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流域绵阳段水质锰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分析
周云1, 王莉2, 岳蕴瑶1, 李永清1, 张代友1     
1. 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摘要: 目的 针对2011年7月因涪江上游锰矿渣污染致绵阳段水质锰污染事件, 系统分析其应急处理方法、流程与效果, 以期为未来类似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疾控中心、绵阳市水务集团、绵阳市环境监测站及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报表、会议纪要等, 采用描述性分析应急处置措施、江河水、各水厂出入厂水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因电解锰尾矿引发的涪江绵阳段水质污染, 导致江河水锰、铁、氨氮超标, 锰含量峰值达29.1 mg/L, 造成饮用水危机。绵阳市政府采取了应急措施, 及时公开信息、调集7800 t饮用水解决居民饮水困难、治理污染源、引入4000余万方清洁水稀释污染水体、动态监测水质, 实时公开监测结果。经过66 h紧急处置, 恢复正常供水, 解除应急状态。结论 有效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开展动态监测、信息实时公开和共享、多途径处置污染源和污染物可迅速、有效控制水质污染事件。
关键词: 锰污染     水污染     应急反应     应急管理    
Analysis o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Manganese Pollution of Fujiang Water Source in Mianyang City
Zhou Yun1, Wang Li2, Yue Yunyao1, Li Yongqing1, Zhang Daiyou1     
Abstract: Objective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measures, procedures, and effects of emergency response to water source pollution induced by the leakage of manganese slag to the upstream of Fujiang river in July, 2011,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future. Methods The data from statistical charts, reports and meeting minutes of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Water Affairs Group,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Mianyang City were collected, and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measures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water quality from water stations were reported by us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nganese, iron and ammonia nitrogen in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Fujiang river at Mianyang section were beyond the normal level, which was induced by the leakage of electrolytic manganese tailings during rainstorm; the peak concentration of manganese was 29.1mg/L.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emergency of water source pollution were taken by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Mianyang, including timely disclosing information, providing 7800 tons of cleaning drinking water to residents, controlling sources of pollution, diluting the polluted water source with more than 4000 m3 of clean water, dynamically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and presenting monitoring results timely to the public. After 66 hours of treatment, the water supply was recovered and the state of emergency was lifted. Conclusions The effective multi-sectional linkage mechanism, dynamic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haring, real-tim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and multi-channel responses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the sudden, unexpected water pollution incidents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manganes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emergency response     emergency management    

锰的冶炼常采用电解金属锰法,电解锰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尾矿废渣和废水,废渣中主要含有锰、氨氮等污染物,废水主要有锰、六价铬、氨氮、硒等污染物。环境保护部的官方统计表明,2006年以来,仅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理的由尾矿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就达43起,其中10起涉及饮用水源安全[1]。虽然水中二价锰对人、畜和水生生物的毒性较小,但低浓度锰会影响水的色、臭、味性状。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锰的含量不得超过0.1 mg/L,氨氮含量不得超过0.5 mg/L[2]

2011年7月四川境内发生电解锰厂尾矿渣引发涪江水质异常的突发事件。7月21日凌晨涪江上游突发强降雨引发多处泥石流灾害,导致四川岷江电解锰厂矿渣场挡坝部分损毁,约16 000 m3电解锰尾矿渣随泥石流进入涪江流域水体,引发涪江水体污染。25日,涪江江油、绵阳段江河水质锰、氨氮等指标异常。26日8:00左右自来水出厂水锰含量首次达到0.1 mg/L,17:30分达到0.19 mg/L,随即持续升高,最高达到1.89 mg/L。26日下午,政府发布停止饮用自来水的公告,五大水厂供水片区内近百万人饮用水困难,引起居民恐慌,因涪江流域绵阳段水质锰污染引发的饮水安全危机从绵阳开始向下游城镇蔓延扩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政府及各部门紧急应对处置,4 d时间内成功控制污染、化解了危机。本文系统分析涪江流域绵阳段水质锰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法、流程与效果,总结应急处理经验教训,为未来类似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绵阳市疾控中心、绵阳市水务集团、绵阳市环境监测站及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报表、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等。

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3]规定的水样采集、保存和检验方法,检测涪江水体和各自来水厂出入厂水锰污染情况及城市供水的末梢水质;分别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4]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2]对江河水和自来水进行评价。收集2011年7月21日—8月5日该锰尾矿渣对涪江沿线水体污染情况、自来水厂入厂和出厂水锰、铁、铬、氨氮等含量,应急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等内容。

1.2 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分析数据,描述性分析锰尾矿污染情况、应急处理措施及效果;采用地图描述涪江流域水质污染范围。

2 结果 2.1 污染概况

2.1.1 锰尾矿碴对涪江水的污染情况

7月21日,尾矿经过涪江平武段,涪江水体锰、铁升高,锰含量最高达29.1 mg/L,平武城镇供水未出现异常(非涪江水源)。7月25日,涪江江油段水质检测出锰、氨氮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域:锰0.1 mg/L,氨氮0.5 mg/L)[4]。7月26日,涪江绵阳段检测出锰、氨氮超标。经水质全分析,未发现铬、镉、硒等毒理学指标超标。涪江水体锰污染情况见表 1,涪江水质污染范围见图 1

表 1 涪江水受锰尾矿污染情况(mg/L)
日期 地段 监测峰值
氨氮(N) 铬(Cr+6)
7月21日 松藩(火烧桥) 46.10* 0.08 / /
7月21日 平武(木瓜墩) 29.10* 0.85* / /
7月25日 江油(岩嘴头) 15.20* 1.74* 9.65* /
7月26日 绵阳(三水厂) 5.10* 2.68* 2.47* < 0.005*
7月28日 三台(新渡口) 1.01* / 2.64* /
注:*监测水样含量超过地表水质标准限值(锰0.1 mg/L,铁0.3 mg/L,氨氮0.5 mg/L,Cr+60.05 mg/L)[4]

图 1 涪江水质污染范围

2.1.2 锰尾矿污染对自来水厂水质的影响

从水务集团监测情况看,自7月25日起,涪江绵阳段自来水厂入厂水锰、铁、氨氮逐渐升高,7月26日,入厂、出厂水锰含量达到峰值,分别为4.10、1.50 mg/L,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锰小于0.1 mg/L)[2] 15倍。8月4日入厂水锰降到0.08 mg/L,8月5日因武引水库放水,导至水锰一过性升高。经水质强化处理后,出厂水锰、氨氮于7月29日降至正常(锰小于0.1 mg/L,氨氮小于0.5 mg/L)。入厂水中铁含量下降缓慢,超标持续到8月4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铁小于0.3 mg/L),但出厂水中铁含量一直未出现异常(表 2)。

表 2 主要自来水厂的水质污染情况(mg/L)
日期 入厂水监测值 出厂水监测值
氨氮(N) 铬(Cr+6) 氨氮(N) 铬(Cr+6)
7月24日 < 0.001 < 0.01 < 0.02 < 0.005 < 0.001 < 0.01 < 0.02 < 0.005
7月25日 2.40* 0.11 0.21 < 0.005 0.07 / / < 0.005
7月26日 4.10* 0.28 2.47* < 0.005 1.50* / / < 0.005
7月27日 1.82* 0.35* 3.00* < 0.005 0.45* 0.02 1.03* < 0.005
7月28日 0.89* 1.46* 0.58* < 0.005 0.06 0.04 0.86* < 0.005
7月29日 1.14* 2.68* 1.19* < 0.005 0.09 0.03 0.28 < 0.005
7月30日 1.00* 2.64* 0.89* < 0.005 0.04 0.02 0.09 < 0.005
7月31日 0.44* 2.13* 0.52* < 0.005 < 0.01 0.03 0.05 < 0.005
8月1日 0.34* 1.65* 0.48 < 0.005 0.02 0.04 0.08 < 0.005
8月2日 0.20* 1.23* 0.18 < 0.005 0.02 0.02 0.04 < 0.005
8月3日 0.12* 0.67* 0.09 < 0.005 0.01 0.01 0.09 < 0.005
8月4日 0.08 0.96* 0.10 < 0.005 0.02 0.01 0.07 < 0.005
8月5日 0.12* 0.22 0.07 < 0.005 < 0.01 < 0.01 0.05 < 0.005
注:*监测水样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限值(锰0.1 mg/L,铁0.3 mg/L,氨氮0.5 mg/L,Cr+6 0.05 mg/L)[2]

2.2 应急处理

2.2.1 信息公开

26日上午8时,监测发现自来水厂出厂水锰含量接近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规定上限值时,政府在第一时间让群众知晓水污染的真实情况,及时发布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答媒体和群众疑虑;公安机关连夜组织车辆加强对政府通告的宣传,社区干部入户对群众做解释工作;市网管办向各新闻媒体发布新闻通稿,并在各大网站、论坛发布政府通告,正面回应网友的有关质疑,加大了舆论正面引导力度;及时公示水质动态监测结果。

2.2.2 市政供水停饮不停供

绵阳市市政供水基本上全取水于涪江,锰污染造成了近百万人的“水危机”,绵阳市疾控中心综合分析水污染概况、水锰的危害性,提出了自来水厂不停止供水,用于清洁、洗涤等方面,但要求暂停直接饮用。供水企业向水中投放高锰酸钾对水进行氧化反应、在混凝池加氯预处理等化学处置措施,大幅度降低水中锰和氨氮的含量。紧急启用地下水备用水源井,抽取地下水注入供水管网,降低群众其他生活用水污染指标。

2.2.3 紧急调水

从26日下午起,商务部门调出9万件库存成品水投放市场,并相继从外地调集29万件成品水投放到城区各大超市;绵阳消防官兵调集全市22台消防车分别向城区22个居民点、单位24 h不间断送水,截至29日12:00左右,累计送水500余车次,7 800余t。

2.2.4 污染源治理

27日派专业队伍赴阿坝州松潘县小河沟乡现场勘查污染源,与阿坝州政府共同商议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打通在泥石流中堵塞的电解锰厂渣场导流隧洞,排走渣场上方的雨水,同时,在渣场下方新筑一条高15 m的挡坝,阻止矿渣进入涪江。

2.2.5 污染水体处理

采用拦截污染水团,逐级排放,减轻下游城市压力。27日15时武都水库下闸蓄水,三江大坝小流量放水,加速锰矿渣沉降;28日上午9:00左右,武都水库开闸放水,同时从涪江上游火溪河电站水库、湔江通口电站、香水电站、青莲电站等处调集共4 000余万方清洁水源,注入涪江,降低污染物浓度。自来水厂制水过程中采用氧化法和强化混凝等方法加强水质处理,确保出厂水水质达标。

2.2.6 动态监测

在确认水质受到污染后,环境、疾控、水务部门在市境流域加大了监测密度和频率;及时监控江河水、水厂水、末梢水水质变化,适时调整应对策略;在恢复供水后仍持续监测,严密监控,确保供水安全。

2.3 处理效果

2.3.1 居民饮水迅速恢复正常

7月26日8:00左右,监测出厂水开始出现异常,至28日凌晨1:00左右,绵阳市各水厂出厂水及末梢水均已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仅历时41 h。随后对供水管道进行了两次冲洗。经过连续34 h严密监测,数据持续稳定后,于7月29日12:00左右解除警报,供水恢复正常。居民饮用水受影响时间仅为66 h(表 3)。

表 3 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监测异常时间对比
起始时点 终止时点 持续时间
水源水 7月25日16:40 8月5日10:00 11 d
出厂水 7月26日08:00 8月28日1:00 41 h
末梢水 7月26日16:00 8月29日10:00 66 h
饮用水受影响 7月26日18:00 8月29日12:00 66 h

2.3.2 水污染指标下降快

从绵阳城区主要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结果看,锰、氨氮污染物在水源水和出厂水(末梢水)中均迅速下降。

2.3.3 社会稳定,群众生活基本未受影响

26日下午,政府公告发布后,绵阳城区各超市、商店出现短时成品水抢购热潮,27日,成品水足量供应,未出现哄抬物价、哄抢成品水的现象,社会治安良好、群众生活稳定。

3 讨论 3.1 基于应急预案,多部门联动共同参与形成了应急处置的强大合力

在本次水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政府牵头领导、多部门联动参与的应急模式,实现了“四联动”:一是地区联动。涪江流域相关市州及时沟通、相互协调,为成功应急处置该起涉及范围广的突发事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以涪江为饮用水源的各县市区有组织地向绵阳城区调度成品水或清洁用水,保障了绵阳城区的饮用水供应;二是部门联动。坚持会商制度,互通情报、密切配合,做到科学处置;三是军地联动。消防官兵、驻绵部队主动参与为群众送水和协助开展其他应急处置工作;四是干群联动。各级干部积极宣传处置措施,宣讲应对方法,维护生活用水发放秩序。市民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配合,自觉保持平稳的生产生活环境。

3.2 动态监测、信息互通为科学处置水污染事件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得知上游电解锰厂尾矿渣进入涪江后,立即开展对江河水、出厂水、末梢水水质的监测和污染源排查,环境、水务、疾控三个部门分工合作、信息共享,随时通报动态监测结果,及时准确掌握污染源和污染范围,为应急反应、水质处理、媒体应对、宣传与咨询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污染源的控制和污染水体的处置能缩短污染周期

本起锰尾矿造成的涪江水锰、氨氮污染事件采用多种措施进行应急处理,仅用了66 h就恢复了正常生活秩序,涪江绵阳段水污染持续了11 d就得到有效控制,与其他类似事件处置用时接近[5]

3.4 水锰污染敲响了保卫城市水源安全的警钟

由这次涪江水污染事件暴露出城市水源安全存在的问题:① 水源保护意识不足,沿江修建的污染型企业事故性或灾害性排放成为城市供水安全的重大隐患;② 饮用水备用水源建设滞后,虽启用了备用地下水井,但供水量不足,不能满足需求;③ 污染型企业的安全管理、废弃物处理还存在问题。

4 建议

加强饮水安全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水源保护意识;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企业管理,并建议将污染型企业撤离涪江两岸;选择供水量充足且不同源江河水作为城市备用水源;加强水质监测,建立水污染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莹. 尾矿库污染事件何以频发[EB/OL]. (2010-12-01)[2012-4-18].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011/t20101130_68987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5] 张成云, 孙莉, 朱鸿斌. 沱江河水特大氨氮污染事故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4, 20(4): 361–36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周云, 王莉, 岳蕴瑶, 李永清, 张代友
Zhou Yun, Wang Li, Yue Yunyao, Li Yongqing, Zhang Daiyou
涪江流域绵阳段水质锰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分析
Analysis o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Manganese Pollution of Fujiang Water Source in Mianyang City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3, 3(4): 342-345, 349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3, 3(4): 342-345, 349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