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Vol. 45 Issue (3): 187-193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25
0

引用本文  

江昊琳, 单菡, 杨柳. 江苏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3): 187-193.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25.
JIANG Haolin, SHAN Han, YANG Liu. Exploration on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of Jiangsu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4, 45(3): 187-193.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25.

作者简介

江昊琳(1984 —),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地震台站综合管理工作。E-mail:69834952@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3-06-26
江苏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江昊琳   单菡   杨柳     
中国南京 210014 江苏省地震局
摘要:为全面深入推进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工作,江苏省地震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部署,以服务保障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为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中心站管理体系,理顺管理关系,优化业务布局,提高运行效能,提升中心站的综合实力与创新活力。要筑牢地震台站基层阵地,确保地震事业科学发展,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是有力支撑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情况、人才培养政策与成效等进行讨论和发掘,分析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探索一种适合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地震监测中心站    人才现状    存在问题    培养    
Exploration on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of Jiangsu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JIANG Haolin   SHAN Han   YANG Liu     
Jiangsu Earthquake Agency,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the Jiangsu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adheres to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mplement the deploy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the party group of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and uses the goal of service to ens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novate mechanisms,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entral st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period, rationalize management relationships, optimize business layout, 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innovation vitality of the central station.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foundation of the earthquake station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quake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guarantee of talent team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upport the modern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issues such as the talent status of the Jiangsu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the talent training policy and effectivenes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alent training of the talent training of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issues. Explore a model suitable for talent training for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Key words: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tal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cultivate    
0 引言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求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人才,是中华民族不断蓬勃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建设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霍宝锋等,2022)。大力培养地震人才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十四五”地震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落实好业务发展思路和自身建设要求,针对防震减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实践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江苏省地震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部署,立足本省实际,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努力建设一支科学管理规范、学科特色鲜明、业务融合发展、综合能力突出的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一线工作队伍。虽然中心站改革工作进程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但是与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地震监测中心站业务发展和人才工作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中心站业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中心站负责人以及内设机构负责人还未完全配备到位;人员激励政策尚未完全落实,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编制有限,“一人多岗”“人岗不适”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研究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现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措施,有利于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发展。

1 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背景

《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推进地震台站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是,围绕加快构建台站组织管理体系、业务体系和人才队伍保障等方面对地震台站改革提出指导意见。地震台站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是重点,对台站组织架构深度调整优化。台站业务体系改革是关键,对地震监测预报业务全面布局进行重构。人才队伍配套政策是地震台站改革的重要保障。中国地震局认真落实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聚焦监测预报主责主业,深化地震台站改革,提出构建“国家地震台—省地震台—中心站—一般监测站”四级监测预报业务架构(图 1),明确职责任务,优化业务流程,完善业务体系,推进计量标校、维护保障和质量控制等业务建设,实现地震台站业务全面转型升级,有力支撑地震监测预报业务现代化建设。

图 1 四级监测预报业务体系架构 Fig.1 Architecture of four level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system

构建现代化的地震基本业务体系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地震台站是地震监测预报的基本单元,是地震基本业务体系的基层基础,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能力的重要基础(杨亚运等,2020)。通过承担辖区地震监测设施运行维护和保障业务,管理辖区一般监测站的核心职责,结合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实现“中心站建强,一般站建密,预警站建广”的目标,中国地震局持续在完善业务体系建设、岗位培训和发展投入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中心站业务领域拓展和转型升级。

面对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业务体系改革对地震监测中心站提出新的挑战,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层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地震监测中心站从原地震台站传统单一的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业务,转变为服务地方、辐射辖区的全方位的综合地震业务(图 2)。具体包括:建立中心站地震监测运维保障业务,加强对辖区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和质量控制;建立中心站震情跟踪业务,强化地球物理数据预处理、异常核实、震情加密观测等工作;建立中心站地震应急业务,协助完成辖区内地震灾情、次生灾害信息快速收集和震后流动观测等工作;建立中心站地震灾害风险防范业务,协助完成辖区内地震灾害风险调查等工作;建立中心站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业务,参与防震减灾法治宣传和科普宣传等方面。

图 2 地震监测中心站主要工作职责 Fig.2 Main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2 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业务及人员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推进地震台站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省地震台—中心站—一般监测站”业务架构建设,江苏省地震局结合本省实际,大力推进监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综合考虑江苏省区域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点、重点监视防御区分布以及江苏省地域范围、人口数量、现有的监测任务量、即将完成的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新建站点等,整合全省原有分布于各地的15个省属地震台站,成立南京、无锡、南通、淮安、宿迁5个具有区域管理职能的中心站,5个地震监测中心站负责的业务区域和下辖的一般站见图 3

图 3 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组织架构 Fig.3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Jiangsu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2.1 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现状

2020年12月16日,中国地震局印发《江苏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站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中震人发〔2020〕103号),对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确保江苏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江苏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中国地震局批复的《江苏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站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2021年5月,充分梳理酝酿中心站“三定”规定,研究确定地震监测中心站内设机构设置、主要工作任务、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等。2021年6月,研究确定中心站负责人配备领导班子。2021年8—9月,组织开展中心站内设机构负责人岗位竞聘和一般工作人员聘用工作。2021年9月,江苏省地震局5个中心站先后正式挂牌。

2.2 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业务现状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地震监测中心站站长会议各项部署,积极推动中心站业务转型升级,中心站制定了“监测运维、震情跟踪、应急响应”等业务工作制度和细则,推动基本业务转型升级。

目前,中心站主要工作任务如下:承担日常观测管理、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地震应急处置、重点项目实施,参与地震灾害风险服务等。江苏省地震局5个地震监测中心站夯从实站网运行产出,保障地震观测数据质量,加强震情短临跟踪和会商研判,按要求处置突发震情,加强地震会商技术系统应用,做好重大活动、特殊时段的地震安保服务,严格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到扎实做好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强化地震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网络安全,及时完成应急响应和网信工作部署,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地震观测科研工作等方面开展工作。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地缘优势,参与并承担多项科研工作。深入落实全国地震监测中心站站长会议各项部署,制定了“监测运维、震情跟踪、应急响应”等业务工作制度和细则,积极推动中心站业务转型升级。随着考核指标和业务工作向中心站下沉,中心站人员普遍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和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问题。

2.3 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人员分布 2.3.1 人员构成、年龄结构

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在职职工总编制97人,设五级职员5人、六级职员10人,实际在职人员93人,实际负责人为站长1名、挂任站长1名、副站长5名。中心站下设业务室、综合室、运维室3个内设机构,内设机构负责人共25名。

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职工年龄结构分布如下:30岁以下职工15人,占比约16.1%;30—39岁职工22人,占比约23.7%;40—49岁职工21人,占比约22.6%22.3%;50岁以上职工35人,占比约37.6%(图 4)。

图 4 职工年龄结构 Fig.4 Age structure of employees at Jiangsu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2.3.2 学历层次、职称分布

江苏地震监测中心站职工学历分布如下:研究生7人,占比约7.5%;本科34人,占比约36.6%;专科33人,占比约35.5%;其他19人,占比约20.4%(图 5)。在所学专业划分上,地球物理及相关专业48人,占比约51.6%;计算机信息类专业18人,占比约19.3%;管理类专业17人,占比约18.3%;其他10人,占比约10.8%。

图 5 职工学历分布 Fig.5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of employees at Jiangsu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职称分布如下:高级工程师21人,其中50岁以上17人,40—49岁3人,30—39岁1人;工程师41人,各年龄层次均有分布;助理工程师24人,其中40岁以上1人,30—39岁10人,30岁以下13人。

3 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人才

改革后,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站细分化、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日益明显。调查数据显示,中心站负责人以及内设机构负责人配备不齐全,中心站人员学历偏低,本科以上学历职工较少,技术职称偏低,缺乏年轻技术带头力量,尤其是45周岁以下高级职称业务人员较少。从人才能力层次和质量看,能独挡一面的人才不多,在行业内起到领军作用的人才匮乏。

3.2 业务素质水平与防震减灾业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地震监测中心站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就江苏省而言,地球物理、计算机相关专业职工占比虽较大,约70.9%,但缺乏理论深入,创新能力不足。改革后,地震监测中心站在应急救援、震灾防治、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较为欠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和大数据技术的新型人才匮乏。随着江苏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推进和建成,智能化监测台网、一体化监控平台将很快布设,中心站的运维队伍、规模和能力难以支撑监测站点的运维需求。

3.3 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地震监测中心站正处在综合改革的过渡期,业务拓展能力不足、工作职责分工不清、工作量不均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与工作质量和数量不匹配。职工考核力度不够,制约性较差,不能做到人尽其才,长此以往,消极怠工心理滋生,对地震监测中心站长期发展不利。

人才评价体系不符合地震监测中心站事业发展需求。当前,专业技术职称评价标准倾向于论文、专著和奖项等方面,与地震监测中心站注重监测与服务的业务职能相背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上升艰难。

4 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对策

构建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服务方式,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做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才能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4.1 优化人员管控体系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站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地震监测中心站实行“站长负责、全员聘任、定期考核、绩效工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和收入分配管理,明确并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提升中心站运行效率。根据中心站职工聘用条件,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根据职工能力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制定中心站人才发展规划,做好人员需求调研分析,激发中心站人员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解决并实现当前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紧缺、办公分散的问题,使中心站职工成为“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陈冬柏等,2019)。

目前,江苏各地震监测中心站通过制定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规范业务工作,完成岗位竞聘,加强岗位技能锻炼,深入开展维修维护、异常核实、地震应急、烈度评定、科普讲解等岗位大练兵,提升中心站人员履职尽责能力。用制度管人管事,夯实地震监测运维基本业务工作,优化升级,形成应急响应、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服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服务等拓展业务,推动业务的交叉融合。

4.2 创建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流动机制

根据地震监测中心站实际和人才发展规划,创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确保实现中心站人才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在制度层面上下功夫,加强科研团队及能力建设。根据年轻职工的专业特长,建立规范、系统的导师制度,指定行业内专家学者一对一指导。通过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培养,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进度。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将有培养潜力的中心站负责人纳入“80后90后干部培养工程”。

通过加强与省级地震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属地市县地震机构的联系,建立骨干人才学习交流平台机制,选派中心站骨干人才上挂借调交流学习。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选择优秀地震监测中心站作为科研试点,结合区域中心站特点,将重点项目、业务、力量下沉,打造“一站一特色”的业务发展品牌。创建完善人才交流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激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心站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支部联建共建、业务联动,以监测系统运维保障、数据资源共享、异常核实与震情会商研判、地震应急响应处置、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等协同工作方式,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4.3 构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长和成才的活动过程。人才激励是指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在新的体制之下,构建人才激励体系,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中心站职工的个人需求出发,进一步从福利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工作氛围等方面改革制度保障,拓宽中心站人员发展渠道和晋升空间(王妍,2022)。改进职称评价方式,突出业绩实绩,省地震局在职称评审中为地震监测中心站人员单独设置评价指标。对长期扎根地震台站,做出重要贡献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中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倾向。

落实中心站人员业务轮训方案,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细化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用增量绩效鼓励申请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在绩效工资发放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注重实绩、公平公正”的原则。省地震部门主动参与下设中心站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推动人才培养遴选、科研项目资助向中心站延伸,不断提升中心站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地震监测中心站要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设方面加大支部建设力度,加强政治引领。通过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邓晓明,2006)。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业务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业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5 结束语

事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研究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既是提升防震减灾人才队伍整体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地震监测中心站要充分好防震减灾工作“桥头堡”作用,培养一支坚实的基层人才队伍。

通过对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管理工作的梳理与研究,深入分析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政策措施,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创建完善人才交流机制,以AB角色工作制培养复合型人才,让更多年轻干部“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人才激励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拓宽中心站人员发展渠道和晋升空间,不断夯实基层防震减灾发展基础,积极融入“全灾种、大应急”格局,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以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的方法推进中心站改革,尊重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基层台站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发挥中心站作为防震减灾区域业务服务联络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陈冬柏, 刘盼. 西安中心地震台改革建设实践[J]. 科技与创新, 2019(20): 33-34.
邓晓明. 加强基层台站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江西省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调研的思考[J]. 气象软科学, 2006(2): 49-54.
霍宝锋, 叶雨潇, 李多. 全链条整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双一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4): 305-312.
贾媛媛. 县级气象台站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保定: 河北大学, 2018.
王妍.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教师激励路径研究[J]. 经济师, 2022(11): 234-235.
杨亚运, 马伟, 汪建. 浅谈新形势下地震台站管理与发展[J]. 防灾减灾学报, 2020, 36(2):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