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科普社会化程度低,其产业格局尚未搭建,全社会广泛参与局面尚未形成,地震科普市场化研究并未广泛开展,目前地震科普宣传及研究工作仅地震系统相关科研机构和部分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基于归一化传播模型,对地震科普市场化进行分析,为实现地震科普市场化、地震科普产业化提供开拓性思路。
1 地震科普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地震科普领域工作的调研发现,目前地震科普市场化亟待解决以下5个问题。
(1)地震科普市场化程度水平较低。作为公益型产业,地震科普过于依赖财政拨款,其产业化的发展受到政策和财政投入的影响。目前,我国地震科普市场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产品在走向市场前,缺乏对市场的精准调研,未进行有效的市场设计,科普产品单一,缺乏精品和特色。
地震科普产业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尚未与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行业有效结合,地震科普产品比较匮乏,科普市场的产品结构单一,特色和创新不足。另外,现有政策对地震科普市场的保护力度不足。这是因为,科普产业具有明显的创意产业特征,其原创性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应具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但现行有关规定有所欠缺,未能对相关产业进行有效保护。
(2)地震科普产业欠缺顶层设计,已成为制约地震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机构在震害防御、公共服务领域,对地震科普工作进行了部署,但缺少宏观、体系规划,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整体性、权威性的欠缺,使得地震科普产业化缺少相对成熟完整的标准体系来支撑,导致科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政府和公众需求。
(3)地震科普产业的投入不足。由于缺少政策支持与积极的引导机制,我国在科普馆、科普图书、科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上的投入远远不够。目前,已经建成并开放的省级以上地震科普基地较少,科普示范学校在中小学校中比例更低,占比不足1.5%,充分说明地震科普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一县一馆”的目标差距较大,地震知识信息化水平不高,尚未建成全国统一的数字科普馆,“互联网+地震科普”推进滞后,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应用力度函待加强,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需进一步拓展,地震科普投入程度有待全面提高。
(4)地震科普产品生产力不足。科普市场的繁荣,离不开高质量科普作品的支撑。目前,我国欠缺集科学家、科普作家、科技记者、自媒体创作人等组成的较成熟的科普创作梯队,以及培养科普人才的教育机构。缺乏优秀的科普创作专业人才,导致科普作品体量不大,无法实现科普市场的更广覆盖。
(5)地震科普产品产出及成果转化存在不足。目前,地震科普产品及服务在新技术、新成果的科普转化方面能力不足,转化率较低,而且存在高质量科普作品的创作与推广不足,共建共享的核心资源库尚未形成等问题。地震科普成果转化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转换机制尚未建立,地震科普转换与地震科普服务整合能力不足。为促进科技研发、市场推广与科普的有机结合,解决地震科普产品成果转化问题,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及科学技术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均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推动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环节紧密融合①。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2022-09-04);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2 科普资源传播模式分析通过对科普产业的研究,将科普资源传播分为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两类。其中,非市场化的科普资源传播主要依靠公益属性途径(如:科普场馆等)(图 1),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不具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尤其在传播推广领域,资金投入杯水车薪,传播效果有限。一般,公益类科普设施建设之初多由财政经费支持,但项目建成后,随着政府投资方向的调整,注资力度减弱,项目经费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下科学传播的发展需求。其次,科普内容的传播效率取决于社会群体的关注程度。因此,当关注重心发生转移时,能够及时做出变化,是提高科普资源传播的重点。然而,非市场环境下的科普资源传播反馈途径少,信息量不足,在科普资源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受关注度逐渐降低,受众人群逐渐减少。
纳入市场化的科普行业,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自发的、不间断的变化,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社会群体的关注对象反馈给企业和政府,政府机构可充分发挥其调节和监督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反馈作出政策调整,引导企业进行针对性投资,扩展科普市场,将科普资源融入社会。市场化传播模型见图 2。
综上所述,科学地运用市场,将科普行业市场化,能够促进科普资源的广泛传播,实现科普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图 1、图 2模型,构建基于归一化科普资源的传播模型,公式如下
$ u=f(x, y, z)=\sum\nolimits_{k=0}^n a x_k^\alpha+b y_k^\beta+c z_k^\gamma $ | (1) |
式中,u表示传播范围;x∈(0, 1/n),表示政府在科普资源传播过程中的作用;y∈(0, 1/n),表示市场在科普资源传播过程中的作用;z∈(0, 1/n),表示受到来自社会群体对科普资源的反馈;a、b、c分别为x、y、z的所占权重,且a+ b + c= 1。
通过式(1)的描述,可知由于缺少市场参与,非市场环境下的科普资源传播范围要远小于市场参与的科普资源传播范围。因此,科普市场化是降低科普宣传经费不足,提高科普资源传播效率的有效手段。
3 地震科普行业传播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通过比对以上2种科普资源的传播过程,结合式(1)所示的科普资源传播归一化模型,将影响地震科普工作传播的要素分为政府作用、市场作用和社会反馈3类,建立地震科普工作传播要素表,结果见表 1。
基于此,构建地震科普行业传播模型,模型如下
$ u_{\text {地震科普市场传播总量 }}=f(x, y, z)=\sum\nolimits_{k=0}^n a x_k^\alpha+b y_k^\beta+c z_k^\gamma $ | (2) |
其中
$ x_k=a_x x_u^{\alpha_x}+b_x x_v^{\beta_x}+c_x x_w^{\gamma_x} $ | (3) |
$ y_k=a_y y_u^{\alpha_y}+b_y y_v^{\beta_y}+c_y y_w^{\gamma_y}+d_y y_p^{\delta_y}+e_y y_q^{\varepsilon_y} $ | (4) |
$ z_k=a_z z_u^{\alpha_z}+b_z z_v^{\beta_z}+c_z z_w^{\gamma_z} $ | (5) |
式中,ax、bx、cx、ay、by、cy、dy、ey、az、bz、cz均大于0,且ax+ bx+ cx= 1、ay+ by+ cy+ dy+ ey= 1、az+ bz+ cz= 1、a+ b+ c= 1。u地震科普市场传播总量,当u地震科普市场传播总量接近于0时,则表示当前政府作用、市场作用和社会反馈占比模式下的地震科普市场传播结构是低效的,反之,当u地震科普市场传播总量接近于1时,地震科普市场传播结构是高效的。
基于此可知,若xk、yk、zk持续大于0,则对地震科普市场产生正向影响,地震科普传播效率高,并且会同时提高对社会反馈的灵敏度,进而提升地震科普产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化、社会化背景下,持续成为主流发展的科普产业。
3.2 实证分析统计2020—2022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对地震科普工作的资金投入情况,结果见表 2。
由表 2分析可知,科普原创作品yu资金和科普活动宣传、推广xv资金的投入之比约为4:6。鉴于目前地震科普产业发展相对平稳,结合式(2)所示地震科普传播总量模型,应适当调整地震科普工作投入资金和科普活动宣传、推广之间的比例。
建议将社会面作为科普产品创作的主要渠道,不仅可扩大宣传市场,还有可能降低省级地震局对科普产业的投入,同时提升科普原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地震科普资源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通过监测地震科普行业的活力,可选择有效的产品创作及传播方式,并提高对应经费支出。通过政府引导,将高水平科普成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汇总,形成教材和标准,利用市场进行推广,进一步降低政府投入。与此同时,以科普赛事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关注,适当提高省级地震局在科普活动宣传、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形成市场—政府交叉宣传的闭环模式,保障地震科普产业的稳定增长。
4 地震科普工作市场化提升策略通过对地震科普资源传播归一化模型的测算,结果发现,科普工作市场化势必要与社会工作产生密切联系。因此,地震科普工作的开展需以市场化为基础,在形式上和方法上要以市场发展为目标,满足公众和社会需求。为此,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1)拉动群众力量,寻求公众支持。科普工作面向公众开展,要抓好群众力量,拉动更多人员参与科普创作、宣传及研究工作,促进科普工作的顺利进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科普事业,建设科学实验室和其他与科普相关的基地及工作室,形成一套专业的地震科普工作体系。
(2)科普内容多维度、亲民化。传统的地震科普产品内容及宣传方式单一,已不适应当前科普工作。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从人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公众关心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普工作相结合,促使科普工作社会化。
(3)巧用各类市场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科普的热情,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科普服务、制作科普产品、建造科普设施,积极利用制定标准、税收减免、职称评定、优秀表彰等政策措施,让从事地震科普工作的实体和个人获得应有回报,同时积极鼓励各地深入挖掘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潜力,实现地震科普资源的高效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地震科普向纵深发展的良好局面。
(4)整合资源强稳固。提升地震科普实效、扩大地震科普影响力是实现地震科普市场化的必然选择,因此进一步整合科普产品资源和企业资源,是建立稳固的地震科普产业链条的关键举措。
5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搭建归一化传播模型,从政府、市场、社会反馈等多维度预测科普市场化发展前景,综合考量分析政府、市场、社会反馈对地震科普市场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探讨科普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变革优势,并根据实际数据统计结果,提出了下一阶段提升地震科普市场化的4个举措,以期对地震科普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崔磊, 李振波, 魏艳旭. 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J]. 山西地震, 2022(1): 49-52. |
高盈秋, 严俊. 浅谈如何引导企业参与科普活动——从企业科普行为看科普活动市场化策略[J]. 科普研究, 2011, 6(Z1): 56-60. |
刘芳, 陈瑞平. 科学传播模型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进展[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 35(2): 66-69. |
刘泽林. 大数据时代融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传播探析[J]. 中国传媒科技, 2021(12): 34-36. |
路欢欢, 马娜, 康俊生, 等. 科普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 标准科学, 2021(10): 40-44. |
史晓丽. 融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传播策略探究[J]. 创新论坛, 2019, 6. 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9.20.00 |
吴英桦. 建立市场化和行业化的科普内容创作机制[J]. 中国标准化, 2017(6): 29. |
邢金龙, 李春, 冯帅将, 等. 从科普场馆建设市场角度浅谈科普产业化[J]. 科协论坛, 2018(4): 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