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 Vol. 44 Issue (2): 103-11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3.02.013
0

引用本文  

唐廷梅, 盖殿广, 李辉. 2013年莱州MS 4.6地震前电磁异常特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 44(2): 103-11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3.02.013.
TANG Tingmei, GE Dianguang, LI Hui.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y before the Laizhou MS 4.6 earthquake in 2013[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3, 44(2): 103-11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3.02.013.

作者简介

唐廷梅(1975—),女,主要从事地震电磁分析预报工作。E-mail:770847540@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2-01-10
2013年莱州MS 4.6地震前电磁异常特征分析
唐廷梅 1)   盖殿广 1)   李辉 2)     
1) 中国济南 250100 山东省地震局;
2) 中国济南 25001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收集整理2013年莱州MS 4.6地震前山东地磁台和地电场台观测数据,运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加卸载响应比法、地磁总场北京02时测值空间相关法、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法,提取2013年莱州MS 4.6地震前山东出现的电磁异常,分析结果显示:①震前6个月内,泰安、郯城、安丘、陵阳、大山、菏泽等台站分别出现地磁F分量空间相关低值异常以及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值高值异常;②此次地震发生前1年内,距震中较近的乳山地电场台站在长极距NS—EW、NS—NE组合下,方位角出现测值升高—转平—下降的变化过程,并在转平—下降过程中发震。本文采取多方法、多测项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对震前异常变化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山东及邻区基于电磁法预测地震积累了经验和震例。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    空间相关    地磁极化    地电场方位角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y before the Laizhou MS 4.6 earthquake in 2013
TANG Tingmei 1)   GE Dianguang 1)   LI Hui 2)     
1) Shandong Earthquake Agency, Jinan 250100, China;
2)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013,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collects and organizes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Shandong geomagnetic stations and geoelectric field stations before the Laizhou MS 4.6 earthquake in 2013 and uses the method of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of daily variation amplitude of geomagnetic vertical component, spatial correlation method of measured values at 02 o'clock in Beijing time, geomagnetic vertical intensity polarization method, and geoelectric field dominant azimuth method to extract electromagnetic anomalies that occurred in Shandong before the Laizhou MS 4.6 earthquake in 2013.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①Within 6 months before the earthquake, geomagnetic observations at the stations of Tai'an, Tancheng, Anqiu, Lingyang, Dashan, and Heze show low-value anomalies in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values for the F component and high-value anomalies in 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and geomagnetic vertical intensity polarization for the Z component; ②The combined results of the NS-EW and NS-NE components observed at a long polar distance show that the azimuth angle has changed from rising to leveling and finally declining and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during the leveling process. This study adopts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methods and multiple observation item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anomali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accumulates experience and example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s in Shandong and its adjacent areas.
Key words: LURR    spatial correlation    geomagnetic polarization    geoelectric field azimuth    
0 引言

地震电磁学是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电磁现象的学科。地震与地磁场的关系和地震与地电场的关系,是地震电磁学研究的2个重要方面。在地震与地磁场、地电场关系的研究中,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人员先后提出地磁低点位移法(陈绍明,1987)、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曾小苹等,1996)、地磁逐日比法(冯志生等,2001)、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法(林美等,1982)、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Hayakawa et al,1996)、地电场频谱分析(范莹莹等,2010)、地电场极化方位计算(毛桐恩等,1999)、地电场长短极距比值计算(田山等,2009)、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法(谭大诚等, 2011, 2014, 2019)等地震异常提取方法,均取得不同成果。本文尝试选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地磁空间相关法、磁场垂直强度极化法和地电场优势方位角等方法,来提取2013年莱州MS 4.6地震前山东出现的电磁异常,为山东及邻区积累基于电磁法预测地震的经验和震例。

1 莱州MS 4.6地震异常统计

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在山东莱州发生MS 4.6地震(37.1° N,120.02° E),此为山东陆地地区自1995年苍山MS 5.2地震后发生的最大地震,其影响范围较广,烟台、威海、青岛、潍坊、东营和临沂等地普遍有感。此次地震发生在NE向沂沭断裂带的景芝断裂与平度—招远断裂之间,震源机制为走滑型(郑建常等,2015)。

对山东电磁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此次莱州MS 4.6地震前,山东地区部分电磁测项出现异常,异常测项共4项,分别为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F分量北京时02时测值空间相关(记为F02测值空间相关)、垂直极化值等3项地磁异常和地电场方位角1项地电场异常,其中菏泽、郯城、陵阳、安丘、泰安、大山台出现地磁异常,乳山台出现地电场异常,台站分布见图 1

图 1 电磁异常台站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y stations

图 1可见,在此次莱州地震发生前,在震中300 km范围内,山东电磁测项出现多台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超阈值、F02测值空间相关、垂直极化值超2倍均方差和地电场方位角升高异常现象。异常测项信息统计结果见表 1

表 1 莱州MS 4.6地震前后山东电磁异常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ies in Shandong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4.6 earthquake in Laizhou
2 地磁异常分析 2.1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加卸载响应比

尹祥础等(1991)提出响应比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是利用地磁扰动场作为探测信号,应用能反映地震磁效应的Z分量作为响应函数,以正常情况下的介质响应作为背景,提取因地震引起介质电导率变化而产生的响应比异常来预测地震。由于太阳风平均每5—6天对地球磁场有1次冲击,使地球磁场产生扰动,而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有可能由暴时扰日变化的加卸载响应比值反映出来。可用下式表示

$ P(Z)=D_{\mathrm{s}}(Z)_{+} / D_{\mathrm{s}}(Z)_{-} $ (1)

式中,下角标“+”表示加载,“-”表示卸载。在实际运用中,可将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幅ΔZ+和ΔZ-看作是太阳风对地磁场的加载和卸载,则式(1)可简化为

$ P(Z)=\Delta Z_{+} / \Delta Z_{-} $ (2)

岳明生(2005)的研究,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出现后3—5个月内,台站周边500 km范围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笔者收集整理2013年莱州地震前山东地磁台站FHD磁力仪原始数据记录,运用地磁分析预报软件计算各台站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结果见图 2

图 2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曲线 Fig.2 Anomaly curve of geomagnetic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20)的研究,认为华北地区以P0(Z) = 3.0为异常判别的阈值比较合理,即P0(Z)≥3.0视为异常指标。由图 2可见,2013年10月15日,泰安、安丘、陵阳和大山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P(Z)分别为3.5、3.3、2.9、3.9,均达到异常指标,且该时间段内无磁扰和人为干扰影响。异常出现38天后,莱州发生MS 4.6地震,考虑到台站异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性以及台站距震中的位置,认为泰安、安丘、陵阳和大山台出现的异常变化与震前磁效应有关。

2.2 地磁F分量北京时02时测值空间相关

对地球磁场研究表明,地球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在一个不大的空间范围内是均匀的,其变化基本同步,即二者在空间上是相关的(冯志生等,2003),可以通过应用地磁总强度F或垂直分量Z(在北方,总强度F的空间相关性分析效果较好)的日值绝对观测值组成的逐日变化序列,研究其空间相关性,获得某些地震的中短期地磁异常。为尽可能减小干扰,一般选择地磁观测夜间数据来分析与地震有关的地磁异常,以更有效地抑制背景噪声。

设A、B地震台每日北京时02时地磁场总强度绝对观测值为FAFB,且二者线性相关,即:FBi = bFAi + a,且i= 1,2,3,…,N,其中N为相关系数R的计算窗长。则相关系数R

$ R=\frac{L_{\mathrm{AB}}}{\sqrt{L_{\mathrm{AA}} \times L_{\mathrm{BB}}}} $ (3)

其中

$ L_{\mathrm{AA}}=\sum_{i=1}^n F_{\mathrm{A} i}^2-\frac{1}{n}\left(\sum_{i=1}^n F_{\mathrm{A} i}\right)^2 $ (4)
$ L_{\mathrm{BB}}=\sum_{i=1}^n F_{\mathrm{B} i}^2-\frac{1}{n}\left(\sum_{i=1}^n F_{\mathrm{B} i}\right)^2 $ (5)
$ L_{\mathrm{AB}}=\sum_{i=1}^n F_{\mathrm{A} i} F_{\mathrm{B} i}-\frac{1}{n} \sum_{i=1}^n F_{\mathrm{A} i} F_{\mathrm{B} i} $ (6)

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表示FAFB相关性越强。为避免零漂影响,窗长N一般选定为21天。根据相关震例总结经验,研究区内多台(4个或4个以上)地磁F02值空间相关系数连续3天以上低于R0R0 =均值- 2倍均方差),可以认为是一组异常。

以位于研究区外的河北省红山地震台为参考台(为尽量避免地磁参考台的影响),以2013年北京时间02时F值为研究对象,记为F02,计算山东各地磁台站与河北红山地震台的相关系数R,分析此次莱州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其中泰安、郯城、安丘、菏泽、陵阳、大山台F02值相关系数曲线见图 3。由图 3可知:郯城、泰安台在2013年6月10日—18日、安丘台在6月13日—16日、菏泽台在6月14日—26日、大山台在6月6日—19日分别出现相关系数低值,满足异常条件。郯城、泰安、安丘、菏泽台R值异常出现在2013年莱州地震前170—190天,且各台站均无观测仪器和人为干扰,可以认为4个台站的相关系数异常与此次地震前磁效应有关。

图 3 以河北红山台为参考台的山东各台地磁F02值空间相关异常 Fig.3 Spatial correlation anomalies of geomagnetic F02 values at Shandong stations using Hongshan station in Hebei as a reference station
2.3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地面观测的变化磁场包括内外源场、环境噪声以及可能与震源破裂相关的电磁辐射异常信号,其中与震源破裂相关的电磁辐射异常信号微弱,可在一定意义上当作一种环境噪声,需要设法消除或降低内外源场和其他环境噪声的影响,否则这些微弱的异常信号将湮没在2种变化之中。国际上广泛采用垂直极化方法来提取地磁异常信号(Hayakawa et al,1996)。该方法是利用岩石圈ULF(Ultra Low Frequency:超低频信号,所在频段0.005—10 Hz)电磁信号特征,即与水平分量H相比,垂直分量Z相对较大的特点,将其与源于空间电离层的ULF电磁信号区别开来。

垂直强度极化值为地磁垂直分量与水平分量全矢量的谱比值,记为YZH,定义如下

$ Y_{Z H}=|Z(\omega) / H(\omega)| $ (7)

式中:Z(ω)为地磁垂直分量的谱值,H(ω)为地磁水平分量全矢量的谱值,且

$ H(\omega)=\sqrt{H_x^2(\omega)+H_y^2(\omega)} $ (8)

式中:Hx(ω)为地磁水平分量NS向谱值,Hy(ω)为地磁水平分量EW向谱值。

计算郯城、大山台2012—2019年地磁秒数据的垂直极化值,发现长期数值曲线具有年变化特征,其中大山台数据处理结果见图 4。截取2013年数据消除年变,清楚可见2个台站垂直强度极化值存在高值异常,见图 5,图中虚线表示异常阈值线(计算结果的2倍均方差)。由图 5可见:郯城台于此次莱州地震前12天,即2013年11月11日—19日出现高值异常;大山台于此次莱州地震前35天,即2013年10月19日—28日出现高值异常。

图 4 大山台地磁极化值变化 (a)极化值5日滑动平均值;(b)极化值傅里叶拟合;(c)极化值与傅里叶拟合残差5日滑动平均值 Fig.4 Variation of geomagnetic polarization at Dashan station
图 5 郯城(a)和大山(b)极化值傅里叶拟合残差(去除年变) Fig.5 Fourier fitting residuals of polarization values of observations at Tancheng (a) and Dashan (b) (annual variation is removed)

为了排除外空场对地磁数据的影响,计算并绘制2013年Kp指数曲线,分析当年磁场扰动强度,结果见图 6,可见2013年11月23日前后地磁场处于平静状态,表明莱州地震前极化值高值变化与外空场无关,应与ULF电磁异常信号(与地震相关信号)有关。

图 6 2013年Kp指数 Fig.6 Kp index in 2013
3 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

地震地电场是一门实验学科,主要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地电场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探寻可能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地电场变化。在地电场观测数据中,以ESP代表自然电场,ET代表大地电场,Er代表干扰成分,则地电场E的构成(谭大诚等,2014)可写为

$ E=E_{\mathrm{SP}}+E_{\mathrm{T}}+E_{\mathrm{r}} $ (9)

按照地电场起源分类原则,自然电场、大地电场可部分具有同种微观机理过程,例如TGF-A、TGF-B潮汐地电场形成过程中,裂隙水或裂隙水中电荷发生周期性渗流或移动(谭大诚等, 2010, 2011);在构造活动中,应力应变导致含水岩体裂隙扩展、破碎过程也存在裂隙水和裂隙水电荷的渗流或移动(谭大诚等,2014)。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潮汐地电场方位角来研究中强地震前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地电场方位角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谐波振幅ANS: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求取地电场各次谐波振幅。总体上,大地电场日变波有10阶潮汐谐波周期稳定,分别是23—24 h、12 h、7.9 h、6 h、4.8 h、4 h、3.4 h、3 h、2.7 h、2.4 h(谭大诚等,2011),则谐波振幅ANS计算公式如下

$ A_{\mathrm{NS}}=\sum_{i=1}^{10} A_{\mathrm{NS}(i)} $ (10)

(2)计算谐波相关系数K(如长极距NS—EW方向组合,记为NS—EW),公式如下

$ K_{\mathrm{NS} / \mathrm{EW}}=\frac{\sum_i\left(X_i-\bar{X}\right)\left(Y_i-\bar{Y}\right)}{\sqrt{\sum_i\left(X_i-\bar{X}\right)^2\left(Y_i-\bar{Y}\right)^2}} $ (11)

(3)计算方位角α(比如长极距NS—EW组合),公式如下

$ \alpha=(180 / \pi) \tan ^{-1} \frac{\sum_{i=1}^{10} A_{\mathrm{EW}(i)}}{\sum_{i=1}^{10} A_{\mathrm{NS}(i)}} $ (12)

计算2007年1月1日—2014年3月31日乳山地电场(距莱州地震震中最近、观测数据质量最佳)长极距NS—EW、NS—NE组合方位角,结果见图 7

图 7 乳山地电场长极距NS—EW、NS—NE组合下方位角变化 Fig.7 Changes in the azimuth angl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NS-EW and NS-NE component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s of the long pole distance at the Rushan station

图 7可见,在以上2种长极距组合(NS—EW、NS—NE)下,乳山地电场方位角α均于2012年10月底增大,2013年8月初达最大值,后转平、下降,并在下降过程中于2013年11月23日发生莱州MS 4.6地震,2014年3月底,α恢复至原变化水平。

5 结论与讨论

2013年莱州MS 4.6地震发生前,山东地区电磁测项出现异常变化,表明该区电磁观测资料质量较高,映震能力较好。经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基于华北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阈值,在此次地震前山东地区4个台站,即泰安、安丘、陵阳和大山台同时出现超阈值异常,与此次莱州震前磁效应发生变化有关。②在北方,地磁总场F值空间相关性分析效果更佳,以研究区外的河北红山地磁台为参考台,以地磁总场F夜间02时测值为研究对象,有效避免研究区内自身干扰,所得结果可信度更高。分析发现,郯城、泰安、安丘、菏泽台R值异常出现在2013年莱州地震前170—190天,且各台站均无观测仪器和人为干扰,可以认为4个台站的相关系数异常与此次地震前磁效应有关。③在此次莱州地震前,郯城、大山台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值存在高值异常。④此次地震发生前1年内,距震中较近的乳山地电场台站在长极距NS—EW、NS—NE组合下,方位角出现测值升高—转平—下降的变化过程,并在转平—下降过程中发震。

在此次莱州MS 4.6地震前,山东地区电磁异常测项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上(图 1),反映了该区应力场的调整。乳山地电场方位角震前出现异常变化,表明地下岩体裂隙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地下介质电性结构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感应磁场发生变化,更好地印证了地磁场出现的异常变化。因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是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比值,地下介质性质的变化引起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进而引起日变化幅度异常变化,从而导致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出现异常。同理,地下介质电性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地磁空间相关出现异常变化。以上仅为2013年莱州地震发生前电磁异常变化机理的初步解释,具体变化特征和影响机理尚需在今后工作中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陈绍明. 地磁日变低点位移分界线的网络分布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探讨[J]. 地震, 1987, 45(5): 33-39.
范莹莹, 杜学彬, Zlatnicki J, 等. 汶川MS 8.0大震前的电磁现象[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12): 2887-2898.
冯志生, 蒋延林, 梅卫萍, 等. 观测时间对地磁绝对观测值的空间相关性影响研究[J]. 地震, 2003, 23(3): 126-130.
冯志生, 王建宇, 蒋延林, 等.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探讨[J]. 华南地震, 2001, 21(2): 20-27.
林美, 沈斌. 地磁场垂直分量相关分析与地震的对应关系[J]. 地震研究, 1982, 5(2): 212-219.
毛桐恩, 席继楼, 王燕琼, 等. 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4): 520-528. DOI:10.3321/j.issn:0001-5733.1999.04.010
谭大诚, 王兰炜, 赵家骝, 等. 潮汐地电场谐波和各向波形的影响要素[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7): 1842-1853.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1.07.018
谭大诚, 辛建村, 王建军, 等. 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模型的应用基础与震例解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2): 558-571.
谭大诚, 赵家骝, 刘小凤, 等. 自然电场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5): 1588-1598.
谭大诚, 赵家骝, 席继楼, 等. 潮汐地电场特征及机理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3): 544-555.
田山, 王建国, 徐学恭, 等. 大地电场观测地震前兆异常提取技术研究[J]. 地震学报, 2009, 31(4): 424-431.
尹祥础, 尹灿. 非线性系统失稳的前兆与地震预报——响应比理论及其应用[J]. 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命科学地震), 1991(5): 512-518.
岳明生. 地震预测研究发展战略几点思考[J]. 国际地震动态, 2005(5): 7-21.
郑建常, 李冬梅, 王鹏, 等. 2013年莱州M4.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初探[J]. 地震地质, 2015, 37(2): 384-399.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地震电磁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20: 38-49.
曾小苹, 续春荣, 赵明, 等. 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地震[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6, 17(1): 49-53.
Hayakawa M, Kawate R, Molchanov O A, et al. Results of ultra-low-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during the Guam earthquake of 8 August 1993[J]. Geophys Res Lett, 1996, 23(3): 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