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石家庄市农村饮用水卫生调查与分析
范尉尉, 陈凤格, 郭占景, 赵伟, 白萍, 王军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目的 了解农村饮水水质的卫生安全状况及其变化动态,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于2011年枯水期(3—4月)和丰水期(7—8月),对河北省石家庄市10县市258座农村饮水的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消毒情况等进行现场调查。采集集中式供水点250个(每点采取出厂水和末梢水各1份),分散式供水点8个(每点采取末梢水1份)共计508份饮用水样品。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 对出厂水和末梢水及分散式供水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水样1 016份,合格644份,合格率为63.38%。集中式供水枯水期水样合格率70.60%(353/500),高于丰水期57.0%(285/500),出厂水水样合格率65.00%(325/500),高于末梢水62.5%(313/500),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出厂水水样合格率24.1%(27/116),低于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出厂水水样67.2%(614/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65,P<0.01)。枯水期水样存在10项指标超标,丰水期水样7项指标超标,微生物学指标丰水期(22.8%~30.1%)较枯水期(6.5%~12.2%)超标较为突出。结论 石家庄市农村饮水的水处理工艺不完善,多项指标存在超标现象,微生物学指标超标较为严重,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性应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关键词: 农村     生活饮用水     调查     微生物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Quality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upply in Shijiazhuang in 2011
Fan Weiwei, Chen Fengge, Guo Zhanjing, Zhao Wei, Bai Ping, Wang Junxi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know the hygienic situation and change trend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upply and provide data for the government making decisions. Methods The survey on the type of water sources, water processing and disinfection in 258 villages of Shijiazhuang city was carried out in dry season(March to April)and wet season(July to August)in 2011.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250 central water supply spots(one finished water sample from the outlet and one peripheral water from the end-user of each water plant), and from 8 decentralized water supply spots. A total of 508 samples were test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Drinking Water"(GB/T 5750-2006) in this survey. Results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all water samples was 63.38%(644 in 1 016 water samples);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central water supply spots in dry season(70.60%, 353/50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rainy season(57.0%, 85/500).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finished water(65.00%, 325/500)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peripheral water(62.5%, 313/500).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water from surface water(24.10%, 27/116) was lower than that from ground water(67.20%, 614/904)(χ2 = 25.65, P < 0.01). Ten indexes in water samples from the dry season and 7 indexes in samples from the rainy season exceeded the standard limits;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microbiological indexes in samples from the rainy season(22.80%~30.10%)was worse than that from the dry season(6.50%~12.20%). Conclusions The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of rural central water supply in Shijiazhuang was imperfect, and several water indexes exceeded the standard limits; and much more microbiological indexes exceeded the standard limits.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Key words: rural area     drinking water     survey     microbe    

我国是农业大国,7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几亿农民的身体健康[1]。受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存在,加上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政策,使农村供水设施十分薄弱。大多数农村供水设施以传统、落后、小型、分散、简陋的供水设施为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4]。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农村供水疾病情况与全国的基本情况类似。分别于2011年枯水期(3—4月)、丰水期(7—9月)对10个县(市、区)农村饮水周边环境、基础建设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水质检验,了解农村饮水水质的状况和可能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为全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的选择

在充分考虑代表性的原则下,按人口比例以及水井基础建设的比例在全市选取10个县(市)已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50处及8个分散式供水点为调查对象。所有监测县(市)区共计有集中式供水工程1 642座,本次监测比例达到15.2%。基本代表石家庄市农村饮用水状况。

1.2 调查方法

依据《全国爱卫办2011年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5],采用5套统一制式的调查表对农村饮水监测点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饮水的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供水能力、覆盖人口、取水方式、消毒情况等。

1.3 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测

于2011年枯水期(3—4月)和丰水期(7—8月),采集农村水厂出厂水、末梢水水样各1件。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6]进行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实验室检测,检测指标共计20项,包括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以CaCO3计)、耗氧量、氨氮、砷、氟化物、硝酸盐(以N计)、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或二氧化氯[7-9]

1.4 评价标准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9]进行水质检测结果的评价,因2011年度石家庄市所检测集中式供水设施供水能力均小于1 000 t/d,且覆盖人口均小于10 000人,属于小型集中式供水,故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表 4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质指标及限值[10]对小型集中式供水进行评价,其中除消毒指标外有1项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水样不合格。

1.5 统计分析

收集监测点基础资料,水质监测数据采用Excel2006软件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种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1.6 质量控制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参加监测的实验室均通过了计量认证,采取了从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均有严格质量保证措施和监测数据的审核检查制度。

2 结果 2.1 集中式供水处理情况

石家庄市10个监测县集中式供水单位中,目前尚无全部采用完全处理工艺。调查结果显示,有59座进行了部分处理,占2.1%,20座采用了沉淀过滤处理,占0.7%,39座仅做消毒处理,占1.4%,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水处理工艺的水厂仅占农村集中式供水的少数。

2.2 分散式供水方式

共调查18 009个分散式供水点,其中1 719个采用机械取水,占9.54%,14 610个采用手压泵,占81.12%,1 680个采用人力取水,占9.32%。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分散式供水点是以机械取水为主,手压泵和人力取水为辅。

2.3 不同供水方式水质合格情况

石家庄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明显优于分散式供水水质,全年共监测集中式供水1 000份,合格638份,合格率63.8%高于分散式37.5%(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5)。

表 1可见,石家庄市集中式供水合格率较高(枯水期70.6%,丰水期57.0%),分散式供水合格率偏低(枯水期50.0%,丰水期25.0%)。说明不同的供水方式对水质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表 1 2011年石家庄市农村饮水不同水期不同供水方式水质的合格情况

2.4 不同水期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情况

由于石家庄市农村饮用水集中式供水的人口远高于分散式供水,因此探究集中式供水不同时期的水质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在集中式供水枯水期共采集水样500份,合格353份,枯水期合格率70.6%(353/500),高于丰水期57.0%(28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P<0.01)。

表 2可见,与枯水期比较,丰水期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合格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厂水:χ2=12.04,P<0.01;末梢水: χ2=8.21,P<0.01)。说明丰水期水质更易受污染,而在相同水期内,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合格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饮水目前基本不存在输水管道等二次污染问题。

表 2 2011年石家庄市农村饮水不同水期集中式供水水质的合格情况

2.5 水源类型合格情况

表 3可见,枯丰水期共采集以深井为水源的水样904份,合格615份,高于以地面水为水源的监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6,P<0.01)。与枯水期比较,丰水期以地面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出厂水水样合格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面水: χ2=23.6,P<0.01;地下水: χ2=14.21,P<0.01)。说明地下水的水质优于地面水,地面水受到污染的可能性更大。

表 3 2011年石家庄市农村饮水不同水期不同水源类型水质的合格情况

2.6 水质监测指标合格情况

丰水期监测的19项指标中的色度、浑浊度、pH值、铁、锰、耐热大肠菌群、氨氮、耗氧量、氟化物9项指标全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因各地区均为自备井,多数没有消毒设施,所有消毒余氯项不做统计),但在151份水样中,有10项指标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不合格率为29.7%;其中总硬度有85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6.70%,总大肠菌群的不合格份数也相对较多,不合格率12.20%,其次是菌落总数、耐热大肠菌群等。而丰水期监测的19项指标中,色度、浑浊度、pH值、铁、锰、砷、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氨氮、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12项指标全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因各地区均为自备井,多数没有消毒设施,所有消毒余氯项不做统计),221份水样的7项指标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合格率为56.5%;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其中总大肠菌群有153份不合格,合格率为69.9%,菌落总数的不合格份数也相对较多,合格率76.0%,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等(表 4)。

表 4 2011年石家庄市农村饮水不同水期监测指标超标情况

表 4可见,在检测指标中,除总硬度指标、微生物学指标合格率较低以外,其余指标合格率均在90%以上,这说明石家庄市农村饮水水质除受地质影响外,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在微生物指标中,以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最低,枯水期为87.8%,丰水期为66.90%,其次为菌落总数(枯水期91.7%)(丰水期76.0%)及耐热大肠菌群(枯水期93.5%)(丰水期77.2%)。枯水期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合格率均高于丰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大肠菌群: χ2=48.8,P<0.01;耐热大肠菌群: χ2=53.97,P<0.01;菌落总数: χ2=46.23,P<0.01)。说明石家庄市农村饮用水在丰水期受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提示饮用水不仅可能受到了温血动物粪便的严重污染,而耐热大肠菌群存在超标,则表明饮用水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近期的粪便污染,显示饮用水可能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存在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风险。本地区高氟饮水很少,氟化物也很稳定,枯丰水期变化并不大。

3 讨论

通过对石家庄市农村饮水卫生学调查与水质监测发现,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以地下水为主,主要是深井水,其次为地面水; 水源主要是溪水。集中式供水水质优于分散式供水,出厂水水质优于末梢水,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水质监测还显示,石家庄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受地质条件影响的硫酸盐、氯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情况,由于缺少消毒设施,农村地区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超标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原因为监测点多无任何消毒设施,或消毒不规范; 农村地区供水有一定的时限性,饮用水在水塔、管道中储存时间长又不定时清洗,导致饮用水污染; 天气炎热,一些饮用水周围环境污染,细菌大量繁殖,导致微生物超标率较高。微生物超标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肠胃炎、泌尿系统感染、胆囊炎以及溶血性黄疸病等疾病。许多研究已表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与集中式供水覆盖率有一点相关性[11],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有直接关系[12]。而石家庄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大多无任何保护措施,雨季存在含有粪便等的生活污水污染水源的情况,且农村饮水出厂水大多未经任何处理即直接供人群饮用,因此石家庄农村饮用水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13],为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卫生安全,建议:

3.1 加强农村供水卫生监测和监管

① 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卫生监测与监管; ② 加强对新建、改建农村饮用水的卫生学评价,建立农村饮用水从水源到用户的水质卫生安全管理措施和多部门合作管理机制; ③ 进一步完善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体系[13],加大上级部门对此项工作的技术指导,及时沟通和汇报饮用水监测结果的信息。

3.2 多部门合作

多部门合作加强对农村供水的卫生监管,完善水处理工艺,推广使用可靠的消毒设备,控制可能影响水质的不良因素,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卫生。

3.3 开展与饮用水卫生有关的宣传教育

探讨采取有效的模式,大力宣传预防病从口入等卫生知识,指导村民养成良好的饮水和用水卫生习惯,同时做好水源地卫生等宣传,做好水源卫生防护,防止水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于建新. 浅述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与对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21): 4263–4264. doi: 10.3969/j.issn.1003-8507.2008.21.068
[2] 韩方岸, 胡云, 陈连生, 等. 江苏省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与健康杂, 2009, 26(4): 328–330.
[3] 钟志雄, 刘礼平, 朱炳辉, 等. 广东省农村饮用水监测实验室水质砷化物和氟化物及氯化物检测能力评估[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1, 30(4): 453–455.
[4] 张娟, 樊伟, 卞战强, 等. 南方某省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10): 905–907.
[5] 全国爱卫办. 全爱卫办函〔2010〕 35号2011年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7] 朱鸿斌, 孙莉, 李俊康, 等. 四川省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状况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 23(4): 367–368.
[8] 苏子文, 李洪斌. 山东省定陶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 138.
[9] 陈国忠, 林在生, 赖善榕, 等. 福建省农村饮用水现状调查与分析[C]. 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论文集. 2007: 626-63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11] 赵艳玲, 姚伟, 陶勇, 等. 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与介水传染病的相关性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 26(1): 6–7.
[12] E13 John B, Richard W, Henry F, et al.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Health EJ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hh. 2003(206): 257-262.
[13] 何昌云, 曲亚斌, 戴昌芳, 等. 广东省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状况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 36(1): 23–25.
[14] 陶勇. 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 26(1): 1–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范尉尉, 陈凤格, 郭占景, 赵伟, 白萍, 王军霞
Fan Weiwei, Chen Fengge, Guo Zhanjing, Zhao Wei, Bai Ping, Wang Junxia
2011年石家庄市农村饮用水卫生调查与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Quality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upply in Shijiazhuang in 2011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2, 2(4): 174-17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2, 2(4): 174-178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