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形变观测作为地球物理观测手段之一,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日常数据跟踪、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S-Y型洞体应变仪(简称SS-Y仪)是一种测量地壳岩体两点间水平距离相对连续变化的精密仪器,可为地震孕育过程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同时可清晰记录到固体潮变化。引起固体潮畸变的典型干扰因素有气象因素、环境荷载变化以及人为干扰(薄万举等,2007)等。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等,环境荷载变化因素有水库的冲沙与蓄水、土石开挖等,人为干扰主要有人员进出观测山洞、仪器标定和维修等。
数据跟踪分析在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跟踪分析肃南地震台2013—2017年洞体应变观测数据时发现,2017年6月20日起,肃南地震台(下文简称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数据曲线出现转折变化,23日到30日转折速率有所降低,之后数据逐渐恢复正常变化趋势。通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自然条件、测区环境变化、同测点其他测项数据变化等进行分析,判断该变化的可能原因,为形变监测和干扰识别与排除提供参考。
1 台站概况肃南台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海拔2300 m。台站地处嘉峪关断裂东段,周边主要断裂有嘉峪关断裂、榆木山断裂、昌马—俄博断裂,地质构造分布见图 1。肃南台水管倾斜仪和洞体应变仪架设在观测山洞内,山洞走向NWW,进深170 m,覆盖层厚达40 m,洞室年温差0.2 ℃(雷登学等,2012)。台站观测条件优良,观测数据潮汐因子稳定,内精度高,能清晰记录固体潮变化及同震效应,多次在全国资料评比中取得名次。
肃南台所在的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自1927年开始进入强震活跃期,到1996年底已发生5.7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8级特大地震1次,7.0—7.5级地震2次(朱子政等,1997)。200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发生12次5级以上地震,包括2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03年10月25日甘肃山丹MS6.1和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
2 数据转折变化2017年6月,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出现转折上升变化,为判定该变化性质,选取2013—2017年同期(6月1日—6月29日)观测数据进行跟踪对比分析,结果见图 2。
由图 2可见,与2013—2016年同期数据曲线相比,2017年洞体应变NS分量观测曲线在6月20日开始出现转折,表现为拉伸状态,此后变化出现3个阶段:①21日—22日,曲线转折上升;②23日—24日,数据变化逐渐平缓;③25日起,再次出现转折上升变化,但速率有所降低,之后逐渐恢复正常变化趋势。
由具体数值可知,2017年该台洞体应变NS分量具有以下变化:20日—23日,日变幅为887.6×10-8;23日—30日,数据上升速率有所下降,日变幅为695.5×10-8。而2013—2016年同期日变幅分别为107.7×10-8、101.5×10-8、124.3×10-8、158.9×10-8。可见,2017年数据日变幅较前4年明显增大。
3 数据变化分析地壳形变、构造活动和干扰因素等均对形变观测产生影响。而地壳形变、构造活动产生的地球物理异常一般与多种干扰共存。干扰因素包括仪器、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其中仪器干扰有电源影响、仪器漂移等,环境干扰有降水、气压变化、施工爆破等,人为干扰有仪器标定、维修及其他人类活动等。从区域地震活动性、气象因素、台站观测环境等方面,分析2017年6月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数据变化,以正确识别地球物理异常和环境干扰,为地震短临预报服务。
3.1 区域地震活动性收集整理祁连山地震带(36°—41°N,96°—103°E)区域内2012—2018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震级统计(图 3),发现肃南台周边近期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表明该区近几年地震活动性不高,且肃南台周边2017年地震活动较少。最近发生的几次地震分别是2015年11月23日祁连MS 5.3、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及2017年5月20日民乐ML3.0地震,均未对肃南台洞体应变产生影响。由此判定,2017年6月该台洞体应变NS分量数据变化非地震异常。
对于一个应力状态尚未达到破坏或滑动水平的岩体(断层)而言,水的进入会使其更接近破坏或滑动状态。水与岩土介质之间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复合作用,其规律包括膨胀性、冲蚀效应、长期渗压水作用的演变趋势和稳定性,降低系统稳定性(黄建国等,2002)。
一般,降雨对地形变观测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地表载荷,并会即时体现在观测数据曲线上。考虑到降雨对洞体应变观测的影响,对比分析2017年6月1日—26日肃南台降雨量(因肃南台雨量器损坏,降雨量数据来自肃南气象站记录,详见表 1)变化与洞体应变NS分量曲线之间的相关性,并将温度、气压作为参考,计算得出洞体应变NS分量与温度、气压、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225、-0.208,对比观测曲线见图 4,可见气象因素对NS分量无直接影响,但不排除间接影响。
降雨对地壳形变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过程:①降雨的荷载作用;②降雨下渗断层面改变其间作用力,表现为空隙压力增大,断层面剪切强度减小或者断层面间的摩擦力减小。还有学者认为,水对岩石的物理、化学作用改变了断层面间的作用力;③降雨引起地下含水层上升而导致应力调整,进而引起地壳形变(赵小茂等,2009)。据此判断,此次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出现转折可能与降雨存在间接关系。结合2013—2019年肃南降雨数据,分析该台洞体应变NS分量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见图 5,可见二者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相关系数为-0.004 2,相关性较小,进一步表明降雨对洞体应变观测的直接影响较小。
对肃南台供电系统、洞体应变观测系统进行检查,发现仪器工作状态正常,观测数据曲线日变明显(图 6),表明该台洞体应变仪未发生故障,观测记录数据连续可靠。
(1)雨水渗漏点排查。对肃南台洞体应变观测山洞进行实地查看,发现山洞一侧有直径约2 m、进深约10 m的涵洞,朝向观测山洞,涵洞上方雨水冲刷痕迹明显,涵洞内砂岩潮湿,有雨水流入痕迹,山洞内部因雨水大量渗漏而积水(图 7),此渗漏点与洞体应变NS分量距离约1 m,与EW分量距离约10 m(间距远,积水未对该分量产生影响)。对该渗漏点采取封堵措施,由图 5可知,此后肃南台NS分量未再出现此转折变化。
(2)施工场地排查。对测区外部环境开展调研工作,发现2017年3月中旬,位于肃南台西南方向约300 m处的肃南县红湾寺小学教学楼建设施工,场地见图 7(d)所示。对比观测数据发现,该项目施工以来,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在对应时段未发生变化,结果见图 8。据熊先保等(2000)、李祖宁等(2007)、郑海刚等(2017)、闫伟等(2015)关于载荷对形变监测影响的研究,与观测点测项在震前出现的异常量相比,载荷变化可忽略不计。因此,红湾寺小学施工不足以引起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2017年6月20日的数据变化。
地球物理异常不可能仅出现在某一测点某一测项。运用附近区域内多点观测资料,可以有效识别地球物理异常和环境干扰。地球物理场区域形变测量资料所反映的震前异常往往是大面积的(路珍等,2016)。将变化分量与同槽观测的水管倾斜NS分量进行对比,发现水管倾斜观测数据未发生异常变化,见图 9。同时,与高台台重力、钻孔倾斜、钻孔应变和嘉峪关台洞体应变数据进行同期对比,发现周边观测数据未出现相同变化,见图 10。
定点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场观测的重要手段,正确识别地震异常和干扰对于监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地震地球物理异常与干扰往往难以区分,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对于在跟踪分析工作中发现的2017年6月甘肃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数据的转折变化,通过分析区域地震活动性、气象资料及调查观测环境、对比不同测项数据等,排除施工影响和震后恢复的可能性。结合2013—2019年当地降雨数据,与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一般降雨对其直接影响较小,只有因大量降雨而导致观测山洞严重渗水,引起测区岩土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才会出现相关变化。对渗漏点采取封堵措施,而且2018—2019年肃南未出现大量降雨,此后洞体应变NS分量曲线未出现转折变化,表明渗漏点封堵措施有效降低了降雨对肃南台洞体应变NS分量观测的影响,减少了可能引起数据变化的干扰原因,从而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数据。
薄万举, 章思亚, 刘宗坚, 等. 大地形变资料用于地震预测的回顾与思考[J]. 地震, 2007, 27(4): 68-76. |
黄建国, 张流. 水对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的影响[J]. 地震地质, 2002, 24(3): 387-399.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02.03.010 |
雷登学, 张建武, 田野, 等. 肃南地震台形变观测资料干扰识别与排除[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 33(1): 49-52.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2.01.010 |
李祖宁, 吴绍祖, 陈光, 等. 利用点荷载叠加方法研究天马跨断层短水准异常资料[J]. 地震研究, 2007, 30(1): 35-38.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07.01.007 |
路珍, 李瑞莎, 唐红涛, 等. 中强地震形变前兆异常时空分布综述[J]. 地震, 2016, 36(4): 89-100. |
孙伶俐, 李明, 蒋玲霞, 等. 湖北省潮汐形变观测异常及干扰识别[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 33(Z1): 36-40. |
熊先保, 张远城, 徐智明, 等. 新增大楼对地倾斜观测的影响[J].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20(4): 78-82. |
闫伟, 牛安福, 陈国琴. 不规则载荷影响地表近场垂向位移和倾斜观测的定量计算[J]. 中国地震, 2015, 31(2): 297-307. |
赵小茂, 黄辅琼, 王新, 等. "集中降雨"与浅层承压井水位及区域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09, 31(3): 259-264. |
郑海刚, 闫伟, 王雪莹, 等. 利用不规则载荷模型分析泗县台水管异常[J].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3): 45-48. |
朱子政, 姚吉禄, 杨建辉.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1997(4): 2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