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形变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突出的伴生现象,与地震具有直接关系。形变观测以获取地壳形变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为目的,能直观显示地壳深部震源区的变化。基于连通管原理,DSQ型水管倾斜仪可用于测定缓慢倾斜变化、固体潮以及地球动力学与精密工程等(金克俭等,1986; 牛安福等,2002; 张雁滨等,2002; 陈敏等,2007; 周云耀等,2010)。
武艳强等(2018)指出,定点形变观测结果易受元器件工作性质不稳定的影响,为了剔除此类异常信息,需建立同台同类仪器的常规对比观测,以增强地壳形变异常信息的甄别能力。以往对同类地倾斜仪器(如DSQ型水管仪和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对比研究较多(赵爱平等,2012; 崔庆谷等,2014; 胡玮等2017;袁曲等,2019; 吕琳等,2019),但相同或相近测点架设2套同类仪器进行对比观测的研究相对较少。
西安基准地震台(下文简称西安台)新建形变山洞与原山洞直线距离约200 m,各架设一套DSQ型水管倾斜仪(下文简称DSQ水管仪)进行形变观测。2个山洞的引洞进深、覆盖层厚度、观测基线长度等存在差异。利用2套DSQ水管仪2020年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为地震监测预报、异常核实等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同时对利用工程措施提升同类仪器观测质量提供借鉴。
1 新建与原形变山洞概况 1.1 原形变山洞概况西安台位于长安区子午镇天子口村,距西安市约30 km,海拔高度630 m,构造上位于汾渭地震带秦岭山前大断裂南缘。一条近NS向小河流经台站东南侧,暴雨时有洪水,河道平时流量较小,河面低于台基约10 m。
西安台形变观测始于1971年,形变山洞呈“十”字形,岩性为花岗岩,岩石较破碎,植被稀少,洞深17 m,覆盖层厚约20 m,洞内年温差超过1℃。洞口与仪器室之间设有4道门,其中3道船仓门,1道铝合金门。该形变观测山洞存在进深较浅、长度不足、覆盖层较薄等问题,形变仪受大风、降雨等影响较大,观测精度不高。DSQ水管仪于2006年架设,布设2个测向: NS向基线长30.02 m,EW向基线长11.07 m。仪器采用泡沫板密封,墩基为大理石墩。观测数据经预处理报送陕西省地震局台网中心。
1.2 新建山洞概况为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工作,解决西安台形变观测场地干扰问题,2019年西安台建成一个总长244延米的综合观测山洞。按观测业务区、比测实验区、宣传展示区3大功能分区进行布局,其中观测业务区位于山洞深处。形变山洞洞顶覆盖层较厚,引洞1覆盖层厚约66 m,引洞2覆盖层厚约76 m,观测洞位于山洞最深处,覆盖层厚100 m以上,洞内温度年变小于0.2 ℃,日变小于0.03 ℃,符合形变观测山洞规范要求。
该形变山洞海拔约660 m,位于秦岭山前,EW向大断裂南盘上,距秦岭北缘大断裂破碎带约700 m,台基为片麻状花岗岩,岩性坚硬,岩石较完整,距原形变山洞直线距离约200 m。
2019年9月架设DSQ水管仪并投入试运行。该水管仪设NS、EW、NW三个测向,呈三角形分布,其中NS向基线长度为26.48 m,EW向基线长度为26.59 m,NW向基线长度为31.13 m。仪器用泡沫板密封,墩基为大理石墩。
2 观测资料对比将西安台新建形变山洞水管仪记为DSQ新,原形变山洞水管仪记为DSQ原。选取2套DSQ水管仪2020年观测数据,就数据完整率、固体潮波形记录、自然环境干扰、强远震同震响应、数据内在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
2.1 数据完整率、连续率数据完整性是数据质量评价的一项基础指标。完整率为仪器产出有用数据量与仪器应产出数据量之比,反映了仪器运行状态及产出数据的可用性。连续率统计对象是原始观测数据,即由观测仪器产出的未经处理的数据。这种连续记录对获取地壳形变特点和规律、识别地震地壳形变或前兆异常意义重大,是检验仪器工作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统计西安台2套水管仪2020年观测数据完整率与连续率,结果见表 1,可见DSQ新数据完整率和连续率<99.5%。这是因为,新建山洞参观活动较多,人为干扰引起数据阶变、突跳等,在数据预处理时被删除处理,而且6月对仪器标定及断电检修,造成缺数较多,故对数据完整率和连续率造成影响。
西安台2套DSQ水管仪2020年整点值对比曲线见图 1,11月分钟值曲线对比曲线见图 2。
由图 1可见,2020年观测数据无明显年变形态。由图 2可见: DSQ新、DSQ原均记录到清晰固体潮汐波形; DSQ新稳定性较好,而DSQ原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其EW测向波形,易出现趋势转变、波形畸变等现象,可能与EW向基线长度较NS向短有关。调查发现,DSQ原需每月进洞调零1—2次,易出现噪声变大、突跳等现象; DSQ新试运行期间,基本2—3个月进洞调零1次,说明该仪器稳定性较好。
2.3 自然环境影响通常,降雨、大风、气压和雷电干扰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形变观测的干扰,主要表现为观测曲线急剧上升或下降、拐折性突变形态、高频扰动、噪声增大等。据统计,西安台原形变山洞DSQ水管仪形变观测受降雨和大风影响较明显。
以2021年1月10日—11日2套DSQ水管仪观测数据为例,对比分析大风干扰对观测曲线的影响,结果见图 3,可见DSQ原观测波形噪声明显变大,而DSQ新观测波形未受影响。2020年7月10日—12日受降雨影响,DSQ原波形趋势发生转变,NS向由北倾变为南倾,EW向开始缓慢下降,而DSQ新观测波形则未出现明显变化(图 4),应与新建形变山洞覆盖层较厚有关。
以2020年7月23日04:07:20西藏那曲市尼玛县MS 6.6地震(33.19°N,86.81°E)为例,分析2套水管仪强远震同震响应能力。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 km,震中距2 048 km,引起DSQ新、DSQ原观测波形出现突跳、震荡,其中DSQ原NS分量最大变化幅度约13.62×10-3″,EW分量最大变化幅度约52.29×10-3″,DSQ新NS分量最大变化幅度约12×10-3″,EW分量最大变化幅度约11×10-3″,NW分量最大变化幅度约8×10-3″(图 5)。由图 5可见,DSQ原观测波形异常幅度更大。据赵爱平等(2012)的研究,水管仪观测基线越长,仪器稳定性越高,而灵敏度则不需太高,反之基线越短,为达到观测精度则需调高仪器灵敏度,从而使得仪器记录噪声越大。据此,DSQ新记录同震响应突跳幅度较小,可能与仪器安装的基线长度有关,2套水管仪NS向基线长度相差小(DSQ新、DSQ原NS向基线长分别为26.48 m、30.02 m),故同震响应幅度相差小,而EW向基线长度相差较大(DSQ新、DSQ原EW向基线长分别为26.59 m、11.07 m),故同震响应幅度相差较大。
固体潮汐参数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具有固体潮汐变化的重力、地倾斜、地应变、地下水位等测项数据的内在观测质量。根据形变学科评比办法(刘春国等,2017),选取M2波潮汐因子及其中误差、相对噪声水平3个指标进行2套水管仪观测数据内在质量、稳定性评价。M2波潮汐因子及其中误差指标采用Venedikob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得到,M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越小,数据观测精度越高。相对噪声水平指标利用日均值消除潮汐变化后的均方连差法计算,该指标与观测环境、观测系统噪声水平等直接关联,主要反映数据动态变化的稳定性水平。
对2套DSQ仪2020年各分量观测数据整点值进行长系列调和分析,得到M2波潮汐因子及其中误差,结果见表 2、图 6。理论上,同一地点或相近地点的DSQ水管倾斜仪,应观测到同样幅值和相位的潮汐倾斜值,因此2套水管仪观测数据潮汐因子应相同或相近。由图 6、表 2可知: 2020年1—6月DSQ新EW、NS分量潮汐因子幅值较大,是DSQ原2倍以上,可能与形变山洞建成初期,周围岩体尚未完全稳定、洞内湿度较大等有关,而6月进行仪器标定时发现DSQ新标定电极生锈并卡死,检修后恢复正常,潮汐因子开始接近DSQ原; 7—12月,DSQ原、DSQ新观测数据潮汐因子基本相同,说明DSQ新日趋稳定,证明了2套DSQ仪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DSQ新NW分量M2潮汐因子趋于1。
以地倾斜观测Ⅰ类台精度指标0.02作为最大值进行检验,可知DSQ新潮汐因子中误差在2020年中有9个月优于DSQ原。新建山洞DSQ新于6月进行标定、8月检修,人为干扰较大,随着观测环境逐步稳定,观测精度具有稳中向优的趋势。
利用均方连差法,对比分析2套DSQ水管仪2020年度非潮汐部分噪声水平,结果见表 3。对比发现,利用2套DSQ水管仪日均值计算,DSQ新相对噪声结果比DSQ原略差,而利用五日均值计算,DSQ新相对噪声结果优于DSQ原。可能原因是,2020年新建山洞参观活动较多,造成人为干扰较大,故DSQ新日均值相对噪声较大,而五日均值对干扰的平滑作用更大,故DSQ新相对噪声较小。
西安台新建山洞覆盖层较厚、观测环境优越,洞内日温差和年温差均符合形变观测环境要求,而原形变山洞覆盖层较薄、进深较浅,年温差超过1 ℃,观测环境较差。对2套DSQ水管仪2020年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2020年1—6月DSQ新观测数据潮汐因子幅值较大,7—12月2套DSQ水管仪观测数据潮汐因子基本相同。总体上,2套DSQ水管仪记录潮汐波形清晰,DSQ新数据的稳定性、内在质量较优,随着新建山洞观测环境的逐渐稳定,其各项指标具有稳中向优的趋势; ②新建形变山洞覆盖层较厚,DSQ新基本不受大风、降雨等自然环境干扰影响; ③受参观活动较多影响,DSQ新数据完整率低于DSQ原,且日均值相对噪声水平较高; ④2套DSQ水管仪基线长度不同,同震响应幅度不同。2套水管仪NS向基线长度相差较小,对2020年7月23日西藏那曲市尼玛县MS 6.6地震同震响应幅度差别较小,而EW向基线长度相差较大,记录的此次地震的同震响应差别较大。但是,2套DSQ水管仪观测数据均采用分钟值入库(DSQ新为秒采样),最大幅度可能并非准确记录,同震响应幅值只能作为参考。
陈敏, 郭欣, 郑许东. 重庆台倾斜潮汐形变干扰异常与震兆异常的识别[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S1): 79-83. |
崔庆谷, 杨星, 杨跃文. 水管仪、垂直摆及水平摆高频段记录数据差异的对比[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 34(4): 175-178. |
胡玮, 石伟, 贾昊东. 乌加河地震台水平摆、水管倾斜仪同震响应对比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4): 142-146.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7.04.024 |
金克俭. 地倾斜干扰因素的典型图像分类与说明[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6(2): 131-136. |
吕琳, 孙伶俐, 蒋玲霞, 等. 武汉及周边地区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质量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 40(2): 97-102.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9.02.013 |
刘春国, 李正媛, 吕品姬, 等.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质量评价方法[J]. 中国地震, 2017, 33(1): 112-121.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17.01.011 |
牛安福, 张晶, 高福旺, 等. 地壳持续加速变形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2(1): 29-33. |
武艳强, 陈长云, 季灵运, 等. 基于形变资料开展地震预测研究需关注的问题及展望[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 38(12): 1211-1219. |
袁曲, 许裕之, 吕品姬, 等. 宜昌台三类地倾斜仪观测数据的对比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9, 41(6): 1536-1544. DOI:10.3969/j.issn.1000-0844.2019.06.1536 |
张雁滨, 蒋骏, 钱家栋, 等.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J]. 地震学报, 2002, 24(1): 103-108. |
周云耀, 吴涛, 温兴卫, 等. DSQ水管倾斜仪传递函数的实验比测[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Z2): 99-101. |
赵爱平, 李传江, 周红艳, 等. 会昌地震台相同测点倾斜固体潮观测之对比分析[J]. 华南地震, 2012, 32(2): 121-132. DOI:10.3969/j.issn.1001-8662.2012.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