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 Vol. 42 Issue (S1): 176-178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1.S1.058
0

引用本文  

常祖峰. 1515年云南永胜7¾级大地震遗迹[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 42(S1): 176-178.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1.S1.058.
CHANG Zufeng. Relics of the Yunnan Yongsheng M 7¾ earthquake in 1515[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1, 42(S1): 176-178.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1.S1.05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U2002211)

作者简介

常祖峰, 男, 硕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研究工作。E-mail: zufch@163.com
1515年云南永胜7¾级大地震遗迹
常祖峰     
中国昆明 650224 云南省地震局
关键词永胜大地震    地震遗迹    地裂缝    断层陡坎    地震滑坡    
Relics of the Yunnan Yongsheng M 7¾ earthquake in 1515
CHANG Zufeng     
Yunnan Earthquake Agency, Kunming 650224, China
Key words: Yongsheng great earthquake    earthquake relic    ground fissure    fault scarp    landslide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1515年6月17日永胜7¾级地震是史料记载的滇西北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据记载:“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死者数千,伤者倍之”;“地震城倾西北,民居圮者千五百余家,近屯西山下田陷成湖者百余顷”。地震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而且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红石崖等地迄今仍有地震滑坡、地裂缝等大震遗迹。保存完好的地表破裂是开展地震科普宣传的绝佳场所,中国地震局和中央电视台就在此联合录制了科普宣传片。

永胜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南起北湾,经程海、仁义、红石崖,北至大坡附近,长42 km,宽8 km,主要包括地裂缝、地陷、断层陡坎、陡崖、滑坡与崩塌、地堑谷等。

1 地裂缝

地裂缝多沿断裂分布。在金官和程海盆地之间发育了3条地裂缝,即哨丫口—罗家村地裂缝、二道箐地裂缝、永安地裂缝。哨丫口—罗家村地裂缝长3.2 km,宽2—3 m。裂缝垂直位错最大6 m,一般1—2 m。西侧下降,东侧上升。产状较稳定,走向近SN,西倾,倾角73°—85°。根据规模、结构差异,自北而南,可将裂缝分为3段。北段规模较大,形态平直,结构单一,无分叉现象;中段规模较小,有分叉和平行裂缝出现;南段规模最小,西侧有羽列状裂缝分布,尾部出现几条分支裂缝并构成束状。二道箐地裂缝滑动面沿灰岩岩层分布,东倾,倾角70°,擦痕指示垂向滑动。裂缝宽20—30 cm,错距2—3 m,呈直线状延伸。永安地裂缝形态平直,滑动面向西倾斜,东侧出现许多滑坡和陡坎。打鹰山南山坡上分布着NS向和NNW向裂缝,有的构成“X”型,一般宽4 m,长15 m,深4 m。

沿灵源河峡谷的南、北两侧发育有大规模地裂缝,呈近EW向展布,与灵源河平行。灵源河侵蚀强烈,河谷深切,谷壁陡立,谷深200 m。两岸壁石临空,在重力和地震应力作用下被拉开、下滑,形成张性地裂缝。地裂缝深达30—50 m,宽3—8 m,单条地裂缝长数十至数百米,总长达3 km(虢顺民等,1988)。红石崖地裂缝即位于此处,裂缝宽0.5—30 m,深30 m,最长1 km。此处不存在大断裂或其他构造,地裂缝是重力和地震动效应联合作用的结果。

2 断层陡坎与陡崖

(1)永胜与金官盆地之间有许多断层陡坎发育。在普米村东侧一洪积扇上发育有高约3.8 m的断层陡坎,经研究,认为由此次大地震所形成(Huang et al,2018)。麻冲西南晚第四纪地层中发育一NS向陡坎,高1—2 m,东倾,倾角约26°。麻冲东南全新世地层中亦发育一条正断层陡坎,西倾,倾角28°,坎高0.8 m。盘龙鲁有一NS向陡坎,西倾,坎高2 m。龙潭海子东侧的2条陡坎,走向340°,断面相向倾斜形成地堑,长约40 m。走向330°的桥头河陡坎,长约70 m。桂林东侧陡坎,长约300 m,高1.5 m。此外,在文祥、顾官、永安附近均有类似陡坎分布(虢顺民等,1988)。

(2)沿地表破裂带有许多陡崖分布。洪水塘西侧的大断崖高达40 m,耸立于金官盆地东侧。崖壁上有许多新鲜的劈开面,与此次地震有关。此外,在红石崖、永安、苗官山西侧等地均有陡崖分布。灵源河出口处、桥头河东侧,陡崖甚为发育,在地貌上形成许多断阶平台和跌水。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高大的断层陡崖是多次大地震叠加作用的结果。

3 地陷

此次永胜地震造成许多地方发生地陷。最大地陷为金官盆地内的西山草海和龙潭草湖。据记载,两地震前原为农耕地,震后地陷成湖,湖泊面积最大时可达600余亩。如今由于河流不断淤积,西山草海已经消亡。永胜西侧的洪水塘,是地震形成的凹陷。所谓凹陷即断陷谷,呈近NS向延伸,长1 200 m,宽100—200 m。地震引起地面下沉后积水成塘,“洪水塘”由此而得名。当地老乡讲,祖辈传说这个凹陷的形成时间有500年左右,而且原来当地没有居民,积水成塘便于取水后始有人烟。如果这个传说是真实的,那么则与1515年大地震的时间基本一致。打鹰山南、红石崖和苗官山均有小型凹陷出现,凹陷长轴方向NNW,与活动断裂走向一致。

4 滑坡与崩塌

大地震造成众多滑坡、崩塌,包括多个大型滑坡。大型滑坡主要分布于苗官山、打鹰山西坡,典型滑坡有围场滑坡、红石崖滑坡、打鹰山滑坡等。滑坡面多倾向西,与程海—宾川断裂的产状基本一致。规模最大的滑坡是金官盆地桥头河大滑坡,滑坡体由灰岩构成,下滑高度200—300 m,下滑过程中在滑床上形成多级台地,台阶状滑床至今清晰可辨。围场滑坡,滑坡后形成围椅状凹形斜坡,故得名“围场”,滑坡体悬挂在高高的斜坡上,滑距近100 m。大坡西侧也出现许多小滑坡体,滑面新鲜。大型崩塌主要分布于红石崖和洪水塘西侧,崩塌体的后缘形成陡壁和裂缝。崩塌沿山麓形成大片的倒石堆,乱石穿空,大小混杂。红石崖一带的“天坑”,实际上是灵源河峡谷两侧斜坡上几个大型地震滑坡体组合而成的圆形图案。“天坑”是特大型溶洞崩塌后形成的规模巨大、岩壁直立的溶蚀洼地,常形成于地层近水平的地壳稳定区,如贵州、广西等地,因为这些地区具备形成特大型溶洞的地质环境。

5 地堑谷

地堑谷是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一侧或两侧为地震断层。从芮官村东山边起,就可见宽10余米、高5 m、状如斧削般的地堑谷。南至程海一线,诸如太白村东、哨丫口、鸡冠山、永安、龙洞山,多处可见1—2 m高的地堑谷,断续延伸20余千米。洪水塘南三刀山地堑谷,宽40余米,高30余米,是永胜一带最大的地堑谷。经考察,三刀山地堑谷是多次地震事件累积的结果。2条平行的断裂将山体一分为三而成所谓的“三刀山”,它何时被“劈”开,可从谷内存在的文化层寻找答案。谷内文化层中含陶片、瓦片、动物骨骼、牙齿、木炭、小铁环等,据14C测年结果,木炭的年龄为(7 740±135)年,由此得出三刀山被劈开应在7 740年前(虢顺民等,1988)。但是,瓦片、陶片、铁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大概有几百或上千年的历史。因此,三刀山地堑谷的形成自然包括了1515年大地震事件的作用。

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全新世活动的程海—宾川断裂。断裂总体走向近SN,南起于弥渡盆地北缘,经宾川、程海、永胜西至金官一带,北段呈弧形折向西,总长200 km。晚第三纪及以后,与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有关,程海—宾川断裂转变为拉张—剪切性质。受断裂活动的影响,宾川一带断裂的西侧下掉,东侧上升,高差1 000 m以上(虢顺民等,1988)。北端的金官、永胜地区,正断层作用使西侧下掉,东侧上升(虢顺民等,1988)。金官和永胜盆地高差达600 m。同时,程海—宾川断裂具明显的左旋走滑性质,如宾川南响水河的一系列支流,在断裂通过处呈同步左旋弯曲,错距200—300 m。期纳南,断裂切过金沙江并使其左旋位错2 km。程海—宾川断裂北端呈现出尾端拉张的特点,断裂走向也由近SN转变为NWW向。永胜地震的震中位于程海—宾川断裂向西转折的红石崖附近,地震地表破裂带也主要发育在断裂北段。据最新研究,自(17 190±50)年以来,程海—宾川断裂北段至少曾发生4次与1515年永胜地震规模相似的大地震(Huang et al,2018)。

参考文献
虢顺民, 向宏发, 张靖, 等. 1515年云南永胜地震形变带和震级讨论[J]. 地震研究, 1988, 11(2): 153-162.
Huang Xiaolong, Wu Zhonghai, Wu Kungang. Surface Rupture of the 1515 Yongsheng earthquake in northwest yunnan, and its seismogeological implications[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8, 92(4): 1324-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