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到日期:2023-06-05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编号:QNJJ-202221、QNJJ-202323)
Demand survey and result analysis based on earthquake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0 引言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基本的公共地震安全需求而提供各种信息、技术、环境等防震减灾公共产品的活动(连尉平等,2021)。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地震部门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作,围绕公共服务现状、地震预警、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等多次开展社会调查,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连尉平等,2022)。地震信息服务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主要面向社会公众、政府、新闻媒体和相关行业提供权威、全面、准确的地震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信息服务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崔满丰等,2020;侯建民等,2022),其包括渠道多元、内容多元、用户多元。因此,迫切需要了解地震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及社会各群体对地震信息服务的需求,这对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地震部门的社会影响力,推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了地震信息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工作,调研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实例分析、座谈为辅,分析了地震信息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旨在深入挖掘地震信息服务潜力,为今后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工作提供方向。
1 地震信息服务内容简述
地震信息服务按服务内容分为震情信息服务、灾情信息服务、科普信息服务。
1.1 震情信息
震情信息服务是在震后对地震基本情况进行的快速产出、推送服务,包括地震速报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侯建民,2018)。震情信息可帮助政府、公众及相关行业迅速了解地震的基本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避险措施。
1.2 灾情信息
灾情信息服务是在震后第一时间对各渠道获取的灾情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并产出的服务,包括震后公众有感信息专报、人口热力图、震中现场图片及视频等。灾情信息能够为政府及相关行业在应急救援、信息公开、舆情引导等工作中提供重要依据。
1.3 科普信息
科普信息服务指在重要时间节点(如重大突发性地震后、重大历史地震纪念日等)通过不同渠道面向社会提供的防震减灾作品与科普互动交流。科普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可有效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2 调查情况
2.1 调查内容
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问卷共设32题,按地震信息服务的内容分为3个章节,分别是地震震情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地震灾情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地震科普信息服务需求调查。问卷题目涉及服务现状、服务目标、服务形式等内容,设置了单选题、多选题、开放性填空题。
2.2 样本情况
地震信息服务覆盖范围广,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对调查对象有所区分(表 1、2)。
表 1(Table 1
表 1 地震信息公共服务需求的调查对象分布(单位:%)Table 1 Distribution of survey objects on the demand for earthquake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s
年龄类别 |
比例 |
|
学历类别 |
比例 |
|
用户类别 |
比例 |
30岁以下 |
44.7 |
|
专科 |
24.9 |
|
政府类用户:政府机构 |
7.7 |
31—40岁 |
36.2 |
|
本科 |
40.5 |
|
政府类用户:地震行业 |
11.5 |
41—50岁 |
11.4 |
|
硕士研究生 |
15.8 |
|
行业类用户:科研机构、教育系统 |
6.6 |
51—60岁 |
7.1 |
|
博士研究生 |
4.5 |
|
行业类用户: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商业公司 |
10.3 |
61岁及以上 |
0.6 |
|
其他 |
14.3 |
|
社会公众 |
63.9 |
注:公众类用户指社会公众;政府类用户分为地震行业工作人员及非地震行业工作人员;行业类用户分为科研机构和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张翼等,2021)。 |
|
表 1 地震信息公共服务需求的调查对象分布(单位:%)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survey objects on the demand for earthquake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s
|
表 2(Table 2
表 2 不同服务内容对应的受访者Table 2 Responden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ervice contents
服务内容 |
调查对象 |
震情服务 |
公众类用户;政府类用户;行业类用户 |
灾情服务 |
政府类用户;行业用户 |
科普服务 |
公众类用户 |
|
表 2 不同服务内容对应的受访者
Table 2 Responden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ervice contents
|
调查问卷通过现场、网络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918份,其中,政府类用户177份,包括非地震行业用户71份、地震行业门用户106份;行业类用户156份,包括科研院校用户61份、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用户95份;公众类用户585份。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震情服务
地震震情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共设10题,主要涉及震情服务的需求、目的、服务产品、服务形式等内容,共918人填写。调查结果表明,对地震震情信息服务有需求的共有740人,占80.6%,需求较大(图 1)。
表 3为不同用户获取震情信息的目的。由表 3可见,政府类用户获取震情信息的主要目的是震后应急,行业类用户主要是了解震情、科学研究,公众类用户主要是用于了解震情。调查结果表明,仅17%的服务对象对目前可提供的震情服务产品非常了解,占比较低(图 2)。
表 3(Table 3
表 3 不同用户获取震情信息的目的Table 3 The purpose of different users obtaining earthquake information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了解震情 |
震后应急 |
科学研究 |
其他 |
合计人数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24(42.1%) |
19(33.3%) |
6(10.6%) |
8(14.0%) |
57 |
|
地震部门 |
9(9.2%) |
62(63.2%) |
24(24.5%) |
3(3.1%) |
98 |
合计 |
33(21.3%) |
81(52.3%) |
30(19.3%) |
11(7.1%) |
155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8(19.0%) |
3(7.2%) |
25(59.5%) |
6(14.3%) |
42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38(59.4%) |
15(23.4%) |
6(9.4%) |
5(7.8%) |
64 |
合计 |
46(43.4%) |
18(17.0%) |
31(29.2%) |
11(10.4%) |
106 |
|
社会公众 |
347(72.4%) |
35(7.3%) |
21(4.4%) |
76(15.9%) |
479 |
|
表 3 不同用户获取震情信息的目的
Table 3 The purpose of different users obtaining earthquake information
|
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对震情信息服务中的以下3个方面有较强烈的需求。
(1)地震背景信息。地震背景信息是震后信息公开、相关行业震后应急决策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希望除地震速报信息外,还需获得更多地震背景信息(表 4)。目前,地震速报信息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已能充分满足社会需要,而众多社会主体对震区地质背景、历史地震、重要点位、周边行政区划等重要背景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表 5)。同时,在访谈中得知,地震背景信息在地图服务、路网建设等领域中被期待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表 4(Table 4
表 4 受访者对地震背景信息的需求程度Table 4 Responden's level of demand for earthquak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十分需要 |
一般需要 |
不需要 |
无所谓 |
合计人数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17(29.9%) |
29(50.9%) |
9(15.8%) |
2(3.4%) |
57 |
|
地震部门 |
59(60.2%) |
31(31.6%) |
3(3.0%) |
5(5.2%) |
98 |
合计 |
76(49.0%) |
60(38.7%) |
12(7.7%) |
7(4.6%) |
155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7(16.7%) |
31(73.8%) |
3(7.1%) |
1(2.4%) |
42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14(21.9%) |
20(31.3%) |
9(14.1%) |
21(32.7%) |
64 |
合计 |
21(19.8%) |
51(48.1%) |
12(11.3%) |
22(20.8%) |
106 |
|
社会公众 |
117(24.4%) |
261(54.5%) |
32(6.7%) |
69(14.4%) |
479 |
|
表 4 受访者对地震背景信息的需求程度
Table 4 Responden's level of demand for earthquak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表 5(Table 5
表 5 受访者对地震背景信息内容的需求情况Table 5 Respondent's level of demand for Content of earthquak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地质背景 |
历史地震 |
重要点位 |
周边行政 |
合计人数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8(17.4%) |
16(34.8%) |
27(58.7%) |
35(76.1%) |
46 |
|
地震部门 |
59(65.6%) |
46(51.1%) |
37(41.1%) |
30(33.3%) |
90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20(52.6%) |
24(63.2%) |
11(28.9%) |
16(42.1%) |
38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5(14.7%) |
11(32.4%) |
21(61.8%) |
16(47.0%) |
34 |
|
社会公众 |
72(19.0%) |
97(25.7%) |
254(67.2%) |
298(78.9%) |
378 |
注:重要点位指震中附近学校、医院、消防救援人员驻地、应急场所等。 |
|
表 5 受访者对地震背景信息内容的需求情况
Table 5 Respondent's level of demand for Content of earthquak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2)定制化地震信息。定制化地震信息为按用户需求提供地震震情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可提高服务实效,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强的使用感。通过对调查数据作交叉分析发现,目标用户对震情信息服务存在定制化需求,从用户类型上看,政府类、公众类用户对定制化地震信息的需求较突出(图 3)。从定制化需求内容上来看,根据个人需要接收特定区域和震级范围的需求较突出(表 6)。
表 6(Table 6
表 6 受访者需定制的震情信息服务内容Table 6 Customize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service content required by respondents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按个人需求设置震级接收范围 |
按个人需求设置区域接收范围 |
按个人需求接收特定背景信息 |
可视化展示 |
其他 |
合计人数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12(30.8%) |
28(71.8%) |
14(35.9%) |
22(56.4%) |
1(2.6%) |
39 |
|
地震部门 |
29(33.3%) |
51(58.6%) |
46(52.9%) |
41(47.1%) |
7(8.0%) |
87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12(52.2%) |
8(34.8%) |
16(69.6%) |
5(21.8%) |
1(4.3%) |
23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10(38.5%) |
7(26.2%) |
18(69.2%) |
14(53.4%) |
3(11.5%) |
26 |
|
社会公众 |
174(56.3%) |
212(68.6%) |
104(33.7%) |
80(25.9%) |
46(14.9%) |
309 |
合计 |
237(49.0%) |
306(63.2%) |
198(40.9%) |
162(33.5%) |
58(12.0%) |
484 |
|
表 6 受访者需定制的震情信息服务内容
Table 6 Customize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service content required by respondents
|
(3)地震预警信息。目前,地震预警尚未在全国范围内为社会公众及有关行业提供服务与应用。在开放性填空题中,约有一半以上受访者提到地震预警(图 4),对地震预警信息体现出强烈的需求。由于未大范围开展此项服务,在此笔者不作过多叙述,仅为参考。
3.2 灾情服务
地震灾情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共设9题,主要涉及灾情服务的渠道、内容、时效性、目的等来内容,共333人填写。其中,对地震灾情信息服务有需求的共有238人,占71.5%(图 5)。其中,政府类用户、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用户获取灾情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应急决策、回应公众关切,科研机构人员获取灾情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科学研究、政策研究(表 7)。调查结果表明,50.8%的服务对象了解有哪些灾情服务产品(图 6)。
表 7(Table 7
表 7 不同用户获取灾情信息的目的Table 7 The purpose of different users obtain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政策研究 |
科学研究 |
回应公众关切 |
应急决策 |
其他 |
合计人数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7(11.5%) |
2(3.3%) |
22(36.0%) |
16(26.2%) |
14(23.0%) |
61 |
|
地震部门 |
3(3.4%) |
23(26.1%) |
19(21.6%) |
34(38.7%) |
9(10.2%) |
88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7(22.6%) |
15(48.4%) |
2(6.5%) |
4(12.9%) |
3(9.6%) |
31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5(8.6%) |
3(5.2%) |
26(44.9%) |
18(31.0%) |
6(10.3%) |
58 |
|
表 7 不同用户获取灾情信息的目的
Table 7 The purpose of different users obtain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
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对灾情信息服务领域中的以下3个方面有较强烈的需求。
(1)灾情信息服务的时效性。政府类用户需要通过灾情信息来判断震中现场的情况,以做出合理、高效的应急决策,因此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较高,需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科研人员需要对灾情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对灾情信息的获取也有一定的时效性要求(表 8)。
表 8(Table 8
表 8 不同服务对象对灾情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Table 8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service recipients for timeliness in obtain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极高 |
高 |
一般 |
较低 |
无时效要求 |
合计人数 |
震后2 h内 |
震后2—8 h |
震后8—24 h |
震后24—48 h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18(29.5%) |
24(39.3%) |
10(16.4%) |
2(3.3%) |
7(11.5%) |
61 |
|
地震部门 |
41(46.6%) |
19(21.6%) |
8(9.1%) |
3(3.4%) |
17(19.3%) |
88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3(9.7%) |
2(6.5%) |
5(16.1%) |
9(29.0%) |
12(38.7%) |
31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19(32.8%) |
20(34.5%) |
7(12.1%) |
4(6.9%) |
8(13.7%) |
58 |
|
表 8 不同服务对象对灾情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
Table 8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service recipients for timeliness in obtain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
(2)灾情数据的准确性。重大突发性地震发生后,灾情数据繁多,包括人口热力图、震中现场视频、公众有感报告、各大新闻媒体的灾情报道等。同时,通过网络,大量震中附近人员发布、转载地震现场情况,信息碎片化,这难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扭曲灾情事实的现象(刘晓辉等,2022)。调查结果表明,受访对象认为地震灾情信息准确性的重要程度要高于时效性、丰富度及其展现形式(表 9)。
表 9(Table 9
表 9 受访对象对灾情信息服务内容的要求Table 9 The interviewee's require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service content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信息全面 |
内容精炼 |
信息准确 |
内容直观 |
合计人数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17(27.9%) |
9(14.8%) |
21(34.4%) |
14(22.9%) |
61 |
|
地震部门 |
20(22.7%) |
10(11.4%) |
32(36.4%) |
26(29.5%) |
88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10(32.3%) |
2(6.4%) |
12(38.7%) |
7(22.6%) |
31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17(29.3%) |
7(12.1%) |
22(37.9%) |
12(20.7%) |
58 |
|
表 9 受访对象对灾情信息服务内容的要求
Table 9 The interviewee's require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service content
|
(3)灾情信息的展现形式。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地震灾情信息有需求的238名用户中,31.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地震灾情,即通过大屏展示来体现地震灾情,21.8%的受访者需要通过PDF、WORD等格式的文件来获取(表 10)。可视化展示及报告文件均为服务对象主要期待的服务形式。
表 10(Table 10
表 10 受访对象对灾情信息展现形式的需求Table 10 The needs of the interviewees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用户类型 |
人数(占比) |
可视化展示 |
WORD、PDF报告 |
PPT |
网页浏览 |
其他 |
合计人数 |
政府类用户 |
非地震部门 |
21(34.4%) |
17(27.9%) |
6(9.8%) |
10(16.4%) |
7(11.5%) |
61 |
|
地震部门 |
37(42.0%) |
13(14.8%) |
3(3.4%) |
30(34.1%) |
5(5.7%) |
88 |
行业类用户 |
科研机构、教育院校 |
1(3.2%) |
8(25.8%) |
4(12.9%) |
15(48.4%) |
3(9.7%) |
31 |
|
与防震减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
16(27.6%) |
14(24.1%) |
2(3.5%) |
26(44.8%) |
0(0%) |
58 |
|
表 10 受访对象对灾情信息展现形式的需求
Table 10 The needs of the interviewees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
3.3 科普服务
地震科普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共设10题,主要涉及地震科普服务的必要性、内容、渠道等内容,共585人填写。其中,对地震科普信息服务有需求的共有491人,占83.9%(图 7),认为地震科普十分必要的共有469人,占95.5%(图 8)。
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在科普服务领域中的以下3个方面有较强烈的需求。
(1)地震科普服务的互动性。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十分关注地震科普,并主动搜索地震知识(图 9)。然而,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仍对地震科普服务的互动性满意度较低(图 10)。因此,在地震科普工作中,应更多的关注与社会公众的交互。
(2)线下科普服务的深入。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线上科普以其受众面较广的优势而被日益重视。然而,线下科普亦存在线上科普无法代替的突出优势,如更精准,体验感更强。调查结果表明,虽线上科普受到大家的欢迎,但仍有72.9%的受访者希望能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参与地震科普,其中,参与科普演练是受访者较偏爱的线下科普方式(图 11)。
(3)科普内容的广度。通过调查发现,受访者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面较广泛,地震避险知识、地震预报、对地震基础知识、地震领域科技动态的关注人数分别为426、391、365、274,占比分别为74.3%、79.6%、86.7%、55.8%,相对接近(图 12)。同时,在开放性填空题中,许多受访者还表示希望了解有关地震预警的相关内容。
4 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发展建议
4.1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面对地震信息公共服务的需求较大,在数据资源处理、服务产品产出、信息共建共享等方面,还需借助技术的有力支持才能实现高质高效的服务。因此,在服务过程中,要充分聚焦社会层面的地震信息公共服务需求,加快产品研发的步伐,特别是在震情服务、灾情服务领域,要建设智能化与自动化兼备的服务平台,扩大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科技创新在地震信息服务领域的支撑作用,努力构建“防震减灾+”服务新格局。
4.2 持续做好需求对接,突出产品个性化
调研结果表明,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还需从服务产品、服务时效、服务形式等多方面来提升服务的整体品质,如震情服务需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灾情服务需提高服务时效及丰富展现形式、科普服务需不断深入等。此次调研工作并非一劳永逸,在未来的地震信息服务中,鉴于地震信息服务的持续性特征,更要长期与用户保持互动,在服务过程中做好需求对接,时刻洞悉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调整个性化服务内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4.3 引入社会力量,构建地震信息服务新格局
地震信息服务是地震系统面向社会提供的综合服务,除基础的地震速报信息外,还需以更专业、详细的数据和资源来拓展服务产品及服务方式,如精确的路网数据结合地震信息可以进一步助力震后应急工作,多维的地图展现能力可以提升震中背景图的展示效果,广泛的服务渠道可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扩大服务领域等。因此,激发地震信息服务潜力,需要全面整合社会各方的数据资源,借助社会力量的平台优势、技术优势、用户优势,构建地震信息服务新格局,提升应用实效。
4.4 充分宣传服务产品,提升地震信息服务影响力
调查结果显示,震情服务、灾情服务的目标对象对现有服务产品的了解程度仍然有限,科普服务中也有近30%的用户表示对防震减灾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服务产出部门要根据服务产品的类型,面向不同群体通过线上推广、线下实地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使目标对象充分了解可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提升服务产品的触达率,真正满足服务对象对地震信息服务内容的各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