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目前地震条带异常显著,共有4个条带。利用地震条带进行地震三要素预测的难点是发震时间的预测,一是条带形成本身所需时间较长,二是从条带解体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据统计结果显示数据比较离散(吕坚等,2016;李莹甄等,2011)。本研究根据地震条带的严格定义和识别规则,结合《中国震例》和已有研究结果,对川滇地区MS≥6.0地震前地震条带异常出现及图像进行重新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地震条带形成后到预测地震发生前,条带及周边区域地震活动动态变化,如地震平静、增强、丛集、地震窗、震群等,拾取可能的短临异常信息。
2 研究内容本研究选择ML≥3.0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条带图像进行初步筛选,结合《中国震例》及已有研究成果(李莹甄等,2011;吕坚等,2016),对川滇地区MS≥6.0地震前地震条带异常进行重新梳理。结果显示,川滇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42次MS≥6.0地震中,有16次地震前出现条带异常(图 1)。
梳理16次地震在条带形成到地震发生前,条带及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动态变化,拾取可能的短临异常信息。在16次震例中,中小地震活跃/增加出现的次数最多,为9次,占56%;地震平静、前震、震群/显著地震等临震信息出现次数为4—6次。临震异常种类及空间分布见图 2,可见不同构造区震前异常类别有一定区域特征:①滇西南地区临震异常以中小地震活跃为主;②滇西地区震前异常无统一特征,相对以地震平静为主(龙陵7级震群、丽江MS 7.0地震、武定MS 6.5地震),但部分断裂震前表现为地震活动,如程海断裂附近的盐源6级震群、永胜MS 6.0地震和维西—乔后断裂漾濞MS 6.4地震;③龙门山断裂及附近发生的地震,以平静异常为主(松潘7级震群和汶川MS 8.0地震)。
(1)条带起始震级与主震震级。由16次震例条带起始震级(震级标度:ML)与主震震级M的关系(图 3)可见,条带起始震级与主震震级线性拟合公式如下:M = 0.15ML + 6.3。
(2)地震条带长度与主震震级。地震条带长度与主震震级关系(图 4)显示,条带长度与主震震级相关系数为0.22,线性关系并不明显。但条带长度在100—400 km以内时,与主震震级相关性较好(图 4中红色实线),相关系数为0.78,其公式为M = 2.8lgL + 0.23。
(3)条带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吕坚等(2016)对中国大陆地震条带持续时间统计结果显示,条带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的正相关关系相对模糊。因此,本研究并没有统计地震条带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的关系,而是统计条带形成后到主震发生时间间隔,结果见图 5。结果显示,时间间隔在0—3个月内的地震有8次,4—12个月内的地震有5次,12—36个月内的地震有3次。结果表明,地震条带形成后,在短期内发生地震的概率较高,8次地震距主震发生时间较短的原因也可能与形成条带的起始震级较小有关(震级ML 2.0—3.7)。形成条带起始震级较大的异常,距主震发生时间均在4个月以上。因此,在川滇地区后续震情跟踪工作中,需重点关注较短时间内快速形成的小震条带。
对川滇地区MS≥6.0地震前地震条带异常出现情况及图像进行重新梳理,结果显示,川滇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42次MS≥6.0地震中,仅16次地震前出现地震条带异常。研究地震条带形成到预测地震发生前,条带及周边区域地震活动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小地震活跃/增加出现的次数最多,为9次;其余平静、前震、震群/显著地震等临震信息出现次数为4—6次,不同构造区地震前异常类别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增强类异常多在主震发生前1—3个月内出现,可用于进行发震时间的预测;震群距主震20—110 km,结合出现的条带交会、空区与条带交会,可对发震地点进行预测。条带起始震级、条带长度与主震震级统计结果显示,三者与主震震级相关性一般。
李莹甄, 王海涛, 邬成栋, 等. 中国大陆地震条带统计特征分析[J]. 地震学报, 2011, 33(5): 568-581. |
吕坚, 宋美琴, 周龙泉, 等. 基于《中国震例》的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统计特征[J]. 地震, 2016, 36(4): 2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