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Vol. 45 Issue (5): 34-39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5.005
0

引用本文  

马艳丽, 姜锦华, 张雁翔, 等. 黑龙江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时序演化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5): 34-39.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5.005.
MA Yanli, JIANG Jinhua, ZHANG Yanxiang, et al. Temporal variation analysis of the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for earthquake catalog in the Heilongjiang area[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4, 45(5): 34-39.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5.005.

基金项目

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项目编号: NORSCBS21-08);黑龙江省地震局局内科研课题(项目编号: 202312)

通讯作者

张盛峰(1988-), 男,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E-mail: zsf@ief.ac.cn

作者简介

马艳丽(1985-), 女,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大形势分析研究工作。E-mail: alicema816@126.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3-04-11
黑龙江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时序演化特征
马艳丽 1)   姜锦华 1)   张雁翔 1)   张盛峰 2)     
1) 中国哈尔滨 150090 黑龙江省地震局;
2) 中国北京 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摘要:地震目录数据是当前进行地震预测预报及危险性分析的重要资料,而反映地震目录质量水平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评估又是开展这些工作的重要基础。整理黑龙江省及邻区(42°—54°N,120°—136°E)1970—2022年地震目录,应用震级—序号法分析地震密度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同时应用多参数方法,即拟合度分别为90%和95%的拟合优度检测法,分析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序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970—1983年,研究区由于地震台站数量较少,Mc评估结果约为ML 3.0—2.5;1984—2006年,地震台站运行较稳定,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有所提高,Mc评估结果约为ML 2.5—2.0;2007—2022年,经“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升级和改造,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提升,Mc稳定在ML 2.0—1.5。
关键词黑龙江及邻区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时序演化特征    
Temporal variation analysis of the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for earthquake catalog in the Heilongjiang area
MA Yanli 1)   JIANG Jinhua 1)   ZHANG Yanxiang 1)   ZHANG Shengfeng 2)     
1) Heilongjiang Earthquake Agency, Harbin 150090, China;
2)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catalog is a cruci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earthquake forecasting and risk analysis, and the minimal completeness magnitude evaluation that reflects the catalog's degree of quality serves as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these efforts. In this study, the earthquake catalog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urrounding areas (42°-54°N, 120°-136°E) from January 1970 to December 2022 was organized, and the magnitude-sequence number method and multiparameter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mum coMLeteness magnitud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small number of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between 1970 and 1983 caused the Mc assessment result to be about ML 3.0-2.5; during the stable analog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1984 to 2006, the seismic monitoring capability was improved, and the Mc assessment result was about ML 2.5-2.0; and from 2007 to 2022, the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digital seismic observation network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Mc was stable at ML 2.0-1.5.
Key words: Heilongjiang area    earthquake catalogue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temporal variation    
0 引言

地震目录是开展地震研究的基础资料,使用完整可靠的地震目录数据是地震活动和地震危险性研究的重要前提(董俊等,2018)。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Mc)定义是,在一个时空范围内所有地震被可靠检测到的最低震级(Rydelek et al,1989Taylor et al,1990Wiemer et al,2000),是地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最小完整性震级评价是一个地区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价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目前,对于Mc时空分布的确定主要有2类方法:一类是基于地震目录的震级—频度关系评估;另一类是针对地震台网的实际监测能力进行评估(韩立波等,2012)。在Mc分区时间演化研究中,具体数值仅能反映区域的平均结果(李志海等,2011)。刘丽芳等(2012)采用多参数方法,研究云南地区8个地震区(带)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演化特征,认为增加台站数量、优化台网布局是降低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有效途径;余娜等(2020)通过对青海及邻区地震目录的Mc进行时空分布研究,认为不同时段的Mc空间分布存在非均匀性;高家乙等(2021)对河南地区地震目录进行整理,采用多种方法分析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间演化特征,认为在地震数目缺失情况下,计算出来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存在偏小现象。

黑龙江省并非多震区域,但具有强震发生背景,相关震例有:1941年、1942年,在绥化地区曾发生2次6.0级地震(杜国林等,2000);基于卫星影像和探槽研究,发现黑龙江省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在1 730±40 a BP发生一次MS 7.5地震(闵伟等, 2011, 2013)。黑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历经不同时期的改造和升级,经“十五”改、扩、新建后,地震监测能力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为获得研究区地震监测水平在不同时期的时序变化特征,选取黑龙江地区1970—2022年地震目录,采用震级—序号法(Ogata et al,1991)和拟合度分别为90%和95%的拟合优度检测法(Goodness-of-fit test,GFT)(Wiemer et al,2000),分析黑龙江测震台网在不同时期,尤其是“九五”技术系统运行阶段(简称“九五”阶段)和“十五”技术系统运行阶段(简称“十五”阶段)的地震监测能力水平。通过对该区Mc时序演化特征的分析,为后续基于地震目录数据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选取

以黑龙江及邻区(42°—54°N,120°—136°E)为研究区,以1970—2022年地震目录为研究资料,分析Mc时序演化特征。研究资料综合了黑龙江及邻省地震月报目录、黑龙江省历史地震数据复核目录和地震编目目录,含地震12 329次,其中ML 0—0.9地震2 566次,ML 1.0—1.9地震4 394次,ML 2.0—2.9地震4 010次,ML 3.0—3.9地震1 071次,ML 4.0—4.9地震198次,ML 5.0—5.9地震67次,ML 6.0—6.9地震20次,ML 7.0—7.9地震3次。这些地震主要沿依兰—伊通断裂汤原—萝北段、讷谟尔河断裂和扶余—肇东断裂分布,且松辽盆地边缘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图 1)。

图 1 1970—2022年12月黑龙江地区地震震中和地震台站分布示意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nd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the Heilongjiang region

黑龙江地震台网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1970—1984年:地震台站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安装模拟573型短周期地震仪、DD-1型短周期地震仪和DK-1型中场周期地震仪器;②1985—2006年,黑龙江省“九五”台网建设及运行阶段。该阶段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其中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可监测ML≥3.0地震,在东南部地区可监测ML≥3.5地震,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只能监测到ML≥4.0地震(吴宝峰等,2008);③2007—2022年:即“十五”台网建设及运行阶段。该阶段黑龙江地震台网得到优化,台网密度明显增加,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改善。

2 研究方法

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认为地震频数按震级的分布,在不太大的震级范围内遵从以下关系:

$ \lg N-a-b M $ (1)

式中,N为震级≥M的地震次数;ab为常数,a反映平均地震活动水平,b反映不同大小的地震比例。基于MMc且震级—频度分布满足G-R关系(Gutenberg et al,1944)的假定,当震级—频度分布满足G-R关系时,对应的最小起始震级即为Mc,其具体算法主要有以G-R关系为基础和基于非G-R关系这2类方法。

(1)以G-R关系为基础的方法。其主要包括最小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b值稳定性判定(MBS)方法和拟合度分别为95%、90%的GFT(Goodness-of-fit test,GFT)方法等。其中拟合度分别为95%和90%的GFT方法(下文称为GFT-95%、GFT-90%方法)(Wiemer et al,2000)又称多参数方法,即假定Mc的变化由地震目录的中小震级段的不完整性引起,通过搜索对应给定的实际和理论震级—频度分布下的拟合度百分比来确定Mc,公式如下

$ R\left(a, b, M_i\right)=100-\left(\frac{\sum_{M_i}^{M_{\max }}\left|B_i-S_i\right|}{\sum_i B_i} \times 100\right) $ (2)

式中,ab为常数,BiSi为实际和理论累积地震数。

(2)基于非G-R关系的方法。其主要包括震级—序号法和贝叶斯完整性震级(BMC)方法等。其中震级—序号法(Ogata et al,1991)按地震发生先后顺序对地震进行排序,将地震最大密度区域连线以确定最小完整性震级Mc,可定性分析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序变化。其分析中使用地震序号而不是地震发生时间,优势在于:一方面避免了大量余震或震群等丛集事件短期内较为密集,按时间统计难以分析地震监测能力短期变化的劣势;另一方面,由于地震监测能力的短期变化常常具有分段和不连续性,使用震级—序号法分析有可能给出地震记录信噪比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监测能力变化。

3 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序演化特征

综合2类算法在Mc计算中的特点,分别采用定性评估的震级—序号法以及定量评估的GFT-95%、GFT-90%方法,分析黑龙江及邻区2007—2022年地震目录数据Mc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1)基于震级—序号法的Mc时序演化变化特征。采用震级—序号法,分析黑龙江及邻区1970年以来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序演化特征,结果见图 2,对比不同时段、单位震级区间内地震数量,可以发现:①1970—2006年:由于地震台站数量较少且地震台网空间分布稀疏,地震监测水平相对不高,最小完整性震级数值相对较大;②2007—2022年:2007年“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完成投入运行,测震台网台站数量增加,且布局更加科学,黑龙江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水平明显提升,Mc呈明显下降趋势,2009年起逐渐趋于稳定。

图 2 基于震级—序号法的研究区Mc时序演化特征 Fig.2 Analysis of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by the "magnitude-rank" method

(2)基于GFT-90%、GFT-95%方法的Mc时序演化变化特征。对于所选黑龙江及邻区地震目录,采用定量评估的GFT-90%、GFT-95%方法,分析1970—2022年该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见图 3,其中Mc - best按GFT-95%>GFT-90%>最大曲率方法(MAXC)的优先级别计算。由图 3可见,研究区地震目录数据Mc的时序演化大致分为以下阶段:①1970—1983年:McML 2.5—3.0;②1984—2006年:McML 2.0—2.5;③2007—2022年:McML 1.5—2.0。

图 3 基于多参数方法的研究区Mc时序演化特征 Fig.3 Analysis of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by multiparameter method

综合2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可知,2007年“十五”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建设与运行,对研究区地震监测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黑龙江及邻区Mc的时序演化特征与地震台网建设密切相关。

4 结论与讨论

针对黑龙江及邻区在不同时期的地震监测水平,采用常用的震级—序号法和多参数方法,分析该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时序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地震监测水平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测震台网自1972年以来开始进行模拟观测,至2006年升级为数字化观测,观测方式发生变化,最小完整性震级由ML 3.0降低到ML 2.0;2007年后,经“十五”大规模技术改造,测震台站监测精度以及台网密度均有所提高,至2022年,“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稳定运行,Mc稳定在ML 1.5的水平。

采用震级—序号法,通过对不同时期、单位震级区间内地震数量的展示,目测确定最小完整性震级变化,而采用拟合度检测技术,可以给出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具体评估结果。然而,由于不同计算方法原理不同,所得Mc的准确性不同,往往需要多种计算方法综合确定。本研究针对Mc的时序演化分析,仅反映其在研究区时间上的平均结果,涉及到空间网格划分和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空间分布的研究,或者使用地震活动分析模型针对某一断裂带区域进行分析时,还应参考Mc的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蒋长胜研究员在防灾科技学院培训期间讲授了文中几种Mc评估方法的原理,并提供了震级—序号法和多参数方法的程序,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专家提供了所在区域台站的运行年份,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董俊, 肖孟仁, 晏绮云, 等. 江西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8(9): 16-21.
杜国林, 于露, 韦庆海. 绥化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 东北地震研究, 2000, 16(4): 23-28.
高家乙, 闫睿, 谢健健. 河南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探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 42(5): 21-25.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21.05.003
韩立波, 蒋长胜, 李艳娥, 等. 用于地震可预测性CSEP计划的南北地震带地区地震最小完整性震级Mc研究[J]. 地震, 2012, 32(1): 17-27.
李志海, 蒋长胜, 黄瑜, 等. 新疆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和台网科学布局研究[J]. 地震学报, 2011, 33(6): 763-775.
刘丽芳, 李志海, 蒋长胜. 云南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J]. 地震研究, 2012, 35(4): 491-499.
闵伟, 焦德成, 周本刚, 等. 依兰-伊通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J]. 地震地质, 2011, 33(1): 141-150.
吴宝峰, 闫峰. 黑龙江省"九五"与"十五"测震台网理论最小监测能力的对比[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 29(3): 51-53.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08.03.009
余娜, 张晓清, 杨晓霞. 青海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J]. 地震, 2020, 40(4): 23-32.
Gutenberg B, Richter C F.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California[J]. Bull Seismol Soc Am, 1944, 34(4): 185-188. DOI:10.1785/BSSA0340040185
Ogata Y, Imoto M, Katsura K. 3-D spatial variation of b-values of magnitude-frequency distribution beneath the Kanto District, Japan[J]. Geophys J Int, 1991, 104(1): 135-146. DOI:10.1111/j.1365-246X.1991.tb02499.x
Rydelek P A, Sacks I S. Testing the completeness of earthquake catalogues and the hypothesis of self-similarity[J]. Nature, 1989, 337(6 204): 251-253.
Taylor D W A, Snoke J A, Sacks I S, et al. Nonlinear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ships for the Hokkaido Corner, Japan[J]. Bull Seismol Soc Am, 1990, 80(2): 340-353.
Wiemer S, Wyss M.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in earthquake catalogs: Examples from Alaska,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 Bull Seismol Soc Am, 2000, 90(4): 859-869. DOI:10.1785/01199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