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14 Issue (04): 32-37   PDF    
蔗糖异构化生产新型甜味剂异麦芽酮糖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张伟伟1,2,3, 梁磊1,2,3 , 周正雄1,2,3, 安玉兴1,2,3, 古德胜4    
1.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316;
2. 广东省植物纤维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广州 510316;
3. 广州市植物纤维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316;
4. 广州市古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70
摘要:异麦芽酮糖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甜味剂,是健康糖。本文简述了异麦芽酮糖的理化特性,介绍了异麦芽酮糖生产相关工艺技术,包括固定化微生物生产法和蔗糖异构酶催化法,并展望了异麦芽酮糖的市场前景,为异麦芽酮糖的生产及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异麦芽酮糖,蔗糖异构酶,市场前景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Isomaltulose Production Isomerized From Sucrose
ZHANG Wei-wei1,2,3, LIANG Lei1,2,3 , ZHOU Zheng-xiong1,2,3, AN Yu-xing1,2,3, GU De-sheng4    
1.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 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
2. Guangdong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lant Fiber, Guangzhou 510316;
3. Guangzhou Key Laboratory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lant Fiber, Guangzhou 510316;
4. Guangzhou's Ka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Abstract: Isomaltulose is a new health sweetener with many properti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roduction of isomaltulose was reviewed, including microbe strain 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and biocatalysis with sucrose isomeras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of isomaltulose was prospected. It is in favour of developing isomaltulose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industry.
Key words: Isomaltulose     Sucrose isomerase     Market prospect    
0 前言

异麦芽酮糖(Isomaltulose)亦称帕拉金糖、益寿 糖、巴糖、异构蔗糖,2001 年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 理局 (FDA)确定为普遍公认安全食品 (GRAS),并对 其摄入量不作限定。研究表明,异麦芽酮糖具有非 致龋齿性,被人体食用后,由于只在小肠中被缓慢 消化吸收,血糖上升指数较低,因而有益于糖尿病 的防治并可防止脂肪的过多积累,还有改善肠内菌 群平衡的作用。作为一种健康食品甜味剂,异麦芽 酮糖可以作为蔗糖的理想替代品应用于糖尿病专用 食品、减肥食品、口香糖、谷物食品、饮料、肉制 品、糖果等食品工业[1]1 异麦芽酮糖的理化性质

异麦芽酮糖是一种结晶状的还原性双糖,由葡 萄糖与果糖以 α-1,6 糖苷键结合而成。分子式为 C12H22O11·H2O,失水后不呈结晶状。含水异麦芽酮糖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60.32,比旋光度[α] D20 为 97.2° [2]。作为蔗糖异构体,其口感和物理性质 与蔗糖非常相似,而甜度只有蔗糖的一半;两者水 溶液的粘度也很接近,而异麦芽酮糖的熔点较蔗糖 低,并且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近年来异麦芽酮糖 之所以在全球被广泛应用,除具有低吸湿性、高稳 定性、高耐受性、低热量、甜味纯正等特点外,主 要是因为不会像其他低 GI 糖一样导致肠鸣和腹泻, 资料显示,人体一次食用 85 g 也不会导致腹泻 [2]。 表 1 为异麦芽酮糖与其它糖的比较。

表1 异麦芽酮糖与其它糖的比较
2 异麦芽酮糖的生产工艺

异麦芽酮糖难以使用化学方法合成,到目前为 止,异麦芽酮糖的主要生产方式包括微生物转化法 及酶转化法。 2.1 微生物转化法

微生物转化法包括菌体发酵与蔗糖转化同步进 行及菌体静息细胞固定化转化 2 种方式。早期一般 采用同步进行,如 Cho 等 [3]以 Enterobacter sp. FMB-1 为生产菌株,经 48 h 后,异麦芽酮糖合成量达 90%。 但这种工艺分离提取较困难,不适用于工业放大。 随着固定化技术越来越成熟,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 将静息细胞定位于某一空间区域,既保持菌体本身 催化活性,又方便产物回收,因此广受欢迎。 Krastanov 等 [4]采用壳聚糖包埋 Serratia plymuthica 细胞,以 400 g/L 的蔗糖溶液为原料,生产异麦芽酮 糖,异麦芽酮糖产率最高达 94%。 2.2 酶转化法

鉴于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异麦芽酮糖存在菌体浓度较低、生产强度较弱的缺陷,目前一般采用从微 生物细胞中提纯蔗糖异构酶,固定化酶后转化蔗糖 为异麦芽酮糖。酶转化法的一般工艺如图 1 所示。

图1 酶转化法生产异麦芽酮糖流程图
2.2.1 蔗糖异构酶转化机制

对不同来源的蔗糖异构酶结构分析表明,在果 糖结合位点有一段高度保守区域 325RLDRD329[5, 6]。 通过对保守区的三维结构预测得出蔗糖异构酶属于 α-糖苷酶 13 家族,Arg325 和 Arg328 2 个残基在果糖 结合位点与底物依靠氢键结合。对 Arg325 和 Arg328 诱变处理后,活性位点对果糖基团亲和力下降,果 糖基团脱落,葡萄糖与活性位点结合形成异麦芽糖。 与此同时,异麦芽酮糖合成量下降,海藻糖合成量 微弱上升。

基于蔗糖转化的产物分析及稳态条件下的动力 学分析,Perlot 等[3]提出蔗糖异构酶作用原理为兵乓 机制(图 2)。酶首先与蔗糖结合释放果糖,同时发 生形变形成蔗糖酶-葡萄糖复合酶(SI-G);然后 SI-G 与 H2O 或者葡萄糖结合释放出葡萄糖或者异麦芽酮 糖,同时蔗糖异构酶本身发生回复形变,还原为原 始构型。

图2 蔗糖异构酶作用机制预测
2.2.2 蔗糖异构酶积累菌株

蔗糖异构酶来源较广泛,自然界中积累该酶的 生物包括 Silverleaf whitefly 等昆虫类及大量的微生 物。但 Silverleaf whitefly 合成的蔗糖异构酶只能催 化蔗糖合成海藻酮糖。微生物细胞来源的蔗糖异构 酶 又 分 为 异 麦 芽 酮 糖 主 产 型 (70% ~ 85%) ,如 Erwinia rhapontici、 Protaminobacter rubrum、 Serratia plymuthica、 Klebsiella sp.等; 海藻酮糖主产型(85%~ 95%),如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Pseudomonas mesoacidophila 等[7, 8, 9, 10, 11, 12]2.2.3 蔗糖异构酶积累工程菌

虽然自然界中积累蔗糖异构酶的生物较多,但 野生型菌株普遍存在细胞得率低,酶活较低的缺点, 因此,工业化生产中多采用代谢工程的手段构建蔗 糖异构酶生产菌株。 Li 等[13]将 E. rhapontici 中编码 蔗糖异构酶的基因 palI 扩增到大肠杆菌(E. coli) Lac 乳糖操纵子表达系统,酶活单位达到野生菌株的 10.3 倍。 Zhang 等[14]将 Klebsiella sp. strain LX3 中蔗 糖异构酶基因 palI 过量表达与 E. coli 5α 中,得到 重组酶最高活力 328.0 ± 2.5 U/mg;以蔗糖为底物 时,Km(米氏常数)为 54.6±1.7 mM,且酶活力受 Fe3+、 Hg2+抑制,但 Mn2+、 Mg2+促进酶活力提高。 Ravaud 等[9]将 P. rubrum CBS 547.77 中的蔗糖异构酶基因 smuA 基因在 E. coli JM109 中过量表达,得到粗酶液 酶 活 40 U/mg 。 Watzlawick 等 [10] 将 P. mesoacidophila MX-45 中蔗糖异构酶基因 mutB 在 E. coli JM109 过量表达,得到上清液酶活 80 U/mg, 纯化后酶活达到 900 U/mg。

目前,广泛用作蔗糖异构酶表达载体的菌体除 了 E. coli 外,还有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Lactococcus lactis。 Lee 等 [15] 将 Enterobacter sp. FMB-1 中蔗糖异构酶 基因 ESI 在 S. cerevisiae EBY100 细胞表面表达,同时对 S. cerevisiae 及 E. coli 重组菌体稳定性进行比较。在底物浓度为 50~ 250 mM 时,蔗糖转化率为 6.4%~7.4%。 Park 等[16] 采用 P170 表达系统将 Enterobacter sp. FMB-1 中蔗 糖异构酶基因在 Lactoccus lactis MG1363 过量表达, 在采用信号肽 SP310mut2 将 40%的异构酶分泌到胞 外。胞外蔗糖异构酶转化 50 g/L 蔗糖合成 72%的异 麦芽酮糖。 2.2.4 蔗糖异构酶纯化工艺及酶学特性

蔗糖异构酶是一类存在于周质空间的胞内酶,因 此,对该酶的纯化首先需要收集菌体,超声破碎后收 集上清液得到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 DEAE-Sepharose 阴离子交换层析、 DEAE-Sepharose 阳离子交换层析后收集活性峰,透析浓缩后储存 4℃ 冰箱备用。

该酶性质稳定,在 pH5.0~7.0,酶活力为最大 酶活的 80%以上;在 10~40℃,酶活力为最大酶活 的 85%以上。此外,Ag+、 Hg+完全抑制酶活,Mg2+、 Mn2+促进酶活,Ca2+、 Cu2+、 Zn2+微弱抑制酶活。与 此同时,蔗糖异构酶只与单一底物蔗糖反应,葡萄 糖和果糖是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降低底物亲和 力 [17]3 异麦芽酮糖的提取纯化工艺

鉴于蔗糖异构酶异构化蔗糖生产异麦芽酮糖的 生产中,酶转化液中主要产物为异麦芽酮糖和少量 的海藻糖、果糖、葡萄糖,而海藻糖等其他糖的溶 解度较大,因此常用结晶的方法从转化液中提取异 麦芽酮糖。一般通过旋转蒸发至异麦芽酮糖浓度至 70%左右,冷却并加入少量晶种,得到白色晶体, 在转化液中添加乙醇等有机溶剂,能够促进晶体快 速析出,但也会促进蔗糖结晶,产品异麦芽酮糖晶 体纯度不高。为了得到更纯的晶体,采用重结晶可 达到 99%的纯度 [18]。通过合理控制结晶的方法和结 晶的次数,酶转化液中 95%以上的异麦芽酮糖能够 回收。采用双锥混合全结晶的方法固化液体异麦芽 酮糖,异麦芽酮糖在二次浓缩时,温度达 170℃, 水分含量已达到终产品所要控制的水平,处于融溶 状态。这种固化方法比通过喷雾与粉状成粒后再干 燥节省能耗[19]4 异麦芽酮糖的市场前景

异麦芽酮糖由于具有某些独特的理化性质、生 理功能和使用安全性,目前已在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使用和销售,使用它作为甜味剂的产品已达千种。 但总体而言,异麦芽酮糖推向市场的时间还较短, 因此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013 年,全球销售量接 近 40 万 t,国内市场也达到 4 万 t 以上,且年增长 率保持在 10%以上。但是国内仅有 2 家企业建有异 麦芽酮糖的生产线,且规模较小,年产量近 5000 t。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内肥胖、糖尿病 人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消费者也会更加关注健康饮 食,异麦芽酮糖属于健康饮食发展趋势下的前沿产 品,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功能性糖果、 能量缓释运动产品、代餐类食品中,均有机会开发 出划时代、促进行业变革的产品,不仅给消费者带 来健康的享受,更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从而将迎来快速的增长期。 5 展望

异麦芽酮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甜味剂,不仅给 消费者带来健康的享受,更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地位。但目前国内异麦芽酮糖 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都还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 间。作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开发,提 高我国异麦芽酮糖的生产水平。

( 1)蔗糖异构酶生产菌株的选育。利用传统诱 变方法结合新型离子束注入等新型诱变手段,选育 能生产具有底物专一性强、催化能力高的菌株。

( 2)构建基因工程菌,实现蔗糖异构酶的胞外 表达,提高蔗糖异构酶的生产效率。

( 3) 鉴于低温诱导蔗糖异构酶合成异麦芽酮糖 的比例增加,因此可以在基因组水平、蛋白质组学 水平研究低温作用于蔗糖异构酶的结构特性,并通 过各种组学手段得到高温条件下仍然为该结构特性 的蔗糖异构酶,提高反应主产物异麦芽酮糖的产出 率。

( 4)低成本、高效率的异麦芽酮糖的分离纯化 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 HOLUB I, GOSTNER A, THEIS S, et al. Novelfindings on the metabolic effects of the low glycaemiccarbohydrate isomaltulose (palatinose)[J]. British Journalof Nutrition, 2010, 103(12): 1730-1737.(1)
[2] 尤新. 异麦芽酮糖的功能与应用[J]. 食品安全导刊,2013(15):62-63.(2)
[3] CHO M H, PARK S E, LIM J K, et al. Conversion ofsucrose into isomaltulose by Enterobacter sp. FMB1, anisomaltulose-producing microorganism isolated fromtraditional Korean food[J]. Biotechnol Lett, 2007, 29(3):453-458.(2)
[4] KRASTANOV A, BLAZHEVA D, YANAKIEVA I, et al.Conversion of sucrose into palatinose in a batch andcontinuous processes by immobilized Serratia plymuthicacells[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6, 39(6):1306-1312.(1)
[5] VERONESE T, PERLOT P. Proposition for thebiochemical mechanism occurring in the sucroseisomerase active site[J]. FEBS Lett, 1998, 441(3):348-352.(1)
[6] LEE H C, KIM J H, KIM S Y, et al. Isomaltoseproduction by modification of the fructose-binding siteon the basis of the predicted structure of sucroseisomerase from ""Protaminobacter rubrum""[J]. ApplEnviron Microbiol, 2008, 74(16): 5183-5194.(1)
[7] AHN S J, YOO J H, LEE H C, et al. Enhancedconversion of sucrose to isomaltulose by a mutant ofErwinia rhapontici[J]. Biotechnol Lett, 2003, 25(14):1179-1183(1).
[8] ZHANG D, LI N, LOK S M, et al. Isomaltulose synthase(PalI) of Klebsiella sp. LX3. Crystal structure andimplication of mechanism[J]. J Biol Chem, 2003, 278(37):35428-35434.(1)
[9] RAVAUD S, WATZLAWICK H, HASER R, et al.Overexpression, purification, crystallization andpreliminar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the Protaminobacterrubrum sucrose isomerase SmuA[J]. Acta CrystallogrSect F Struct Biol Cryst Commun, 2006, 62(Pt 1): 74-76.(2)
[10] WATZLAWICK H, MATTES R. Gene cloning, proteincharacterization, and alteration of product selectivity forthe trehalulose hydrolase and trehalulose synthase from""Pseudomonas mesoacidophila"" MX-45[J]. Appl EnvironMicrobiol, 2009, 75(22): 7026-7036.(2)
[11] ZHOU X, ZHENG Y, WEI X, et al. Sucrose isomeraseand its mutants from Erwinia rhapontici can synthesisealpha-arbutin[J]. Protein Pept Lett, 2011, 18(10):1028-1034.(1)
[12] GOULTER K C, HASHIMI S M, BIRCH R G. Microbialsucrose isomerases: producing organisms, genes andenzymes[J]. Enzyme Microb Technol, 2012, 50(1): 57-64.(1)
[13] LI S, CAI H, QING Y, et 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of a sucrose isomerase from Erwinia rhapontici NX-5 forisomaltulose hyperproduction[J]. Appl BiochemBiotechnol, 2011, 163(1): 52-63.(1)
[14] LI N, ZHANG D, ZHANG L H, et al. Expression,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X-ray analysis ofisomaltulose synthase (PalI) from Klebsiella sp. LX3[J].Acta Crystallogr D Biol Crystallogr, 2003, 59(Pt 1):150-151.(1)
[15] LEE G Y, JUNG J H, SEO D H, et al. Isomaltuloseproduction via yeast surface display of sucrose isomerasefrom Enterobacter sp. FMB-1 on Saccharomycescerevisiae[J]. Bioresour Technol, 2011, 102(19):9179-9184.(1)
[16] PARK J Y, JUNG J H, SEO D H, et al. Microbialproduction of palatinose through extracellular expressionof a sucrose isomerase from Enterobacter sp. FMB-1 inLactococcus lactis MG1363[J]. Bioresour Technol, 2010,101(22): 8828-8833.(1)
[17] 李莎. 生物催化制备甜味剂异麦芽酮糖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1.(1)
[18] CHRITOPHER B,CHEETHAM P S J.Production ofisomaltulose[P].US 435953 1,1982-11-16.(1)
[19] 苏雪梅. 帕拉金糖的生产工艺及市场分析[J]. 轻工科技,2012(4):1-2.(1)
(本篇责任编校:朱涤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