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Vol. 43 Issue (S1): 474-477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55
0

引用本文  

朱治国, 祝意青, 王东振, 等. 2020年伽师MS 6.4地震前重力变化[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43(S1): 474-477.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55.
ZHU Zhiguo, ZHU Yiqing, WANG Dongzhen,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ravity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Jiashi MS 6.4 earthquake in 2020[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2, 43(S1): 474-477.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55.

基金项目

新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0D01A85);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项目编号:2022020505);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XH1704);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课题(项目编号:3JH-202002024)

作者简介

朱治国(1978-),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重力、GNSS、地震监测预报等工作。E-mail: 9487132@qq.com
2020年伽师MS 6.4地震前重力变化
朱治国 1),2),3)   祝意青 4)   王东振 5)   艾力夏提·玉山 1),2),3)     
1) 中国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中国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3)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11 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
4) 中国西安 710054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5) 中国武汉 430071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伽师地震    重力场变化    GNSS    面应变    构造活动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ravity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Jiashi MS 6.4 earthquake in 2020
ZHU Zhiguo 1),2),3)   ZHU Yiqing 4)   WANG Dongzhen 5)   HUSAN Irxat 1),2),3)     
1) Xinjiang Pamir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National Field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Urumqi 830011, China;
2) Earthquake Agenc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11, China;
3) Urumqi Institute of Central Asia Earthquak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0011, China;
4) The Second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Center,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Xi'an 710054, China;
5)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Geodesy,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071, China
Key words: Jiashi earthquake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GNSS    surface strain    tectonic activity    
1 研究背景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1月19日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发生MS 6.4地震(39.83°N,77.21°E)。此次地震打破了该区域17年的6级地震平静期,对于研究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具有重要价值。伽师MS 6.4地震为北倾逆冲兼少量走滑型地震,发震构造为柯坪断裂。柯坪断裂全长约460 km,走向近EW,倾向NW,倾角大于45°,为向东南突出的弧形推覆体构造。

陈运泰等(1980)通过分析海城和唐山地震前后重力剖面观测数据发现,地震孕震过程中重力变化反映出地壳与上地幔存在质量运移。流动重力资料能较好体现区域重力场的非潮汐变化信息,祝意青等(2009, 2011, 2015, 2016, 2017)、申重阳等(2003, 2009)、陈石等(2011)、朱治国等(2017)通过对汶川MS 8.0、玉树MS 7.1、丽江MS 7.0、姚安MS 6.0、呼图壁MS 6.2等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进行研究,发现重力场变化过程与地震孕育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震前区域重力场出现有序性变化,具有较好的中期前兆性变化特征,可为中强地震危险性预测探索提供参考。Avouac等(1993)、孙建中等(2005)、朱治国等(2016)、王琪等(2000, 2001)通过对天山区域GNSS观测资料的研究,发现天山地壳处于长期挤压环境,地壳表现出缩短特征,区域应变场主压应变率西部高于东部,与地质构造背景一致。在以往研究中较少综合探讨重力场、GNSS形变场特征与南天山区域孕震过程的关系。本文以2015—2021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和GNSS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此次伽师MS 6.4地震前后区域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联合探讨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GNSS应变场关联性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为今后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选取伽师MS 6.4地震震中区域分布均匀的重力测点资料,数据计算采用测网内塔什库尔干、乌什、库车3个绝对观测点作为约束,使用中国地震局推广的LGADJ软件进行全网经典平差。每期观测资料平差计算前,对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一次项、固体潮、气压、仪器高及零漂改正,计算时先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整体分析预处理结果,合理确定仪器的先验方差,重新平差计算得到最佳的解算结果。差分计算中删除了个别环境改变测点。观测点间隙数据采用张量连续曲率样条插值法进行插值,张量连续曲率样条插值法能够准确拟合观测数据,避免拟合数据在已知数据点之间产生较大波动和无关变形点,有效突出构造因素的重力效应。重力观测网每期测点平均精度优于10.4×10-8 m·s-2,观测精度可靠。

选取伽师MS 6.4地震震中200 km区域内“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观测资料,按2015—2018年、2018—2020年2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及分析。每时段观测数据采用相同方法进行解算,获得观测点在ITRF2014全球框架下相对稳定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参数,借助位移与应变的偏导关系,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水平运动速度场经验协方差方程,计算区域应变场参数。最小二乘配置法能够获得边缘效应较弱的大范围稳定应变场,应变场结果可信度较高。

3 研究结果

选取伽师区域2015—2021年期间流动重力观测和GNSS观测资料,并联合水准和InSAR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伽师MS 6.4地震前后重力场和形变场的变化过程及特征,获得以下认识:

(1)一年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时变图像(图 1,图件仅给出示意图,如需清晰原版图件请联系作者)较好反映了伽师区域重力场系统演化过程,即伽师MS 6.4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具有“局部重力异常→重力变化“0”等值线拐弯、重力场异常反转→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弱四象限特征→重力场异常正向恢复”的变化。重力异常沿断层翻转及四象限特征可为地震预报提供有益参考。

图 1 1年时间尺度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a)2015年5月—2016年4月;(b)2016年4月—2017年4月;(c)2017年4月—2018年4月;(d)2018年4月—2019年4月;(e)2019年4月—2020年4月;(f)2020年4月—2021年4月 Fig.1 Gravity field dynamic variation images in the one-year time scale

(2)重力场累积变化反映出伽师MS 6.4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受到区域大断裂的控制,重力累积变化图像和时变图像反映出此次构造活动可能开始于2018年,重力变化“0”等值线拐弯,地震发生在重力持续反向变化过程中,重力变化平面高梯度带特征与地震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3)强震易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构造活动断裂带上,2020年伽师MS 6.4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地震带柯坪断裂附近,此为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拐弯地区,也是面压缩率变化过渡带地区。

(4)伽师MS 6.4地震前后区域应变场增强、减弱过程,与区域重力场正负变化具有一定对应性(图 2)。推测地壳介质在区域应力应变场作用下,沿先存剪应力方向在松散山区迁移聚集,引起局部重力正异常,进而达到重力变化和应力“闭锁状态”;随着地壳介质迁移蠕变和区域应力应变场作用加强,达到岩石破裂条件,产生岩石裂隙,造成地表沉降变形,重力场出现负向变化,从而发生地震。震后区域重力异常正向变化反映了受区域应变场压缩作用,地下物质迁移,地壳介质贯穿构造控制的密度效应。由于伽师区域监测点较为稀疏,形变和重力监测密度相对不足,因此有待于新证据予以验证。

图 2 重力累积变化与面膨胀率对照 (a) 2015—2018年;(b) 2018—2020年 Fig.2 Cumulative variation of gravity and surface expansion rate
感谢参与重力与GNSS测量的全体工作人员,感谢谭洪波、隗寿春、刘雷等老师有益的交流和讨论,图件使用GMT软件绘制,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陈运泰, 顾浩鼎, 卢造勋. 1975年海城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J]. 地震学报, 1980, 2(1): 21-31.
祝意青, 刘芳, 郭树松. 2010年玉树MS 7.1地震前的重力变化[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31(1): 1-4+8.
祝意青, 徐云马, 吕弋培, 等.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10): 2 538-2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