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能力,地震部门不断探索研究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特色专群结合地震短临预报模式,在优化专业站网布局、强化地震台分析预报业务的同时,不断提升市县地震群测群防能力,以构建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体系。笔者就云南地区地震宏观观测现状以及如何创新地震群策群防工作,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2 研究内容据2021年云南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与科技处统计,云南省16个州市共有地震宏观观测点1 369个,其中流体826个、动植物227个、综合(流体及动植物)310个、地表变形5个、气象1个(图 1)。另外,300余个观测点因人员搬迁及环境改变导致信息不完善,本次统计予以剔除。目前,云南省地震局对全省宏观报点异常实行动态管理,每日实施宏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对出现的异常做到出现一起核实一起,宏观观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2021年统计发现,受某些因素影响,宏观异常上报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而且各州市“三网一员”工作发展也不平衡(图 1)。
![]() |
图 1 地震宏观观测项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seismic macro observation items |
如何提高大震前宏观异常发现率和上报率,充分发挥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科学、合理地部署宏观观测点。宏观异常多发生在活动断裂的端部、几组断裂汇而不交的构造部位或者是构造拉分盆地内,与构造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密切关联性(张艳凤,2007;张艳凤等,2018)。在这些构造部位,应适当增加观测点个数。同时,应适当增加地表变形、气象等测项观测点。
(2)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群策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出台“新时期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意见”,编制地震宏观观测管理办法及培训教材。
(3)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费投入和奖励政策,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三网一员”工作机制。地方可出台地震宏观异常速报奖励办法等。
(4)加强宏观异常手机APP上报系统推广。云南已将昭通市作为试点推广了手机APP宏观上报系统,试点成功后,加快在全省推广使用。同时,可建立全省宏观观测联络员工作系统微信群,既可适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以供学习,又便于掌握信息动态。
(5)根据地震经验,震前宏观异常多处存在,但多为震后总结,震前信息捕捉和上报并不及时。因此,需要加强科普培训工作,定人定责,完善奖励、激励制度,进一步提高观测员责任心。
4 结束语地震宏观观测,是根据历史地震经验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海城等地震预报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地震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地震宏观观测制度,并加强宏观异常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对宏观异常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充分发挥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张艳凤, 常祖峰, 彭永中, 等. 2014年云南盈江6.1级地震宏观异常及其与构造关联性讨论[J]. 地震研究, 2018, 41(1): 148-156. |
张艳凤. 云南省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 国际地震动态, 2007(6): 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