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酯是蔗糖与各种脂肪酸缩合而成的一类 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总称,一般为白色 至象牙色粉状、块状、蜡状固体,或无色至微黄 色粘稠状或树脂状液体[1]。其HLB值范围广泛, 可从2到16,它无毒、无嗅、无异味,生物降解 完全,具有优良的乳化、分散、润湿、消泡和抑 泡等特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大 力推荐使用的乳化剂品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医 药、制糖、化妆品、纺织等领域。
在制糖工业中,蔗糖酯除了具有良好的消泡 性能外[2],还有降低糖膏表面张力及粘度、促 进结晶、提高糖分收回和糖品质量、改善工艺 流程、节约能耗等作用,是一种多功能的制糖 助剂。
工业合成蔗糖酯的方法有溶剂法、微乳化法 和无溶剂酯交换法[3],前2种方法成本高而且采 用有毒溶剂,不符合现代工业的“绿色”生产要 求。本课题组研究并综合了后2种方法的特点, 在不使用溶剂的条件下,使用少量的催化剂和助溶分散剂将蔗糖分散在天然动植物油脂中形成微 乳状液来制取蔗糖酯。
天然油脂(食品级);蔗糖(食品级);碱 性催化剂(自制);皂类分散剂(自制);松节 油(化学纯);棉籽油(化学纯);JB-2型磁力 恒温搅拌器;S312-90型数显恒速搅拌器;101- 1型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J180-2B型台式离心 机;pHS-3型精密pH计;恒温油浴加热锅(自 制);三颈烧瓶等玻璃器皿。
蔗糖分子中有3个伯醇羟基和5个仲醇羟基, 这3个活性相差不大的伯醇羟基均较容易与脂肪 酸酯发生酯交换反应。本研究采用天然油脂与蔗 糖的无溶剂酯交换合成路线,而天然油脂又是脂 肪酸甘油三酯的复杂混合物,所以反应产物中除 了包括蔗糖单酯、双酯和甘油以外,还包括脂肪 酸甘油单酯、脂肪酸甘油二酯和少量蔗糖多酯。 主要反应如下式简单表示:
工艺流程 : 在装有搅拌器和温度计的 500 mL 三颈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椰子油或其它动植物油 脂,于油浴锅中加热至 100 ℃后,先分批添加皂 类 助 溶 分 散 剂 , 搅 拌 混 匀 后 再 缓 慢 添 加 80 ~ 100 目粉状蔗糖,升至设定温度加入少量碱性催 化剂,然后于常压下保温搅拌 6 ~ 10 h ,发生酯 交换反应得熔融状粘稠粗产物。趁热将其移出反 应器,进行纯化处理:先用酸进行中和使粗产物 pH 值接近 7 ,然后用 NaCl 水溶液洗涤数次除去脂 肪酸皂、催化剂和未反应蔗糖等杂质即得蔗糖酯 产品(此时取样检测 HLB 值),最后通过添加适 量辅助剂、加水乳化或干燥成型等工序可得到不 同功效的糖用助剂产品。
通过改变油脂中不同碳数脂肪酸的含量、或 控制原料配比和工艺条件、或对不同酯化度蔗糖 酯产品进行混配、或用有机溶剂提纯精制等方法 均 可 获 得 不 同 结 构 组 成 、 不 同 应 用 性 能 、 不 同 HLB 值、不同纯度的蔗糖酯产品,这要根据不同 应用范围和作用性能的需要做进一步处理。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简称HLB 值)表示两亲性的相对大小,是选择和应用表面 活性剂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其检测分析方法很 多,包括乳化法、水数法、浊点法、临界胶束浓 度法、分配系数法、溶解度法、水和热法、核磁 共振法和色谱法等[4],但各法均有其适用局限 性。本研究制得的蔗糖酯产品是多种非离子表面 活性剂的复杂混合物,一般采用以重量分数加和 为计算基础的乳化法来测定HLB值,步骤如下:
(1)使用松节油(需HLB为16)与棉籽油(需 HLB为6)配成一系列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为油相;
(2)每15份油相中加入5份待测蔗糖酯样品;
(3)然后加入约50℃水80份,用机械固定搅 拌速度进行乳化一定时间,可配制一系列乳化 液;
(4)于恒温状态下静置1天后恢复室温观察其 乳化稳定性状况既油水分层状况;
(5)比照数种不同混配比例油相的乳化液, 取稳定性最好的试样中油相所需要的HLB值就是 该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由下式计算:
HLB=16×m松/M+6×m棉/M
式中:M为油相总质量,m松和m棉分别为松 节油和棉籽油的质量。
又因为混合蔗糖酯产品乳化力强,测得的 HLB值是一个范围,可略微上下浮动油相配比重 复上述步骤,得HLB值近似范围。
消泡性能的衡量指标是消泡时间和抑泡时 间[5]。消泡时间越短、抑泡时间越长效果越 好,二者共同作为判定消泡性能好坏的标准。 试验方法如下:
先取制备好的糖用助剂产品0.5~2g加50mL 自来水稀释搅拌约15min至完全溶解,将浓度已 调为50°Bx的糖浆150mL加热至70℃后倒入 500mL量筒中,通过分散头向糖浆内鼓入空 气,空气流量约2L/min,当泡沫上升至500mL 刻度时,停止鼓泡,立即取1mL稀释液迅速加 入到泡沫中,由加入消泡剂到泡沫下降至液面 高度所需时间为消泡时间;重新鼓入空气,当 泡沫重新上升到250mL刻度时所需要的时间为 抑泡时间。注意消泡剂活性物在糖浆中的浓度 应在30~60mg/kg范围之间。
于48℃下放置24h或于-5℃~-10℃下放置 24h后恢复室温观察、并在3000r/min下离心30min 观察,均以油水分层状况作为糖用助剂产品 稳定性的依据。
根据文献[6]和初步探索试验,通过定性实验 验证,本课题组基本确定了蔗糖酯得率较高的最 佳合成条件为温度140~145℃、催化剂用量6% (Wt%)、分散剂用量10%(Wt%)、糖油摩尔 比为1:1,时间6~10h,以下不加说明即以此为 基本配方。
实验过程中发现催化剂和助溶分散剂主要影 响反应速度和蔗糖酯得率,只要在纯化过程将其 最大限度地清洗掉,对产品性能影响不大,但其 它工艺条件就对产品性能和应用效果有很大影 响,本文着重以产品的稳定性、消泡性能和HLB值 作为评价指标进行配方和工艺的讨论与修改。
糖油摩尔比是调节产品酯化度和HLB值的重 要参量,因为蔗糖酯合成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 物的摩尔比不仅影响到蔗糖酯的得率,还使得不 同酯化度的蔗糖酯的相对含量发生变化,而单酯 的HLB值要比多酯的HLB值高[7],从而影响到产物 的HLB值。
由表 1知,随着糖油比的提高,因产物中单酯 的含量增加,HLB值也就不断升高,但糖用量的 增加会使反应体系粘度增大而不利于反应的进 行,从而使得产物中总蔗糖酯的总量降低,消泡性能变差,也会影响到产品稳定性。因此,最佳 糖油比以0.95:1 为宜。
蔗糖的熔化温度为185 ℃,分解温度为160 ~ 180 ℃,酯交换反应需控制在160 ℃以下,但当温 度低于115 ℃时,反应几乎不进行。 温度越高, 反应速度越快, 达到反应平衡的时 间越短, 但也容易形成双酯和三酯, 从而影响产物 的 HLB 值和稳定性,从表 2 可知 , 且蔗糖极易焦化 变黑 , 严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因此反应温度宜 选定在135 ℃左右。
酯交换反应的催化剂是弱碱性,反应结束后 应对其进行钝化处理使其失活、使产物得以固 定,因此要加入少量的酸来中和。考虑到添加的 可靠性、方便性和产品稳定性[1],一般常使用乙 酸或柠檬酸作为中和剂。实验中发现,中和过程 若pH值调节不当,使用酸稍许过量或稍有不足, 便会发生很多副反应,如蔗糖单双酯之间的转 化、蔗糖酯的水解或产品变色等,对产品性能有 较大影响。
如表 3所示,随着pH值的下降,产品HLB值也 缓慢下降,主要是蔗糖单酯与蔗糖双酯或三酯之 间的转化所致,故应将产物的pH值控制在7.5~8.0之间为宜。
按照最后优化的工艺条件,本课题组在500L均质乳化搅拌锅内进行了3次中试生产,制得1 号、2号、3号3批米黄色乳液状糖用助剂产品,并 于2004/05年榨季在广东省某2间糖厂的生产现场 进行使用效果对比试验,分别在混合汁、曲筛、 精糖浆箱处观察其消泡效果,在丙膏煮糖观察其 降低糖膏粘度的效果。
现场试验结果如表 4所示,证明HLB值在 3.5~4.5的中试产品消泡效果良好,HLB值为 2.5~3的中试产品有良好降粘效果,但仍需进一 步研究。
(1)本文采用微乳化法和无溶剂法相结 合,经过实验研究,制备蔗糖酯类糖用助剂的最 优工艺条件为温度135℃、催化剂用量6%、分散 剂用量10%、糖油比为0.95:1,时间6~10h, 产品pH值为7.5~8.0,获得蔗糖酯产品的HLB值 在2.5~4.5范围内。
(2)实验证明蔗糖酯产品的HLB值对产品的 性能和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且HLB值在3.5~4.5之 间的蔗糖酯类产品消泡效果好,HLB值在2.5~3之 间的产品降粘效果好,与文献[5]值接近。
(3)本方法所用油脂可以是猪油、牛油、 椰子油等动植物油脂,在合成及提纯中未使用任 何毒性溶剂,且反应体系稳定、控制容易,未反 应原料还可循环使用。
蔗糖酯以天然绿色产物蔗糖和脂肪酸甘油酯 作为原料,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可再生资源,是一 种具有较大生产优势的糖基天然表面活性剂[8], 随着其结构性能的深入研究,广泛围应用领域的 不断开发,市场潜力巨大,极具发展前景。
[1] | 王一尘.蔗糖酯的合成与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2) |
[2] | 陈骏佳,黄玉南,温木盛.甘蔗糖厂的泡沫问题及消泡剂[J]. 甘蔗糖业,1996(4):25~28 (1) |
[3] | 齐兵建.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J]. 食品科技,2004(9):11~14 (1) |
[4] | 周家华,崔英德.表面活性剂HLB值的分析测定与计算.精细石油化工,2001(2):11~14 (1) |
[5] | 赵乐义.蔗糖酯类消泡剂的合成与性能[J]. 日用化学工业,2002(3):31~33 (1) |
[6] | 胡健华,胡鹏.蔗糖酯的无溶剂法合成研究[J]. 中国油脂,1999(5):6l~64 (1) |
[7] | Xiaorui Liu, Lihong Gong. The synthesis of sucrose ester and selection of its catalyst [J].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1999, 147(1-2): 37~40 (1) |
[8] | 李延科.糖基表面活性剂蔗糖酯的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15~5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