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Vol. 43 Issue (S1): 430-43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42
0

引用本文  

黄浩, 袁伏全, 郭瑛霞, 等. 2022年青海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背景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43(S1): 430-43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42.
HUANG Hao, YUAN Fuquan, GUO Yingxia, et al.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seismic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2022 Delingha MS 6.0 earthquake sequence[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2, 43(S1): 430-43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42.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XH21036Y);青海省地震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1A02,2022C01)

作者简介

黄浩(1987-),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活动性工作。E-mail: hh175@sina.com
2022年青海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背景分析
黄浩   袁伏全   郭瑛霞   马建新     
中国西宁 810001 青海省地震局
关键词德令哈地震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背景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seismic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2022 Delingha MS 6.0 earthquake sequence
HUANG Hao   YUAN Fuquan   GUO Yingxia   MA Jianxin     
Qinghai Earthquake Agency, Xining 810001, China
Key words: Delingha earthquake    earthquake relocation    focal mechanism    seismic tectonic background    
1 研究背景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3月26日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MS 6.0地震,而该区于同年1月23日和4月15日分别发生MS 5.8和MS 5.4地震,3次地震余震区破裂贯通,并构成一个震群型地震序列(下文简称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

此次MS 6.0地震震中100 km范围内曾发生1927年3月16日青海哈拉湖东M 6.0地震、1930年7月14日青海哈拉湖东M 6.5地震、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MS 6.6地震、2008年11月10日青海大柴旦MS 6.3地震和2009年8月28日青海大柴旦MS 6.4地震,表明该区域具有较强的构造运动和孕震能力。德令哈MS 6.0地震以南约26 km分布党河南山主峰断裂,以北约31 km分布疏勒南山断裂。2条断裂区因自然条件恶劣,研究程度较低(苏琦等,2016郑文俊,2009;赵鹏等,2009)。

本文采用CAP方法反演德令哈MS 6.0地震及波形质量较好的MS≥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系统”的正式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进行地震重定位,获得较为准确的震源参数,结合地质构造对德令哈MS 6.0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初步分析。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采用CAP方法(Zhao et al,1994Zhu et al,1996)反演2022年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参考前人在德令哈地区开展的人工地震测深研究结果(王有学等, 2000, 2005;Zhao et al,2013),建立该区一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速度波形记录处理过程如下:①去均值及消除仪器响应;②将两水平分量分别旋转到RT分量;③积分为位移;④滤波;⑤重采样采样率为1 s,与格林函数保持一致。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Waldhauser and Ellsworth, 2000)进行重定位。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不确定性引起的误差,在中强地震余震序列定位中得到广泛应用(杨智娴等,2003;黄媛等,2008;房立华等,2011;王未来等,2014;王勤彩等,2015;龙峰等,2021;王未来等,2021)。地震重定位使用的震相走时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系统”的正式观测报告,包括以德令哈MS 6.0地震为中心、半径30 km范围内由3个以上台站记录的291次地震事件。

3 研究结果

德令哈MS 6.0地震震源矩心深度为6 km,矩震级MW 5.7,震源机制解显示,节面Ⅰ走向为173°、倾角为84°、滑动角为-175°,节面Ⅱ走向为82°、倾角为85°、滑动角为-6°(图 1)。MS 5.8、MS 6.0和MS 5.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较为一致。对比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后续给出的余震展布特征,初步判定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

图 1 德令哈MS 6.0地震双力偶机制解及理论(红色)和实际(黑色)波形对比 波形上方数字为互相关系数百分比(%),下方数字为对应时间偏移(s);台站名上方数字为震中距(km)和方位角(°),下方数字为相对偏移时间 Fig.1 Double-coupled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red) and observed (black) waveforms of the Delingha MS 6.0 earthquake

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具有明显的NS向展布特征,余震区长约26 km;震源区北部余震分布相对密集,而震源区南部余震分布较稀疏,震源区与党和南山主峰断裂交会贯通;震源区余震随时间的演化显示,余震总体上具有由南向北迁移的特征。

4 结论

(1)德令哈MS 5.8、MS 6.0和MS 5.4地震均为右旋走滑类型,且震源机制解参数较接近,表明3次地震事件的发震断层应为同一条右旋走滑型断层。

(2)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德令哈MS 5.8、MS 6.0和MS 5.4地震的余震破裂贯通,震源区沿NS向展布、长约26 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18 km。

(3)震源区附近断裂构造走向以NW为主,局部发育NS向构造。因此,根据地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结果,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推断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一条NS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隐伏断层。

参考文献
龙锋, 祁玉萍, 易桂喜, 等.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 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与发震构造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8): 2 631-2 646.
苏琦, 袁道阳, 谢虹, 等. 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16, 38(2): 240-258.
王有学, 钱辉. 青海东部地壳速度结构特征研究[J]. 地学前缘, 2000, 7(4): 568-579.
王有学, Walter D Mooney, 韩果花, 等. 台湾-阿尔泰地学断面阿尔金-龙门山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1): 98-106.
王未来, 房立华, 吴建平, 等. 2021年青海玛多MS 7.4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1, 51(7): 1 193-1 202.
郑文俊. 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活动构造图像及构造变形模式[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1-209.
Waldhauser F, Ellsworth W L.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ull Seismol Soc Am, 2000, 90(6): 1 353-1 368. DOI:10.1785/0120000006
Zhao L S, Helmberger D V. 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 Seismol Soc Am, 1994, 84(1): 91-104.
Zhu L P, Helmberger D V. Advancement in sour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using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 Seismol Soc Am, 1996, 86(5): 1 634-1 641. DOI:10.1785/BSSA0860051634
图 1 德令哈MS 6.0地震双力偶机制解及理论(红色)和实际(黑色)波形对比 波形上方数字为互相关系数百分比(%),下方数字为对应时间偏移(s);台站名上方数字为震中距(km)和方位角(°),下方数字为相对偏移时间 Fig.1 Double-coupled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red) and observed (black) waveforms of the Delingha MS 6.0 earthquake
2022年青海德令哈MS 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背景分析
黄浩   袁伏全   郭瑛霞   马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