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定点形变观测系统中,同一个测点包含多个测项和分量观测,这些观测蕴含不同维度的信息,彼此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孕震区地壳变形信息。因此,需要一种数据降维方法,用于单个测点的信息综合(周硕愚等,1990;牛安福,1999)。另外,震前异常识别及其时空演化的研究,其实质是兼顾物理含义的时空数据挖掘,这种由点到面的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亟需构建无量纲参数,以实现单点数据的空间可比。
2 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AF异常综合检测方法是在Fisher检验和动态场分析系统研究基础上完善形成的(Gitis et al,1995),可以较为广泛地对单点或局部多种变形观测进行综合异常检测,具有与变形“势”相同的意义,包括各个方向变形的综合信息。
任一自然过程时常与平稳和非平稳、线性和非线性、异常和正常、确定和随机等特征相联系。为便于描述,可将变形动态过程Xt分解为确定性Dt和随机性St两部分。Dt又可分解为平稳的At、线性项Vt和低阶非线性项NLt,St可分为平稳的Bt、高阶非线性项Ht和高频随机振荡项Rt,确定性部分Dt通常被接受为正常动态,异常则包含在随机信号中。选取某一“标准时段”对Xt做差分,可将Dt化为线性平稳,而St中的高阶非线性项和高频随机振荡Rt仍保留原有特征,从而实现动态变化过程的“捕捉”。
结合观测量物理含义明确、数据质量及连续性相对较好、观测点位分布相对均匀、参考框架统一的GNSS数据,引入AF检验方法,探索GNSS单点时间序列异常及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地震的关系。GNSS单点时间序列包括线性趋势项、年周期及半年周期项、同震影响(同震阶跃及震后非线性衰减)等,本研究采用Nikolaidis模型,对原始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和同震影响进行拟合并扣除,得到变化相对平稳的数据集。对每一个GNSS点位时间序列N、E、U三分量,分别选取基准时段N1—N2,n1 = N2 - N1 + 1,该时段内均值为向量X0和协方差阵C0,现时段L1—L2,n1 = L2 - L1 + 1,均值向量X1和协方差阵C1,进而构造协方差矩阵C = (C0 + C1)/(n1 + n2 - 2)。定义并标准化Makhahnobis距离,得到统计量F值。F服从Fisher分布F(d,n2 + n1 - d - 1)(Gitis,1995),公式如下
$ F = \left({{n_2} - {n_1} - d - 1} \right) \cdot {n_1} \cdot {n_2} \cdot \frac{{{D^2}}}{d} \cdot \left({{n_1} + {n_2} - 2} \right) \cdot \left({{n_1} + {n_2}} \right) $ | (1) |
若给定信度p = 95%,可得到置信阈值Fp,若F >Fp接受为非稳态异常,反之为正常。定义
$ {\rm{AF}} = F/{F_p}(d) $ | (2) |
设定基准时段数据长度为365天(避免年变影响),待检测时段数据长度为30天,滑动步长30天,计算264个(含境外点)单点时间序列三分量的AF值(月值采样),得到每一个台站的AF异常强度时间序列。
3 研究结果选取数据连续性较好、无显著干扰的GNSS连续站点,利用Matlab自带的4点样条函数插值算法,得到AF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图像,以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 6.7地震和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 6.9地震为例,总结震前异常时空演化特征。
(1)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 6.7地震。2016年8月(震前4个月),南天山西段开始出现AF高值异常,后逐渐增强,并于10月达最高值(震前1个月),在衰减过程中发生阿克陶MS 6.7地震,震后异常消失,震前异常形态表现为增强—减弱—发震的变化过程(图 1)。
(2)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 6.9地震。2017年6月(震前5个月),藏东南地区开始出现AF高值异常,后逐渐增强,于同年8月达最高值(震前3个月),同时异常范围逐渐扩大,主体区向北侧移动,后在该区域发生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 6.9、2018年5月6日青海称多MS 5.3和2018年8月3日玉树MS 5.1地震,异常持续时间分别为5个月、11个月和14个月(图 2)。
通过上述研究,实现了单个GNSS测站AF异常强度计算,以及全国多个台站AF异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的总结。震例回溯结果显示,该指标在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震前AF异常多表现为高值—高值增强—高值减弱—发震的演化过程,时间指示意义多为半年至1年尺度。
牛安福. 张北6.2级地震前中短期倾斜形变的阶段性及其实验解释[J]. 地震学报, 1999, 21(1): 106-111. |
周硕愚, 吴云. 断层网络形变前兆学原理与应用[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0, 10(1): 1-12. |
Gitis V, Ponomarev A, Sobolev G. Dynamic fields analysis system, Collected works of Eurocenter of geodynamics and seismology[M]. Pub by Grand-Duchy of Luxembourg, 1995: 12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