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服务于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改善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钟超, 2018, 陆骏,2020)。借助互联网技术,线下图书馆也开启转型,向建立数字图书馆平台迈进(Saracevic,2000;Witten et al,2002;黄晓斌等,2003)。中国地震局数字图书馆1998年创建,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办、中国地震局系统各单位协办,旨在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专业信息服务(王宜等,2001;张黎娅,2002)。
中国地震局数字图书馆发展至今历经多个阶段,建设初期在网上建立了中文图书地学书目库、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库、中文期刊中文地震文摘库等8个数据库(张黎娅等,2001),同时,提供了简便新颖的查询检索服务。随着网络服务方式的不断更新,2009年在已有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现代化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输优势,有效实现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共享。经过图书馆数字化一期的建设,电子图书馆拥有5万册超星数字图书数据和web查询界面,以及提供OCR识别和图像剪切等功能。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牵头、地震系统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探索与尝试建设大型文献信息数据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地震局数字图书馆已经形成覆盖多种资源类型和具备多种产品形式的资源体系(张俊玲等,2007;周焕凤等,2009)。在提供数据产品资源的同时,还提供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文献传递等文献服务和图书借阅服务(Schwartz,2022),服务对象包括中国地震局及其各直属单位、科研院所、各高校等。
1 平台建设中国地震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基于Apache + PHP + Mysql服务器架构(王曼,2014),建设框架图见图 1。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平台的实现以PHP为基础,使用逻辑、数据、界面显示分离的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式(图 2)(任中方等,2004),简化用户操作流程。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通过浏览器提交请求,Controller层截获用户请求后调用Model完成状态的读写操作,并把数据传递给View,View层渲染页面并呈现给用户。通过使用MVC模式,数字图书馆网站的目录结构更加清晰,网站平台更易维护与扩展。
数字图书馆通过门户网站和管理后台为用户提供服务,门户网站的服务对象为所有用户,网站平台需要体现的栏目、元素、内容均可在管理后台配置和维护,前台页面均可动态生成。此外,网站管理后台还可根据用户需求,对图书馆的业务实体进行管理和展现,包括电子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及各项服务模块的前台展现、受理、后台管理(Holder,2022)。
图书馆平台部署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机房,有较完善的网络安全设备及措施,网站纳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备案,同时,定期对服务器进行漏洞扫描,及时处理漏洞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增加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安全性。
2 应用服务 2.1 数据资源数字图书馆通过本地数据、订阅数据、访问链接的方式全方位满足用户对数据资源的需求,在现有本地馆藏资源、镜像资源等数据基础上,以镜像和网络双重方式提供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的访问及下载,以包库的方式提供超星图书、外文原版期刊等资源的网络访问下载。此外,还提供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台网地震数据、欧洲地震数据、科普数据的访问方式(表 1)。
数字图书馆通过从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数据供应商订购数据,来满足用户对资源的需要。通过绑定用户IP地址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数据下载权限,用户可直接访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外文期刊等官方网站,下载所需文献。其中,数字图书馆还提供了AGU回溯库数据服务,提供美国地球物理学会1996年以前发行的全套回溯期刊,其中包含100年前以来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研究内容。
2.1.1 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自2012年开始订购中国知网数据,根据使用情况,按照学科分类订购了部分专辑,资源类型包括期刊、学位论文等。表 2为2023年度数字图书馆订购的中国知网数据资源,在数据资源范围内用户可直接下载相关数据。
自2005年起,订购了万方公司地学和建筑类的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全文数据。2017年,增加了万方地震志,资源类型扩充到全库资源。表 3为数字图书馆订购的万方数据资源。
数字图书馆自2000年开始订购维普中文期刊,最初只订购了P类和TU类,目前订购资源已扩充到全库。表 4为订购的维普中文期刊系列。
图书馆建立“超星全文书刊”数字化资源平台,平台对京区直属科研院所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回溯至创刊号)等纸质图文资料实现数字化,资源以地学图书为主,现有2万多册。期刊以中国地震局系统主管(或主办)的期刊为主,现有8 000多册。目前,超星公司已对数字图书馆开通了网络包库汇雅电子图书(近百万种)和超星期刊(7 300种)。
2.1.5 外文原版期刊以往的外文期刊订购模式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其他中国地震局京区单位从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订购地震相关外文期刊(纸质+网络),以实现京内订购用户共享。但订购过程中,经费成本较高且逐年递增,同时,期刊的访问下载对网速要求较高,经常出现用户无法访问下载等情况(张黎娅等,199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地震局数字图书馆自2021年摒弃了以往的订购模式,引入“新学术外文高影响力期刊整合服务平台”,建立外文电子期刊地震特色库,通过绑定IP的方式为用户提供40余种外文期刊的访问下载服务。该平台的引入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订购外文期刊的费用,同时,平台还提供一键翻译功能和一键订阅功能,用户使用更为便捷,反映良好。表 5为2023年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40种外文期刊刊名。
1999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获中国地震局科技发展司的批复,成立科技查新资讯站,为用户提供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文献传递等服务工作。2017年,数字图书馆平台引入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服务,面向地震系统内网用户开展线上查收查引检索服务。用户可通过门户网站提交服务申请,管理员通过管理后台对服务申请进行处理。该项服务的引入提高了查收查引检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检索数量逐年稳定增长。
2.2.2 文献借阅服务图书馆现有馆藏中文图书约6 600多本;英文图书约2 500多本;日文图书约700多本;俄文图书约800多本;英文刊装订在册约4 000多册;日刊800多册;俄刊1 100多册;中刊1 600多册,同时,图书馆利用金盘管理服务平台面向单位用户提供馆藏纸质资源的管理、查询、借阅等服务。
2.3 应用 2.3.1 数据资源应用中国地震局及相关单位进行较大规模的地震科学考察中,在研究地震的发震机制、地震危险性及抗震设防等过程中,中国地震局数字图书馆为现场考察团队提供了大量的地震学文献和数据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地震情况。
图书馆提供了各种期刊、会议、学位、专利、标准等数据资源。这些资源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用户可通过访问图书馆平台下载相关数据。自2018年以来,图书馆访问量达570万次。
2.3.2 文献检索服务自2017年数字图书馆平台引入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服务以来,服务量逐年递增,服务受到地震系统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可。其中,查收查引的服务数量如表 6所示。自2018年以来,服务申请量达到280余份,出据330余份的查收查引报告,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地震系统内用户,还包括高校、公司及其他单位研究人员。
随着中国地震局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发展及不断探索服务与应用模式,今后将逐步增加数据资源,拓展服务内容,以直观、便捷的理念,不断更新门户网站的服务方式,更方便快捷为用户提供数据与服务。
黄晓斌, 邓爱贞. 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 情报资料工作, 2003(5): 32-35. DOI:10.3969/j.issn.1002-0314.2003.05.012 |
陆骏.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4): 41-42. DOI:10.3969/j.issn.1673-5641.2020.04.021 |
任中方, 张华, 闫明松, 等. MVC模式研究的综述[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21(10): 1-4. DOI:10.3969/j.issn.1001-3695.2004.10.001 |
王曼. 设计动态网站的最佳组合: Apache+PHP+MySQL[J]. 电子制作, 2014(7): 85. |
王宜, 张黎娅. 地震信息工作整体发展与建设—地震图书、资料、档案专业集成化, 文献、情报一体化发展[J]. 地震科技情报, 2001(9): 16-19. |
张俊玲, 钟心, 张惠芳. 建设地震专业数字化图书馆的问题与对策[J]. 高原地震, 2007, 19(3): 63-65. DOI:10.3969/j.issn.1005-586X.2007.03.015 |
张黎娅, 王宜. 地震系统外文原版期刊资源集中管理的设想[J]. 地震科技情报, 1997(3): 42-44. |
张黎娅, 王宜. 开创地震文献服务的新局面—《地震电子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地震科技情报, 2001(9): 35-39. |
张黎娅. 网络环境下地震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C]//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 西宁: 地震出版社, 2002.
|
钟超. 互联网对市民社会的影响研究[D].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8.
|
周焕凤, 李明炎.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6): 132-134. DOI:10.3969/j.issn.1672-1438.2009.06.047 |
Holder S. Library signage and wayfinding design: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with your users[J]. Library Journal, 2022(3): 147. |
Saracevic T. 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 toward an evolution of concepts[J]. Library Trends, 2000, 49(2): 350-369. |
Schwartz M. Foundational library work is as crucial as growth honoring the core[J]. Library Journal, 2022(1): 147. |
Witten I H, Bainbridge D. How to build a digital library[M].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Inc.,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