 |
15 | 羟苯异丁酯 | 27 | 4.04 |
2.4 进口和国产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
在此次调查的391份国产化妆品中,含防腐剂共15种;在277份进口化妆品中,含防腐剂共16种。从统计的数据上看,大体上两者使用的防腐剂种类相似,但是对于部分防腐剂的添加比例,两者还存在较大差异。进口和国产化妆品在甲基异噻唑啉酮(MIT)防腐剂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国产化妆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添加比重占9.72%,而进口化妆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添加比重却为18.77%,进口化妆品甲基异噻唑啉酮的使用频率约为国产的2倍;苯甲醇未使用在国产化妆品中,而在进口化妆品中占比12.64%;水杨酸(SA)在国产化妆品中使用频率排末位,而在进口化妆品使用频率排第七位,占比11.19%;咪唑烷基脲在国产化妆品中的使用频率是6.65%,而在进口化妆品中的使用频率却为1.44%;其它防腐剂的使用频率差异不大(表 2)。
中国防腐剂使用情况 | 中国防腐剂使用情况 | 国外防腐剂使用情况 | 国外防腐剂使用情况 | ||||
防腐剂名称 | 占单品百分比/% | 防腐剂名称 | 占单品百分比/% | 防腐剂名称 | 占单品百分比/% | 防腐剂名称 | 占单品百分比/% |
羟苯甲酯 | 51.15 |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 | 6.14 | 羟苯甲酯 | 37.55 | 苯甲酸钠 | 7.22 |
苯氧乙醇 | 36.32 | 苯甲酸钠 | 4.86 | 苯氧乙醇 | 36.46 |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 | 5.05 |
羟苯丙酯 | 29.92 | 2-溴-2-硝基丙烷-1, 3-二醇 | 3.07 | 甲基异噻唑啉酮 | 18.77 | 苯甲酸苄酯 | 1.81 |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 20.46 | 山梨酸钾 | 2.56 | 羟苯丙酯 | 18.77 | 咪唑烷基脲 | 1.44 |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 11.76 | 亚硫酸氢钠 | 0.77 |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 15.52 | 羟苯丁酯 | 1.44 |
DMDM乙内酰脲 | 11.51 | 亚硫酸钠 | 0.51 | 苯甲醇 | 12.64 | 水杨酸钠 | 1.08 |
甲基异噻唑啉酮 | 9.72 | 苯甲酸 | 0.26 | 水杨酸 | 11.19 | 山梨酸钾 | 0.72 |
羟苯乙酯 | 9.72 | 三氯生 | 0.26 | DMDM乙内酰脲 | 10.47 | 氯苯甘醚 | 0.36 |
咪唑烷基脲 | 6.65 | 山梨酸 | 0.26 | 羟苯乙酯 | 9.03 | 氯己定二葡糖酸盐 | 0.36 |
羟苯丁酯 | 6.65 | 水杨酸 | 0.26 |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 8.66 | 三氯生 | 0.36 |
2.5 不同类别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研的668份市售化妆品中,共使用了17种防腐剂,并且这17种防腐剂均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3]化妆品准用防腐剂列表中。表 3列出了11种防腐剂在清洁类、护理类和美容修饰类化妆品中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有11种防腐剂在不同类型化妆品中的使用情况不同。
% | |||
防腐剂名称 | 护理类 | 美容修饰类 | 清洁类 |
羟苯甲酯 | 33.13 | 50.00 | 36.59 |
苯氧乙醇 | 27.24 | 52.90 | 21.95 |
羟苯丙酯 | 25.70 | 31.88 | 14.63 |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 15.48 | 16.67 | 34.15 |
甲基异噻唑啉酮 | 16.72 | 23.19 | 48.78 |
DMDM乙内酰脲 | 9.60 | 8.70 | 19.51 |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 13.31 | 8.70 | 14.63 |
羟苯乙酯 | 8.05 | 7.25 | 0 |
苯甲酸钠 | 5.57 | 6.52 | 2.44 |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 | 4.33 | 4.35 | 0 |
苯甲醇 | 2.16 | 3.25 | 0 |
水杨酸 | 0.31 | 0 | 12.20 |
咪唑烷基脲 | 1.86 | 2.17 | 0 |
羟苯丁酯 | 5.57 | 4.35 | 0 |
2.5.1 总体情况
从总体来看,羟苯甲酯在化妆品用防腐剂使用频率最高。羟苯甲酯稳定性强,在酸性和碱性情况下具有良好抗菌能力,抗真菌效果比较突出,对细菌效果较差,一般与其他防腐剂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防腐剂或咪唑烷基脲、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DMDM乙内酰脲、甲基异噻唑啉酮、苯氧乙醇、2-溴-2-硝基丙烷-1, 3-二醇等复配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广谱抗菌效果。羟苯甲酯在化妆品中作为防腐剂广泛使用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价格低廉,性价比较高。《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3]中规定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单一酯用量不超过0.4%(以酸计),混合酯总量用量不超过0.8%(以酸计),较《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4]增加了“丙酯及其盐类、丁酯及其盐类之和分别不得超过0.14%(以酸计)”的条件。苯氧乙醇在调查的化妆品中使用频率位居第二,苯氧乙醇与甘油、丙二醇、乙醇都可混溶,最大的优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抑制效果较好。苯氧乙醇对细菌有比较好的抑菌效果,但是对真菌的效果较差,所以一般与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和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PBC)等一起复配使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3]中规定苯氧乙醇防腐剂不得超过1.0%,这与日本、欧盟的法规要求相符。
2.5.2 护理类化妆品本次调研的668份市售化妆品中,护理类化妆品占48.3%,在护理类化妆品中,使用防腐剂频率较高的是羟苯甲酯,苯氧乙醇,羟苯丙酯,甲基异噻唑啉酮。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PBC)的使用频率也比较大,作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3]中可以使用的为数不多的杀真菌剂之一,IPBC对霉菌和酵母菌有明显抑菌效果,在配方中通常与抑制细菌生长的防腐剂(如DMDM乙内酰脲)配合使用达到广谱的防腐效果[9]。
2.5.3 美容修饰类化妆品美容修饰类化妆品占调查总数的26.6%,该类产品防腐剂使用情况与护理类产品相似,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防腐剂相同。配使用,二者混合物商品名为凯松,低毒、对环境安全,可抑杀细菌、真菌和酵母菌等多种菌种,是国际公认的广谱型杀菌防腐剂[10]。凯松类防腐剂使用频率排名相对靠前,但是与2007年刘奋等[11]的调查数据相比使用频率已有明显降低。由于凯松类防腐剂的测定比较复杂,限量浓度很低,监督难度较大,所以经常会出现化妆品中凯松类防腐剂超标的情况。
2.5.4 清洁类化妆品清洁类化妆品占调查总数的10.9%,该类产品防腐剂使用情况与护理类、美容修饰类产品相似,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防腐剂也相同。但清洁类化妆品相比另两种化妆品有一特点,该类产品中甲醛供体类防腐剂如DMDM乙内酰脲、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水杨酸防腐剂使用明显升高。甲醛供体类防腐剂不是以单一化合物形式存在,在水溶性和极性介质中能快速释放甲醛。此类防腐剂通常被用于各种驻留型及洗去型化妆品,其亲水性好、杀菌效率高、价格低廉,故使用广泛,常与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及碘代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IPBC)等防腐剂复配使用,但甲醛对人体危害较大,需慎重使用[10]。水杨酸除了防腐剂本身具有的防腐功效之外,还有角质剥离、软化角质及溶解黑头粉刺的作用,但对表皮的刺激性较高。水杨酸为脂溶性物质,能够深入毛细孔,达到缩小毛细孔、细致肌肤的效果,因此常用在许多针对粉刺、剥离角质的化妆品中。但由于水杨酸有腐蚀作用,易刺激皮肤、黏膜,还能与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产品中作为防腐剂的使用总量不超过0.5%,且除了香波之外,不得用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中[12]。
3 讨论本次调查主要考察了两种分类原则下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进口和国产化妆品中部分防腐剂的使用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类型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也各有特点。另外,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化妆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防腐剂有11种,仅占《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3]中规定的51种准用防腐剂的21.6%,可见化妆品中经常使用的防腐剂种类相对集中,提示在今后防腐剂检测方法的研究过程中不应盲目地选择研究对象,造成资源浪费,而应选择一些化妆品中经常使用及危害性较大的防腐剂,有针对性地建立检测方法[8]。
追求美丽和健康的皮肤,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防腐剂作为保证化妆品质量的重要成分,其安全性研究至关重要。欧美和日本的相关人员和机构也都在不断进行着防腐剂的研究,并且及时出台法律规范,调整化妆品防腐剂使用限度。我国在对防腐剂相关规定进行完善的时候多会参考欧盟法规,因此欧盟最新相关法规会影响国内化妆品防腐剂使用走向,给防腐剂开发人员和企业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防腐剂的复配使用是化妆品防腐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之一, 化妆品防腐剂发展实践证明, 一种万能的防腐剂是不存在的。多种防腐剂的相互配合, 优缺点的互补, 可以提高广谱性, 增强抑菌效果, 抗二次污染, 提高安全性, 预防抗药性的产生[11]。随着对天然型防腐剂抑菌机理研究地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从各种植物中提取抑菌物质。目前关于中药对腐败菌的抑菌效果已经有了一些研究,若将中药用于化妆品防腐,不仅可以避免化学防腐剂对人体的危害,还可以提升化妆品的品质,开辟了化妆品防腐的新方向[10]。未来希望将天然防腐剂与普通防腐剂复配使用,达到更好防腐效果,同时降低防腐剂的致敏风险。
[1] | 胡梅, 陈逸君. 复配化妆品防腐剂的增效作用[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6, 29(12): 36–40. doi: 10.3969/j.issn.1006-7264.2006.12.011 Hu M, Chen YJ. Synergism of the formulation preservative for cosmetic[J]. Deterg Cosmet, 2006, 29(12): 36–40. doi: 10.3969/j.issn.1006-7264.2006.12.011 (in Chinese). |
[2] | 王友升, 朱昱燕, 董银卯. 化妆品用防腐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7, 30(12): 15–18. doi: 10.3969/j.issn.1006-7264.2007.12.004 Wang YS, Zhu YY, Dong YM. Cosmetics preservatives: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J]. Deterg Cosmet, 2007, 30(12): 15–18. doi: 10.3969/j.issn.1006-7264.2007.12.004 (in Chinese). |
[3]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公告(2015年第268号)[EB/OL]. (2015-12-23). [2016-08-20]. http://www.sda.gov.cn/WS01/CL0087/140161.html. Safety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Notice of the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n Releasing the Safety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2015) (No. 268 of 2015)[EB/OL]. (2015-12-23).[2016-08-20].http://www.sda.gov.cn/WS01/CL0087/140161.html. |
[4] | 赵同刚. 化妆品卫生规范[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 Zhao TG. Hygienic Standard for Cosmetics[M]. Beijing: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Press, 2007 (in Chinese).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8670-2002化妆品分类[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T 18670-2002 Cosmetic classification[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
[6] | 李全国. 最新化妆品卫生检验技术规范及质量监督管理实务全书[M]. 长春: 吉林电子出版社, 2005: 111. LI QG. Technical Standard for Sanitary Inspection of Cosme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M]. Changchun: Jilin Electronic Press, 2005: 111 (in Chinese). |
[7] | 袁仕扬, 叶志虹. 化妆品用防腐剂浅谈[J]. 广西轻工业, 2009, 25(9): 29–30. Yuan SY, Ye ZH. Discussion on preservative for cosmetics[J]. Guangxi J Light Ind, 2009, 25(9): 29–30. (in Chinese). |
[8] | 杨艳伟, 刘思然, 罗嵩, 等. 化妆品中防腐剂使用情况调查[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2, 2(2): 56–59. Yang YW, Liu SR, Luo S,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use of preservatives in cosmetics[J]. J Environ Hyg, 2012, 2(2): 56–59. (in Chinese). |
[9] | 姬静. 化妆品中防腐剂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4, 37(12): 47–51. Ji J.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reservatives in cosmetics[J]. Deterg Cosmet, 2014, 37(12): 47–51. (in Chinese). |
[10] | 梁辰宇. 化妆品防腐剂及其发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22): 10–11. Liang CY. Cosmetic preservatives and development[J]. Technol Innov Appl, 2015(22): 10–11. (in Chinese). |
[11] | 刘奋, 戴京晶, 梁伟, 等. 深圳市市售化妆品防腐剂使用现状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07, 23(21): 1967–1968. doi: 10.3969/j.issn.1004-1257.2007.21.045 Liu F, Dai JJ, Liang W,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rvatives in cosmetics sold in Shenzhen[J]. Occup Health, 2007, 23(21): 1967–1968. doi: 10.3969/j.issn.1004-1257.2007.21.045 (in Chinese). |
[12] | 季丹丹, 刘艳红, 祝钧. 化妆品用水杨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日用化学工业, 2015, 45(11): 648–652. Ji DD, Liu YH, Zhu J.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salicylic acid esters used in cosmetics[J]. China Surf Deterg Cosmet, 2015, 45(11): 648–652. (in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