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站是获取多学科观测数据的基地,高质量的科学数据可为防震减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王兰兰等,2007)。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震观测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地震监测预报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崔庆谷等,2008;史凯等,2015;贾华等,2016)。
大理—临沧铁路(下文简称大临铁路)为典型的复杂山区铁路(曾启丰,2017),为避开南汀河断裂及地热异常区(刘伟等,2018),其云县过境段将对云县地震台及遥测子台观测环境产生影响,地震台需选址重建。迁建需充分考虑地震监测台站的持续发展、测震台站的科学布设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对台址勘选过程进行了概述,并对勘选测试点及毛洞台基地噪声测试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1 台站概况云县地震台(下文简称云县台)地处滇西南中部地区,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爱华镇山脚村,始建于1967年,1971年投入观测,隶属于云南省地震局,是中国地震局形变观测台网基本台。云县遥测子台1982年11月13日投入观测,是1984年建成的昆明区域遥测台网23个子台之一(秦嘉政等,2012),后受祥临二级公路施工影响搬迁至距云县台约1 km处的大垭口村。2013年,大临新建铁路进入可行性规划阶段,设计线路距云县遥测子台直线距离887 m,距云县台1 460 m,台站观测环境将受到干扰和破坏。2015年,云南省地震局决定将云县台与其遥测子台合并选址重建,保留现有云县台作为数据汇集中心。2021年4月,迁建台站基本建成。
2 台址初勘2014年7月,云南省地震局对铁路建设干扰进行评估,实地对9个调查点进行初勘,发现云县台西南方向存在采石场、水电站等强干扰源,排除新建台址选择,而西、北、东3个方向具有与原台址地质背景或条件类似或更佳的3个区域,依次编为A、B、C区。台址初勘结果见表 1、图 1。
A区(凤庆县洛党镇)构造较简单,仅在东缘有一NW向断裂,主要出露三叠系中统忙怀组T2m:眼球状片麻岩、片岩,见伟晶岩脉(ρ)、石英脉(q)及脉状花岗岩(γ6)。其中:①凤庆县永和村:厚层块状片麻岩,岩石新鲜完整;②城正线27 km处:喜山期花岗岩(γ6),半风化,岩体呈脉状且距水库较近。
B区(云县爱华镇)构造较简单,仅在东南缘有NE向南汀河西支断裂,主要出露印支期花岗岩(γ5-1):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见石英脉(q)。其中:①云县困卯村:花岗岩,岩石风化;②云县帮界河村:花岗岩,岩石风化。
C区(云县晓街乡)有2条断裂,近NS向断裂纵贯全区,NW向小断裂切割近NS向断裂。主要出露印支期花岗岩(γ5-1)及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其中:①云县松坡村:花岗岩,岩石风化及半风化;②云县芦稿线4 km: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半风化。
新建台需兼顾测震及形变观测,应选择地质构造稳定、山体大、覆盖层厚、基岩完整、周边干扰小的地区,且应避开重大建设规划项目,故选择A区永和村一带作为新台址。
3 仪器勘选2016年1月13日—15日,云南省地震局启动新台址仪器勘选工作。在永和村一基岩出露面积较大的点,采用EDAS-24IP数据采集器和FSS-3M拾震器,测试新台址地噪声水平,持续观测时间为48 h,实测结果见图 2。由图 2(a)可见:在1—10 Hz频带,夜间噪声功率谱密度低于-150 dB,大部分时段数值在-130— -150 dB;在1—20 Hz频带,地噪声水平较低,大部分数值低于-140 dB,平均结果比NLNM高10—30 dB。由图 2(b)可见,3 Hz频点垂直分量1/3频程带宽(1—20 Hz)地动噪声功率谱密度最大数值为-132 dB,最小数值为-152 dB,且受人为活动影响,白天地噪声水平明显高于夜间。由图 2(c)可见,在48 h测试期内,拟选场址垂直向静态地脉动速度噪声有效值最大值为2.151 4×10-8 m/s,最小值为5.109×10-9 m/s,平均值为1.331 2×10-8 m/s。
测试场地基岩大面积出露,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良好,静态地脉动噪声测试结果显示,达一级环境地噪声水平。因测试位置距乡道较近,沿该乡道可达多个旅游景点,考虑旅游旺季车流量日趋增多的情况,地震观测山洞应尽量远离道路,避免人为干扰。
4 地噪声测试据仪器勘选结论,为尽可能减少现有乡村公路的干扰,避开茶马古道,沿测试点向山体方向移动500 m,选定凤庆县洛党镇桃花村桃花山片区建设观测站。2019年初完成毛洞观测山洞开挖工作,其中1、2号洞室为测震观测室(图 3)。因山洞内部局部岩石破碎,涌水明显,出水速率约8 m3/h,经1、2号观测室门口沿引洞流出。为测定台基环境地噪声水平,科学评估涌水对观测环境的影响,2019年10月11日12时—13日9时,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对1、2号观测室开展地噪声测试工作。测试仪器架设在预留的原生基岩墩(毛墩,未用水泥浇筑)上,且2号观测室毛墩基岩较1号观测室完整。
测试数据按小时分段,计算垂直向速度功率谱密度,可知1号、2号观测室地噪声测试结果在时间上同步性较好,在1—20 Hz频带内,2个观测室噪声功率谱密度值均低于-120 dB,平均结果比NLNM高20—40 dB,且2号观测室地噪声水平略优,见图 4。由图 4可见:1号观测室最大功率谱密度为-131.7 dB,最小功率谱密度为-137.5 dB,其静态地脉动速度噪声有效值最大值为2.15×10-8 m/s,最小值为1.12×10-8 m/s,平均值为1.59×10-8 m/s;2号观测室最大功率谱密度为-132.9 dB,最小功率谱密度为-139.7 dB,其静态地脉动速度噪声有效值最大值为1.87×10-8 m/s,最小值为8.06×10-9 m/s,平均值为1.29×10-8 m/s。
将1号、2号观测室平均背景噪声水平与勘选测试点进行对比,发现:观测室1—20 Hz频段地噪声RMS小时均值为1.312×10-8 m/s,而勘选测试点为1.153 2×10-8 m/s,均达到Ⅰ级环境地噪声水平(RMS<3.16×10-8 m/s)[图 5(a)];观测室3 Hz频点功率谱密度中间值-135.7 dB,勘选测试点为-142 dB,数值较高,但其测试结果较稳定,日夜噪声变化较小[图 5(b)]。
涌水及毛墩破碎是影响台基噪声的2个重要因素。为降低涌水对地噪声的影响,需对涌水部位进行封堵。毛墩表面局部受损,石块松动,需进一步清理及处理。此外,需对观测室进行必要的防潮、保温处理。因2号观测室地噪声水平较优,测震仪器宜放置于此。
5 台站布局优化云县台迁建项目协调推进阶段,地震预警项目台站勘选工作正在开展,其初期规划在凤庆县凤山镇设1个基准站,且基准站与新建云县台距离较近。为有效利用资源,将凤山基准站调整为基本站。新建云县台位于凤庆县内,但距云县城区仅14 km,将继续为云县辖区地震监测服务。地震预警项目在临沧地区新增14个基准站,改建4个原有遥测台,加之云县台,临沧辖区基准站数量增至19个(图 6),地震监测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云县台迁建选址严格按照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进行,既考虑了地质构造、地层、基岩情况,又尽可能避开干扰源,选址科学、合理。初勘结论及仪器测试结果为台站的顺利迁建打下了坚实基础。毛洞观测室地噪声水平受到涌水及基岩墩表面破碎影响,需对涌水采取封堵措施,对基岩墩进一步清理。云县台与遥测子台合并,预警项目台站布局兼顾迁建台站,可有效利用资源,预警台站建成后,辖区地震监测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崔庆谷, 杨玲英, 蔡绍平, 等. 系统动态特性对重力、地倾斜仪器抗干扰性能的影响[J]. 地震研究, 2008, 31(4): 394-398.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08.04.016 |
贾华, 秦波, 起卫罗. 云南省地震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典型案例及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 2016(5): 25-28.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6.05.008 |
刘伟, 舒鸿燚, 吴国斌. 大临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选线[J].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2): 14-17. |
秦嘉政, 钱晓东, 叶建庆. 云南地震监测台网进展与强震活动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2, 35(4): 441-448.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12.04.001 |
史凯, 蔡艺, 吴东, 等. 南京市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 防灾减灾学报, 2015, 31(4): 83-88. |
王兰兰, 张雪玲, 何家斌, 等. 地震观测环境对地震台地震记录的影响及对策[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28(4): 101-106. |
曾启丰. 大理至临沧铁路选线设计[J]. 高速铁路技术, 2017, 8(6): 8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