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Vol. 43 Issue (S1): 359-36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18
0

引用本文  

李金, 蒋海昆, 王琼. 天山构造带地壳介质衰减结构及变化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43(S1): 359-36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18.
LI Jin, JIANG Haikun, WANG Qiong. Dynamic variation of attenuation structure beneath the Tianshan tectonic belt[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2, 43(S1): 359-36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118.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0D01A83);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XH22025D,XH210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0B03006-3);新疆地震局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编号:XJDZCXTD2020-3)

作者简介

李金(1986-),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及地震预测研究工作。E-mail: lijin6205@163.com
天山构造带地壳介质衰减结构及变化特征
李金 1),2),3)   蒋海昆 4)   王琼 2)     
1) 中国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中国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3)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11 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
4) 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关键词天山地区    Q值成像    地震活动    
Dynamic variation of attenuation structure beneath the Tianshan tectonic belt
LI Jin 1),2),3)   JIANG Haikun 4)   WANG Qiong 2)     
1) Xinjiang Pamir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National Field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Urumqi 830011, China;
2) Earthquake Agenc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11, China;
3) Urumqi Institute of Central Asia Earthquak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0011, China;
4)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Key words: Tianshan area    Q tomography    seismic activity    
1 研究背景

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衰减受几何扩散影响,还与地球介质非完全弹性引起的衰减有关,地震波能量穿过地球介质时产生的这种衰减通常可以表示为介质的品质因子Q刘建华等,2004汪素云等,2007郝召兵等,2009)。因新疆区域地震台网发展相对缓慢,目前针对天山地区地壳介质衰减结构等研究仍然较为有限。为数不多的关于此方面的认识仍然较为粗糙,多为局部区域的定性结果或较大尺度范围的平均结果。随着新疆区域地震台网的发展,天山地区的数字地震台站数量较前期显著增加,加之新疆地区频繁的地震活动(约占全国地震的40%),为开展天山地区地壳衰减结构研究提供了充足数据。本文将采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对天山地区进行Q值成像,通过分析该地区的Q值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深刻认识天山构造带及其相邻地块之间的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作用关系。

2 研究内容

新疆区域地震台网在天山地区布设51个数字地震台站。选取这些台站2009—2020年记录的24 273个近震波形资料,采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对天山地区地壳在0.8°×0.8°的分辨率上进行Q值成像,获得该地区地壳衰减模型,分析天山构造带地壳介质衰减结构及变化特征。

3 研究结果 3.1 S波Q值静态成像结果

Q值的横向变化与研究区沉积层的厚度、地壳运动的剧烈程度以及区域介质性质有关(孙莲等,2012)。在研究中选取全时段(2009年1月—2020年12月)地震数据,采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对天山地区地壳在0.8°×0.8°的分辨率上进行Q值成像(图 1)。结果显示,天山构造区的Qs值分布在300—800之间,整个地区的Q0平均值为520,与此前用同样方法得到的天山中段地区2009—2014年的Q0平均值结果(520)一致(李金等,2017),高于赵翠萍等(2011)给出的天山中段的平均结果(460)。天山地区地壳Q值横向不均匀变化显著(图 1),其分布特征及其所揭示的地壳衰减变化与天山地区的地表构造明显相关。总体表现为天山主体区域Q值高,天山与其南、北两侧的盆山交会区域及盆地边缘地区Q值低的特征。

图 1 2009—2020年天山地区S波Q值分布(白色圆表示1900年以来6.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 Fig.1 Distribution of Q values in the Tianshan region from 2009 to 2020 (The white circles indicate the epicenters of MS≥6.0 earthquakes since 1900)
3.2 区域平均Q值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统计了2009—2010年、2011—2012年、2013—2014年、2015—2016年、2017—2018年及2019—2020年6个时段内天山中段(V1区)和南天山西段(V2区)中等以上地震个数(表 1),以MS≥4.0地震与对应时段内的研究区域平均Q值进行对比,发现上述2个地区的区域平均Q值随时间的变化与相应时段内MS≥4.0地震数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图 2),这一结果与川滇地区(裴顺平等,2010)和海南岛地区(王惠琳等,2016)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Q值越大,则地震个数越多,大体呈正相关性。

表 1 天山中段地区和南天山西段地区地震个数及Q0值结果 Table 1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Q0 value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area and the western southern Tianshan area
图 2 平均Q0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地震个数的关系 Fig.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verage Q0 and earthquake number
4 结论

基于天山地区近震波形记录,采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获得该地区地壳衰减模型,分析Q值分布及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天山地区Qs值分布在300—800之间,平均值Q0约为520。Qs值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其分布及反映的地壳衰减结构特征与地表构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天山主体区域Q值较高(650—750),天山南、北两侧的盆山交会部位及盆地边缘区域Qs值相对较低(小于550),反映了由山区向平原及盆地过渡、沉积层逐渐加厚的过程。

(2)Q值的动态变化能够反映构造活动、裂隙、地下流体等的变化趋势,为深刻理解地震的孕育发生提供依据支撑。将天山中段和南天山西段地区中等以上地震个数与对应时段内研究区域平均Q值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这一现象与川滇地区(裴顺平等,2010)和海南岛及邻区(王惠琳等,2016)的研究结果较为吻合,即区域平均Q值越大,则地震个数越多。

参考文献
郝召兵, 秦静欣, 伍向阳. 地震波品质因子Q研究进展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2): 375-381.
李金, 周龙泉, 王慧琳, 等. 利用S波高频衰减对天山中东段地区地壳Q值成像[J]. 中国地震, 2017, 33(2): 229-238.
刘建华, 胥颐, 郝天珧. 地震波衰减的物理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19(1): 1-7.
裴顺平, 刘杰, 马宏生, 等. 川滇地区横波Q值动态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7): 1639-1652.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0.07.015
孙莲, 李永华, 吴庆举, 等. 中国东北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4): 1179-1185.
汪素云, 裴顺平, 许忠淮, 等. 利用M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Ⅰ: 不同构造区的衰减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6): 1740-1747. DOI:10.3321/j.issn:0001-5733.2007.06.014
王惠琳, 徐晓枫, 周龙泉, 等. 海南岛及邻区地壳S波Q值成像特征研究[J]. 地震地质, 2016, 38(3): 631-645.
赵翠萍, 陈章立, 华卫, 等. 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6): 1478-1489.
图 1 2009—2020年天山地区S波Q值分布(白色圆表示1900年以来6.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 Fig.1 Distribution of Q values in the Tianshan region from 2009 to 2020 (The white circles indicate the epicenters of MS≥6.0 earthquakes since 1900)
表 1 天山中段地区和南天山西段地区地震个数及Q0值结果 Table 1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Q0 value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area and the western southern Tianshan area
图 2 平均Q0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地震个数的关系 Fig.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verage Q0 and earthquake number
天山构造带地壳介质衰减结构及变化特征
李金   蒋海昆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