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 Vol. 44 Issue (6): 193-20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3.06.027
0

引用本文  

张演, 沈娅宏, 张帅, 等. 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党建与科研互融互促探索[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 44(6): 193-20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3.06.027.
ZHANG Yan, SHEN Yahong, ZHANG Shuai, et 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Kunming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3, 44(6): 193-20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3.06.027.

作者简介

张演(198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学工作。E-mail:2354680472@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3-10-17
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党建与科研互融互促探索
张演   沈娅宏   张帅   李平   徐硕     
中国云南 650224 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党支部
摘要:推进科研院所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是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提升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实效、促进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文章以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为例,梳理了该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以及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的进展、成效及面临的问题,结合文献阅读、交流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从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路径,如强化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在重大项目中强化组织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学风研风、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兼职党务干部履职能力等7个方面浅谈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党建    科研    互融互促    防震减灾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Kunming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ZHANG Yan   SHEN Yahong   ZHANG Shuai   LI Ping   XU Shuo     
Kunming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Yunnan Province 650224,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research institute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ove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y building in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of research institutes. This paper takes the Kunming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KIEP, CEA) as an examp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KIEP, CEA,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faced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ing literature reading, exchange discussions,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per presents understandings and reflections from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uch as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functions, adhering to the Party's management of talents,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in major projects, improving the styles and standards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by the Party's clean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part-time party cadres to perform their duties.
Key words: Party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utu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earthquake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作为云南省地震局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下文简称昆明所)主要从事地震科学领域基础性、探索性研究,具有知识结构完整和人才齐备的独特优势,是地震科技应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不断促进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创新活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质量党建是研究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是提升党建质量的重要途径(聂常虹等,2022)。然而,探寻近2年已有实践可以发现: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虽取得一定成效与经验,但仍存在衔接不够、融合不深等现实问题,制约党建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因此,聚焦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和党建工作实际,明晰党建与地震科研深度融合的必要性,研究探索符合时代特点与事业发展需求的党建工作,对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研究所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的进展和成效及面临的问题,结合文献阅读、交流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从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路径的7个方面浅谈认识和思考。

1 研究所发展历程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云南省地震局在云南省防灾研究所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由此,研究所改革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章程》,昆明所基本定位为通过建立完善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震灾风险防御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研发,打造区域地震科研和人才平台。目前,昆明所组建了4个研究团队:区域孕震环境及物性变化探测研究团队、地震构造研究团队、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团队、震灾风险研究团队。

2 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的进展和成效

目前,昆明所党员25名,占职工总人数的78%,其中:40岁以下党员占党员总数的6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党员占比88%,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党员占比20%;高级职称党员占比48%。2022年,昆明所党支部被评为“云南省直机关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名党员获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名党员家庭获省直机关清廉家庭称号,1名党员获中国地震局授予四川泸定6.8级地震应急处置三等功,3名党员分别获地震系统“青春向党  建功新时代”优秀青年称号、“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优秀青年称号、“四比”先进个人。

昆明所坚持聚焦云南防震减灾战略发展目标,在推进重大科研攻关、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中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围绕地震科技创新谋划部署党建工作,通过科研产出成果、科技服务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昆明所积极探索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新方式、新路径,取得一定成效。

(1)加强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挺纪立规、强化责任”思想大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专项教育。通过“学习强国”、微党课、新媒体、“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方式,强化理论武装,营造浓厚理论学习氛围。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积分、承诺践诺、政治生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多措并举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方式,采用联建共建、党建+科研交流、党建+岗位练兵、党建+科普宣传,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走长征路、观看爱国影片等创新党建载体。淬炼过硬本领,夯实履职根基。每年与对口联系支部、兄弟单位开展联学共建,围绕党史学习、支部建设、事业发展等方面展开交流学习,推动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资源互用。开展地球化学野外观测、地震勘探、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等多学科岗位练兵,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与腾冲地震监测中心站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党小组与云南多个监测中心站开展党建+科研交流;多名党员干部通过科技委基层行、研究生培养、云南省地震局“传帮带”培养项目,指导中心站青年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2)勇担职责使命,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出色完成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野外勘选、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地震应急、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工作任务。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作为开展科研业务工作的基本原则,结合云南地球科学研究的区位优势,积极申报、扎实推进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年,平均每年承担中央、地方各类项目课题38项;共发表论文59篇,其中SCI期刊7篇、EI期刊2篇、核心期刊40篇,出版专著1部(40万字),获软件著作权7项、国家发明创造专利1项。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开拓了重复地震、深度学习震相拾取、压缩感知、远震动态触发等技术手段在云南地区的应用,对云南地区中强地震开展了微震检测、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等研究;建立了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定量评估模型,发展了地震次生灾害和灾害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等。积极拓展与一流大学、科研单位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3名博士顺利毕业,1人获批德国奖学金赴德交流访问。2人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库,1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库,1人入选云南省兴滇青年人才专项,2个研究团队获云南省地震局创新团队资助。

3 党建与科研融合面临的问题

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破解“两张皮”问题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两张皮’问题,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

当前,云南防震减灾事业处于爬坡过坎关键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其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应对处置大震巨灾风险的考验。昆明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工作部署,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仅在党建工作上保持优异成绩,也在专业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的效能有所提升。然而,昆明所经历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引入了如公开选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对外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新的管理体系,面临管理机制配套不足、高水平人才流失等因素,如何稳步推进、增强活力、促进发展,这些都给昆明所职工的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也给党组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和考验。

3.1 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建引领不明显

目前,研究所科技创新竞争压力大、人才引育压力大、条件平台建设压力大、科研管理风险管控压力大,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面对科研项目验收、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等工作压力和家庭生活压力,研究团队之间、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加重视课题项目、科研产出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等硬指标建设,党建及创新文化建设等软环境建设受到一定影响(田婉莹等,2018);部分党员对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部分以科研工作繁重为由,不主动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党员党性意识淡薄,普遍存在党员亮身份不明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组织力量,虚化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兼职党务工作者、团队负责人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党建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党建理论知识难以做到时时更新,例如,对如何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地震科技创新、如何以党建统领思想和提升管理效率思考深度不够,对如何发挥党建功能、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在面临重大任务和挑战时迎难而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张国良等,2019)。

3.2 党建活动的质量和党员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

当前党建工作的“规定动作”比较多,精准化的“量体裁衣”有所欠缺,难以照顾到党员个体的实际诉求,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注度还不够。缺少开放共享、交流合作的共建机制。一方面,党员教育培训的渠道比较单一,资源有限、阵地不多、形式老套。另一方面,缺乏党建合作共建机制,在与同类型科研单位、创新链上下游单位或地缘相近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共享党建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合作上缺少对接共建资源的主动性。支部特色活动、精品活动、品位活动推出不多,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与新媒体结合的力度不够,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创新性需要进一步提升。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对象认为,本单位党建工作应该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吸引力,注重实效。

3.3 党建与科研业务实践联系不紧密

调研显示,昆明所91%的受访者认为党建工作对单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有明显或一定促进作用,80%的受访者认为党建科研相互促进应由支部领导班子和每位党员来抓,说明大部分党员认同党建对科研业务工作有促进作用,认为有必要推进党建科研相互融合,并愿意参与其中,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然而,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昆明所现有党建工作在科研生产活动中的引领力、组织力、感召力不明显或者一般,促进两者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不一致,党建谋划与工作部署不协调。综上,大部分党员能够认识到党建工作对科研业务的重要性,有做好党建工作的真诚愿望和积极态度,但因思想上的束缚、视野上的局限和知识上的欠缺,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的本领。缺乏用党建引领、指导科研创新和发展的工作思维方式,不能将党建工作有机融入研究所建设,对科研业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张国良等,2019)。

从总体上看,昆明所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上已找到结合点,但挖掘深度融合的点不够,思路窄,办法少,欠缺融合的精准度。党建与业务结合点找寻难和精准对接难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根源于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工作的差异性。科研业务工作周期短,成果容易量化,抓科研业务工作容易见到效果,党建工作周期长,成效相对隐性,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明显效果,在客观上增加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难度(李朋,2020)。

长期以来,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定位局限在“保驾护航”上,没有将党建工作有效落实到具体科研实践中,导致党建工作没有很好地与科研任务相结合,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感到党建工作“虚”,甚至出现党建工作和科研业务“两张皮”的现象。从客观上讲,党建与科研业务在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工作规律等方面存在差异;从主观上讲,大部分党员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倾向,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张国良等,2019)。如何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思想建设为载体,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变成发展防震减灾事业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以高水平地震科技支撑服务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推动昆明所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是研究所每一位党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4 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路径探析

成员知识层次高、专业性强是昆明所党支部的显著特点。牢固树立党建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的理念,加强支部建设的途径,如围绕科研业务,强化支部政治和服务功能;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支部党内生活质量;建设领军、骨干、青年人才队伍,为支部工作注入原动力等,以期真正把支部建成凝聚党员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阵地、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田婉莹等,2018)。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阅读党建科研双融合、党管人才、科技创新、国家实验室等文献资料,收集地震系统6个区域所、1个直属所近3年的党建工作总结,结合实际,面向昆明所全体职工,围绕党建科研相融合、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个人规划等4个方面设计发放调查问卷。与团队负责人、科研业务骨干、青年同志就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研究所发展等进行交流调研,2个党小组分别召开座谈会,青年党员交流科研工作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工作设想。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梳理昆明所党建与科研相融合的问题,就深入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的方式方法提出认识和思考。

4.1 强化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建设,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使科研战线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感受到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责任(聂常虹等,2022)。

(1)加强党员常态化思想教育。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应对重大地震灾害风险挑战的根本政治保证。教育引导科研人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增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重大地震安全风险的本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面向”和“四个率先”作为地震科技创新和地震基础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研判推动云南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防震减灾现代化战略目标、地震科技创新形势的风险挑战和战略机遇,聚焦制约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作为,从“有什么,做什么”转为聚焦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把解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需求与个人价值相融合。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扎实推进地震科技创新,以高水平地震科技支撑服务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2)推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贯彻学懂弄通做实要求。开设实践案例学习培训,调研显示,超过50%的受访对象认为,通过实践案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效果最好。开设案例解读理论、党建与科研融合案例的学习模式,鼓励探究式学习。结合科研特色提升党课质量,围绕地震科技创新、创新团队建设、区域研究所发展等内容,聚焦基础研究、学科前沿、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等主题,与党的理论政策融合一起,形成特色党课体系,把党的活动与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和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打造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喜闻乐见的主题党日活动。建立结对共建机制,基层党建共建共享机制可以有效扩大科研工作的开放性、协调性,以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得。调研发现,大部分党员有与同类型科研单位、创新链上下游单位开展党建共建的强烈意愿,建立科研支部与管理支部、兄弟单位之间联学共建机制,在共同学习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学术交流、学科交叉、文化共享,发挥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的效能。

4.2 强化政治功能,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治建局,筑牢思想根基,把准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为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组织要在“三重一大”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支委会、党政联席会等形式讨论决定或参与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决策前,党组织对“三重一大”事项把关定向,发挥集智优势;决策后,党组织增进决策共识和推进决策执行,党政合力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党政领导班子协同制定事业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围绕重大科研项目调配人力资源和物质保障,保证科研攻关项目做到哪,党建工作跟到哪(陈套,2021)。

注重围绕业务发展难题设置党员大会、党支部会议、党小组学习讨论的主题,注重把研究解决事业发展、支部建设、团队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学习的着力点;抓中心、议大事,及时通报单位形势任务、工作思路、发展战略;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畅通沟通反馈渠道,将研究团队工作中的难题快捷反馈到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以提思路、找方法和促解决;实践探索重大项目重要活动报备制度,党组织在第一时间掌握科研工作动态,及时调整党建工作重心。

4.3 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地震科技创新人才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张广科,2023)。当前,中国地震局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如“80后90后干部培养工程”、干部人才援藏援疆帮贵等,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提高干部人才工作站位、拓宽视野格局。云南省地震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国地震局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建立传帮带制度;将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向基层业务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绩效向关键岗位、业务一线取得显著实绩的人员倾斜;在中心站之间、基层与省地震局之间建立人才纵向和横向流动;以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破解优秀人才收入差距和推动事业发展;改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

党中央国务院和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省委省政府、云南省地震局不断加快人才政策制度创新,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度。新一轮制度创新将带动新一轮人才红利释放,随着各项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为云南防震减灾人才引进,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一支中青年占比较高的科研队伍,昆明所具有较强的活力和创造力,但也面临着事业发展经验不足的迷茫。近几年,项目课题申报、专业技术职称晋级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水平人才流失,新人职业定位规划不清晰,经验不足,团队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一定程度上动摇军心,打击士气,事业发展面临人才培育的困境。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紧紧围绕服务新时代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统筹谋划、精准选育、创新机制、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①加强战略引领,谋划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继续学习教育等制度落实,坚持“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②探索创新导向,搭建成长平台。依靠重大项目和关键平台吸引和培育领军型人才,以人才建团队,以团队开展科研攻关,通过“人才+项目”培养模式,让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在历练中快速成长。遴选并择优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开展原始创新探索,杜绝畏难、惰性、内耗、利己、躺平等现象和问题。充分发挥“传帮带”优良传统,营造青年人才“学知识、学技术、学风尚”良好氛围。③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促使薪酬分配向业绩与贡献突出的个人倾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使科研人员收入与贡献相匹配,激发广大科研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

4.4 在重大课题项目中强化组织建设

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注重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注重将科研工作成果应用于业务发展和科技服务,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构建协同高效的体制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通过党组织统筹跨部门、跨领域的科研力量,建立协同攻关机制,构建“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模式。党建工作抓实团队建设,通过选团队、亮决心、拟方案、展目标、提能力、排忧难、校方向、评得失,促进和保障“急、难、险、重”科研任务攻关。激发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重大项目中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号、党员红旗岗、党员突击队、党员责任区、党员身边无事故等主题实践活动(王恺晴等,2021聂常虹等,2022)。

紧扣项目进度、项目重难点,开展“抓典型”工作,认真总结推动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开展广泛宣传,激发士气。适应学科和研究团队建设需要,结合《云南省地震局“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方案》和具有节点性的重大科研工程或重点工作任务,尝试创建项目攻关尖刀连、突击连等,旨在促进参与攻关的每一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重大科研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现党组织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4.5 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学风研风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倡导负责任的研究行为,坚持正确的科研价值导向。通过经常抓、深入抓、持续抓学风问题,巩固“挺纪立规、强化责任”思想大讨论成果,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生态。

把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作为必修课,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纪律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进一步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用好用活应急管理系统和地震系统的警示教育片,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开展经常性、近距离的谈心谈话,结合岗位职责、工作履历、性格特点和日常监督、巡视反馈、专项治理等情况,通过以谈交心、以谈明责、以谈促廉,督促内设机构负责人、科研业务骨干带头讲政治、强担当、守纪律,督促“关键少数”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强化重大课题项目建设中的风险防控,建立政治监督台账,实行“事前督促提醒+事中监管监督+事后报告”工作模式,及时跟踪问效,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4.6 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推动地震科技创新责任感使命感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形成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鲜明的精神品格。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从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李善邦,到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傅承义,再到在固体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实践一再证明精神力量在地震科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科研队伍、资源、平台等得到逐步改善,科研人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学风作风成为影响科研成果高质量产出的重要“变量”。坚持把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聚焦科研人员精神引领,把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作为党建和科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科学家精神的影响力。依托昆明所,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诵读科学经典,传承科学家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发挥党员老中青科研骨干、最美科技人物等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科研人员主动践行科学家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听党指挥、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不断增强创新自信、严格诚信自律,建设具有强烈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聂常虹等,2022)。

4.7 多管齐下,提高兼职党务干部的履职能力

做好新时代昆明所党建工作,离不开一支精通党务、熟悉科研的党务干部队伍。党务干部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的成效,提升党务干部及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的核心关键,是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提出“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专兼职从事党务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机关党务工作人员队伍”要求。

(1)教育引导,强化兼职党务干部角色认知。科研人员一旦兼任党务干部,书记或副书记应及时与其开展谈心谈话,在上级的肯定和教育中,引导兼职党务干部深刻认识其在党建工作中的角色、责任和工作目标。

(2)转变思想,激发兼职党务干部内在动力。除了外在的教育引导外,兼职党务干部应从自身出发,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为党工作、服务群众”的理念,沉下身子补足党务知识短板,钻研党建内容,及时总结党务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党建工作能力。

(3)重视培训,帮助兼职党务干部提高能力。侧重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支部书记及委员的职责、支部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工作等具体党务工作流程、党员学习教育、有效开展组织生活等实际操作技能;针对不同支部委员开展不同的专项培训。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兼职党务干部综合素养和履职能力。

(4)落实保障,培养兼职党务干部成为科研能手。优先给兼职党务干部分配更重的科研业务工作,给予更重要的工作职责,努力把优秀的兼职党务干部培养成业务骨干;探索兼职党务干部工作待遇保障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优先选拔兼职党务干部;将兼职的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关联起来,作为岗位评聘、考核中的一个加分项。

5 结论

新时代推进党建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文中分析了昆明所党建与科研工作融合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建活动的质量和党员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党建与科研业务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通过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的路径探析,从7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强化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在重大课题项目中强化组织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学风研风、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兼职党务干部的履职能力。以促进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真正起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套. 新时代党建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探析[J]. 观察与思考, 2021(9): 66-73.
李朋. 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J]. 山西青年, 2020(11): 228-229.
聂常虹, 姜秉国, 贾宝余. 科研院所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问题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5): 698-707.
田婉莹, 马子龙. "支部建在研究室上"的创新实践——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探索[J]. 农业科技管理, 2018, 37(1): 93-96.
王恺晴, 刘廷伟, 邓传东, 等. 浅谈国企科研院所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J]. 中国军转民, 2021(24): 67-69.
张广科, 王宗涵.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J]. 前线, 2023(5): 29-32.
张国良, 宋晓龙, 胡梅. 农业科研院所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 2019, 38(1):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