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Vol. 43 Issue (S1): 160-163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052
0

引用本文  

段梦乔, 赵翠萍, 周连庆.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 6.4地震的前震迁移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43(S1): 160-163.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052.
DUAN Mengqiao, ZHAO Cuiping, ZHOU Lianqing. Foreshock migration of the 21 May 2021 MS 6.4 Yunnan Yangbi earthquake[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2, 43(S1): 160-163.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052.

基金项目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地震监测预测技术研究”子课题“震源参数和应力变化智能提取技术研发”(项目编号:2021YFC3000703)

作者简介

段梦乔, 女, 在站博士后, 研究方向: 地震学。E-mail: duanmengqiao126@163.com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 6.4地震的前震迁移特征
段梦乔 1),2)   赵翠萍 1)   周连庆 1)     
1) 中国北京 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 中国沈阳 110031 辽宁省地震局
关键词漾濞MS 6.4地震    微震识别    地震重定位    前震迁移    地震成核    
Foreshock migration of the 21 May 2021 MS 6.4 Yunnan Yangbi earthquake
DUAN Mengqiao 1),2)   ZHAO Cuiping 1)   ZHOU Lianqing 1)     
1)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2) Liaoning Earthquake Agency, Shenyang 110031, China
Key words: Yangbi MS 6.4 earthquake    earthquake relocation    microseismic detection    foreshock migration    nucleation process    
1 研究背景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北京时间)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S6.4地震,根据云南省地震局报告,震中位于(25.68°N,99.88°E),震源深度8 km。此次地震是继2014年云南景谷MS 6.6地震以来滇西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震研究专家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较大。此次地震震源区位于滇西南保山次级块体东边界[图 1,图中断裂数据来源于“中国活动构造图”(邓起东等,2007);地震目录来源于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https://data.earthquake.cn],主震附近分布近NS向或NW向右旋走滑型的金沙江断裂带、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以及NE向左旋走滑型的程海断裂带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等。震后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发生在NW向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带西侧隐伏断层上,无明显的地表破裂(段梦乔等,2021;雷兴林等,2021;张克亮等,2021)。根据云南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发现5月18日起,在震中10 km范围内记录到明显的前震活动,且震级逐渐升高,是一次典型的“前—主—余”型地震序列。前震作为大地震前的明显异常信号,往往携带着重要的前兆信息,是地震成核过程的一部分(Ohnaka,1992)。前震和余震的时空迁移可以为地震发生潜在的物理过程,如级联破裂、无震滑动、流体运移和震后余滑等提供依据(Dodge et al,1996;Kato,2007;Peng and Zhao, 2009;Kato et al,2012;Kato and Ben-Zion, 2021)。因此,本文将基于密集地震台站数据,利用微震识别和地震重定位方法,分析前震的迁移特征,为揭示漾濞MS 6.4地震的成核过程奠定基础。

图 1 震源区及邻区主要断裂带和历史M≥5地震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fault zones and M≥5 earthquakes in the source area and its vicinity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大地震前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是认识地震成核过程的基础,尤其是微小地震活动性对大地震发生机制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Mignan,2014)。本文使用Liu等(2020)提出的基于GPU的模板匹配方法(GPU-M & L)进行微震识别。选取S波到时前1 s至后5 s作为模板,以模板为中心,在水平向3 km范围内进行搜索,搜索间隔设置为0.3 km。检测阈值设置为平均加权互相关系数CC≥0.3,且在至少3个台站中有2个分量CC≥0.2。根据微震识别的定位结果,使用添加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进行地震重定位(Waldhauser and Ellsworth, 2000)。设置震中距小于100 km,每个地震周边最多有20个地震事件,每个地震对最大间距小于10 km,至少有4个台站同时记录到P、S震相。地震重定位时选用共轭梯度法(LSQR),要求至少有4对绝对到时数据和3对CC≥0.6的互相关到时差数据,首先给予绝对到时数据较大的权重(P波为1,S波为0.6),其次给予互相关到时差数据较大权重(P波为1,S波为0.6),迭代次数设置为16次。

3 研究结果

在主震前后1年,即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主震震中周边30 km范围内检测地震数为人工地震目录的3倍,完整性震级Mc由1.2下降至0.5,获得大量1级以下小震和多个人工遗漏的2级以上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前震共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Phase Ⅰ)从5月18日18时49分ML 3.8地震开始,持续约14 h,最大震级为MS4.2,该阶段地震有向主震扩展的趋势,见图 2(b)(c)。第二阶段(Phase Ⅱ)从5月19日20时05分MS4.5地震开始,随后前震沿NW向迅速扩展至主震附近,见图 2(b)(d),持续约38 h。第三阶段(Phase Ⅲ)从5月21日20时55分ML 3.0地震开始,前震转为离散分布,21时21分发生MS5.3最大前震,见图 2(e)

图 2 漾濞MS 6.4地震序列前震的时空迁移图像 (a)2021年5月18日至MS 6.4地震前的前震空间分布。实心圆代表所有前震,颜色代表相对主震的发生时间,黑色沙滩球为4级以上前震震源机制解,黑色(AA′)代表测线;(b)沿AA′剖面两侧3 km范围内前震分布;(c)放大的Phase Ⅰ阶段前震沿AA′剖面分布。其他符号同(b);(d)放大的Phase Ⅱ阶段前震沿AA′剖面分布,其他符号同(b);(e)放大的Phase Ⅲ阶段前震沿AA′剖面分布。其他符号同(b);(f)沿AA′剖面两侧3 km范围内前震深度分布 Fig.2 Spatiotemporal migration image of foreshocks of the Yangbi MS 6.4 earthquake sequence

震源深度上,前震集中分布在7—11 km范围内,见图 2(f)。PhaseⅠ阶段在首个地震发生后,前震深度逐渐迁移至9 km以内。Phase Ⅱ阶段前震深度起始于主震附近,随后逐渐迁移至10 km以内。Phase Ⅲ阶段的前震深度呈离散分布。前人研究认为,前震的迁移可能是无震瞬时变形的产物(Dodge et al,1996;Liu et al,2022a;Yao et al,2020;Kato and Ben-Zion, 2021)。本研究发现,在PhaseⅠ和Phase Ⅱ阶段,前震沿NW向朝主震扩展,且深度远离主震向上地壳迁移,初步判定2个阶段的前震可能由断层的无震滑动产生。未来将结合前震破裂半径的空间分布,对Phase Ⅰ和PhaseⅡ阶段的成核过程做进一步讨论。Phase Ⅲ阶段的前震在水平向和深度上均表现为离散分布特征,可能意味着主震前的最后阶段为级联触发的成核过程。

4 结束语

漾濞MS6.4地震的前震序列表现为“密集—平静”的特征。2021年5月18日前震起始于NW向地震条带中段,共经历3个阶段。Phase Ⅰ和PhaseⅡ阶段的前震沿NW向MS6.4主震扩展,深度上远离主震,逐渐向10 km内的上地壳迁移。Phase Ⅲ阶段地震活动较弱,在空间上变为离散分布。初步推测前2个前震序列的时空迁移可能与无震滑动有关,而主震最后可能由级联模型触发。

云南省地震局为本研究提供地震目录、震相报告以及地震波形数据,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Kato A, Ben-Zion Y. The generation of large earthquakes[J].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1, 2(1): 26-39.
Liu M, LiH, ZhangM, et al.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Match and Locate (GPU M & L): An Improved Match and Locat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 Seismol Res Lett, 2020, 91(2A): 1 019-1 029.
Waldhauser F, EllsworthWL.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ull Seismol Soc Am, 2000, 90(6): 1 353-1 368. DOI:10.1785/0120000006
图 1 震源区及邻区主要断裂带和历史M≥5地震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fault zones and M≥5 earthquakes in the source area and its vicinity
图 2 漾濞MS 6.4地震序列前震的时空迁移图像 (a)2021年5月18日至MS 6.4地震前的前震空间分布。实心圆代表所有前震,颜色代表相对主震的发生时间,黑色沙滩球为4级以上前震震源机制解,黑色(AA′)代表测线;(b)沿AA′剖面两侧3 km范围内前震分布;(c)放大的Phase Ⅰ阶段前震沿AA′剖面分布。其他符号同(b);(d)放大的Phase Ⅱ阶段前震沿AA′剖面分布,其他符号同(b);(e)放大的Phase Ⅲ阶段前震沿AA′剖面分布。其他符号同(b);(f)沿AA′剖面两侧3 km范围内前震深度分布 Fig.2 Spatiotemporal migration image of foreshocks of the Yangbi MS 6.4 earthquake sequence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 6.4地震的前震迁移特征
段梦乔   赵翠萍   周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