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上海 200062 上海市地震局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
2) Shanghai Sheshan Geophysical National Field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Shanghai Earthquake Agency, Shanghai 200062, China
基于天然地震数据的P波接收函数及其反演方法目前被广泛用于地下结构研究中,与传统的人工地震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依赖于人工震源,主要利用天然地震事件等被动源信号来探测地球深部结构。相比于人工源方法,有低成本、相对绿色环保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台站接收的地震波形,反演研究区域下方介质地壳速度结构等信息。前人采用密集台阵技术获取不同地区的高精度速度结构,如:李玲利等(2020)基于密集台阵观测数据获取合肥市高精度三维地壳浅部速度结构;靳佳琪等(2023)利用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分析密集地震台阵数据,可以有效约束台阵下方高精度地壳速度结构。本研究计划利用上海佘山密集地震台阵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方法获取台阵下方高精度地壳厚度和vP/vS波速比值,进一步联合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数据,反演台阵下方高精度浅层地壳速度结构。
1 台阵简介及数据选取上海佘山地震台阵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由16个子台组成(图 1),孔径约3 km,各子台间距约600 m,统一布设三分量KS-2000型宽频带地震计和TDE-324C型高精度24位数据采集器。文中通过分析上海佘山地震台阵各子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应用不同方法对比和分析了各子台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值,反演不同台站下方S波速度结构,分析各子台结果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采用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台阵下方地壳平均厚度和波速比值。首先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全球地震事件目录,截取2001—2008年震中距28°—90°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得到56个远震事件,见 图 2,图中黑色圆点所示为按不同方位角和震中距排列的地震事件。远震接收函数震相主要由Ps转换波、PpPs和PpSs + PsPs多次反射波组成,由于其主要反映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响应信息,因此对研究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特征具有一定优势。截取地震直达P波前5 s至P波到达后20 s之间的波形,采用时间域反褶积方法(Ligorria et al,1999),根据不同频段的高斯滤波因子1.0、2.0、3.0、4.0,计算并提取相应频段的P波接收函数。
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搜索方法(Zhu et al,2000)目前被广泛用于估算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vP/vS波速比值,本研究采用该方法计算每个子台下方莫霍面深度和平均波速比值。首先手动挑选每个台站下方信噪比高、震相清晰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在P波接收函数波形记录中,主要震相是莫霍面转换波Ps及其多次波PpPs及PsSs + PsPs。根据不同震相到时与直达P波到时差进行估算,得到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给定地壳一维速度结构模型,估算莫霍面平均厚度(Zhu et al,2000),公式如下
$ t_{\mathrm{Ps}}=H \times\left(\sqrt{\left(v_{\mathrm{P}} / v_{\mathrm{S}}\right)^2-p^2 v_{\mathrm{P}}^2}-\sqrt{1-p^2 v_{\mathrm{P}}^2}\right) / v_{\mathrm{P}} $ | (1) |
$ t_{\mathrm{PpPs}}=H \times\left(\sqrt{\left(v_{\mathrm{P}} / v_{\mathrm{S}}\right)^2-p^2 v_{\mathrm{P}}^2}+\sqrt{1-p^2 v_{\mathrm{P}}^2}\right) / v_{\mathrm{P}} $ | (2) |
$ t_{\mathrm{PpSs}}=2 H \times\left(\sqrt{\left(v_{\mathrm{p}} / v_{\mathrm{S}}\right)^2-p^2 v_{\mathrm{P}}^2}\right) / v_{\mathrm{P}} $ | (3) |
式中,H为莫霍面深度,p为射线参数,vP和vS分别为地壳内P波和S波平均速度值。
H-κ搜索叠加方法定义为
$ S(H, \kappa)=w_1 r\left(t_1\right)+w_2 r\left(t_2\right)-w_3 r\left(t_3\right) $ | (4) |
式中,r(t1)、r(t2)和r(t3)分别代表Ps、PpPs和PpSs+PsPs理论到时,莫霍面深度和vP/vS比值得到最优解时,S(H, κ)的叠加能量达最大值;w1、w2和w3为加权系数,三者之和为1。本研究中,vP = 6.3 km/s,权重因子分别为:w1 = 0.6,w2 = 0.3,w3 = 0.1。在叠加过程中,地壳厚度的搜索范围为20—60 km,步长为0.5 km,vP/vS比值的搜索范围为1.0—2.0,步长为0.01。
H-κ叠加法获得的结果是单个地震台站下方地壳莫霍面深度和vP/vS比值。由于P波接收函数主要对研究区域下方S波速度差和垂直到时敏感,面波频散对S波绝对速度值敏感,对2种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可以获取研究区域下方更精确的S波速度结构(Julià et al,2000)。不同频段的P波接收函数可以更好地约束地壳速度结构。本研究采用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Julià et al,2000),获取佘山台阵下方岩石圈内S波速度结构,并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反演子台下方S波速度结构(Herrmann,2013)。在联合反演过程中,目标函数如下表示
$ S=\frac{p}{N_{\mathrm{r}}} \sum\limits_{i=1}^{N_{\mathrm{r}}}\left(\frac{y_{\mathrm{r}_i}-P_{\mathrm{r}_i}}{\sigma_{\mathrm{r}_i}}\right)^2+\frac{1-p}{N_{\mathrm{S}}} \sum\limits_{i=1}^{N_{\mathrm{S}}}\left(\frac{y_{\mathrm{S}_i}-P_{\mathrm{S}_i}}{\sigma_{\mathrm{S}_i}}\right)^2 $ | (5) |
式中,yri代表ti时刻接收函数的实际振幅值;Pri代表ti时刻接收函数的理论振幅值;σri代表该时刻接收函数标准差;ySi代表i周期面波频散实际观测值;PSi代表i周期面波频散理论计算值;σSi代表i周期面波频散标准差;Nr和NS分别代表接收函数波形采样数、面波频散周期数;p值代表 2组数据的权重因子(Julià et al,2000)。
通过叠加子台下方相同高斯因子的P波接收函数,可以获取单台P波接收函数。利用 Shen等(2016)计算得到的中国大陆三维面波频散曲线模型,提取佘山台阵下方周期为8—70 s的瑞利波相速度和8—50 s的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在反演过程中,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曲线的权重因子均取0.5,接收函数拟合时间窗为直达P波初至前5 s至到达后20 s。
3 研究结果本研究分别对高斯滤波因子α为1.0、2.0、3.0和4.0的P波接收函数进行H-κ叠加,最终得到单台下方地壳厚度、波速比值及相应误差大小。文中以子台S04为例,展示不同频段P波接收函数波形和H-κ叠加能量分布,见 图 3。
根据不同高斯因子计算得到多频率P波接收函数,利用H-κ搜索方法分析相同台站的P波接收函数。结果显示,当α = 1.0时,每个子台下方莫霍面深度横向变化较小,同时波速比vP/vS横向变化较小。而α = 2.0、3.0和4.0时,子台站S14、S15莫霍面深度与vP/vS比值及剩余子台之间结果值相差较大。考虑到不同子台之间横向不均一性应该较弱,本研究认为,得出的子台站S14和S15莫霍面深度值和vP/vS比值结果偏离了真实测量值。在对整个研究区域的莫霍面深度和vP/vS比值进行分析时,剔除S14、S15两个子台结果,重新计算在不同高斯滤波因子下所有台站的平均莫霍面深度和vP/vS比值,结果见 表 1。
由 表 1可知:在低频成分,α = 1.0,所有子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值约为28.74 km,而vP/vS比值约为1.79;α = 2.0,所有子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值约为26.912 km,vP/vS比值约为1.87;α = 3.0,所有子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值约为27.12 km,vP/vS比值约为1.87;α = 4.0,所有子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约为27.22 km,vP/vS比值约为1.87。因此认为,随着高斯因子的逐渐增大,P波接收函数频率越高,基于H-κ搜索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值和vP/vS比值未发生太大变化,结果较为稳定。当高斯因子值较小时,由于频率较低,其转换波的Pms震相逐渐变弱,搜索得出的地壳厚度值偏大,vP/vS比值变小,可能偏离真实结果。因此,应尽量选取较大频率的P波接收函数进行H-κ搜索,且α≥2.0。
以S01、S02两个典型子台为例,采用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曲线联合反演,得到每个子台下方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见 图 4,可见: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曲线的拟合率均大于90%,表明数据拟合度较好,证明了联合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基于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曲线,联合反演得到所有子台下方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不同子台下方中地壳存在S波低速层结构(图 5)。
佘山位于长三角地区,属下扬子地块,据 黄耘等(2006)的研究,下扬子地区莫霍面深度在28—33 km,自西向东逐渐减薄。采用H-κ叠加搜索方法以及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方法,对佘山地震台阵远震波形数据记录进行分析,得到整个台阵下方所有子台地壳厚度、vP/vS比值以及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所有子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值为26.9 km,vP/vS比值约为1.87,与 黄耘等(200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新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中国东部地壳发生伸展减薄作用,地壳平均厚度变小(沈旭章,2011),导致佘山地区地壳厚度值偏低。岩石物理实验证明,一般地壳岩石的vP/vS比值变化范围为1.63—2.08(Holbrook et al,1992)。一般,长英质岩石的vP/vS比值通常小于1.76,中性岩石vP/vS比值变化范围为1.76—1.81,而镁铁质岩石vP/vS的比值通常大于1.81(Holbrook et al,1992)。据此推断,佘山台阵下方(vP/vS≈1.87)地壳介质应主要表现为镁铁质成分。
Ouyang等(2014)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长三角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发现,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存在低速层结构,主要由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所致。本研究S波反演结果显示,佘山台阵下方中地壳存在明显的S波低速层结构,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衷心感谢美国圣路易斯大学Robert B. Herrmann教授提供CPS计算程序。
黄耘, 李清河, 孙业君, 等.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06, 28(4): 369-376. |
靳佳琪, 罗松, 姚华建, 等. 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23, 66(2): 558-575. |
李玲利, 黄显良, 姚华建, 等. 合肥市地壳浅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城市沉积环境初探[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9): 3307-3323. |
沈旭章. 上海佘山(SSE)地震台站下方170 km深度低速界面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3): 698-705. |
Herrmann R B. Computer programs in seismology: An evolving tool for instruction and research[J]. Seism Res Lett, 2013, 84(6): 1081-1088. DOI:10.1785/0220110096 |
Holbrook W S, Mooney W D, Christensen N I. The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Deep Continental Crust[M]//Fountain D M, Arculus R, Kay R. Continental Lower Crust. Amsterdam Elsevier, New York, 1992: 21-43.
|
Julià J, Ammon C J, Herrmann R B, et al.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observations[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0, 143(1): 99-112. DOI:10.1046/j.1365-246x.2000.00217.x |
Ligorría J P, Ammon C J. Iterative deconvolution and receiver-function estimation[J]. Bull Seismol Soc Am, 1999, 89(5): 1 395-1 400. DOI:10.1785/BSSA0890051395 |
Ouyang L B, Li H Y, Lü Q T, et al. Crustal and uppermost 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of ore district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region[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4, 408: 378-389. DOI:10.1016/j.epsl.2014.10.017 |
Shen W S, Ritzwoller M H, Kang D, et al. A seismic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beneath China from surface wave dispersion[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6, 206(2): 954-979. DOI:10.1093/gji/ggw175 |
Zhu L P, Kanamori H. Moho depth varia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 from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0, 105(B2): 2 969-2 980. DOI:10.1029/1999JB900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