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2. Earthquake Agenc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010010, China
对b值的研究源自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lgN = a-bM。式中:N代表震级M≥Mc(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所有地震的累积频度;参数b表示研究范围内不同大小地震频度的比例关系;参数a表示研究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科学家们利用古登堡—里克特公式中b、a值等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活动断裂带积累的相对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如:1968年,Scholz(1968)指出,b值主要代表介质内部应力水平的高低,即随着介质应力水平的提高,b值会减小,b值变化可反映地下介质的应力状态;1997年,茂木青夫(1997)用声发射实验反驳Scholz关于b值由应力状态决定的观点,并提出b值由岩石性质决定的结论;1984年,Aki(1984)根据双扭实验中的岩石声发射过程,再次观测到b值与应力状态的依存关系。
随着对b值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频度—震级关系中具有直接物理意义的系数b具有时空变化特征。恰当选取时空区间和起算震级,可通过b值时空扫描来跟踪应力的集中和转移,监测破坏性地震的孕育过程(李全林等,1978),而利用低b值空间分布可以判定是否为强震危险区(谢卓娟等,2015)。科学家们利用统计地震学分析复杂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监测b值动态变化,寻找可能孕育大震的区域。在一些主震周边不同区域,b值变化形态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大震前周围介质的性质和应力场状态不同(于军等,1987)。近年来,韩晓明等(2016)通过研究河套地震带b值时空变化特征,张帆等(2018)通过研究鄂尔多斯地块北缘b值时空特征及地震预测效能,发现b值时空变化特征在地震监测中具有较大作用。
随着地震资料的不断积累和完善,以及地震指标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利用b值研究地震的方法被发展并完善,b值逐渐成为中强地震的预测指标之一。文中以1970—2019年中国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作为研究对象,以蒙宁交界区为研究区,选取该区地震目录,采用多种扫描方式,对b值进行时空扫描,对比分析b值的时空变化,并对中强震进行震例回溯检验,以此判断研究区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1 研究区构造背景及资料选取 1.1 研究区地质和地震活动概况(1)地质构造。以内蒙古与宁夏交界地区(104°—109°E,36°—41°N)为研究区,简称蒙宁交界区,含内蒙古乌海市、阿拉善左旗、鄂托克前旗以及宁夏银川、吴忠、石嘴山等地。研究区地处南北地震带北端,断陷带规模大,构造复杂,活动强烈。如图 1所示,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分布密集,主要有磴口—本井断裂、巴彦乌拉山山前断裂、巴音浩特断裂、桌子山西缘断裂、贺兰东麓断裂带、黄河断裂、银川—平罗隐伏断裂、正谊关断裂等。
(2)地震活动。统计发现,自1970年以来,蒙宁交界区发生多次中强地震,如:1973年银川—平罗县8级地震,1976年阿拉善巴音木仁6.2级地震及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可知,1970—2019年,该区共发生15次5.0—5.9级地震。
1.2 地震资料选取使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从中选取1970年—2019年蒙宁交界区ML≥1.0地震目录,得到14 211条地震事件(含余震事件),其中6.0级以上地震事件1条,5.0—5.9级地震事件15条,4.0—4.9级地震事件119条,3.0—3.9级地震事件898条,2.0—2.9级地震事件4 264条,1.0—1.9级地震事件8 914条。
2 地震分布特征1970—2019年,蒙宁交界区共发生ML≥1.0地震14 211次,就地震空间分布及震级—频次、时间—频次,分析该区地震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蒙宁交界区1970—2019年ML≥2.0地震分布见图 2。由图 2可见:①宁夏北端和内蒙古南端交界地区地震分布密度大,即乌海市和石嘴山市等地。该区分布有贺兰东麓断裂带、正谊关断裂及桌子山西缘断裂,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②宁夏中部地震分布较多,如吴忠市等地。该区分布有银川—平罗隐伏断裂,活动较为频繁,面应变表现为挤压运动,是造成地震频繁的重要原因;③研究区东部,即鄂尔多斯西部等地,无断裂分布,地质构造运动微弱,地震发生频次低,在研究时段内无中强地震发生。
(2)震级—频次分布。蒙宁交界区1970—2019年ML≥1.0地震震级—频次直方图见图 3。由图 3可见:①震级区间在1.0—2.9的地震较多,说明研究区内1.0—2.9级地震发生频繁;②3.0级及以上地震发生较少(5.0级及以上地震仅发生16次)。可见,研究区中强震较少,小震频次较高。
(3)时间—频次分布。蒙宁交界区1970—2019年ML≥1.0地震时间—频次直方图见图 4。由图 4可见:①1970—1994年,地震频次变化不大,其中1987—1988年地震频次小幅度增加;②1995年发生地震852次,后地震频次变化较平稳,其中2003—2004年地震频次小幅度增加,2009年起地震发生频繁,且连续3年地震频次在650次以上;③2012—2019年,地震频次变化较平稳。
总体来看,蒙宁交界区地震的发生频率具有一定周期性,地震在平静十几年后进入频发期,按此周期性变化推断,预计下次地震频发期在2024年前后。
3 b值时空扫描选用极大似然法对研究区进行b值时间扫描和空间扫描。1978年,Utsu(1978)提出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b值,公式如下
$ \hat b = \frac{{\lg {\rm{e}}}}{{\bar M - {M_0}}} $ | (1) |
式中,lge = 0.4343,M0为起算震级,M为起算震级以上的平均震级。则b值标准偏差σ为
$ \sigma = 1.96\frac{{\hat b}}{{\sqrt {n - 1} }} $ | (2) |
式中,n为地震总数。
综合考虑,将起算震级M0设为ML 2.0,利用公式(1)和(2),计算研究区b值。
3.1 时间扫描利用MapSis软件,步长分别设为1个月、3个月、6个月,窗长分别设为2个月、6个月、一年,计算蒙宁交界区1970—2019年的b值,对比不同步长和窗长下时间扫描结果,结果见图 5,可见b值在0.7上下波动,曲线宏观趋势大致相同,变化较为平稳。
具体体现在:①1970—1993年,b值处于缓慢上升阶段;②1994—2012年,b值基本在平均值以上;③1990—1993年和2011—2015年,b值具有下降到平均值以下后上升的明显趋势,而1993年8月29日巴彦淖尔5.1级地震和2015年4月15日阿拉善5.8级地震即发生在变化趋势结束后,是否预示着蒙宁交界区某些中强震发生在b值下降到异常水平然后上升的过程中,尚需震例积累。
由图 5可见,b值时间扫描的步长和窗长越短,曲线上下波动越大,尖峰越明显,有利于分析短期时间或地震资料较少时的b值变化;所选扫描步长和窗长越长,曲线整体趋势越明显,有利于分析长期或地震资料多的b值变化;不同窗长和步长的b值范围略有不同,平均值也有细微差别。
3.2 空间扫描利用矩形窗和圆形窗,对蒙宁交界区进行b值空间扫描,以选取最佳空间扫描结果。为了控制变量,2种扫描均以0.2°×0.2°划分格点,其中,矩形窗扫描:以0.2°×0.2°为步长,以1°×1°为窗长;圆形窗扫描:以0.2°×0.2°划分格点,扫描半径r = 50 km。b值空间扫描结果见图 6,可见采用矩形窗和圆形窗进行b值扫描,结果有一定相似度,空间分布大致相同。其中:巴彦淖尔地区和阿拉善地区b值为1.3,乌海、银川和石嘴山等地b值为1.1。
(1)乌海地区b值比周边地区低。乌海地区分布有正谊关断裂和桌子山西缘断裂,应力累积较强,地震发生率较大,虽然1970—2019年未发生中强地震,但不排除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2)石嘴山b值低于周边地区。石嘴山分布有贺兰东麓断裂,地质构造运动较强烈,应力不断积累,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
(3)银川地区b值低于周边地区。银川分布有银川—平罗隐伏断裂,历史上发生过银川—平罗8级地震。该地在1970—2019年发生2次中强地震(1973年发生),且应力现今仍在累积,未来具有再次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据前人经验(Wiemer and Wyss, 1997),b值低于0.7视为异常。由图 6可见,蒙宁交界区低b值地区分布在(104°—105°E,36°—38°N)范围内,表明该地为应力积累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比研究区其他地区大。
4 研究区震例回溯1970—2019年,蒙宁交界区共发生16次中强震,地震参数及b值结果见表 1。以其中b值异常地震为例,进行震例回溯,b值时空扫描结果见图 7(图中数字编码对应表 1中地震序号,因地震较多,仅列出5个b值异常震例的时空扫描图),其中红色区块表示异常区域。
由蒙宁交界区16次地震的b值时空扫描结果可知:b值为1.5的附近区域,对应发生地震3次;b值为1.3的附近区域,对应发生地震4次;b值为1.1的附近区域,对应发生地震4次;b值为0.7的附近区域,对应发生地震4次;b值为0.5的附近区域,对应发生地震1次。由此可见,在低b值区域发生地震5次,在b值>0.7区域发生地震11次,表明在蒙宁交界区,低b值区域内部或者周边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但b值>0.7的地区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强。
5 结论选取蒙宁交界区1970—2019年ML≥1.0地震目录,就地震空间分布、震级—频次、时间—频次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多分布在断裂带及附近区域,断裂活动导致应力积累,从而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研究区中强地震频次较少,小震发生频次较高;蒙宁交界区地震发生频率有一定周期性,每隔十几年平静期即有地震频发期出现。
利用极大似然法计算蒙宁交界区b值,并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在不同窗长和步长条件下,b值时间扫描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有些中强震可能发生在b值下降到异常水平然后上升过程中;利用矩形窗和圆形窗进行扫描,b值空间分布大致相同,在低b值(104°—105°E,36°—38°N)区域有中强震发生的可能,研究区其他区域分布有断裂,具有中强震发生的可能。
在对研究区内1970—2019年发生的16次中强地震进行震例回溯发现,其中5次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11次地震发生在b值>0.7区域,表明低b值区域内部或者周边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然而b值>0.7地区也不可忽略,谨防中强地震发生。
韩佳东, 杨建思, 王伟平. 2017年西藏米林MS 6.9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和b值时空分布特征[J]. 地震学报, 2019, 41(2): 169-180. |
韩晓明, 张文韬, 王树波, 赵星, 包金哲, 李娟. 河套地震带的b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地震, 2016, 32(3): 522-532.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16.03.009 |
李全林, 陈锦标, 于渌, 郝柏林. b值时空扫描——监视破坏性地震孕育过程的一种手段[J]. 地球物理学报, 1978, 21(2): 101-125. |
刘雁冰, 裴顺平. 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6): 2104-2112. |
马鸿庆. 华北地区几次大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1978, 21(2): 126-141. |
任雪梅. 地震区划中b值统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1.
|
王辉.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值的时空分布特征[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2012: 294.
|
王熠熙, 张辉, 刘双庆, 曹井泉, 等. 河北平原地震带b值时空变化特征[J]. 地震工程学报, 2015, 37(1): 188-195. DOI:10.3969/j.issn.1000-0844.2015.01.0188 |
于军. b值的区域异常特征及其震例分析[J]. 东北地震研究, 1987(3): 59-66. |
于俊谊, 马起杨. 珊溪水库地区b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山西地震, 2017(3): 1-5. DOI:10.3969/j.issn.1000-6265.2017.03.001 |
张登科. 大同盆地与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在区域中强地震前b值时间变化特征浅析[J]. 山西地震, 2016(4): 11-15. DOI:10.3969/j.issn.1000-6265.2016.04.003 |
张帆, 韩晓明, 陈立峰, 李娟, 李拴虎, 胡博. 鄂尔多斯地块北缘b值的时空特征及其地震预测效能分析[J]. 地震学报, 2018, 40(6): 785-796. |
张琳琳, 唐兰兰. 新疆天山地区b值时空变化特征[J]. 地震, 2015, 35(3): 93-101. DOI:10.3969/j.issn.1000-3274.2015.03.010 |
张双凤, 张小涛, 赵志远. 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判断张渤地震带中西段地震危险性[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 39(4): 51-57.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8.04.008 |
郑兆, 刘东旺, 沈小七, 汪雪泉. 华北b值全时空扫描结果的可靠性及与地震的相关性[J]. 地震, 2001, 21(3): 8-14. |
Aki K. Asperities, barriers, characteristic earthquankes and strong motion prediction[J]. J Geophys Res, 1984, 89(B7): 5867-6872. DOI:10.1029/JB089iB07p05867 |
Mori J, Abercrombie R E. Depth Dependence of Earthquanke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s in California: Implications for the Rupture Initaition[J]. J Geophys Res, 1997, 102: 15801-15090. |
Scholz C H. The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 to Micro fracturing Rock and Its Relation to Earthquakes[J]. Bull Seism Soc Am, 1968, 58: 399-415. DOI:10.1785/BSSA0580010399 |
Utsu T. Estimation of parameters in formulas for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carses involving a parameter c for the maximum magnitude[J]. Zisin, 1978, 31(4): 367-382. DOI:10.4294/zisin1948.31.4_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