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拉萨 850000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3) 中国黑龙江 150021 哈尔滨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
2) Earthquake Agenc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 China;
3) Harbin Emergency Rescue Center,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21, China
震源深度作为地震预报研究的一个重要而难以测定的参数之一,其准确性对研究震源破裂过程起到关键作用。20世纪60年代,Greensfelder(1965)利用sPn震相计算了震源深度值,之后,中国众多学者对不同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震源深度进行了研究,如:张诚(1986)对甘肃地区进行了sPn震相研究;刘芳(2010)利用内蒙古sPn震相记录分析了区域内中强地震的震源深度;马莉等(2011)利用辽宁地区单台sPn震相波形进行了震源深度的计算;陈惠芳等(2021)利用sPn震相测定了台湾海峡MS 6.2地震震源深度。随着地震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记录进入数字化,已具备正确分辨sPn震相的条件,当震中距小于1 000 km时,该震相记录清晰,有利于推进基于sPn震相的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的研究,可准确测定大多数壳内地震的震源深度。
黑龙江是东北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有史以来发生多次M≥4.0中强地震。2001年国家“九五”数字化建设以来,黑龙江地震台网台站进行了加密布设,现已累积大量数字波形资料,为采用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提供了数据基础。郝永梅等(2014)采用Jopens系统中Hyposat等定位方法,基于sPn震相测定黑龙江地区浅源地震,发现采用Hyposat方法定位震源深度较为准确。基于此,本研究利用sPn震相,重新测定黑龙江2005—2021年发生的11次M≥4.0地震的震源深度,为该区地震定位提供参考。
1 构造背景及数据选取黑龙江东部毗邻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复杂,分布有NEE向嫩江断裂带、依兰—伊通断裂带、敦化—密山断裂带共3条大型断裂带,及NW向滨州断裂和近NS向肇东—扶余断裂等次一级断裂。这些断裂组成了黑龙江地区活动断裂构造的基本框架(图 1)。第四纪以来该区仍有断裂持续活动,4级及以上地震多发,且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断裂长度、断陷盆地规模、性质和幅度等有密切关系。
![]() |
图 1 黑龙江地区地震与断裂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seismic stations, and faults in the Heilongjiang region |
通过对黑龙江地震台网台站清晰记录波形的梳理,发现研究区有一定数量的台站能够清楚识别地震的sPn震相,具备计算震源深度的条件。基于此,选取该区近年来发生的4级及以上地震,采用sPn震相方法测定震源深度。
2 波形走时方程及模型选取 2.1 波形特征sPn震相由S波转换而来,可用于测定震中距较近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S波分为SV波和SH波,当其入射地表时,SV波经反射形成P波,而后沿莫霍面滑行形成Pn波,记为sPn。在记录图上,sPn是第2个到达的波,其初动一般与Pn波相反,且周期大于后者。其振幅与周期均大于P波,动力学特征仍以S波性质为主,可在垂直向上清晰识别。sPn与Pn波初动振幅弱,清晰度较Pg、Sg波弱。由于sPn震相常受噪音及前波尾波干扰,需多台对比才能有效识别。
2.2 走时方程基于双层地壳模型给出走时方程。Pn和sPn震相在双层地壳中的传播路径示意见图 2,图中O点表示震源,入射角i需满足公式sini = v1/v2。
![]() |
图 2 Pn和sPn震相在双层地壳中的传播路径 Fig.2 The propagation paths of the Pn and sPn seismic phases in the two-layer crust |
若震源位于上地壳,则sPn与Pn震相走时差可用以下方程表达
Δt=TsPn−TPn=h(√v23−v2S1v3⋅vS1+√v23−v21v3⋅v1) | (1) |
若震源在下地壳内,则sPn与Pn震相走时差可用以下方程表达
Δt=TsPn−TPn=h1⋅v3vS2⋅√v23−v2S2+H1⋅v3vS1⋅√v23−v2S1+H1⋅v3v1⋅√v23−v21+h1⋅v3v2⋅√v23−V22−1v3(h1⋅v2√v23−v22+H1⋅v1√v23−v21+h1⋅vS2√v23−v2S2+H1⋅vS1√v23−v2S1) | (2) |
式(1)、(2)中,Δt表示走时差,v1、v2为P波速度,vS1、vS2为S波速度,v3表示Pn波速度,h为震源深度,h1为震源地壳分界面距离,H表示上地壳厚度。
2.3 模型选取依据东北地区地震走时速度模型(荆涛,2015),可知上地壳厚度H1 = 15 km,下地壳厚度H2 = 18 km,vS1 = 3.36 km/s,v1 = 5.57 km/s,vS2 = 3.76 km/s,v2 = 6.50 km/s,v3 = 8.01 km/s。将模型参数代入式(1)、式(2),若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壳,则震源深度计算公式如下
h=2.56Δt | (3) |
若地震震源位于下地壳,则震源深度计算公式如下
h=15+3.11(Δt−5.93)=3.11Δt−3.44 | (4) |
综合分析发现,当Δt<5.93 s时,震源位于上地壳,适合用式(3)计算震源深度;若5.93 s≤Δt<11.7 s,震源位于下地壳,适用式(4)计算震源深度。采用以上公式计算得到黑龙江及邻区一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见表 1。
![]() |
表 1 黑龙江及邻近地区一维速度模型 Table 1 1D velocity model for Heilongjiang and adjacent area |
一般,单台可以识别出震级在4.0及以上、震中距在3°—10°之间的地震的sPn震相。通过对黑龙江省各地震台站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内,震中距3°—7°范围内,地震波形记录清晰,sPn与Pn震相清晰可辨,如黑龙江林甸MS 5.1地震波形(双鸭山台)和2013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MS 4.6地震波形(五大连池台),见图 3、图 4。
![]() |
图 3 黑龙江林甸MS 5.1地震波形(双鸭山记录) Fig.3 Waveforms of the Lindian MS 5.1 earthquak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corded by the Shuangyashan station) |
![]() |
图 4 2013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MS 4.6地震(五大连池记录) Fig.4 Waveforms of the Huanan MS 4.6 earthquake in Jiamusi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corded by the Wudalianchi station) |
由黑龙江地震记录波形可知,与Pn震相相比,sPn波振幅一般较大,且周期较长;由三分向波形的周期(T)和振幅(A)可知,sPn与Pn震相的垂直向与水平向相位差异明显,可作为二者的判别依据;两震相到时差基本不随震中距变化,仅随震源深度变化。
4 震源深度计算选取黑龙江省地震台网37个地震台站数字地震波形记录,根据sPn震相判别依据,利用sPn和Pn震相到时差,计算该省11次M≥4.0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计算时,每个地震最少有2条台站波形记录,如大兴安岭MS 4.7地震和友谊MS 4.2地震被五大连池台和伊春台记录;最多被14个台站记录,如桦南MS 4.7地震,有14条台站波形记录。统计所选地震的sPn和Pn震相特征参数,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知,地震多台震中距均值在3.15°—5.15°(1°≈111.19 km)之间;TsPn/TPn均值为1.0—1.73,sPn震相周期大于Pn周期;AsPn/APn均值为1.75—5.0,多数sPn振幅大于Pn振幅;各台震相到时差tsPn-P均值为2.16—7.4 s,震源深度为5.5—19.6 km。分析发现,由于研究区波形背景噪声大,导致信噪比较低,影响了震相读取的准确度,加之震中距不同,导致台与台之间各个参数偏差较大,但仍能体现出体波中P波和S波之间的动力学特征的不一致性,同经典物理学特征一致。
![]() |
表 2 黑龙江11个M≥4.0地震的sPn与Pn震相特征数据及震源深度结果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data of sPn and Pn phases and focal depths of 11 M≥4.0 earthquak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
将采用sPn震相定位的震源深度与采用HypoSat法定位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震源深度差一般较小,一般在3 km以内,仅个别结果相差较大(图 5),如2011年1月15日黑龙江莫力达瓦MS 5.0地震,采用2种定位法所得震源深度相差4.8 km(表 2)。
![]() |
图 5 sPn震相与HypoSat定位法的震源深度对比 Fig.5 Comparison of focal depths from sPn seismic phase and HypoSat methods |
分析认为,Pn与sPn震相初至时刻读取的准确程度及读数精度决定了各台到时差的大小,因此利用单台数据求取震源深度时偶然误差较大。本研究所得tsPn-Pn为多台结果的平均值,因此震源深度误差较小。同时,计算每个地震sPn与Pn震相走时差的均方误差,发现桦南MS 4.6地震单台误差最大约为0.8,对应震源深度误差为2 km,可能与震中距较远、台站记录波形的清晰度不够高、震相识别时产生的误差较大有关。此外,利用sPn与Pn震相走时差确定震源深度时,其误差还来源于震源附近一维速度模型误差。据Ma等(2006)的研究,地壳模型会引起震源深度最大15%的误差,对应本研究中11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最小为0.8 km,最大为3 km。因此,实际震源深度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2.8—5 km,与高立新等(2007)的研究结果较为吻合,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发布的地震定位结果对比,发现除林甸MS 5.1地震的震源深度差值较大外,其余结果相差不大。
5 中国其他地区sPn与Pn震相走时表房明山等(1995)研究给出中国分区地震波走时表,并计算了华北、山西、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走时差;任克新等(2004)对内蒙古地区sPn与Pn震相走时差与深度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马莉等(2011)对辽宁部分地区震相到时差进行了对比分析。将上述地区地壳分层速度模型结果进行统计列于表 3(均采用二层地壳模型,只计算得到地壳深度33 km以内震源深度对应的震相走时差)。
![]() |
表 3 中国部分区域tsPn-Pn及对应的震源深度 Table 3 The tsPn-Pn and corresponding focal depths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 |
由表 3可知,除与山西地区的震相到时差有微小差别外,黑龙江地区与其他3个地区的数值接近,尤其是内蒙古和辽宁地区(图 6),三者tsPn-Pn相差不大。分析认为,华北、山西、辽宁、内蒙古4个地区利用tsPn-Pn方法计算震源深度,适用度较好。
![]() |
图 6 华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和黑龙江地区tsPn-Pn及相应震源深度关系 Fig.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tsPn-Pnand corresponding focal depths in North China, Shanxi, Inner Mongolia, Liaoning, and Heilongjiang region |
通过对黑龙江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深度的计算和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1)基于黑龙江一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在研究区内,多数震中距3°—7°范围内的台站可记录到清晰的sPn震相。
(2)采用sPn震相与HypoSat定位法计算11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其中3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在4 km以上,其余地震误差较小。误差可能来源于震相分析:①sPn波与Pn波均具有首波性质,初动不清晰会加大波形识别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sPn震相到时读取会存在一定误差,从而导致震源深度的计算结果产生一定误差;②定位结果与计算时采用的地壳速度模型关系较大。
(3)与中国其他地区对比,黑龙江地区震相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关系,与山西地区有一定差异,与华北、辽宁、内蒙古地区结果接近。
综上所述,基于黑龙江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记录,与其他震源深度定位方法相比,采用sPn震相可得到更精确的震源深度值。因此,采用该方法计算近震震源深度是可行的,可为日常跟踪分析提供有利参考。
感谢匿名评审老师给予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感谢高东辉台长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陈惠芳, 林彬华, 张燕明, 等. 利用sPn震相测定台湾海峡M 6.2地震震源深度[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1, 41(8): 853-857. |
房明山, 杜安陆, 董孝平, 等. 用sPn震相测定近震震源深度[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 16(5): 13-18. |
高立新, 刘芳, 赵蒙生, 等. 用sPn震相计算震源深度的初步分析与应用[J]. 西北地震学报, 2007, 29(3): 213-217. |
郝永梅, 吴宝峰, 徐建权, 等. 黑龙江省地震台网浅源地震定位方法对比[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 35(1): 79-84. |
荆涛. 沈阳台利用sPn震相确定近震深度的对比分析[J]. 防灾减灾学报, 2015, 31(4): 49-55. |
刘芳. 用sPn震相计算内蒙古地震震源深度[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Z2): 14-17. |
马莉, 张玲, 杨颖, 等. Pn与sPn震相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的单台应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1): 57-62. |
任克新, 邹立晔, 刘瑞丰, 等. 用sPn计算内蒙地震的震源深度[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25(3): 24-31. |
张诚. 地震分析基础[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6.
|
Greensfelder R W. The Pg-Pn method of determing depth of focus with applications to Nevada earthquakes[J]. Bull Seismol Soc Am, 1965, 55(2): 391-403. |
Ma S T, Atkinson G M. Focal depths for small to moderate earthquakes (mN≥2.8) in western Quebec, Southern Ontario, and Northern New York[J]. Bull Seismol Soc Am, 2006, 96(2): 609-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