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Gutenberg-Richter)lgN = a - bM是地球物理学中描述震级—频度关系的重要统计公式,广泛应用于地震学各个研究领域。式中,M为震级,N为区域内震级≥M的地震次数,a表示区域内地震活动水平,b则反映区域内不同震级地震的比例关系。
b值受到应力条件和媒质特性的制约(Scholz,1968;Mori et al,1997),不仅是反映地区应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今后地震危险性评价及震害预报中的一个关键参量。大量实验和实际震例表明,在岩石破裂或大地震前,b值均有明显变化(李全林等,1978;马鸿庆,1978),不仅与周围的环境压力成正相关,而且与岩石的脆性、弹性和破碎程度有关。相关研究有:易桂喜等(2008, 2013)利用b值与构造应力水平呈反比的关系,勾绘了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凹凸体;王辉等(2012)、谢卓娟等(2015)对b值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吴果等(2019)就b值的最大似然法估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文中选取中国台网中心发布的地震目录中1970—2021年赤峰—通辽地区地震数据作为基础资料,对研究区域进行b值时空扫描,分析b值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低b值与研究区域应力分布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域内中强地震进行回溯检验,分析b值对中强地震预测的指示意义。
1 区域构造背景及地震分布特征 1.1 研究区构造背景赤峰—通辽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116°—124°E,41°—46°N),地处大兴安岭断裂隆起区和EW向燕山断裂隆起区松辽盆地西南部,总体具有隆凹相间的盆地结构。研究区断裂发育,以EW向展布为主,包含横贯内蒙古和辽宁交界的赤峰—开源断裂和西拉木伦断裂,以及1组由八里罕断裂、朱录科刀尔断裂、北票—朝阳断裂、锦州—阜新断裂组成的NE向断裂,构成独特的“枝干型”断裂体系,构造环境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图 1)。
据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研究区1970—2021年中、小地震活动较多,微地震活动条带沿活动断层分布,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环境(图 1)。由图 1可见:①研究区西北侧NE向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带,即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霍林郭勒市等地地震事件分布较多;②研究区域东南侧赤峰—开原断裂及系列NE向断裂交会区域,即宁城县、敖汉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及内蒙沈阳交界区等地地震事件分布较多;③研究区域中部的翁牛特旗、奈曼旗、库伦旗等地区地震事件相对较少。
2 资料选取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赤峰—通辽地区(116°—124°E,41°—46°N)1970—2021年共发生ML≥2.0地震5540次,其中ML 2.0—2.9地震4592次,ML 3.0—3.9地震879次,ML 4.0—4.9地震54次,ML 5.0—5.9地震13次,ML≥6.0地震2次,最大地震是2004年内蒙古西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ML 6.4地震。可见,研究区域以小震为主,ML 2.0—3.9地震事件数约占所选地震总数的98%,ML≥4.0地震较少,占比约2%。ML≥3.0地震的震级—时间分布见图 2。
地震目录是地震研究重要的基本数据,其完整性直接关系到b值计算的准确性。最小完整性震级Mc是在一个时空范围内所有地震被可靠检测到的最低震级,是评估地震目录完整性的一个关键指标。采用震级—频次曲线最大曲率法,确定赤峰—通辽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约为ML 2.1,结果见图 3。
基于以下原因,将ML 2.1设为起算震级并不可行:①研究区ML 2.0—2.1地震事件共594次,占所选地震总数的10.7%,若按照ML 2.1来选取地震事件,研究区地震活动将显著降低,影响计算结果精度;②最小完整性震级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地震台站建设和观测仪器的迭代升级,地震监测能力逐渐提升,最小完整性震级将逐渐减小;③震级区间分布存在归档效应,Mc实际包含Mc - ∆M/2≤M≤Mc + ∆M/2内的所有地震(Utsu,1966)。
综合考虑,选取赤峰—通辽地区1970—2021年ML≥2.0地震,采用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域进行b值时空扫描。
3 b值时空扫描 3.1 b值计算方法及参数选择b值计算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矩估计、线性最小二乘估计、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等,常见方法是最大似然估计法和线性最小二乘估计法。因最大似然法计算过程简单,且对每一次地震事件的权重相等(Sandri et al,2007),故采用该方法进行b值估算。最大似然方法由Aki(1965)提出,并给出b值估算方程式。
假设震级M是一个连续的随机变量,当Mmax≫Mmin,Mi发生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 f\left(M_i \mid \beta\right)=\beta \mathrm{e}^{-\beta\left(M_i-M_{\min }\right)} $ | (1) |
震级样本(M1,M2,…,MN)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
$ f\left({{M_1} \ldots {M_N}\mid \beta } \right) = \prod\nolimits_{i = 1}^N {\beta {{\rm{e}}^{ - \beta \left({{M_i} - {M_{\min }}} \right)}}} $ | (2) |
构建似然函数,令
$ L = \ln \left[ {f\left({{M_1} \ldots {M_N}\mid \beta } \right)} \right] = \sum\nolimits_{i = 1}^N {\left[ {\ln \beta - \beta \left({{M_i} - {M_{\min }}} \right)} \right]} $ | (3) |
令似然函数对β的偏导数为0,可得到β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公式如下
$ \hat{\beta}=\frac{1}{\frac{1}{N} \sum\limits_{i=1}^N M_i-M_{\min }}=\frac{1}{\bar{M}-M_{\min }} $ | (4) |
式中,
$ \hat{b}=\frac{\text { lge }}{\bar{M}-M_{\min }} $ | (5) |
Mmin通常被定义为最小完整性震级Mc,则有
$ \hat{b}=\frac{\text { lge }}{\bar{M}-M_{\mathrm{c}}} $ | (6) |
式中,lge = 0.434 3,当n为地震总次数时,95%置信水平的b值标准偏差为σ(张帆等,2018),公式如下
$ \sigma=1.96 \frac{\hat{b}}{\sqrt{n-1}} $ | (7) |
Utsu(1966)利用总体和样本的一阶矩相等方法同样得到式(4)。因此,式(6)有时被称为b值的Aki-Utsu估计值。
b值搜索范围必须与地震活动大小一致,以保证其可靠性,但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存在非均质性,一般在选取小的半径r时(10—20 km),其结果比较可信。参考已有研究(易桂喜等,2013;李正芳等,2014),计算半径取为r = 20 km,滑动步长设为0.1°,震级滑动步长为0.1,计算的最小地震数为25个震级样本,对研究区b值进行估算。
3.2 b值分布采用最大似然法,基于赤峰—通辽地区1970—2021年5 540次ML≥2.0地震数据,对研究区进行b值估计,所得b值区间分布为0.4—1.6,采用插值法对离散点进行插值,绘制等值线,形成b值空间分布图像,研究区b值空间分布见图 4。
据已往研究,将b值小于0.7视为异常(梅世蓉等,1993),即b<0.7的区域为低b值异常区。由图 4可见,b值空间扫描结果总体上与研究区地震分布及构造分布特征相符,具体体现在:研究区b值分布不均匀,且因地震资料过少,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在图中显示为b值空白区;低b值(b<0.7)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侧NE向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带两侧及赤峰—开原断裂及一系列NE向断裂相交会区域,即东、西乌珠穆沁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敖汉旗与辽宁交界处和科尔沁左翼后旗,见图中红色区域,应为高应力累积区域。
4 研究区震例回溯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1970—2021年,赤峰—通辽地区共发生15次ML≥5.0地震及1次小震群活动(2018年敖汉小震群)。使用16次地震事件发生前的地震目录进行b值时空扫描,以b = 0.7为临界点,将b<0.7的地区作为震例预测回溯区,统计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见,在15次ML≥5.0地震和1次小震群活动中,共有5次事件发生在低b值区域内部及周边,10次事件发生在非低b值区域,1次事件因样本数量过少无法计算。中强地震在b<0.7地区发生占比约31%,在b>0.7区域发生占比约63%。因此,不能忽视高b值区域中强震的发生背景。
以4次ML≥5.0地震及2018年敖汉小震群为例进行震例回溯,b值时空扫描结果见图 5,图中红色区域为低b值区域,可见4次ML≥5.0地震中有2次位于低b值区域,而2018年小震群活动发生在非低b值区域,与表 1所给出的b值结果相符。
基于赤峰—通辽区域1970—2021年ML≥2.0地震数据,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地震时空分布,发现该区地震活动多以小型地震为主,ML 2.0—3.9地震占比约98%,ML≥4.0地震仅占比约2%。该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隆起及断裂分布是一致的。
赤峰—通辽地区低b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NE向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带两侧和赤峰—开原断裂及一系列NE向断裂相交会区域,其空间分布与板块运动及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能够反映研究区域应力水平的空间特征,为研究区结构应力场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判别依据。
对研究区域15次中强地震及1次小震群活动前b值分布进行回溯检验,其中5次地震事件发生在低b值区域内部及周边,10次地震事件发生在非低b值区域,结果表明,赤峰—通辽地区低b值区域对于中强地震预测有一定指示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低b值及邻近区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同时不能忽略b值>0.7区域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李全林, 陈锦标, 于渌, 等. b值时空扫描——监视破坏性地震孕育过程的一种手段[J]. 地球物理学报, 1978, 21(2): 101-125. |
李正芳, 周本刚. 利用断裂带上的低b值识别凹凸体方法的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为例[J]. 震灾防御技术, 2014, 9(2): 213-225. DOI:10.3969/j.issn.1673-5722.2014.02.006 |
马鸿庆. 华北地区几次大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1978, 21(2): 126-141. |
梅世蓉, 冯德益, 张国民, 等.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65-69.
|
王辉, 曹建玲, 荆燕, 等.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值的时空分布特征[J]. 地震地质, 2012, 34(3): 531-543.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2.03.013 |
吴果, 周庆, 冉洪流. 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的极大似然法估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震地质, 2019, 41(1): 21-43. |
谢卓娟, 李山有, 吕悦军. 滇西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b值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 40(10): 1755-1766. |
易桂喜, 闻学泽, 苏有锦.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强震危险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6): 1719-1725. DOI:10.3321/j.issn:0001-5733.2008.06.012 |
易桂喜, 闻学泽, 辛华, 等.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4): 1112-1120. |
张帆, 韩晓明, 陈立峰, 等. 鄂尔多斯地块北缘b值的时空特征及其地震预测效能分析[J]. 地震学报, 2018, 40(6): 785-796. |
Aki K.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 of b in the formula logN = a - bM and its confidence limits[J]. Bulletin of the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okyo, 1965, 43(2): 237-239. |
Sandri L, Marzocchi W. A technical note on the bias in the estimation of the b-value and its uncertainty through the Least Squares technique[J]. Annals of Geophysics, 2007, 50(3): 329-339. |
Scholz C H. The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 of microfracturing in rock and its relation to Earthquakes[J]. Bull Seismol Soc Am, 1968, 58(1): 399-415. |
Mori J, Abercrombie R E. Depth Dependence of Earthquanke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s in California: Implications for rupture Initiaition[J]. J Geophys Res: Solid Earth, 1997, 102(B7): 15801-15090. |
Utsu T.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 of the difference in b-value between two earthquake groups[J]. Journal of Physics of the Earth, 1966, 14(2): 3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