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陕西 710021 西安市地震监测中心
2) Xi'an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Shaanxi Province 710021, China
四川省大震多发,如2008年汶川MS 8.0(31°N,103.4°E)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MS 7.0地震(30.3°N,103°E)和2017年九寨沟MS 7.0地震(33.2°N,103.8°E)均发生在该省,魏乐军等(2008)、马瑾等(2010)、张元生等(2002)、路茜等(2014)相继对地震进行了热红外异常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小波法、距平法、功率谱法等。本文运用的计算机程序化的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可快速提取震前热红外异常,且异常的时空特征显著、直观。
2 研究内容及方法选用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TERRA卫星MODIS遥感传感器亮温数据,数据区域范围为(100°—130°E,30°—45°N),数据时间范围为2004—2021年。采用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分析地震前热红外日均亮温数据振幅上升的趋势性变化幅度,从而研判是否存在异常。
异常提取过程如下:①数据预处理:将空间分辨率为1 km数据反演为100 km数据,以365天作为年周期,将反演后日均亮温数据转换为年均线值Ai;②在年均线基础上进行差值分析。理论上,当均线为水平线或为斜线时,其差值系列为一个稳定值,差值的振幅变化应为0。若差值数据系列的振幅变化越大,则热红外活跃性异常的可能性越高。均线差值ΔBi、差值振幅ΔTi、差值振幅波动变化平均值Ti、热红外活跃性指数Yi计算公式如下。
$ \Delta B_{i}=A_{i}-A_{i-t} \quad i>t $ | (1) |
$ \Delta T_{i}=\Delta B_{i}-\Delta B_{\min } $ | (2) |
$ \bar{T}_{i}=\frac{\sum\limits_{i=1}^{n} \Delta T_{i}}{i} \quad i>1 $ | (3) |
$ Y_{i}=\left(\frac{\Delta T_{i}-\bar{T}_{i}}{\bar{T}_{i}}\right)^{3} \text { 或 } Y_{i}=\frac{\Delta T_{i}-\bar{T}_{i}}{\bar{T}_{i}} $ | (4) |
式(4)中前者用于时间异常描述,3次方幂的运算作用是放大异常值,突出异常显示度,后者用于空间异常描述,其物理意义为当前振幅相对历史平均振幅的增加倍数。
3 研究结果以汶川MS 8.0、雅安芦山MS 7.0和九寨沟MS 7.0地震为例,分析发震前后震中区附近的热红外变化特征。震例分析时选取的空间范围为(100°—130°E,30°—45°N),差值时间间隔统一为30 d。实际异常分析步骤如下:①通过异常叠加图寻找异常区域;②分析异常区异常时间曲线特征;③通过异常平面图分析热红外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汶川MS 8.0地震汶川地震前2年的异常叠加图显示,出现以(37°N,102°E)为核心,纬度跨度超过5°、经度跨度超过10°的异常区,提取异常核心区所在网格的时间异常曲线,见图 1(a),纵坐标为异常放大指数。异常时间曲线显示,异常峰值出现在3月29日,距汶川地震发生44天,当日活跃性水平高于平均水平4.4倍(折算后),异常发展周期约2月。以3月29日为时间点,绘制研究区当日异常平面图,见图 1(b),色标表示当日振幅较历史平均振幅的增加倍数,黄色圆表示震中,纵坐标为纬度,横坐标为经度。平面图显示:当日震中北部区域出现罕见的大面积异常高值,其中高于2倍的异常区域近百万平方千米。
可见,震前异常区域位于震中北部,地理上该区域主体位于柴达木块体,与路茜等(2014)的研究结果吻合,异常发生时段与魏乐军等(2008)的研究结果吻合。如绘制连续的异常平面图,可以清晰的发现空间异常存在低值异常—高值异常—发震的发展过程。
3.2 雅安芦山MS 7.0地震和九寨沟MS 7.0地震受篇幅所限,仅对雅安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作简述。
提取(33°N,103°E)网格的时间异常曲线,清晰可见雅安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前的显著异常,如图 2(a)。雅安芦山地震前,异常峰值出现于2013年3月20日,距发震时间间隔31 d,当日热红外活跃性水平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5倍,异常区域主体位于震中西北方向,与路茜等(2014)的研究结果相近。九寨沟地震前最大异常峰值出现在5月5日,距发震间隔95 d,当日峰值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6倍。
分别绘制2次地震前异常峰值平面图,见图 2中(b)、(c)图,发现芦山地震前其异常区在震中北部,九寨沟地震前异常核心与震中接近。2次地震强度远低于汶川地震,异常强度与面积也远小于后者。
3.3 结论通过对3个震例的实际检验,得出以下结论:①数据处理过程未剔除错值和去云干扰影响,仍能得到与前人相似或相同的研究结果,侧面反映了本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且具备较好的容错和抗干扰性能以及一定智能分析功能;②3个震例研究结果显示,震前热红外活跃性减弱异常—活跃性上升异常,打破了地震前仅存在亮温上升异常的常规认识,说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异常挖掘功能。热红外异常峰值出现在发震以前,该指标具有短临地震预测意义。
4 结束语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适用于任意时段、任意区域热红外数据的快速分析,具有数据处理效率高、通用性强的特点,适合大规模、大范围甚至全球热红外数据的同步或准同步快速分析处理,也可以直接应用于热红外地震前兆监测。由于文中所用数据范围较小,虽然提取到较为显著的震前热红外活跃性异常,但3个震例中2个震例的震中均分布在异常区外,因此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预测预报仍为时尚早。
路茜, 张铁宝, 辛华, 等.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对比[J]. 四川地震, 2014(2): 39-41. |
马瑾, 陈顺云, 扈小燕, 等. 大陆地表温度场的时空变化与现今构造活动[J]. 地学前缘, 2010, 17(4): 1-14. |
魏乐军, 郭坚峰, 蔡慧, 等. 汶川MS 8.0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55. |
张元生, 沈文荣, 徐辉. 新青8.1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J].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1):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