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存在微小震动,它们会对地震观测造成干扰并影响地震观测效果,通常称这些干扰为地震噪声或背景噪声(刘瑞丰等,2015;侯颉等,2019;王芳等,2019)。随着地震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台基噪声水平分析已经成为评估地震台站运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对一个地区背景噪声水平的正确评估和全面了解,成为进一步改善地震观测质量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震观测所受干扰日益严重。为了尽可能消除地表噪声干扰的影响,提高观测数据信噪比,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先后开展井下地震观测,井深数百米逐步发展到1 km以上,最深达4 km,成为深井长期观测站(徐纪人等,2009;刘巧霞,2018)。中国井下地震观测技术分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进行短周期地震计仪器研制和试验观测,观测井深200—480 m(李少睿等,2016;王凯明,2019),据裴晓等(2013)和王芳等(2019)的研究,在沉积层较厚的平原地区,短周期地震计深井观测可以有效降低背景噪声,提高观测系统数据信噪比,获得更多微弱的地球物理信息。
宁夏现有陶乐、灵武2个井下地震观测站,通过对2个观测站地表及井下背景噪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背景噪声与深度、仪器类型、地理位置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检验井下地震计观测效果。
1 观测站概况陶乐井下地震观测站(下文简称陶乐站)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陶乐镇,距G244国道约300 m,其构造位置位于黄河断裂带北段。黄河断裂带北起石嘴山市惠农区南东部,沿SW向过红崖子、陶乐、月牙湖、临河堡而折向南,经灵武东山西麓止于大泉附近。断裂以东为台地、低山地貌,以西为银川平原。该地区地质地貌主要是洪冲积平原,由第四系冲、洪积物构成,沉积物由沙土、粉砂、黏质粉砂土构成。
灵武井下地震观测站(下文简称灵武站)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地处银川断陷盆地南段吴忠—灵武凹陷区,鄂尔多斯地台西缘黄河断裂带南段。其中,鄂尔多斯台地活动相对稳定,银川断陷盆地相对活动则较强烈。基底物探表明,灵武站周边分布有NS、EW、NE、NW向断层,这些断层相互截接,基底形成地垒、地堑状。
陶乐站、灵武站观测井均位于观测室外,成井深度均300 m,井孔套管外径Φ146 mm、内径Φ136 mm,井口套管高出地面约0.3 m。井下观测系统均由GL-S2B井下短周期地震计和3通道EDAS-24GN数采组成,安装底座为卡壁式底座。其中,陶乐站地震计置于井下243 m处,灵武站地震计置于井下242 m处,安装位置斜度均小于2°。
2 背景噪声分析台站背景噪声水平与地震仪器自噪声、环境噪声等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发展,陶乐站、灵武站均受到周围环境的严重影响。为研究背景噪声与深度、仪器类型、地理位置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检验井下地震计的观测效果,2020年6月25日至7月9日,在陶乐站观测室内80 cm×80 cm仪器墩上架设BBVS-60宽频带地震计和GL-PS2短周期地震计,与该站井下GL-S2B地震计并行观测15天;2020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在灵武站观测室内80 cm×80 cm仪器墩上架设BBVS-60宽频带地震计和GL-PS2短周期地震计,与该站井下GL-S2B短周期地震计并行观测30天。地震计技术参数见表 1。
台站背景噪声高低可以通过地震计记录的原始地动波形直观观察,也可以通过定量计算得到具体噪声水平。
2.1 原始地动波形对比分析陶乐站、灵武站BBVS-60、GL-PS2、GL-S2B三种地震计并行观测,分别截取2020年7月2日1—2时和2020年8月5日1—2时原始地动波形记录,见图 1、图 2。由图示曲线直观可见,与井下地震计相比,地表地震计原始地动波形记录中干扰信号明显较多;井下地震计原始波形曲线突跳较少,震动信号幅值比地表地震计约小10倍;地表宽频带、短周期地震计记录波形形态具有较高相似性,说明对于地表干扰信号,2种类型地震计记录具有相同效果。
对比陶乐和灵武观测站1—2时原始地动波形记录发现,陶乐站地表存在间接性突跳干扰,而灵武站地表存在持续较大干扰。对于井下地震计而言,陶乐站受到的突跳干扰较大,灵武站受到连续性干扰较大。
2.2 原始地动波形频谱分析选取BBVS-60、GL-PS2、GL-S2B三种地震计原始地动信号,截取陶乐站2020年7月2日1—2时记录、灵武站2020年8月5日1—2时记录,分别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见图 3、图 4,对比可知,①地表观测:陶乐站BBVS-60、GL-PS2地震计背景噪声记录主要分布在2—12 Hz频段,在4—5 Hz频段达峰值;灵武站BBVS-60、GL-PS2地震计背景噪声记录主要分布在0—5 Hz频段,在1—2 Hz频段达峰值;②井下观测:陶乐站井下地震计背景噪声记录在0—0.5 Hz频段达第1个峰值,在2—5 Hz频段达第2个峰值;灵武站井下地震计背景噪声记录主要分布在0—4 Hz频段,在0.5—2 Hz频段达第1个峰值,在7—9 Hz频段达第2个峰值。
陶乐站背景噪声干扰主要分布在2—12 Hz频段,在25 Hz和40 Hz频点附近也存在一定干扰。灵武站背景噪声干扰主要分布在0—5 Hz频段,高频干扰随频率增加而减小,在40 Hz频点附近有较大幅度的干扰出现。陶乐、灵武站主要干扰来源于低频部分,高频部分存在干扰较小。
2.3 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分析作为定量衡量地震台站背景噪声的重要参数,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函数(Power Spectrum Density,PSD)被广泛应用在背景噪声水平评价中。选定无地震事件记录时间段,计算陶乐、灵武站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对2个观测站背景噪声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陶乐站以7月1日至3日72 h连续数据为样本,灵武站以8月4日至6日72 h连续数据为样本,计算BBVS-60、GL-PS2、GL-S2B地震计记录的台站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得到3种地震计PSD曲线,结果见图 5、图 6。
由图 5、图 6可见:①3种地震计共性特征:在1—4 Hz频段,PSD值均呈上升趋势,且地表地震计数值上升幅度较快,井下地震计则较为平缓;②BBVS-60宽频带地震计:在5—9 Hz频段,PSD值出现峰值,在3 Hz以上频段,数值较高;③GL-PS2短周期地震计:在4—9 Hz频段,PSD值出现峰值,与NS分向相比,EW分向数值较高,在2—20 Hz频段,EW分向PSD值高于NLNM值;④井下GL-S2B地震计:在1—50 Hz频段,三分向PSD值介于NLNM和NHNM之间,UD分向在2—3 Hz出现峰值,且略高于NHNM。
分析认为,井下地震计降噪明显,在4—50 Hz频段,地表地震计背景噪声明显较高,其中:在4—10 Hz频段,井下地震计噪声比地表地震计小30 dB左右,而在10—50 Hz频段,井下地震计噪声比地表地震计小20 dB左右。对比发现,陶乐、灵武站PSD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在0.1—1 Hz频段和2—20 Hz频段,灵武站PSD值较高。
2.4 RMS值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台站背景噪声变化特性,计算陶乐(台站代码TL)、灵武站(台站代码LW)BBVS-60、GL-PS2、GL-S2B地震计三分向1—20 Hz各倍频程带宽平均噪声RMS值,结果见表 2,可见:在1—20 Hz频段,与地表地震计(BBVS-60、GL-PS2)相比,井下地震计(GL-S2B)背景噪声RMS值明显偏低,一般背景噪声小10倍左右。结合陶乐、灵武站PSD曲线(图 5,图 6)可知,井下地震计在2—8 Hz频段降噪明显(PSD值最高达10 dB),说明井下观测可有效降低高频干扰,即减少人为活动影响,提高台站地震观测能力;对比发现,灵武站井下地震计背景噪声RMS值比陶乐站大,2个观测站的地表地震计背景噪声RMS值相差不大。截取陶乐站7月1日—3日、灵武站8月4日—6日的数据,绘制RMS值曲线,结果见图 7。
陶乐站和灵武站地表地震计平均噪声RMS值变化趋势相似(图 7),以BBVS-60地震计为例进行分析,其中:①由2个观测站RMS值对比结果可知,陶乐站EW、NS分向RMS值较大,而灵武站UD分向RMS值较大;②由单台三分向RMS值对比结果可知,陶乐站:EW分向>NS分向>UD分向,而灵武站:UD分向>EW分向>NS分向。对于井下GL-S2B地震计:①由2个观测站RMS值对比结果可知,陶乐站三分向RMS值较大;②由单台三分向RMS值对比结果可知,陶乐站:UD分向>EW分向>NS分向,而灵武站:NS分向>UD分向>EW分向。
由图 7可见,背景噪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23时至次日6时背景噪声值较小,6—23时背景噪声值较大;6时以后噪声值逐渐加大,19时以后噪声值逐渐减小。背景噪声变化与人类活动规律吻合,说明人类活动是地震台站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
3 结论在井下安装地震计可有效减少地面扰动从而降低台站背景噪声;在同等噪声条件下,宽频带地震计与短周期地震计对近震波形的记录能力相似,但对于远震波形,宽频带地震计记录能力更佳,振幅和相位更清晰,更易于辨识(唐浩等,2022)。台站选址建设应尽可能避开闹市区域,以避免人为噪声干扰,对于不能避免人为噪声干扰的地区,可采用井下地震计观测,减小台基噪声干扰。
与灵武站相比,陶乐站井下地震计三分向背景噪声较小,其地表地震计垂直分向背景噪声也较小。灵武站背景噪声较高,与站点位于灵武市中心,人员、车辆活动密集有关。
侯颉, 余大新, 叶庆东, 等. 北京测震台网台基背景噪声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3): 56-61. |
李少睿, 毛国良, 王党席, 等. 井下地震计方位角检测技术应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1): 299-310. |
刘巧霞. 基于地震台阵技术的地脉动背景噪声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
|
刘瑞丰, 郑秀芬, 杨辉, 等. 地震观测数据的管理与服务[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5.
|
裴晓, 尹继尧, 杨庭春. 张江台地表与深井地震观测对比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2): 366-371. DOI:10.3969/j.issn.1000-0844.2013.02.0366 |
唐浩, 李鸿庭, 白晓川, 等. 陶乐地震台地表与井下地震计记录波形对比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2, 42(7): 760-765. |
王芳, 王伟涛, 龙剑锋, 等. 中国大陆地区宽频带地震台网台基噪声特征[J]. 地震学报, 2019, 41(5): 569-584. |
王凯明. 基于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聚束分析成像及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9.
|
徐纪人, 赵志新. 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的最新进展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4): 1176-1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