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兰州 730000 甘肃省地震局
2) Gansu Earthquake Agency, Lanzhou 730000, China
临震微波动是在强震临震阶段叠加在正常地脉动上的“干扰事件”。而这种“干扰事件”有可能是塌陷、爆破等已知信息,也有可能是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活动构造微活动、微破裂等。通过不同来源信息的频率特征,可以较好地分辨已知信息,而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活动构造微活动、微破裂等正是临震预测追寻的目标。杨立明等(2018)利用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对2008年汶川MS8.0和2010年玉树MS7.1地震进行反复对比研究,认为大震前可能存在临震微波动现象,并对青藏块体2012—2014年间发生的5级及以上地震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初步得出强震前临震微波动现象的判定依据。
2 研究内容及结果为了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震情监视指标,利用甘肃、青海、云南、四川和西藏5个省、自治区260多个宽频带数字台站记录波形资料,基于“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统”,分析2020—2021年间青藏块体5级及以上地震前6个月波形资料,以超出脉动平均值若干倍方差为标准,当某一时段波形记录超出方差控制线时,以该超出部分的中点为中心,其前后各延伸截取一定时间长度的波形记录作为疑似临震微波动事件。将疑似临震微波动事件利用FFT频谱分析法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该事件的频谱特征,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在2020—2021年间发生的22次5级以上地震中,有7次地震在震中距50 km范围内有测震台站分布,有9次地震在0—50 km范围内无测震台站,但在50—150 km范围内有测震台站分布。也就是说,参与分析的地震事件为16次,其他6次地震事件由于周边150 km范围内无测震台站分布而未参与分析。通过对以上震中距0—150 km范围内有测震台站记录的16个地震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在12次地震发生前观测到临震微波动现象,且从临震微波动出现到主震发生时间最长为3个月。
通过对临震微波动活动度异常幅度变化和异常持续时间进行实时跟踪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初步分析认为,震中距150 km半径范围为测震台站可能记录到临震微波动现象的区域,且临震微波动现象可以作为强震的临震指标,对未来强震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预测效果。
杨立明, 郝臻, 王建军, 等.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初步研究(一)[J]. 中国地震, 2018, 34(2): 219-233. |
杨立明, 郝臻, 王建军, 等.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初步研究(二)[J]. 中国地震, 2018, 34(2): 23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