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好地震灾害事件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因地震应急工作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任务复杂性等特性,且在历次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中,都一定程度地存在道路断、通信断、电力断、网络断、供水断、供气断等“断”的难题,导致灾害处置前期,特别是信息黑箱期,存在灾情获取慢、命令下达慢、物资调运慢、应急救援慢以及指挥协调乱、灾情信息乱、道路通行乱、救援布局乱等“慢”和“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开展应急演练,从明确职责分工、磨合应急处置机制、锻炼队伍等目的入手发现现存问题、提高复杂灾情应对能力,是解决“乱、慢”难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地震应急演练成为各级各部门提升应急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也是地震系统的一项年度常规性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应急演练,是地震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地震应急演练方式目前,各地地震应急演练主要采取3种方式:
(1)现场综合地震应急演练: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组织各种应急资源和力量,模拟各种地震情况,进行现场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和协调行动的综合性演练 。该类演练属于全要素演练,一般会在演练中设置指挥协调、人员集结、应急处置、科技产出等科目,队伍到达现场后,结合地震烈度分布和受灾情况设定,划定作业区域,锻炼队员应急处置、装备操作等现场操作技能,完成现场工作任务。
2023年5月16日,在云南丽江等地联合举行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温铭生等,2023)。演习共投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安全生产、医疗、电力、通信等专业应急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4 300人,直升机11架、大型无人机3架,动用部分铁路、航空、公路运力资源、指挥车辆和救援装备器材。按照精锐用兵、精准救援、实战实练、实导实演方式组织实施,分指挥演习和综合演习2个阶段,设置43个演习科目。演习科目除设置地震救援中常规的建筑倒塌埋压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伤员救治转运等科目外,结合云南高山峡谷地区灾害特点和高原环境实际,通过实地或构设仿真场景,开展空地灾情侦察、空地应急投送、空地联合搜救等实战化演习。演习聚焦高山峡谷地区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行动,目的明确,属于一次典型的综合地震应急演练。
(2)地震应急桌面推演:指由各有关领导、部门参与,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和应对措施的推演,一般会模拟地震发生后的各种情况,预设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中断等各类灾情,由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提供应对方案,以此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桌面推演以指挥协调、明确分工、磨合机制为主要目的,通常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开展,以设置一位主持人或指挥长作为整个演练的导调,设置灾情、需应对的状况,由相关部门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力量投放方案等。
2023年8月17日,云南省地震局在云南大理召开西南协作区联动演练,从协作联动机制启动,到组建现场工作队、开展灾害调查、完成烈度图的绘制和发布,重点聚焦震害调查和烈度图绘制工作环节。设置了地震系统现场工作队指挥长、综合协调组、震情监视组、灾评科考组、新闻与科普宣传组、综合保障组,开展现场工作的演练任务。按照应急时间流程,演练模拟了震后科技成果产出、现场工作队赶赴现场、灾评科考组现场调查、现场会议召开等7个场景,设置了灾害调查计划制定,地震灾害损失调查,地震烈度图绘制、审定和发布,现场应急通信保障及科技成果展示等演练科目。在室内主要以会议形式完成所有科目,属于地震应急桌面推演。
(3)技能考核式演练:以锻炼队伍、检验装备为主要目的,针对某一项或几项主要应急工作,预设地震事件,提供相关装备、软件、数据、材料等由工作人员操作完成预设的演练任务,通过评比来提高参演人员积极性,进而提高应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2023年10月18日,云南省地震局在办公区组织开展了比武竞赛式演练,13个工作组开展灾害调查技能比武竞赛,竞赛明确了比武规则:如使用平台、填写调查信息要求、评分规则等。通过比武竞赛,全面考察了参与竞赛人员的房屋结构判断、震害照片识别、烈度拟定准确性、震害指数计算等方面的技能。
2 地震应急演练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各类地震应急演练案例,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因受到场地制约、经验不足等影响,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演练主题不突出,重演不重练。在部分市县级层面开展的综合演练中,参演人员会出现重演不重练、为演练而演练的问题,场面的观赏性重于演练主题等情况;在有关部门的桌面推演中,同样存在念台词式完成演练任务的情况。对通过演练每个参演部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参演人员并未获得清晰认知。甚至在部分演练中,存在地震、应急部门全面设计、编写演练脚本,各部门领导按照脚本设计宣读台词,演练完成后继续由地震、应急部门负责总结的现象。
(2)脚本设计不充分。演练设计流程不全面、有缺项;演练设计的问题、灾情与真实地震需要应对的情况差距较大,通过演练获得的经验,在实际地震处置中不具备指导性。例如,在综合演练中,对通信、交通、电力中断等问题考虑不充分,对国家力量的介入、支援估计不足。在2023年西南片区协作联动演练的总结发现,存在机制启动环节未体现、参演单位不全、震害调查对象过于单一以及“断路、断网、断电”未设置等问题。
(3)演练形式单一。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10月,云南省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共开展77次演练,其中桌面推演14次,综合性演练63次。综合性演练采取形式多为按流程集结、召开会议、参观装备、操作装备步骤完成科目的方式;桌面推演主要采取召开会议的方式。以上统计中无开展技能考核式演练案例。
(4)参演人员主观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低。地震应急演练缺少真实的环境、氛围和情景,使得参演人员无法真正感受到实际应急时的紧张气氛,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能力。丽江举办的“应急使命-2023”演习,为提高演练场景真实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大规模的废墟场地,相对真实地构设演习环境和大震巨灾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灾害链。地震系统应急演练经费保障有一定困难,在此情况下,若在形式上仍采用已有演练模式,会导致参演人员参与度不高,难以达到应急演练效果。
3 改进地震应急演练形式(1)坚持“目标导向”。地震应急演练要主题鲜明、目的突出,根据目标来设置科目和演练方式。在开展或参加演练之前,领导或主办者务必讲明目的,不能简单的将程序化段落和大而全的演练作用汇总作为演练的目的。参演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演练目的,并向各参演人员进行传达,务必做到演练目的到个人。
例如,在“应急使命-2023”演习中,科目结合云南高山峡谷地区灾害特点和高原环境实际,研究探索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下有效开展救援的方式、方法;强化空地一体联合救援行动,组织完成了针对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既定目标。
(2)演练脚本设计要全面且有余地。全面是指,设计者需要对照真实地震事件的处置流程来设计问题,灾情要尽可能与真实地震后需要应对的情况类似,务必考虑各种极端情况,做到流程全面且无遗漏。留有余地是指,留给每个参演部门考虑如何应对的空间。将地震应急演练类比为一场考试,演练背景设定为考题,参演者的应对内容是答案,参演者在答题时需要充分思考,其通过演练获得的经验,可以作为实际地震处置的指导方案。
2023年10月,云南省地震局组织了重特大地震前后方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在脚本设计中考虑了交通、电力、通信、水源中断和滑坡、坍塌、堰塞湖等各类情况。脚本未设计各工作组的台词,给各组应对留下空间,指挥长按照真实地震应急实战的流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向各个工作组提问,由各组回答应对措施。
(3)创新演练模式,采用形式新颖、针对性强的演练形式。
① 处置对象可视化、立体化。利用地图、电子沙盘、流程图等辅助手段,将需要应对的灾害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参演人员的面前(周柏贾等,2011)。参考军队成熟的演习方式,将指挥调度的过程立体化、可视化,方便指挥者进行沙盘推演,也使得参演人员从更宏观的视角进行深入思考。
② 打造新颖写实的演练场景。以灾害调查部分的演练为例,设置不同房间作为不同受灾区域,张贴各类灾害照片作为灾害调查点,参演人员进入不同房间开展灾害调查的情景式演练。在条件允许时,使用地震模拟器和灾难影像、AI等技术手段,以视频或三维立体影像模拟地震情景,使得参演人员如身临其境,真实感受震灾场景。
③ 结合“比武练兵”。结合本地区省情、震情特点和业务特色,探索并开展地方或片区业务技能比武。区域协作联动演练可以紧密结合实战大练兵3年行动方案提出的具体要求和举措,纳入片区和邻区的省级地震局、州市县地震部门、地震监测中心站人员等,通过开展业务培训,举办灾情快速评估、灾害调查、烈度图绘制等技能比武,整体提升现场工作业务能力。通过比武式演练,提高参与者的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同时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④ 推进“无脚本演练”。无脚本演练的重点是演练后的复盘和讨论,提前发现问题,形成更符合实际、入脑入心的应对方案。在机制比较健全、相关单位和人员比较熟悉机制且业务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之后,建议尝试推进开展提前不预设地震、震情灾情未知、不准备文稿材料等的“无脚本演练”,以更高要求模拟真实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处置。通过无脚本演练,可以直观暴露问题,并对相应问题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4)提高演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参演个人任务目标要明确,有意识的增加信息传递、组内讨论、组间协调、集体会商、个人判断等演练环节,通过集体参与方式给出应对处置措施,打破台词演练模式。在综合演练的技能操作环节中,结合技能比武竞赛方式,设置比赛场地和规则,明确比赛要求和评分标准。根据评分结果评选优胜者和奖项,并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提高参演者的积极性。
4 强化演练内容演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结合真实地震应急处置情况设置演练科目,演练成果才能有应用实效。编写组查阅了《云南省政府应对处置特重大地震工作方案》(钱进等,2014)《“4·20”四川芦山7.0级地震应对工作案例分析》(陈勤等,2013)等,总结鲁甸MS 6.5地震、泸定MS 6.8地震的应急处置经验,产出省级地震部门震后现场处置流程表,可以作为演练内容的参考。省级地震部门大震应急处置流程见表 1,可见省级地震部门在震后1 h内启动响应,震后2 h内产出报送成果,到达地震灾区后第5—7天产出烈度图。
![]() |
表 1 省级地震部门大震应急处置流程 Table 1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ss for major earthquakes in provincial seismic departments |
震后应急处置是地震部门的主责主业,要围绕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目标,把功夫下在平常、工作抓在日常,随时做好抗大震、救大灾的准备,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科学开展演练,创新演练方式,根据震后实际设计演练内容,提前发现问题,建立合理的制度机制,锻炼好队伍,在道路断、通信断、电力断等“断”的情况下,尽可能快速的获取灾情、下达命令,有序的指挥协调和布局,真正做到快速、有序、高效的处置,解决“乱、慢”的难题。
陈勤, 钱进, 汪青, 等. 4·20四川芦山7.0级地震应对工作案例分析[J]. 中国应急救援, 2013(5): 37-42. |
钱进, 汤筱麒, 冯瑶. 云南省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方案介绍[J]. 中国应急救援, 2014(1): 52-53. |
周柏贾, 贾群林. 地震应急演练虚拟仿真应用技术[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5): 59-64. |
温铭生, 折欣. "应急使命·2023"地震救援演习总结与启示[J]. 城市与减灾, 2023(4):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