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山西 030025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National Continental Rift Valley Dynamics Observatory of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25, China
地下流体观测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地下流体观测对象主要是地壳浅层流体,会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激发、调制出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并为观测仪器所记录,掩盖其正常动态,降低地球物理场观测数据的质量,增加数据预处理难度和异常识别的精确度(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8;徐甫坤等,2014)。理清各类干扰源,总结干扰特征,分析各类干扰因素对地下水位正常动态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识别与排除干扰异常信息,对成功判定地震前兆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因各台所处地理位置、观测环境的不同,干扰源也有所差异(王建国等,2015;全建军等,2015;杨晓东等,2018;吴博洋等,2020;沈平等,2021)。本文从观测系统、自然环境、人为干扰等方面对红崖头水位测项干扰进行总结,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为其他流体观测站点识别及消除干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井点概况 1.1 地质构造榆社红崖头观测站位于沁水沉降带东部边缘地带。该地带发育一系列NNE向褶皱,浊漳河及其支流流经该区域,形成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兼有黄土覆盖的高原与陷落盆地的地形。
1.2 井孔结构榆社红崖头流体观测井为自流井,深1 412.04 m,井孔(裸孔)直径273 mm,0—43.68 m井段采用水泥止水。地面以上井管直径11 cm,观测井段为43.68—1 412.04 m,揭示了二叠系、石炭系砂岩与奥陶系灰岩地层,含水层类型为裂隙承压水。1974年成井,2013年9月安装SWY-Ⅱ型数字水位仪和SZW-1A水温仪,设置温度、气压、降雨量辅助观测,采用无线CDMA传输方式接入山西地震行业内网。水位测项始测时间为2014年1月25日,开始观测时水位值为0.988 m,2015年6月正式入网,观测类型为动水位,2017年12月10日增加流量测项辅助观测,同时对泄流系统进行改造,出水口方向同时改变,井口到泄流口管道长度增加。从2017年11月开始,水位持续下降,2018年3月水位已下降至泄流口的中心面以下,累计下降6.18 m,2021年10月水位开始回升,目前已回升2.34 m,仍未回升到泄流口之上。
红崖头井观测时间较短,自2014年观测以来,水位测项仅记录到2015年4月24日尼泊尔8.1级地震异常,表现形式为水位阶升,变化幅度0.32 m。此井同震响应能力不强。
2 红崖头水位典型干扰根据历年观测资料,影响红崖头水位观测的因素主要包括观测系统、自然环境、人为干扰。观测系统干扰主要包括供电故障、电源电压不稳、泄流装置故障等;自然环境干扰主要为强对流天气;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探头位置改变、取水样等。
2.1 观测系统干扰观测技术系统由供电系统、数采、传感器、通信装置、井口装置组成,观测系统干扰表现为原始数据缺测、错误数据、突跳等,具有随机性,在数据处理时应将错误数据剔除。
2.1.1 供电故障观测站偶尔出现长时间停电、供电线路故障,在智能电源自带电瓶电量耗尽后,仪器原始数据会出现缺测和错误数据。2020年9月23日因停电事故,致恢复供电前数据缺测,恢复供电后产生错误数据,随后逐渐恢复正常(图 1)。
因电源不稳或交直流电切换,产生脉冲电压,造成数据突跳。2016年9月5日因交直流电切换干扰,造成数据单点突跳,压制曲线正常形态(图 2)。
每年因停电及线路故障造成原始数据缺测7次左右,因电压不稳造成数据突跳5次左右,严重影响数据连续率、完整率。成诚等(2018)研究认为,针对无人值守台站采用太阳能供电,可减少供电故障,提高仪器运行率和数据连续率。2020年底红崖头观测站更换太阳能供电系统供电,供电故障大幅减少。
2.1.3 泄流装置故障红崖头水位观测为动水位观测,记录水位值为泄流口到水面的距离,水面的高低由限流阀决定,当限流阀调节到一定程度后,泄流口的流量不变,当地下水流量增大时,水位上升(朱石军等,2013)。
红崖头水位观测层较深,存在泄流口堵塞现象。处在还原环境中的地下水流出地表后,部分组分遇到空气中的氧气时被氧化,沉淀在泄流管内,影响井水流量,进而引起井水位上升,观测曲线产生向上的台阶,杂质随着水流从泄流口排出后水位下降,逐渐恢复背景值。例如:2016-11-10T20:13—2016-11-11T05:52,水位上升0.12 m,2016-11-19T00:00—2016-11-23T09:00水位下降0.13 m左右,11月23日后水位数据恢复正常变化(图 3)。本次变化即为红崖头流体井泄流口堵塞所致。
2018-01-19T10:38—14:59水位下降0.563 m,对比气象三要素资料,1月10日温度降至-20 ℃,温度降低造成泄流管道及泄流口结冰,19日温度达到4 ℃,冰的融化导致水位出现突降变化。2018-01-31—02-09水位频繁呈上升—下降变化,表现为每次水位上升到0.16 m的固定高度后突降(图 4)。在井口灌水,发现水位达到固定高度,水就会从泄流口快速流出,关闭泄流系统后水位变化恢复正常。由于水位逐渐下降,当时水位已在泄流口附近,泄流口几乎不泄流,泄流阀不易调节,此次变化原因为泄流系统限流阀调节不合适所致。水位上升压力不断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量时,井管中水从泄流口排出,水位突然下降。
针对泄流口堵塞与疏通造成水位上升—下降、井水位流量逐年减少的现象,经调查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增加沉沙壶,减少杂质对泄流管道的堵塞;将井管和泄流口直径变小,增加井口到泄流口管道长度,以便压力增加水位高度;给泄流管加装解冻线,防止泄流管因为气温过低结冰。2017年12月对泄流管道进行改造,但是水位不断下降,2018年3月已下降到泄流口下方,不符合动水位观测条件。
2.2 自然环境干扰自然环境干扰包括气压、雷电、降雨(雪)、风等干扰,自然环境干扰与气象因素同步。红崖头水位受到的自然环境干扰主要为强对流天气。
井水位观测值受到强对流天气干扰,主要表现为强对流天气前气温和气压的突变。干扰的持续时间较短,与气象因素同步性较好,基本上以突跳形式出现,不会对水位的总体变化趋势造成影响,一般不对这种干扰做数据处理。
红崖头观测井水位受强对流天气干扰的表现为数据突跳。2015-08-06T18:58—19:02受强雷电天气影响,水位出现数据突跳,幅度为0.007 m(图 5)。
维修更换仪器、取水样、整理线路等人为操作都会对水位观测数据造成干扰。红崖头水位人为干扰主要由调整探头埋深、取水样导致,主要表现为台阶、数据缺测、数据错误等。
2.3.1 探头位置改变2016年8月31日台站做外墙保温时,工作人员误碰数据传输线,导致传感器位置变化,使得水位数据曲线产生台阶变化,校测水位后,通过仪器网页进行参数修改(图 6)。
2018年3月23日异常核实2次取水样造成水位下降,随后水位缓慢回升,但由于水位持续下降,取水后未能恢复至之前水位背景值(图 7)。
因维修仪器等造成的人为干扰,不能避免,但工作人员应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干扰时间。
3 结论与建议梳理各种干扰对仪器的影响,通过识别各类干扰图像,能更好地判断前兆异常。消除干扰,可以提高数据观测质量,为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提供一定帮助。通过对红崖头井近几年观测资料的总结分析,认为水位干扰因素主要有观测系统、自然环境、人为干扰等,影响观测数据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错误数据、缺数、台阶、突跳等。
对数据各种干扰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相对应的解决方案:①电源故障容易造成仪器原始数据缺测,电压不稳易造成数据突跳,使用太阳能供电可大幅减少此类现象;②动水位数据会因杂质堵塞泄流口而出现突升,杂质离开泄流口后水位下降,对泄流管道进行改造,增加沉沙装置,能减少杂质对泄流口的影响,将井管和泄流口直径变小,增加井口到泄流口管道长度,增大压力从而增加水位高度,给泄流管加装解冻线,可防止泄流管因为气温过低结冰;③红崖头井水位受气压干扰比较明显,表现为数据突跳,但不会对水位的总体变化趋势造成影响,一般不对此类干扰进行处理,可求出不同频段的气压系数来消除气压对井水位影响;④因操作失误导致传感器位置改变会造成水位的台阶变化,应及时根据水位校测结果更改参数。取水样造成的台阶,水位会缓慢回升。人为干扰不能避免,但工作人员应当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干扰时间。
成诚, 刘庆红, 窦立婷, 等. 太阳能供电系统在多分量钻孔形变台站的应用[J]. 山西地震, 2018(1): 53-56. |
全建军, 方传极, 赖见深, 等. 前兆台站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 华南地震, 2015, 35(3): 59-65. |
沈平, 田优平, 敬少群, 等. 长沙井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典型干扰分析[J]. 防灾减灾学报, 2021, 37(3): 30-35. |
王建国, 刘高川, 李正媛, 等. 地震前兆台网数据跟踪分析质量监控与产出应用研究[J]. 中国科技成果, 2015(15): 29-32. 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5.15.017 |
吴博洋, 李赫, 姚蕾, 等. 张道口地震台水物理测项干扰分析[J]. 四川地震, 2020(2): 25-29. |
徐甫坤, 邓存华, 杨艳珠, 等. 温度对洞体应变观测的影响及排除方法研究[J]. 地震, 2014, 34(4): 127-135. |
杨晓东, 张创军, 齐银峰, 等. 乾陵地震台形变观测干扰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 39(2): 127-131.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地形变测量[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8.
|
朱石军, 陈莹, 乔永军, 等. 延庆台五里营井动水位异常与泄流系统的关系[J]. 内陆地震, 2013, 27(1): 8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