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武汉 430071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武汉 430071 湖北省地震局
2)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Geodesy,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071, China;
3) Hubei Earthquake Agency, Wuhan 430071, China
按震中距大小,地震可分为近震、远震、极远震,其中:近震可分为地方震和区域性地震,二者以震中距1°为分界线,近震和远震一般以震中距1 000 km左右(约9°)为分界线,而震中距大于105°的远震也称为极远震。极远震振动持续时间较长,最大面波与初至震相到时差大于45 min。其地震波传播路径长、穿透深度大,经过核幔等介质的影响,地震波在各层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形成各自的反射波和转换波,震相丰富。震相的精准识别是进行地球内部构造层析成像、速度模型反演、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等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中国国家测震台站正在同步使用AK135走时表进行震相分析。诸多研究者,如唐燕娟(1997)、陈建军等(2004)、黄媛等(2006)、陈翔等(2011)、曲保安等(2011)、赵永等(2017)、冯红武等(2018)、卢燕红等(2018),针对AK135走时表对震相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
早在19世纪末,Oldham就编制了全球第一个地震走时表。随着对地球速度结构模型的精细化研究,各国学者陆续编制了新的更精准的地震走时表。1940年,Jeffreys和Bullen(Jeffreys et al,1940)合作完成震相相减表(J-B表),该走时表包含大多数地震波的走时,也是当时最精准的走时表。20世纪80年代,Dziewonski和Anderson(Dziewonski et al,1981)研究得到PREM走时模型,发现了地下220 km处的间断面。1987年,IASPEI开始构建新的全球走时表,并得到IASP91走时表。1995年,Kennett等(1995)在IASP91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观测数据的筛选,构建了新的参考模型AK135。AK135走时表得到广泛认可,并被大量应用于地震定位和地震科学研究。
AK135走时表与J-B走时表的最大差异在于对极远震震相的命名。在J-B走时表中,用PKP标注极远震初至震相,实际上PKP可能代表了PKPdf、PKPbc、PKPpre等震相,其涉及的后续震相相对较少,无法识别的震相,作为未知震相处理。而AK135走时表内容丰富,震相更完整,对于震中距相同、不同震相随深度的变化以及深度相同、不同震相随震中距的变化均给出详细便查表。诸多学者对于极远震震相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基于新的AK135走时表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以嘉祥地震台(下文简称嘉祥台)2014—2020年记录的418个6级以上极远震震相为研究对象,基于AK135走时表,结合实际地震波形,选取典型极远震归纳震相特征,以此提高震相分析水平和台站数据整体分析质量,为其他台站同仁提供借鉴。
1 台站概况及震相识别嘉祥台地处聊考断裂东侧,周边分布有嘉祥断裂、郓城断裂、巨野断裂、汶泗断裂。该台台基为奥陶系三山子组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属较坚硬岩石,抗剪强度高、承载力较大,力学性质良好。嘉祥台配备CTS-1E甚宽频带地震计进行地震观测,数字化记录丰富,可记录到萨尔瓦多附近海域、墨西哥、南桑威奇群岛、秘鲁地区、智利北部沿岸近海等地发生的极远震。
在地震监测台站实际工作中,震相识别前需根据地震波形区分地震类型。极远震的特点是,地震波穿透深度大,传播路径长,从地壳到地核,经过界面多,且波的种类丰富。远震(含极远震)体波传播路径见图 1。
极远震波形传播持续时间一般大于1小时,依据振幅发育情况可判断震源深浅,各震相初动常比较复杂,宽频带地震计所记录波形难以识别时,可将初至震相仿真成短周期地震计波形,后续震相初至可仿真成长周期地震计波形。
选取2014—2020年嘉祥台记录的418个6级以上信噪比较高的极远震事件波形,基于AK135走时表,分析震相特征。AK135走时表是在IASP91走时表基础上构建的,极远震震相名称一致,精度略有差异,常用震相因震中距不同而不同,具体见表 1。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地震目录,选取嘉祥台2014—2020年记录的418个6级以上极远震事件波形,分析震相特征。本着波形记录清晰、完整,震相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原则,对均匀分布在震中距100°—179°范围内的震例,计算其相对嘉祥台的方位角,统计位于不同地区的地震方位角分布范围,结果见表 2。限于篇幅,选取10个极远震典型事件进行震相分析,地震参数见表 3。
墨西哥及其沿岸近海发生的地震距嘉祥台108°—122°,选取该区3个典型震例进行震相分析,震相波形见图 2、图 3、图 4。
(1)墨西哥沿岸近海MS 6.2地震。该地震震级在MS 6.8及以下,地震无Pdif震相记录,仿真短周期地震仪可清晰辨识PKPdf、PKiKP叠加的大振幅震相,可标识为PKP震相。初至震相到达后约1 min39 s,PP震相到达,其初至尖锐,振幅大,易辨识。PKP震相后约11 min43 s,水平方向有PS震相到达,可辨识。地震波形及标注震相见图 2。
(2)墨西哥MS 7.1地震。该地震震级在MS 6.9—7.5,初至震相为Pdif,起始较弱,一个周期后振幅明显衰减,持续时间约3 min,易忽略。其后约3 min36 s,PKPdf、PKiKP震相几乎同时到达,仿真短周期地震仪可清晰辨识其复合震相。初至震相后约4 min58 s,PP震相到达,形成大振幅记录,易辨识。随后,SKPdf、Sdif、SP、PS、SS震相均记录清晰,其中SP和PS震相几乎同时到达,三分向记录清晰,形成大振幅震相。地震波形及标注震相见图 3。
(3)墨西哥沿岸近海MS 8.2地震。此次地震震级在MS 7.5以上,初至震相为Pdif,原始记录和仿真长周期地震仪均可清晰识别,Pdif起始较弱,3个周期后振幅明显衰减。其后约3 min26 s,PKPdf和PKiKP震相几乎同时到达,波形叠加产生较大振幅,仿真短周期地震仪可清晰识别。Pdif震相到达后约5 min8 s,PP震相达到,发育充分易识别。Pdif震相到达后约13 min20 s,水平方向Sdif震相到达,持续一个周期后振幅衰减。Pdif震相到达后约15 min30 s,震相SP、PS几乎同时到达,三分向记录清晰。Pdif震相到达后约22 min,SS震相到达,易识别。地震波形及标注震相见图 4。
2.2.2 厄瓜多尔地震厄瓜多尔发生的地震距嘉祥台140°—145°,初至震相PKPdf、PKiKP相互叠加形成震相簇,仿真短周期地震仪可清晰识别,初至震相到达后约3 min33 s,SKPdf、PKSdf震相几乎同时到达,三分向记录清晰,易识别。以厄瓜多尔MS 6.0地震为例,地震波形及显著震相见图 5。
该地区发生的地震距嘉祥台100°—105°,地震波由于受到核幔过渡带的影响,形成P波的“核影区”(第二影区),P波不发育,难以辨识,S波几乎消失;Pdif、PKPdf、PP、SS等常见震相不清晰;PP震相偶尔可见于仿真长周期地震仪。以加利福尼亚湾MS 6.5地震为例,地震波形及显著震相见图 6。
该地区发生的地震距嘉祥台145°—150°,Pdif震相不发育,无法识别,初至震相为PKPdf,由于PKPdf、PKPbc、PKPab、PKiKP震相几乎同时到达,形成相互叠加的震相簇,无法识别主导震相,通常以PKP作为震相标识。以南桑威齐群岛地区MS 6.5地震为例,地震波形及显著震相见图 7。
该地区发生的地震距嘉祥台约160°,常见震相为:PKPdf、PKPab、PP、SS,PKPdf为初至震相,记录清晰。以德雷克海峡MS 6.5地震为例,地震波形及显著震相见图 8。
该地区发生的地震距嘉祥台168°—172°,选取2个典型震例进行震相分析,震相波形见图 9、图 10。
(1)智利北部及沿岸近海MS 6.5地震。常见震相有:PKPdf、PKPab、PP、SS,初至震相为PKPdf,垂直方向震相发育,易识别,水平方向能量弱,仅SS震相可识别。地震波形及显著震相见图 9。
(2)智利中南部及沿岸近海MS 6.6地震。该地震初至震相为PKPdf,记录清晰,后续震相PP、SKKSac、SS均较发育,易识别。地震波形及标注震相见图 10。
2.2.7 阿根廷地震该地区发生的地震距嘉祥台171°—179°,记录震例均为深源地震,震相起始尖锐,常见震相有PKPdf、PKPab、pPKPdf、PP、pSKSdf、sSKSdf、SS,初至震相为PKPdf,垂直震相记录突出,易识别,水平震相能量较弱,识别困难。以阿根廷MS 6.5地震为例,地震波形及显著震相见图 11。
基于AK135走时表,对2014—2020年嘉祥台记录的418个6级以上极远震中10个典型事件波形,依据方位角和震中距的不同,进行震相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方位角分布在0—50°范围内:①震中距在100°—105°,震例位于P波“核影区”,嘉祥台记录震例P波不发育,难以辨识,后续震相以PP、SS为主。②震中距在105°—145°,嘉祥台记录震例集中在墨西哥地区,初至震相为Pdif,震相起始缓慢、微弱,易出现PP、PS和SS震相。在震中距105°—120°、MS>7时,可在仿真中长或长周期仪上记录到初至震相Pdif。震中距120°—145°、MS>8时,也可观测到初至震相Pdif。③震中距在145°—170°,嘉祥台记录震例集中在厄瓜多尔、智利北部及沿海地区,一般初至震相PKPdf与PKiKP到时差仅为2—3 s,通常只标注PKPdf,仿真长周期地震计清晰可见PP、SS、SKPdf、PKSdf震相。
(2)方位角分布在50°—100°范围内:震中距在170°±2°,嘉祥台记录震例集中在智利中部及附近沿海,初至震相为PKPdf,仿真中长周期地震计可清晰识别PKPab、PP、SS,且PP、SS震相幅度较大,可清晰识别。
(3)方位角分布在150°—200°范围内:嘉祥台记录震例集中在德雷克海峡附近,该区出射角近90°,能量释放为垂直方向,震相记录垂直方向较明显,水平方向较弱。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可见较明显的PKPab震相,易识别。
(4)方位角分布在200°—250°范围内:震中距在130°—150°,嘉祥台记录震例集中在南桑威齐群岛地区。震中距在144.8 °—148.8 °,地震波形初至震相为PKPdf,PKPbc、PKPab、PKiKP震相几乎同时到达,形成相互叠加的震相簇,无法识别主导震相。
(5)方位角分布在300°—350°范围内:震中距171°—179°范围内,嘉祥台记录震例集中在阿根廷地区,且多为深源地震,波形起始尖锐,初至震相为PKPdf,部分深震震相pPKPdf、pSKSdf、sSKSdf发育。
陈建军, 许玉红, 李兴坚, 等. 震相分析在高台地震台数字地震观测中的应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25(3): 75-80.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04.03.012 |
陈翔, 沈道康, 夏丽红, 等. 2009年汤加MS 7.7地震的震相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1, 34(2): 173-177. |
冯红武, 王建昌, 颜文华. 西安地震台极远震震相记录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 39(6): 120-129. |
黄媛, 杨建思, 黄磊, 等. 对2003年巴楚-伽师MS 6.8地震余震近台记录中特殊震相的初步探讨[J]. 中国地震, 2006, 22(3): 269-276.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06.03.007 |
卢燕红, 张洪艳, 刘轶男, 等. 吉林松原5.8级震群震相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 39(1): 67-72.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8.01.011 |
曲保安, 林秀娜, 蔡寅, 等. 类新西兰地震波形分析方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 32(3): 26-30. |
唐燕娟. 对P波衍射波Pdif震相记录范围的讨论[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7, 18(2): 32-36. |
赵永, 杜广宝, 孙丽, 等. 2017年9月23日朝鲜振动事件记录特征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17, 12(4): 751-757. |
Dziewonski A M, Anderson D L. 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J].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81, 25(4): 297-356. |
Jeffreys H, Bullen K E. Seismological Tables[M]. London: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c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40.
|
Kennett B L N, Engdahl E R, Buland R. Constraints on seismic velocities in the Earth from traveltimes[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95, 122(1): 108-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