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8级大地震活跃地区之一。20世纪以来8级以上地震多发,但在时间序列分布上呈现明显差异。20世纪后半叶,该区出现长达43.9年的8级地震平静期,期间,云南地区经历了第Ⅲ、Ⅳ地震强活跃期。进入21世纪,15年间该区发生了3次8级以上地震,同时期云南地区进入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3次8级地震在时间间隔上呈现一定特征,通过探索地震应变能释放和间隔规律,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22年底前后需注意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可能;3次8级地震后6级以上地震空间上出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对云南地区震情形势造成不同的影响。相关研究有:傅征祥等(2003)研究了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指出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是新轮回的第2次地震,进入相对活跃期;罗国富等(2016)研究了西部“大三角”地震区强震活动特点,预计大震活动还将持续2—5年,可能发生个别7.8级以上地震。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1900年以来8级以上地震活动,以及2001年以来该区发生的3次8级以上地震及震后活动特征,以及应变能释放和6级以上强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8级以上巨震时序特点及对云南地区大震影响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70°—110°E,19°—50°N)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7次,平均间隔约7年。其中1957年蒙古8.3级至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出现平静达43.9年。期间,云南省及邻区经历了第Ⅲ、Ⅳ地震强活跃期,每个活跃期均发生7.2级以上地震(图 1)。1996年丽江MS 7.0地震后云南省及邻区7级以上地震出现长时间平静,或与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巨震发生有关。
2001年以来发生3次8级以上地震(表 1),2015年尼泊尔MS 8.1地震至2022年5月,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8级以上地震平静已达7年,平静时间达到汶川、尼泊尔2次8级地震前平静间隔时间。
3次8级地震后5级以上地震的应变能累计释放见表 1。1999年至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发生,5级以上地震年均应变能释放为1.01×108 J1/2,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后年均应变能释放增多,在汶川、尼泊尔2次8级以上地震后年均释放应变能也增多,同时3次地震间隔时间呈增加趋势。从整体动力学背景来分析,由于大三角这样大区域的动力环境不会轻易发生明显改变,应变能积累具有一定的恒定性(刘杰等,2016),因此假设2022年以来总应变能释放呈线性,由汶川MS 8.0地震前后2次8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之差和年均释放应变能之差进行简单类比计算得出,因应变能释放增加,可能导致尼泊尔MS 8.1地震后下一次8级及以上地震推迟0.61年,即下一次8级及以上地震间隔7.57年,即2022年年底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注意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2.3 3次8级巨震后6级以上强震分布特征3次8级以上地震均位于中国西部地震大三角内,其中昆仑山口西MS 8.1和汶川MS 8.0地震位于靠北部的巴颜喀拉块体,尼泊尔地震则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弧。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3次8级巨震后6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结果见图 1。
6级以上地震分布具有如下特点:①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后,6级以上地震出现西藏仲巴—甘肃山丹条带分布,且地震多位于该条带以西地区,川滇地区,尤其是四川地区6级以上地震高度平静(其后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云南地区发生了大姚MS 6.2、MS 6.1和老挝MS 6.6、宁洱MS 6.4四次6级以上地震;②汶川MS 8.0地震后,6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仲巴—中国甘肃岷县—老挝所夹三角区内,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活跃,其中云南地区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③尼泊尔MS 8.1地震后,6级以上地震在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均较为活跃,其中在中国藏东—缅甸弧一带形成近NS向强震条带,但川滇地区总体活动较汶川MS 8.0地震后偏弱,云南省仅发生1次6级以上地震,即漾濞MS 6.4地震。
3 讨论3次8级巨震后,在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6级以上地震分布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总体来说,尼泊尔MS 8.1地震发生后,云南地区强震活动仍偏弱,需注意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
傅征祥, 刘杰, 王晓青, 等.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J]. 地学前缘, 2003(8): 112-116. |
刘杰, 赵根模, 吴中海, 等.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的地震应变能释放系统研究[J]. 中国地震, 2016, 32(1): 103-117. |
罗国富, 杨立明, 赵卫明, 等.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 高原地震, 2010(9):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