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33.50°N,121.19°E)发生MS 5.0地震,震源深度17 km,距海岸线约45 km,。据调查,此次地震发生后,江苏省大部分地区有震感,其中盐城、南通等地震感较强;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沿海部分城市有震感(https://www.sohu.com/a/501709009_161795?g=0)。受地震监测台站分布所限,此次地震序列余震记录偏少,且多为ML 2.0及以上地震。
2021年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是自2011年南黄海MS 5.0地震以来该区域发生的又一次5级地震活动,2次地震震中相距约250 km。本文从地质构造背景、历史地震活动、震前地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震后对区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该区域地震活动跟踪研判提供参考。
1 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活动特征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发生在南黄海地区,该区呈现坳陷、隆起交替分布格局,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坳陷区、中部隆起区、南部坳陷区、勿南沙隆起区,再往南为崇明东凹陷与浙闽隆起区以及下扬子坳陷与太湖隆起区(高战武等,2021;张晓华等,2018;徐曦等,2018;陈宇卫等,2005;江苏省地震台,2021)。区域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按走向可分为NE向、NW向、NNE向和近EW向4组断裂,其中以NE向断裂为主。北部坳陷区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总体活动水平相对较弱,并以张性断裂为主,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低;中部隆起区构造稳定,无破坏性地震记录;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断裂走向主要呈NNE和NW向,属地震多发区,具有连发特征,是南黄海地区地震强度和频度较高区域。距本次MS 5.0地震震中最近断裂为苏北—滨海断裂,走向NNW,贯穿南黄海南部坳陷。该断裂在全新世以来有明显活动,是一条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条件和能力的控震活动断裂带,断裂带中段、中南段及附近曾发生十余次破坏性地震(王斌等,2008),其中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1984年南黄海MS 6.1、MS 6.2地震距今时间最近(王恩惠等,2020)。该断裂北段目前无5级以上历史地震记录,可能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朱孟浩等,2021)。本次地震位于苏北—滨海断裂中段,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该地震为走滑型破裂。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周边构造及历史5级以上地震分布见图 1。
2021年大丰海域MS 5.0地震处于鲁东—黄海Ⅱ级活动地块南部,该区自1996年南黄海MS 6.2地震以来至今未发生6级以上地震,但2011年以来黄海地区已发生4次5级以上地震(见图 1中红色实心圆),因此有必要分析历史地震的期幕活动特征,讨论该区域5级地震活动与6级地震的关系。鲁东—黄海活动地块西侧以郯庐断裂带为界,东侧为太平洋板块西边界日本岛弧及琉球岛弧带。东侧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时间较短,在讨论期幕特征时仅选取鲁东—黄海地块西侧(124°E以西)5级以上地震。据黄玮琼等(1994)的研究,苏鲁皖地区1484年以来43/4级以上地震完整性较好,而附近海域1484—1840年仅发生3次5级以上地震,5级地震目录缺失严重,1840年以来5级地震活动相对密集,地震完整性逐渐转好。因此,对鲁东—黄海地块西部5级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研究时间始自1840年。
1840年以来,鲁东—黄海地块西部5级以上地震呈“活跃—平静”交替活动特征[图 2(a)],参考平静时段会出现5级以上地震显著平静[图 2(b)],可归为Ⅰ、Ⅱ、Ⅲ三个活跃时段,各时段持续时间、释放地震能量、地震频次等信息详见表 1。活跃时段一般持续时间平均为41年左右,5级以上地震平均发生17次左右,地震能量释放平均约4.52×1015 J,且强度由强到弱呈逐渐降低的特征。与前2个活跃时段相比,目前活跃时段Ⅲ持续时间已达平均时长,但地震频次、5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和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明显减弱,且明显低于平均值。因此,目前鲁东—黄海地块西部可能处于活跃时段末期,未来几年可能发生多次5级以上地震活动,强度可能以5—6级为主。
在活跃时段Ⅰ、Ⅱ之后,5级以上地震存在约25年的显著平静,尽管活跃时段Ⅰ后期,可能海域5级地震会有所缺失,但2次活跃时段之间的5级以上地震显著平静可能是以5级地震弱活动为特征。假设目前处于2次活跃时段之间的弱活动时期,可以通过活跃时段Ⅱ、Ⅲ初期至首发6级地震前的5级地震活动特征,分析6级地震活动危险性,结果见图 3。在活跃时段Ⅱ、Ⅲ初期至首发6级地震前约5年时间内,鲁东—黄海地块西部发生多次5级以上地震,首发6级地震位于集中区,见图 3中(a)、(b)图;2017年以来该区域仅发生1次黄海MS 5.0地震,即2021年大丰海域MS 5.0地震,见图 3(c)。
截至2022年1月31日,大丰海域MS 5.0地震余震区共记录ML≥2.0余震14次,其中ML 2.0—2.9地震8次,ML 3.0—3.9地震5次,ML 4.0—4.9地震1次,最大余震为2021年12月8日发生的ML 4.0(MS 3.8)地震(表 2)。从地震空间分布看,余震活动集中在主震震中15 km范围内,且主要分布在主震NE方向,未呈明显展布趋势,最大余震位于主震北侧,距主震震中约2 km(图 4)。
大丰海域MS 5.0地震序列余震集中发生在主震后3天内,共记录ML≥2.0余震7次,同时余震频次快速下降,随后余震序列呈平静—活跃状态,即11月18日ML 3.1地震发生后间隔约3天接连发生ML 2.8、ML 2.5和ML 2.5地震,后续间隔15天后连续发生ML 4.0(最大余震)、ML 3.2和ML 3.0地震,之后间隔9天依次发生ML 2.5、ML 2.6地震,震级衰减明显(图 5,表 2)。
大丰海域MS 5.0地震序列中主震(MS 5.0)与最大余震(MS 3.8)的震级差为1.2,主震释放能量约占序列的98.89%,显示5.0级主震释放了此次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综合主余震震级差和主震释放能量比例判断,该地震序列应为主余型序列(蒋海昆等,2006)。由于余震个数较少,不满足地震序列参数计算的样本条件,因此无法获得合理的序列参数。
2.2 视应力就区域应力场而言,在合理假设下,可以得到关于应力大小的某种物理意义上的估计,即视应力(Wyss et al,1968)。视应力由地震能量ES与地震矩M0之比乘以剪切模量μ得到,可作为地壳应力水平的下限估计(Wyss,1970;吴忠良,2001)。
通过计算强震发生后余震序列或强震本身的视应力,为震后趋势判定提供依据(陈学忠等,2002)。利用2021年大丰海域MS 5.0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得到此次地震视应力为1.3 MPa。江苏及邻近地区地震视应力平均值为0.91 MPa,而苏中至南黄海海域由于分布多条活动断裂,一直以来是江苏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视应力较高,多为1.0 MPa以上(孙业君等,2015)。因此,2021年11月17日大丰区盐城海域MS 5.0地震视应力值处于正常背景水平。
3 震前地震活动异常2021年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华北地区(30°—43°N,108°—124°E)自2021年7月15日以来持续120天的ML 4.0以上地震平静,而苏皖两省及周边地区震前存在以下地震活动异常:盐城至长江口ML 2.0地震空区、霍山和长岛地震窗开窗活动、淮安附近地区ML 1.5以上小震增强异常,且均为趋势异常。其中,盐城至长江口ML 2.0地震空区可作为本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的震前异常,长岛地震窗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其他异常与本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关联性不强。除长岛地震窗外,采用其他异常预测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多为4级左右或4—5级。
(1)盐城至长江口ML 2.0地震空区。2020年7月20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江苏盐城至长江口一带地区形成ML 2.0地震空区,在空区边缘共发生ML 2.0及以上地震13次,其中ML 2.0—2.9地震12次,ML 3.0—3.9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2021年6月12日大丰ML 3.1地震(图 6)。对该区域以往震例研究发现,在1987年2月17日射阳MS 5.1、2016年10月20日射阳MS 4.4等地震前,均有类似地震空区异常出现。本次地震发生于该空区边缘,震前围空未被打破,故该地震空区为趋势异常。据此认为,盐城至长江口ML 2.0地震空区为本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的震前异常。
(2)霍山地震窗开窗。自2021年2月以来,安徽霍山地震窗(31°—31.9°N,115.7°—116.5°E)小震呈活跃态势,其中该年2月2日和6日ML≥1.0地震日频次高达12次,至2月6日达49次,超过开窗阈值40次(图 7)。统计发现,该异常对周边100 km范围内MS≥3.5、250 km范围内MS≥4.0、500 km范围内MS≥5.0及500 km以上MS≥6.0地震具有预测意义(R = 0.17,R0 = 0.16,研究中R值采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90)推算方法计算)。本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距霍山地震窗超过500 km,不在其有效预测范围内,因此霍山地震窗不是该地震的震前异常。
(3)长岛地震窗开窗。2021年5月山东长岛地震窗达到异常阈值,分析认为,该异常对华北东部地区(29°—40°N,114.5°—125.0°E)后续1年内5级及以上地震有一定指示意义(R = 0.17,R0 = 0.11)。此次MS 5.0地震(距长岛地震窗约497 km)位于该异常预测范围内,因此长岛地震窗可能与本次地震有关,但二者的物理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4)淮安附近地区ML1.5小震增强。2018年3月以来,淮安地区ML 1.5及以上地震年累积频次持续出现超阈值现象(图 8,图 9)。统计结果表明,异常结束8个月内对增强区域附近ML≥4.7地震有一定指示意义(异常对应率为4/6)。本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距该小震增强区200 km以上,超出其有效预测范围,因此不作为其映震异常。但该异常持续时间达3.5年,以往震例前无类似现象出现,有必要对此异常做进一步研究。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震中300 km范围内存在地球物理观测异常3项,且均为流体异常。3项异常均分布在震中100—300 km范围内,其中2项短期异常,1项趋势异常(图 10,表 3)。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震中距海岸线约45 km,地震监测偏于一侧,观测密度较低,震中100 km、200 km、300 km范围内地球物理观测项分别为14项、66项和323项,相对应范围内异常占比分别为0(0/14)、3.0%(2/66)和0.9%(3/323),整体异常占比较低。
分析认为,与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共2项(表 3中第1、2项),为兴化苏08井中层水温、深层水温短期异常。下文将分别对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的地球物理观测短期、趋势异常特征及预测意义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
(1)兴化苏08井水温异常。兴化苏08井位于江苏溱潼凹陷附近,井深2 680 m,套管深度为2 228 m,观测层为古生代白云岩、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2套SZW-2水温仪分别置于井中400 m深度和1 000 m深度,进行中层水温和深层水温观测。苏08井中层水温自2021年8月8日出现上升变化,2021年9月初转平,上升幅度约0.006 ℃,此后水温在高值波动,见图 11(a)。该井深层水温于2021年8月8日同步出现下降变化,2021年11月中旬转平,累计下降幅度约0.015 ℃,见图 11(b)。
历史资料的梳理结果表明,苏08井中层水温、深层水温观测无4级以上震例对应。针对2021年8—11月苏08井中层水温、深层水温的同步变化,江苏省地震局开展异常核实工作,判定该变化非观测系统、气象和周围环境干扰所致。异常出现101天后,在距观测井110 km处发生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基本符合井水温度映震异常的研究结果(车用太等,2008;张彬等,2014;马玉川等,2021)。因此,兴化苏08井中层水温、深层水温变化可能是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短期异常。
(2)宿迁苏05井水温异常。宿迁苏05井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沭阳凹陷内,井深976 m,套管下至975 m处,观测层为白垩纪赤山组细砂岩。该井水温观测始于2000年,温度探头置于井下200 m,水温仪型号为SZW-1A。苏05井水温自2020年3月29日出现下降变化,2021年1月25日转折回升,至3月24日已回升0.03 ℃,之后继续下降,至11月17日累计下降幅度约0.06 ℃(图 12)。
震例研究表明,该井水温的短期变化与苏皖交界中等地震有一定对应关系。针对2020年3月29日以来苏05井水温的大幅波动变化,江苏省地震局开展异常核实工作,排除了观测系统、气象和周围环境干扰原因。异常出现598天后,在距观测井248 km处的大丰海域发生MS 5.0地震,井震距与异常持续时间偏大,与该井以往震例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与往年井水温度变化动态相比,此次苏05井水温异常变化幅度是201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且大丰海域MS 5.0地震后异常仍在持续,因此无法明确该异常是否与此次MS 5.0地震有关。
5 讨论及结论由鲁东—黄海地块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判断,目前该区域可能处于活跃时段末期,未来几年可能发生多次5级以上地震,强度可能以5—6级为主。在以往活跃时段,首发6级地震前约5年时间,鲁东—黄海地块西部发生多次5级以上地震,且6级地震位于5级地震集中区。江苏及近海区域近5年内未出现5级地震丛集活动现象,因此,该区域目前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2021年大丰海域MS 5.0地震序列为主余型序列,主震视应力值处于该区正常背景水平,因此近期震源区附近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地震活动以趋势异常为主,地球物理观测手段中仅兴化苏08井水温(中层、深层)异常与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有关。总体来看,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地震活动与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偏少,短期异常更少。
2010年以来华东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其中4次位于黄海地区,且受震中及周边区域观测条件限制,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较少。以上4次黄海地区5级以上地震中,2013年4月21日和5月18日黄海MS 5.1地震发震时间较近,可视为一组地震活动,进一步将2011年、2013年和2021年的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做综合对比分析,统计结果见表 4。
震例资料来源于《中国震例》(陈俊华等,2019)和日常震情跟踪与震例等总结资料(江苏省地震台,2021)。研究结果显示,在2011年、2013年3组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较为丰富,尤其是区域地震活动的短期异常较显著,而本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地震活动短期异常相对偏少;对于海域5级地震而言,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仅能作为参考。
综上所述,通过对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开展震后总结,得出以下结果:①震前地震活动:华北ML 4.0以上地震平静(震前未打破)、长岛地震窗开窗、江苏沿海ML 2.0以上地震空区3项趋势异常与本次地震有关;②地球物理观测:江苏兴化水温2项短期异常与此次大丰海MS 5.0地震有关;③地震序列性质:尽管序列余震数量偏少,无法得到合理的序列参数,但本次地震视应力值约1.3 MPa,大致处于正常背景水平,由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能量衰减等判断,本次地震序列为主余型的可能性较大;④中强地震危险性:距今5年左右时间内,江苏及附近海域无5级地震空间集中活跃现象出现,由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判断,研究区域近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小。
本文撰写得到刘杰研究员的指导,蒋海昆研究员、晏锐研究员、孟令媛研究员、闫伟高级工程师和解滔高级工程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任治坤研究员亦给予帮助,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earthquake.cn)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对他们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同事的辛苦工作,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J]. 地震, 2008, 28(4): 20-28. |
陈俊华, 李德前, 吴海波. 2013年12月16日湖北省巴东县5.1级地震[M]//蒋海昆. 中国震例(2013).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9: 565-587.
|
陈学忠, 王小平, 王林瑛, 等.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J]. 国际地震动态, 2002(7): 1-4. |
陈宇卫, 闫素萍, 张军, 等. 鲁东-黄海活动地块中强地震的分析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 26(3): 11-17. |
高战武, 缑亚森, 钟慧, 等. 中国东部海域断裂构造格架与地震活动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21, 16(1): 11-18. |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72-80.
|
黄玮琼, 李文香, 曹学锋. 中国大陆地震资料完整性研究之二——分区地震资料基本完整的起始年分布图象[J]. 地震学报, 1994, 16(4): 423-432. |
江苏省地震台. 2021年11月17日江苏盐城大丰区海域M 5.0地震序列及后续地震趋势分析报告[R]. 江苏省地震局, 2021.
|
蒋海昆, 代磊, 侯海峰. 余震序列性质判定单参数判据的统计研究[J]. 地震, 2006, 26(3): 17-25. |
马玉川, 晏锐, 胡小静. 云南洱源井水温在2021年漾濞MS 6.4地震前的异常特征[J]. 地震学报, 2021, 43(5): 674-677. |
孙业君, 刘红桂, 江昊琳, 等. 江苏及邻近地区地震视应力特征研究[J]. 地震研究, 2015, 38(1): 35-41. |
王斌, 梁雪萍, 周健. 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的分析[J]. 高原地震, 2008, 20(1): 38-43. |
王恩惠, 张广伟, 谢卓娟, 等. 盐城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 35(2): 461-466. |
吴忠良. 由宽频带辐射能量目录和地震矩目录给出的视应力及其地震学意义[J]. 中国地震, 2001, 17(1): 8-15. |
徐曦, 孙连浦, 肖梦楚, 等. 下扬子区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断裂构造特征与活动规律[J]. 高校地质学报, 2018, 24(5): 723-733. |
张彬, 方震, 刘耀炜, 等. 云南地区水温异常与地震关系[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12): 1 880-1 886. |
张晓华, 张训华, 吴志强, 等.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新认识——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成果[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61(6): 2 369-2 379. |
朱孟浩, 闵伟, 刘金瑞, 等. 苏北-滨海断裂北段最新活动时代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21, 16(1): 29-38. |
Wyss M, Brune J N. Seismic moment, stress, and source dimensions for earthquakes in the California-Nevada reg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68, 73(14): 4 681-4 694. |
Wyss M. Apparent stresses of earthquakes on ridges compared to apparent stresses of earthquakes in Trenches[J]. Geophysical Journal Research, 1970, 19: 479-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