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Vol. 43 Issue (4): 23-3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04.004
0

引用本文  

陈阳, 李波, 白世达, 等. 2021年圣克鲁斯群岛MS 6.0地震PKPPKP震相识别[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 43(4): 23-3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04.004.
CHEN Yang, LI Bo, BAI Shida, et al. PKPPKP seismic phase identification of the 2021 MS 6.0 earthquake in Santa Cruz Islands[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2, 43(4): 23-3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2.04.004.

作者简介

陈阳(1980 —),男,专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测震分析工作。E-mail:27363555@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2-04-01
2021年圣克鲁斯群岛MS 6.0地震PKPPKP震相识别
陈阳   李波   白世达   李万金     
中国云南 652700 云南省通海地震监测中心站
摘要:采用云南省地震局3个有人值守国家测震台和5个无人值守国家测震台记录到的2021年11月25日圣克鲁斯群岛MS 6.0地震波形,运用测震学分析方法,对此次地震进行分析,提出其常见震相的一般性特征,并且重点总结了PKPPKP震相的特征,以免误将该震相分析为1个新地震的P波,分析结果表明PKPPKP震相在震中距约为70°时明显。
关键词圣克鲁斯群岛地震    PKPPKP震相    震相特征    
PKPPKP seismic phase identification of the 2021 MS 6.0 earthquake in Santa Cruz Islands
CHEN Yang   LI Bo   BAI Shida   LI Wanjin     
Tonghai Seismic Station, Yunan Province 652700, China
Abstract: The MS 6.0 earthquake of Santa Cruz Islands on November 25, 2021 is recorded by 3 National manned seismometers and 5 national unattended seismometers of Yunnan Earthquake Agency. By using the seism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arthquake,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 seismic phases of the earthquake, and focuses on summarizing the seismic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PKPPKP to prevent the seismic phase from being wrongly analyzed as the P wave of a new earthquake.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phase of PKPPKP is obvious near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of 70°.
Key words: Santa Cruz Islands earthquake    PKPPKP    seismic phase characteristics    
0 引言

震相分析是国家测震台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正确分析震相能够有效提高测震资料的利用率,也可以为地震预测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谓震相就是具有不同振动性质和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刘瑞丰等,2014)。在已有的远震震相分析工作中可见,影区震相方面的研究(李宗芬等,2008)、对疑难震相SKS的研究(陈翔等,2011)、对衍射波Pdif的研究(许玉红等,2014)等。震相PKPPKP(另称为P′ P′)是较少见但发育良好的复合震相(陈翔等,2016)。IASP91走时表提出了该震相在震中距为0°—132°时都可出现,其传播路径如图 1所示。彼得•鲍曼(2006)提出了PKPPKP震相在震中距约为70°时清晰可见,但是并非在理论震中距内都是可见的。

图 1 PKPPKP震相理论的震中范围和传播路径(彼得•鲍曼,2006 黄色五角星为地震震中;红色三角形为地震台站 Fig.1 Theoretical scope of the epicenter and the propagation path of PKPPKP
1 资料选取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1年11月25日20时4分10秒圣克鲁斯群岛(10.75°S,166.49°E)发生MS 6.0地震,震源深度为39 km。为方便对比分析该地震,所有时间均采用北京时间。利用3个有人值守国家测震台(个旧地震台、昆明地震台、昭通地震台)和5个无人值守国家测震台(孟连地震台、富宁地震台、勐腊地震台、镇沅地震台、中甸地震台)的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波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此次地震的震相分析过程,提出PKPPKP震相特征,以免误将该震相解释为1个新地震的P波。台站信息见表 1,台站与此次地震震中分布如图 2所示。8个测震台的震中距为68.70°—75.10°。

表 1 台站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tations
图 2 圣克鲁斯群岛MS 6.0地震震中和8个地震台站的分布 Fig.2 Epicenter of the MS 6.0 earthquake of Santa cruz islands and distribution of 8 stations
2 常规震相分析

进行地震震相分析时,首先要从地震的总体波形特征如持续时间、振幅、周期、相位中识别出地震记录的标志性震相,并且在识别震相时,波形信噪比须大于2。下面对个旧地震台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如下。

在此次圣克鲁斯群岛MS 6.0地震的原始波形VBB上可以判读出纵波P[图 3(c)],该P波有以下4个特点:①最先到达;②周期一般为3—5 s;③记录的尖锐程度与震源深度间关系较大;④UD向清楚,振幅比两水平分量大。之后,可以观测到深度震相pP,pP震相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与P波相似,在UD向清楚;②周期略大于P波的周期;③是P波之后1个较明显的震相;④初动方向与P波初动方向相反[图 3(c)]。虽然pP震相受前面波形的干扰,但仍可识别,得出tpP-P =13.6 s,因此可以将此次地震判定为浅源地震。在仿真后的SK仪器上可以识别出清晰的横波S[图 3(b)],得出tS-P = 553 s;S波有以下波形特征:①在P波之后,是此次地震中第2组较大的波;②周期大于P波的周期,约为P波周期的2倍,振幅也比P波的振幅大;③记录形态与地震深度间有一定关系;④在NS分量或EW分量都能识别。查询走时表后得出,此次地震发震时刻为20:04:08.3,震中距为70.80°,震源深度43 km,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结果相比,所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说明分析正确。根据J-B走时表,并通过仿真对比,可分析出SKS、SS震相(图 3)。经观察,SKS有以下特征:①是SV型波,其2个水平分量振动的合成方向与P波的2个水平分量振动的合成方向一致;②周期比S波的短,振幅也比S波的小[图 3(b)]。SS有以下特征:①出现在S波之后、面波之前,是长周期大振幅的振动;②周期和振幅都比S波的大;③在2个水平分量上可以识别,无其它震相的干扰。富宁地震台、勐腊地震台、昆明地震台、昭通地震台、镇沅地震台、孟连地震台、中甸地震台等台站震相分析过程与个旧地震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仅将实际分析结果列出(表 2图 410)。

图 3 个旧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个旧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3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Geiu station
表 2 8个台站常见震相 Table 2 Common seismic phases of each station
图 4 富宁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富宁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4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Funing station
图 5 勐腊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勐腊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5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Mengla station
图 6 昆明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昆明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6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Kunming station
图 7 昭通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昭通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7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Zhaotong station
图 8 镇沅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镇沅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8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Zhenyuan station
图 9 孟连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孟连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9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Menglian station
图 10 中甸地震台地震波形记录 (a)仿真短周期记录;(b)仿真长周期记录;(c)中甸地震台地震波形局部放大图 Fig.10 Seismic waveform record of Zhongdian station
3 PKPPKP震相分析

在个旧地震台仿真后WWSSN-SP短周期仪器所记录的波形上P波到时后28 min5 s处,发现1个新的较尖锐的波列[图 3(c)],很像另一个地震的P波,局部放大图如图 3(c)所示。但该震相在仿真后的长周期仪器所记录波形上被面波掩盖,故难以识别[图 3(b)]。为进一步分析该震相是此次地震的后续震相还是新地震的P波或干扰等,对另外7个台站的测震波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通过仿真WWSSN-SP后的短周期仪器所记录的波形上,在约20 h 43 min处均发现1组新的较尖锐的波列[图 3(a)4(a)5(a)6(a)7(a)8(a)9(a)10(a)],局部放大后其更加明显[图 3(c)4(c)5(c)6(c)7(c)8(c)9(c)10(c)],由于此次地震震中到8个国家测震台震中距差异较大,方位角也有微小差异,但几乎同时出现该波列,故排除了人为干扰的可能,传统J-B走时表里在震中距约为70°时没有走时将近30 min的震相。首先,假设该波列是1个新地震的P波,通过观察波形发现,该波列具有较大的初动振幅,具备中深源地震P波的特征,但是在多个台站的波形中均观察不到后续震相。查询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目录,发现该时段也没有其他地震。经查询IASP91走时表后发现,该波列是此次地震的PKPPKP震相。该震相是P波进入外核,在外核内界面反射1次,进入地幔,到达地表后又反射回地核,再进入地幔后又反射1次到达地面的波,因此,其实际路径是360 °-震中距。由此说明,实际观测到的走时与传播路径的远近间的关系一致,走时曲线对比如图 11所示。PKPPKP震相到达个旧地震台的传播路径如图 12所示。该震相具有以下波形特征:①只有在仿真后的短周期仪器垂直向上记录的波形中能够较好地识别;②初动尖锐,振幅较强,接近脉冲;③震相特征与P波相似,周期大于P波;④受传播路径的影响,走时与震中距间成反比关系。

图 11 PKPPKP震相理论走时、实际走时 h = 39 km Fig.11 Theoretical and real travel time of PKPPKP wave
图 12 PKPPKP震相到达个旧地震台的路径 Fig.12 The raypath of PKPPKP seismic phase to the Gejiu station
4 结论

(1)PKPPKP震相是在与震源相同半球内从自由表面1次返射回台站的PKP波。

(2)本研究中记录到圣克鲁斯群岛MS 6.0地震波形的8个台站,均观测到PKPPKP震相,其震中距为68°—76°,而且在仿真的模拟短周期地震仪垂直向上波形较显著。

(3)PKPPKP震相在P波后约30 min到达,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错误地解释成新的P波。因此,在分析震中距约为70°的远震时要特别注意,多个台站对比观测较容易确定PKPPKP震相。

(4)如果在PKPPKP震相的到时之前记录到地震或干扰,该震相就会受到干扰而难以识别。

(5)由此震例还发现,有时在原始波形上可辨认深度震相pP。

感谢昆明地震中心站提供昆明5个地震台站地震数据,感谢昭通地震中心站提供昭通地震台数据,感谢昆明地震中心站邓存华工程师提供分析软件。
参考文献
陈翔, 邓存华, 李雷, 等. 2014年新不列颠地区MS 6.2地震的震相特征分析[J]. 华南地震, 2016, 36(1): 7-15.
彼得·鲍曼. 新地震观测实践手册[M].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译.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6.
陈翔, 沈道康, 夏丽红, 等. 2009年汤加MS 7.7地震的震相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1, 34(2): 173-177.
李宗芬, 潘志宏. 用昆明地震台数字资料探讨影区地震S波[J]. 地震研究, 2008, 31(1): 27-31.
刘瑞丰, 陈翔, 沈道康, 等.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
许玉红, 陈建军, 李兴坚, 等. PDIF震相在嘉峪关地震台的记录特征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 2014, 9(Z1): 63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