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Vol. 45 Issue (3): 63-68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08
0

引用本文  

刘爱华, 郝永梅, 张伟, 等. 基于地震编目的黑龙江省地震分布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3): 63-68.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08.
LIU Aihua, HAO Yongmei, ZHANG Wei, et al.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earthquake cataloging[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4, 45(3): 63-68.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08.

基金项目

编目操作手册的编制项目(项目编号:202314)

作者简介

刘爱华(1976—),女,本科,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地震台编目技术负责人,国家台网中心测震学科区域地震评比工作组成员,主要从事地震监测与预警工作。E-mail:136102542@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4-02-18
基于地震编目的黑龙江省地震分布特征
刘爱华 1)   郝永梅 1)   张伟 2)   张雁翔 1)   孟令升 1)   马龙辰 1)     
1) 中国哈尔滨 150090 黑龙江省地震局;
2) 中国北京 100080 北京市地震局
摘要:简要介绍黑龙江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并通过地震编目资料分析19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地震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编目地震以4级以下地震为主,6级以上地震较少;非天然地震主要为矿震和爆破事件;6级以上地震均为天然地震,主要分布在扶余—肇东断裂、呼兰河断裂、密山—敦化断裂、吉林与黑龙江交界深震区。
关键词黑龙江测震台网    地震编目    地震分布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earthquake cataloging
LIU Aihua 1)   HAO Yongmei 1)   ZHANG Wei 2)   ZHANG Yanxiang 1)   MENG Lingsheng 1)   MA Longchen 1)     
1) Heilongjiang Earthquake Agency, Harbin 150090, China;
2) Beijing Earthquake Agency, Beijing 100080, China
Abstract: The monitoring capability of seismic netwo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ince 1900 are analyzed by seismic cataloguing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cataloged earthquak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re smaller than M 4, and few are bigger than M 6. The non-natural earthquakes mainly are mine earthquakes and blasting events. M ≥ 6 earthquakesare all natural earthquakes, mainly distributed in Fuyu-Zhaodong fault, Hulan River fault, Mishan-Dunhua fault, Jilin and Heilongjiang border deep earthquake area.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Seismic Network    seismic cataloging    seismic distribution    
0 引言

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是研究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进行地震预测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地震观测系统的重要产出。地震编目是对地震事件进行震相分析、震中位置定位、震级大小测定、震源深度确定、初动标注、资料汇编和专题研究等的总称,其为地震事件分析的基础,也是测震学观测与研究的一项关键而重要的工作(金艳等,2017)。按照中国地震局地震编目技术规范要求,黑龙江省地震编目承担黑龙江省及周边地区,包括省行政边界线外30 km内、国界外50 km范围内所有天然地震事件和ML ≥ 2.5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编报;承担《黑龙江省测震台网地震月报目录》《黑龙江省测震台网地震观测报告》的编写以及全国统一编目的网上报送等(代光辉等,2019)。

基于黑龙江省地震编目产出的地震目录,分析该省天然地震及非天然地震分布特征,对于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和地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评估,是测震台网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的基础,也是利用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地震活动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冯建刚等,2012)。

“九五”期间,黑龙江省测震台网只有9个测震观测台站,大部分沿嫩江、松花江流域的人烟稠密地区分布(刘爱华等,2013),该省中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3.0级,而北部地区仅4.0级(吴宝峰等,2008)。随着“十五”“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黑龙江子项目”“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项目黑龙江省地震局单位工程”等项目建设,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观测,黑龙江省地震监测能力大幅提升。

“十五”项目改造后,黑龙江省测震台网发展到37个测震观测台站,省内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在2.5级左右,北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在3.5级左右(刘爱华等,2013)。“黑龙江省地震深井综合观测网项目”项目改造后,参与地震编目的省内测震观测台站达40个,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共享测震观测台站15个,黑龙江全省台站密度整体增加,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全省大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1.5级,北部地区监测能力达2.0级。台站分布及监测能力具体见图 1

图 1 黑龙江省测震台网及邻省共享台站地震监测能力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monitoring capacity of seismometer netwo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hared stations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

黑龙江省测震台网使用JOPENS系统的人机交互软件MSDP进行地震定位。该软件提供多种地震定位方法,黑龙江省地震编目日常分析主要使用单纯型、HypoSat定位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地震目录来源于《黑龙江省台网地震目录》(黑龙江省地震监测中心编)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产出的全国统一正式目录。地震目录的选取时间为1900—2022年,研究区范围为(43°—55°N,120°—136°E)。

2 地震特征分析

黑龙江省地震局成立于1972年,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地震观测台站的增加,地震观测精度不断提高,大量微震被记录。

2.1 天然地震特征 2.1.1 天然地震的周期特征

1900—2022年,研究区(43°—55°N,120°—136°E)地震频度分布见图 2。由图 2可见,1970年以后,地震频次呈逐渐增强态势。截取黑龙江省有详细地震数据记录以来,即1972—2022年地震记录,按地震发生频率,将黑龙江省地震划分为7个发震周期,统计结果见表 1

图 2 1900年以来研究区地震频度分布 (a)地震年频度分布;(b)地震累计频度分布 Fig.2 Earthquak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since 1900
表 1 地震周期统计 Table 1 Earthquake cycle statistics

表 1可知,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地震周期约6—7年,其中:周期最长为10年,时间段为1972—1982年;周期最短为3年,时间段为1998—2001年;由于资料统计截止时间为2022年底,自2017年,地震周期暂定为5年。结合图 2可知,在每个周期时段内,研究区地震频度分布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累计频度则呈逐年上升形态。

2.1.2 空间分布及强度特征

根据已有地震资料,寻找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震构造之间的关系,确定地震易发生地、发震构造的活动特点和活动趋势。

1900—2022年,研究区共记录天然地震12 430次,其中ML<4.0地震12 169次,占比97.9%(表 2)。如图 3所示:1900年以来,研究区以4级以下地震为主,6级以上地震较少;1970年起,由于地震观测能力提升,地震记录明显增多,地震频度显著增强。

表 2 1900年以来天然地震数统计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number of natural earthquakes since 1900
图 3 1900—2022年研究区地震MT Fig.3 M-T graph from 1900 to 2022

图 4所示,6级以上天然地震分布不均匀,震中基本沿地震断裂展布,主要分布在扶余—肇东断裂、呼兰河断裂、密山—敦化断裂、吉林与黑龙江交界深震区。

图 4 1900年以来研究区M ≥ 6地震分布 Fig.4 earthquakes distribution of M ≥ 6 since 1900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东缘,太平洋板块自日本岛弧之下向欧亚大陆俯冲,直插到吉林珲春一带,成为深源地震区。据统计,研究区7级以上天然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540—600 km左右,震中位于吉林与黑龙江交界的深震区(图 4)。

2.2 非天然地震特征

黑龙江省发生的非天然地震主要是矿震和爆破。1900—2022年,该省共产出非天然地震事件459次,其中爆破事件311次,矿震148次。由图 5可见,矿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地区,爆破主要集中在漠河、嫩江、伊春、宾县等地区。

图 5 非天然地震事件分布 (a)矿震分布;(b)爆破分布 Fig.5 Distribution of unnatural seismic events

煤炭是黑龙江省优势矿产资源之一,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煤矿坍塌(即矿震)事件时有发生。矿震目录的产出,可为黑龙江省政府即时制定煤矿坍塌救援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狄秀玲等,2011)。

2.3 3类事件波形记录特征

黑龙江省内发生的天然地震、矿震、爆破3类地震事件,从原始波形看,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图 6),具体表现为:①天然地震波形特征:频谱较复杂,波形持续时间长,衰减慢,纵波振幅小于横波振幅,面波不发育等;②矿震波形特征:频谱单调,波形持续时间短,衰减快,P波初动多为向下,面波发育等;③爆破波形特征:频谱单调,波形持续时间短,衰减快,纵横波振幅比大于1,P波初动多为向上,面波发育等。

图 6 3类地震事件原始波形 (a)天然地震;(b)爆破;(c)矿震 Fig.6 The original waveform of 3 types of seismic events
3 结论

利用1900—2022年地震目录分析黑龙江省地震分布特征,取得如下认识:①自1970年开始,研究区地震频度大幅增加,周期约6—7年;②该地区地震强度以4级以下地震为主,6级以上地震较少;③6级以上天然地震,主要分布在扶余—肇东断裂、呼兰河断裂、密山—敦化断裂、吉林与黑龙江交界深震区;④7级以上天然地震均为深震,震源深度在540—600 km左右;⑤矿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地区,P波初动多为向下,面波发育;⑥爆破主要集中在漠河、嫩江、伊春、宾县等地区,纵横波振幅比大于1,P波初动多为向上,面波发育。

参考文献
代光辉, 苗春兰, 翟璐媛. 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J]. 中国地震, 2019, 35(1): 192-203.
狄秀玲, 王平, 刘伟. 通过地震编目分析陕西省地震分布[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 32(5): 140-142.
冯建刚, 蒋长胜, 韩立波, 等. 甘肃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J]. 地震学报, 2012, 34(5): 646-658.
金艳, 张佑龙, 刘川琴, 等. 安徽省数字化地震编目工作[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2): 168-171.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7.02.029
刘爱华, 刘英华, 郝永梅, 等. 黑龙江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 34(3/4): 113-117.
吴宝峰, 闫峰. 黑龙江省"九五"与"十五"测震台网理论最小监测能力的对比[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 29(3): 51-53.
图 1 黑龙江省测震台网及邻省共享台站地震监测能力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monitoring capacity of seismometer netwo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hared stations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
图 2 1900年以来研究区地震频度分布 (a)地震年频度分布;(b)地震累计频度分布 Fig.2 Earthquak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since 1900
表 1 地震周期统计 Table 1 Earthquake cycle statistics
表 2 1900年以来天然地震数统计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number of natural earthquakes since 1900
图 3 1900—2022年研究区地震MT Fig.3 M-T graph from 1900 to 2022
图 4 1900年以来研究区M ≥ 6地震分布 Fig.4 earthquakes distribution of M ≥ 6 since 1900
图 5 非天然地震事件分布 (a)矿震分布;(b)爆破分布 Fig.5 Distribution of unnatural seismic events
图 6 3类地震事件原始波形 (a)天然地震;(b)爆破;(c)矿震 Fig.6 The original waveform of 3 types of seismic events
基于地震编目的黑龙江省地震分布特征
刘爱华   郝永梅   张伟   张雁翔   孟令升   马龙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