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合肥 2300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中国北京 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4) 中国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震局;
5) 中国天津 300072 天津大学;
6) 中国拉萨 850002 西藏藏族自治区地震局
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3)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ong,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036, China;
4) Earthquake Agency of Xinjiang Uygur Automonous Region, Urumqi 830011, China;
5)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6) Earthquake Agenc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2, China
为了能够有效记录学术交流实况,并有助于历次交流内容的查阅和检索,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7—2019年期间的学术交流论文专辑在《国际地震动态》每年第8期出版。2020年度学术交流文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第2期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2020)”专栏形式刊出,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文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增刊1刊出。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2年度学术交流文集拟在本《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2年增刊1刊出。自2022年开始,在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出版英文专辑,以扩大宣传中国在地震预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2013年以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文集已被《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收录(黄辅琼等,2021;黄辅琼,2021)。历史交流实况可在《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馆藏信息查询与检索。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年度学术交流会议之后,应中国地震学会建议,对会议期间交流的学术进展进行总结,形成学术交流会议纪要。2012—2021年期间的年度学术交流进展纪要正式在《国际地震动态》中出版。2022年度未成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无学术交流会议纪要。
2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2年度西藏林芝学术交流文集:新冠疫情阻挡了现场会议的步伐,难掩科学研究与交流的热情 2.1 文集概况为了与期刊发展形成双赢模式,提升稿件质量,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年度学术交流征文自2021年开始要求内文至少在1 000字以上,允许含3幅以内成果图和3篇或以上参考文献,以短文形式发表(黄辅琼等,2021;黄辅琼,2021)。为了方便作者撰文,期刊编辑部设计了征文模板和撰写格式。按照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向中国地震学会提交的年度学术交流计划,本次征文活动设11个专题。2022年度学术交流筹备工作从3月下旬开始启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与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拟于8月13—17日在林芝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图 1)。本次会议注册代表270余人,征集文稿192篇。会议籍由中国地震学会推荐入选中国科协2022年度重要会议名录。由于西藏自治区突发疫情,现场学术交流于8月9日宣布延期(图 1)。
经协商,此前征集的192篇文稿仍如期进入评审出版程序,提交会务组的31个展板将于2023年度学术交流展出;已经注册的40份口头报告将根据报告人意愿纳入2023年度学术交流;部分提交的注册费将延期至2023年度学术交流使用。经过评审,从192篇文稿中遴选了172篇编撰成年度学术交流论文专辑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22年增刊1出版,由于部分稿件被其他期刊选用,最终出版164篇文稿。部分征文的全文稿件已编撰整理成英文专辑,即将在国际期刊《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上“From Preparation to Faulting: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s on Earthquake Processes”专题刊出,已有11篇稿件完成审稿流程并被期刊宣布接收为第一辑(www.frontiersin.org)。
2.2 主要学术亮点本专辑11个专题的文稿分配如下:新特提斯洋及中东亚壳幔动力过程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意义2篇;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多尺度结构和动力学环境11篇;构造演化、地表过程与地震活动11篇;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的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7篇;强震短、临预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探索34篇;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地震及相关的链生灾害的监测与风险评估14篇;数值地震预测方法的实现途径研究14篇;地震孕育准备过程各阶段多途径观测异常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报的贡献29篇;微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方法及应用15篇;近期显著地震案例总结18篇;地震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的传承、科学普及与传播9篇。本期征稿的主题是“孕震环境、地震过程、介质变化、临震特征、信号捕捉、异常提取与临震预报的瓶颈问题”。本专辑广泛而深入地体现了中国大陆当前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有如下学术亮点。
(1)涉及内容广泛,注册参与人员众多,疫情难掩破解地震预报难题的热情。本次会议征集稿件192篇,是历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注册参会人员除来自地震系统直属研究所和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以外,还包括国家空间中心、半导体研究所、青藏高原所等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本次学术征文首次设立新特提斯洋及中东亚壳幔动力过程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意义专题(详见专题1),其目的是希望把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纳入更大的全球构造体系,研究中国大陆当前地震活动的动力学环境。本期专辑收录了2篇文稿,分别是瞿睿等撰写的《东喜玛拉雅构造结地震活动及地幔流畅》和李少华等撰写的《410 km间断面的地震学速度结构研究》,具有深地研究成果的转化性质。关注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多尺度结构与动力学环境(详见专题2,收录11篇文稿)、构造演化、地表过程与地震活动(详见专题3,收录11篇文稿)以及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的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详见专题4,收录7篇文稿),实现地震预报需要从更长尺度上研究地震孕育过程的特征,试图建立起地震预报应从地震孕育准备过程着眼的整体观、系统观思想。首次引入微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与应用(详见专题9,收录15篇文稿)。从本期收录的征文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将微震观测技术与微震信息特征拾取结果应用到临震预报阶段,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方向,尤其有利于研究前震过程特征。
(2)突出强震短临预测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注重地震全过程中不同学科观测到的信息特点及其对地震预测预报的贡献(详见专题5和专题8)。本次强震短、临预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探索专题征集文稿数量最多,经过专家评审,最终34篇文稿纳入本期专辑(详见专题5)。内容涉及介质变化、案例回溯,采用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新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新的视角回溯已经发生的震例,获得新的认知。不仅对地基观测深入研究,空间观测资料的解译方法也不断深化与完善。不仅在资料分析方面有新的尝试,对获取信息的观测技术也开展新的探索。从地震孕育准备全过程的角度,研究不同学科获取的观测信号特征,对判断地震孕育准备的阶段,提高地震预测的精度是行之有效的。本期专辑收录了29篇文稿(详见专题8),分别以近期发生的案例回溯作为切入点,研究了形变、地磁和地震学参数变化特征。来自实际震例的总结也将方便回馈到地震预报实践中。系统整理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提升地震孕育阶段的判定准确度,提升地震短临预报效率。
(3)把固体—流体相互作用贯穿于地震及相关链生灾害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详见专题6,本期收录14篇文稿)。几乎所有自然灾害过程都有水的参与(见本期专题11,《自然灾害因何而来?向何处去?——从水说起》),水的作用强弱从某种程度上讲制约了灾害链之间的关联强度。如何根据地震预测结果评估灾害风险,实现减灾实效,本部分内容可以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2.3 问题与展望本期专辑除了以上主要亮点外,也显示了未来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地震预报仍然是渐进式的综合预报,如何将这些最新成果转化至地震预报实践中,提升地震预报的效能,需要进行系统化整理;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需要构建相应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震预报部门之间的有机协作与联系。竭诚欢迎更多前沿科技成果来此转化应用!
3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3年度学术会议征文专题2022年,是四川省经历多断层活动增强的一年,多次6级及以上地震的发生,为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深入剖析这种地震活动特征对未来我国地震形势的指示意义,2023年度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年度学术交流活动拟定在断层与地震活动区域开展,学术交流征文专题范围相应调整。主题内容仍然是“孕震环境、地震过程、介质变化、临震特征、信号捕捉、异常提取与临震预报的瓶颈问题”,突出2022年四川多断裂活动的地震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暂定以下12个专题:
1)新特提斯洋及中东亚壳幔动力过程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意义;
2)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多尺度结构和动力学环境;
3)构造演化、地表过程与地震活动;
4)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的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
5)强震短临预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探索;
6)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地震及相关链生灾害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7)数值地震预测方法的实现途径探索;
8)地震孕育准备过程各阶段观测异常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报的贡献;
9)微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方法及应用;
10)近期显著地震案例总结;
11)2022年四川多断裂活动的地震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2)地震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的传承、科学普及与传播。
诚邀对上述相关学术专题交流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赐稿!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对本专辑出版给予高度关注,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林芝市地震中心站在文集前期整理和会议筹备中付出努力,期刊编辑部为专辑的编撰工作呕心沥血,在此一并致谢!广大作者朋友在稿件修改过程中积极互动,感谢他们对出版工作的热情支持!
黄辅琼, 刘杰, 张晓东, 等.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0年地震&火山联合学术交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 42(2): 96-98. |
黄辅琼.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2021)"专辑序[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 42(Z1):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