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例化妆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郑萍1, 张伟1, 高飞2, 陈西平1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2.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摘要: 目的 检测化妆品的微生物指标, 分析污染微生物的种群分布, 了解化妆品的卫生情况及其中存在的潜在危害。方法 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第四部分-微生物检验方法检测化妆品中微生物指标, 并将检出的细菌分离, 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结果 691例化妆品的合格率为99.13%, 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9.42%, 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为100%, 检出粪大肠菌群1例, 铜绿假单胞菌1例、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属分布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埃希菌属、泛菌属、气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等, 分离出的细菌多数为条件致病菌, 对使用者的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结论 化妆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率较低, 但是有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检出, 说明化妆品的卫生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
关键词: 化妆品     微生物     检测分析    
Analysis on Microbiological Results of 691 Cosmetics
ZHENG Ping1, ZHANG Wei1, GAO Fei2, CHEN Xiping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tamination of bacteria in cosmetics and their potential hazards. Methods The microbiological indexes were tested according to the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methods in the fourth part of the "Hygienic Standard for Cosmetics"(2007), and the isolated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y an automatic system Vitek2. 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of 691 cosmetics was 99.13%, the qualified rate for aerobic bacteria counts was 99.42%, and the qualified rate for yeasts and molds was 100%. Fecal coliform bacteria was detected in one sampl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detected in one sample, and no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detected in all samples. The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 species was mainly pseudomonas, escherichia, pantoea spp, aeromonas and staphylococcus. Most of them were conditional pathogens, which might do harm to the health of consumers. Conclusions The exceeding standard rate for microbiology was low in these 691 cosmetics, but some pathogens and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detected. The issue on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cosmetics could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 cosmetics     microbiology     detection analysis    

化妆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 化妆品质量与使用者健康密切相关。被微生物污染的化妆品, 轻则会使化妆品的感官性状发生改变, 影响化妆品的使用功能, 严重的还会危害使用者的健康。本文对691例化妆品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分析, 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菌株进行鉴定, 旨在了解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找出化妆品微生物控制的重点, 为化妆品防腐剂的选择, 防止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 提高化妆品的质量, 保护使用者的健康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对象

2011年1月1日—2013年5月30日, 检测化妆品691份, 其中国产化妆品114份, 进口化妆品577份。

1.1.2 培养基及试剂

卵磷脂—吐温80琼脂培养基(陆桥101108)、SCDLP液体培养基(陆桥100805)、乙酰胺培养基(陆桥101112)、Baird Parker培养基(BD 2010-07-31)、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陆桥101026)、营养琼脂培养基(陆桥100805)、0.85%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SAK A64)、细菌鉴定试剂盒(法国梅里埃241280440)。

1.1.3 仪器

均质器(Minimix interscience)、生物安全柜(Labconco)、37℃恒温培养箱(SANYO MIR-262)、28℃恒温培养箱(BINDER KBF-240)、44℃恒温培养箱(SELECTA)、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2 Compact)。

1.2 方法

1.2.1 微生物指标检测

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1第四部分微生物检验方法检测化妆品的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5项微生物指标。

1.2.2 菌落分离

挑取上述实验中检出的单个菌落, 划线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 37℃培养18~24 h。

1.2.3 菌落鉴定

将分离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根据染色结果利用VITEK2全自动生化鉴定仪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

1.3 合格化妆品判定标准

依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1制定, 其中眼部化妆品及口唇等黏膜用化妆品以及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500 CFU/mL或500 CFU/g, 其他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1 000 CFU/mL或1 000 CFU/g, 每克或每毫升化妆品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化妆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大于100 CFU/mL或100 CFU/g。

1.4 结果统计方法

χ2检验比较国产和进口化妆品合格率。计算公式为:

${{\chi }^{2}}=\frac{{{(\left| \text{ab-bc} \right|-\text{n}/2)}^{2}}\text{n}}{\left( \text{a}+\text{b} \right)\left( \text{c}+\text{d} \right)\left( \text{a}+\text{c} \right)\left( \text{b}+\text{d} \right)}$

式中:a—国产化妆品合格数;

   b—国产化妆品不合格数;

   c—进口化妆品合格数;

   d—进口化妆品不合格数;

   n—检测化妆品总数。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检测691份化妆品, 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表 1)。不合格样品数为6份, 分别为菌落总数超标4份, 粪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超标各1份。化妆品总合格率为99.13%, 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9.42%。粪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合格率为99.86%, 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为100%。菌属分布情况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埃希菌属、泛菌属、气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等。

表 1 化妆品中微生物检测及鉴定结果
编号检出指标菌落计数(CFU/g或CFU/mL)革兰氏染色分离菌名称分离化妆品种类国别
1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面膜进口
2菌落总数1.3×102-放射根瘤菌面膜进口
3菌落总数1.2×102-泛菌属进口
4菌落总数3.6×102-解脲寡源杆菌国产
5菌落总数1.3×103-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进口
6菌落总数1.2×104-泛菌属育发液国产
7菌落总数55-泛菌属育发液国产
8菌落总数78-杀鲑气单胞菌育发液国产
9菌落总数4.8×102-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眼霜进口
10菌落总数3.6×102-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眼影进口
11菌落总数99-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眼霜进口
12粪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美容液进口
13菌落总数10-少动鞘氨醇单胞菌面霜国产
14菌落总数15-泛菌属防晒乳进口
15菌落总数2.2×102-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精华液进口
16菌落总数6.6×102+中间葡萄球菌防晒霜进口
17菌落总数1.9×102+表皮葡萄球菌润肤露进口
18菌落总数1.4×103+变异库克菌护肤乳进口
19菌落总数1.3×103+表皮葡萄球菌润肤露进口
20菌落总数1.2×102+缓慢葡萄球菌洁肤乳进口
注:"+":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2.2 国产、进口化妆品比较

本实验检测国产化妆品114份, 进口化妆品577份(表 2)。国产化妆品合格率为98.25%(112份), 进口化妆品合格率为99.31%(573份), 合格率均较高。进口化妆品和国产化妆品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 P> 0.1)。

表 2 国产化妆品和进口化妆品合格率的比较化妆品种类
化妆品种类检测数量(例)合格率(%)菌落总数合格率(%)粪大肠菌群合格率(%)铜绿假单胞菌合格率(%)
国产化妆品11498.2598.25100100
进口化妆品57799.3199.6599.8299.82

2.3 化妆品类别比较

本次检测化妆品护肤类341份, 包括护肤乳液、膏霜、液体等; 洁肤类91份, 包括洗面奶、浴液等; 发用类43份, 包括洗发乳(水)、护发素等; 美容修饰类38份, 包括粉、口红、眉笔、眼影、眼线笔等; 特殊用途化妆品178份, 包括防晒、丰胸、美体等化妆品(表 3)。

表 3 不同种类化妆品的检测结果
化妆品种类检测数量(份)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数量(份)合格率(%)检出数量(份)合格率(%)检出数量(份)合格率(%)
护肤类341999.12199.71199.71
洁肤类91110001000100
发用类43297.6701000100
美容修饰类38210001000100
特殊用途化妆品178410001000100

3 讨论

化妆品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产品, 与使用者的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者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化妆品的卫生状况。2009—2011年上海口岸进出境化妆品的卫生状况调查显示其合格率为99.88%, 未检出粪大肠菌群, 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海南省2011—2013年化妆品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合格率为96.71%, 未检出粪大肠菌群, 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2006—2009年湖南省化妆品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的合格率为97.5%, 未检出粪大肠菌群, 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郝玉娥等[5对日常化妆品微生物的检测分析结果为微生物的合格率为96%, 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99.3%, 检出粪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铜绿假单胞菌曾在化妆品中引起过严重的感染, 是禁止检出的微生物[6。粪大肠菌群是重要的卫生指示菌, 其检出说明该化妆品的卫生状况不合格, 提示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工作仍不能放松。

对国产和进口化妆品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其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 P> 0.1)。说明国产和进口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情况没有很大差异, 化妆品卫生状况较好。对不同种类化妆品的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可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化妆品主要为护肤类和发用类化妆品。菌落总数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容修饰类、发用类、护肤类、特殊用途化妆品和洁肤类化妆品。其中美容修饰类化妆品检出率较高, 但是均为合格产品。发用类化妆品, 菌落总数检出率和不合格率均较高, 为污染较严重的一类化妆品。护肤类化妆品菌落总数超标3份, 检出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产品各1份, 说明护肤类化妆品在众多化妆品种类中微生物污染比较严重。特殊用途化妆品和洁肤类化妆品的卫生情况相对较好。对于污染较重的化妆品应该引起重视。

从本次实验化妆品中分离微生物的鉴定结果看, 污染菌种以革兰氏阴性菌居多, 其中泛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检出频率最高。污染的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 有表皮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缓慢葡萄球菌。以上菌属应是化妆品防腐工作中的重点防腐对象。从化妆品种类上看, 检出菌株较多的化妆品为护肤类产品, 且检出的菌株以葡萄球菌属居多。进口化妆品中分离的菌株较多, 这与进口化妆品的样品量大有关。较常检出的泛菌属、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在国产和进口化妆品中均有检出, 进口化妆品和国产化妆品分离菌株种类无明显差别。

分离出微生物的化妆品共20份, 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1要求判定为不合格的化妆品共6份。其余分离出的微生物, 虽然数量并不超标, 但是多数都是人类的条件致病菌, 这样的化妆品流向市场对使用者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这些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 对营养要求多不高, 容易污染化妆品。他们污染化妆品后不仅会影响化妆品的使用, 而且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还可能引起疾病, 对使用者健康存在潜在的风险。例如泛菌属大多数菌株产生黄色素, 可使化妆品的性状发生改变, 是人的条件致病菌。解脲寡源杆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革兰氏阴性非酵解型球杆菌, 临床上可引起症状性或无症状性尿路感染。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一种, 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如水、土壤中, 近年来引起的院内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也可导致严重的院内感染甚至爆发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属于弧菌科,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可从水源、土壤以及人的粪便中分离, 有的可引起人类腹泻等多种感染[7。缓慢葡萄球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资料表明其是人类或许多动物不可忽视的致病菌, 可引起人类疾病, 并在医院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 尤其是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8。表皮葡萄球菌为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是人体皮肤和黏膜上寄居的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临床标本的分离率日益增高, 引起的感染也不断有报告。表现出耐药性增加, 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性[9。变异库克菌一般认为是非致病菌, 通常见于牛奶和乳制品、动物尸体、灰尘、土壤, 但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以引起各种机会感染[10

综上所述, 现阶段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总体水平较好, 但是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化妆品中还能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 对使用者的健康存在着潜在危害。因此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工作、卫生监督工作仍不容忽视。还应针对污染较多的条件致病菌加强化妆品的防腐工作。

参考文献
[1]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化妆品卫生规范[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
[2] 韩伟, 谢小珏, 袁辰刚, 等. 进出口化妆品的卫生状况及微生物种群分析[J]. 香精香料化妆品, 2013, 6(3): 37–42.
[3] 陈求欢. 海南省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情况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2): 307–308.
[4] 刘建琪, 王岚, 张红, 等. 2006-2009湖南省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5): 1171–1173.
[5] 郝玉娥, 陈旭, 何爱桃, 等. 日常化妆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35): 110–111.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11.35.050
[6] Wilson LA, Ahearn DG. Pseudomonas-induced corneal ulcers associated with contaminated eye mascaras[J]. Am J Ophthalmol, 1977, 84(1): 112–119. doi: 10.1016/0002-9394(77)90334-8
[7] 赵渊, 佘军, 顾保罗.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临床感染分析及药敏监测[J]. 健康研究, 2009, 29(4): 263–265.
[8] 盛相鹏, 杜宗涛, 许会会, 等. 仓鼠源缓慢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动物医学进展, 2010, 31(7): 30–35.
[9] 邓玉丽, 林小菊. 我院近5年表皮葡萄球菌属医院感染的调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8, 26(3): 263–266.
[10] 李金钟. 微球菌分类新进展[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25(1): 39–41.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5.02.01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郑萍, 张伟, 高飞, 陈西平
ZHENG Ping, ZHANG Wei, GAO Fei, CHEN Xiping
691例化妆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Analysis on Microbiological Results of 691 Cosmetics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5, 5(2): 143-146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5, 5(2): 143-146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5.02.014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