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Vol. 43 Issue (S1): 129-13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042
0

引用本文  

李冬梅, 郑建常, 张正帅, 等. 基于双差法研究长岛震群震源区介质波速比[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43(S1): 129-13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042.
LI Dongmei, ZHENG Jianchang, ZHANG Zhengshuai, et al. Analysis of vP/vS ratios in focal areas of the Changdao earthquake swarm by double-difference method[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2, 43(S1): 129-13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S1.042.

基金项目

山东省地震局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J1805Y);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8YFE0109700-02)

作者简介

李冬梅(1987-), 女, 硕士,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震综合预测研究工作。E-mail: Ldmeqsd@yeah.net
基于双差法研究长岛震群震源区介质波速比
李冬梅   郑建常   张正帅   赵金花   崔华伟     
中国济南 250014 山东省地震局
关键词长岛震群    双差定位    波速比    二维高斯分布    
Analysis of vP/vS ratios in focal areas of the Changdao earthquake swarm by double-difference method
LI Dongmei   ZHENG Jianchang   ZHANG Zhengshuai   ZHAO Jinhua   CUI Huawei     
Shandong Earthquake Agency, Jinan 250014, China
Key words: Changdao earthquake swarm    double-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velocity ratio    multivariate Gaussian distribution    
1 研究背景

波速比是特征化描述岩石成分和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参数,可用来反映地下介质性质改变以及间接反映断层活动情况。波速比研究是地震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常用多台或者多震方法计算平均波速比(黎明晓等,2004张小涛等,2012王林瑛等,2014)。但在震群活动过程中,震中较为集中,传统波速比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震源区地下介质情况。Lin等(2007)提出,基于P波、S波的双差思想,将距离同一台站相近的2个地震组成一组,通过扣除这2个地震射线的相同路径,获得震群震源区波速比。该方法首次讨论和检验了应用2次差分来计算震源区波速比的可行性,随后诸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Dahmet al,2014Bachura et al,2016贾漯昭等,2017郑建常等,2018)。双差波速比方法是,基于误差分布和概率密度,借鉴双差定位程序中2次差分技术,使用台站S与P震相到时差和台站对的2次差分,扣除地震射线相同路径, 实现震群活动波速比值求解。

据历史地震资料,1976年2—3月期间,在庙岛群岛的大黑山岛和砣矶岛附近记录到2次震群活动。有研究认为,2次震群可能是1976年唐山MS 7.8强震的“前兆性震群”(魏光兴等,1980)。2017年2月14日山东长岛发生震群活动,且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大于唐山地震前长岛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此次震群活动开展深入研究。鉴于长岛地区地震台站分布相对不均匀,包围性差,利用二维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拟合来估计震源区波速比,不依赖震源区外介质速度变化,不仅能真实反映震群集中区波速比分布特征,丰富数据量,而且可充分利用不同事件、不同台站之间的到时差信息。本文尝试应用双差波速比方法研究此次长岛震群震源区波速比变化,以期真实反映长岛地区介质特性,提供地震孕育的震兆信息。

2 研究内容

2017年2月14日长岛震群开始活动,且发展迅速,3—6月地震活动密集,10月以来频次与强度均有所减弱,震群活动呈起伏性衰减。此次长岛震群共记录到2 466次可定位地震活动,其中ML 4.0—4.9地震4次,ML 3.0—3.9地震40次,最大地震为3月3日ML 4.5地震。该震群是长岛地区有记录以来活动强度最高、发震频次最多的一次震群活动。

考虑到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及信噪比等,震中过近(≤50 km)的台站数据不予选用,最终选取震中距150 km以内的12个台站记录资料进行分析。为保证Pg、Sg震相数量及记录可靠性,按以下原则选取震例:震级ML≥1.5,P、S波震相清晰,至少被4个台站清晰记录。基于此,得到522次地震事件,采用双差波速比方法,求取震源区介质波速比。使用双差方法重新定位发现,长岛震群集中分布在较小破裂范围内,破裂区优势长度不超过8 km,其共轭方向的破裂长度约4 km,震源位置集中,相对震源到台站的传播路径,震群的震源区尺度很小,因此可以使用双差波速比方法来求取震源区的介质波速比变化。

3 研究结果

使用0.01 s×0.01 s网格进行统计,得到可用{ˆδTP, ˆδTS}数据对451 592个,方便起见,在下文中,使用ddtp和ddts分别代替ˆδTPˆδTS,因不同统计单元的数据对数量差距较大,将每个统计单元的数据对个数取对数,得到长岛震群定位误差分布图像,结果见图 1(a),可以看出,震相数据对的误差空间分布图像良好。对图 1(a)所示误差进行二维高斯分布拟合,得到图 1(b),图中等值线为拟合函数概率密度分布,红色实线为误差椭圆长轴,其斜率即为长岛震群震源区波速比值r,可得r =1.731 8,平均拟合相关系数为0.876。

图 1 长岛震群误差分布与概率密度估计的误差椭圆 Fig.1 Error ellipse based on error distribution and probability density estimate of the Changdao swarm

长岛震群活动具有阶段性特征,按ML 4.0地震活动发生时间,将震群划分为5个时间段,计算各时段震源波速比,结果见表 1

表 1 长岛震群分时间段波速比统计 Table 1 The velocity ratios table of the Changdao swarm by different periods

分析发现,主震发生前,震源区波速比处于低值状态,2017年2月、3月为震群活跃时期,3月4级以上地震密集发生,分析认为波速比低值或许与震群较大地震孕育有关。随后,波速比呈上升变化,6月18日ML 4.0地震发生前再次出现低值现象,震后再次上升,可能是因为,随着震群活动的持续,地下流体向震源区裂隙渗透,震源区介质含水趋于饱和,波速比显示高值变化(周惠兰等,1982)。长岛震群自2017年8月起,地震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波速比值相对处于高值状态。小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2017年8月起小震分布区域逐渐向外围扩散。分析发现,震源区波速比的波动变化与震群活动过程密切相关,能较好反映序列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使用单震多台法计算长岛震群平均波速比(图 2),以便与传统波速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由图 2可见:在长岛震群活动期间,从整体看,在震群活动初期,平均波速比由低值逐渐升高,后在均值线(蓝线)附近波动,无明显转折变化,除个别点外,整体位于均值1.719附近2倍标准差(绿线)范围内;长岛震群前,3次较大地震的波速比出现相对低值,但2017年6月18日ML 4.0地震前未出现明显低值异常,与本研究所得震源波速比变化结果不一致。相对于传统平均波速比,采用双差波速比方法得到的震源波速比,波动变化与震群活动过程对应效果更好,更能真实反映震源区介质性质。

图 2 单震多台法给出的长岛震群波速比 Fig.2 The vP/vS rations in the Changdao swarm obt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Wadati method
4 讨论与结论

应用双差波速比方法研究长岛震群震源区介质特性,得到以下认识:

(1)计算得到长岛震群震源区波速比值为1.731 8,略低于以往研究结果所得研究区波速比理论值(约1.732),基本处于均值水平。震群集中区附近断裂错综分布,地壳应力积累略高于周边地区,致使小震频发。从波速比变化来看,该区域存在应力调整,但未出现较大低值异常,不支持该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相应地,该区域近几年未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与本研究计算结果一致。

(2)根据长岛震群活动特性,将震源区波速比划分为5个时间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震群中较大地震发生前,震源区波速比具有由低值逐渐升高的现象,分析认为,可能与介质破碎流体侵入使得P波波速增加有关。Lin等(2016)认为,波速比值对地下介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不敏感,而对流体存在与否更敏感。基于此,若长岛震群震源区存在流体作用,则计算所得震源区波速比变化可以较好地匹配震群活动过程。

(3)运用双差波速比方法,可以有效弥补震源区因台站数量或地震数量少导致数据样本不足、计算不可靠的缺陷。该方法的可靠性可从理论上得到检验,但其仍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如台站布局、震相读取误差、震级下限选取等导致的计算误差等,后续研究将进一步优化观测数据,尽可能减小数据质量不佳造成的影响。

郑建常研究员为本研究提供原始计算程序,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贾漯昭, 王志铄, 张亚琳, 等. 用双差波速比方法分析2014-2015年安徽金寨震群[J]. 地震, 2017, 37(1): 112-120.
黎明晓, 张晓东. 应用多台法测定华北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J]. 地震, 2004, 24(1): 163-169.
王林瑛, 李艳娥, 郑需要, 等. 芦山MS 7.0强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J]. 地震学报, 2014, 36(1): 42-58.
魏光兴, 李秉锋. 1976年春季山东庙岛群岛2次小震群[J]. 地震学报, 1980, 2(3): 258-267.
张小涛, 韩丽萍, 张新东, 等. 河北邯郸-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12, 34(1): 84-87.
郑建常, 李冬梅. 基于误差分布的震源区波速比反演及其应用: 乳山震群源区介质性质变化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5): 1693-1703. DOI:10.6038/cjg2019L0472
周蕙兰, 房桂荣, 章爱娣, 等. 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J]. 地震学报, 1982, 4(1): 45-54.
Lin G, Shearer P. Estimating local vP/vS ratios within similar earthquake clusters[J]. 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 97(2): 379-388.
Dahm T, Fischer T. Velocity ratio varia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earthquake swarms in NW Bohemia obtained from arrival time double-differences[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4, 196(2): 957-970.
Bachura M, Fischer T. Detailed velocity ratio mapping during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s a tool to monitor the fluid activity within the fault plan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6, 453: 215-222. DOI:10.1016/j.epsl.2016.08.017
图 1 长岛震群误差分布与概率密度估计的误差椭圆 Fig.1 Error ellipse based on error distribution and probability density estimate of the Changdao swarm
表 1 长岛震群分时间段波速比统计 Table 1 The velocity ratios table of the Changdao swarm by different periods
图 2 单震多台法给出的长岛震群波速比 Fig.2 The vP/vS rations in the Changdao swarm obt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Wadati method
基于双差法研究长岛震群震源区介质波速比
李冬梅   郑建常   张正帅   赵金花   崔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