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阵是在与所观测地震波波长相当的孔径范围内有规则(直线、圆形或三角等)排列安装若干地震计(子台)的地震观测系统,从而获得比单个地震台更强的地震监测能力,特别是提取微弱地震信号的能力(张爽,2016)。
20世纪60年代,台阵地震学开始逐步发展(郝春月等,2007),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开始建设地震台阵监测全球地震、核爆等动态,我国上海、兰州、和田等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开展台阵建设(朱元清等,2002;许健生等,2005;段天山等,2009)。地震台阵的建设,使得在较远处监测低震级事件及在环境恶劣、不适宜架设固定台站地区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成为可能,而且地震台阵记录可提供高质量数据集,为解释地球内部精细结构提供了可能(于海英,1999)。
吉林省地震监测台网2008年建设完成,由5个国家数字测震台、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及2个火山监测台网(包含14个子台)共39个台站组成,同时与辽宁、黑龙江、内蒙古3个邻省的13个台站进行共享,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地震速报速度得到较大提升。但目前测震台网分布仍不均匀,东部的延边地区台站密度较低,严重影响地震监测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中国地震局拟在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建设1个地震台阵。台阵建设技术方案如下:采用圆形阵列方式,孔径3 km,由9个子台组成,分为阵心(1个台)、内环(3个台)、外环(5个台),呈近均匀几何分布,内环半径约500 m,外环半径约1 500 m。
子台建设应满足地震观测所需地质、台基岩性等自然条件,尽量避开各种振动干扰源,保障台站正常工作的电力、通讯、交通和生活等条件(中国地震局,2001),可见台阵勘选是台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主要介绍龙井地震台阵勘选的相关工作,从以下3个阶段进行台阵勘选:图上勘选、宏观勘选、仪器勘选,最终确定各个台点的布设方案。
1 台阵概况根据项目建设需求,拟在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建设地震台阵(图 1)。台阵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长白山东麓(图 1中红色框),东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边境线长142.5 km,东北与延吉市、图们市接壤,西南与和龙市毗邻,西北与安图县相接。
![]() |
图 1 龙井地震台阵区域卫星影像 Fig.1 Regional satellite images of Longjing Seismic Array |
地震台阵采用圆形阵列方式(阵心1个台、内环3个台、外环5个台)布设,孔径3 km,呈近均匀几何分布,内环半径约500 m,外环半径约1 500 m。
根据地震台阵勘选要求,此次台阵勘选分图上作业、宏观勘选和仪器勘选3个阶段。要求每个子台台基噪声低于台阵背景噪声水平,满足Ⅱ类及以上台站建设要求。对拟定台站进行勘选,每个台站需连续记录一个月,数据有效率应达95%以上,核实站址背景噪声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要求,以便为台阵建设及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2 图上勘选图上作业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地震台阵布局需求和大比例尺地图,初步确定宏观勘选的大致方位和范围,根据地质、气象、交通、通信、经济社会发展等地理人文环境,对建台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为下一步宏观勘选作准备。
台阵拟建于延边州东部,龙井、和龙一带。图上勘选初步选定龙井市的怀庆村、智新镇、德新乡及和龙市的八家子镇(图 2)。对卫星影像图上的4处地点进行初步分析,可见台阵观测场址位于谷地,地形相对平坦,交通较为便利,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距离相对较远,人口稀疏,以农耕为主,附近干扰源少,较适合地震台阵观测。
![]() |
图 2 图上作业拟建台阵位置 Fig.2 The analogue station of the seismic array on the map |
宏观勘选是根据图上勘选结果进行实地踏勘,详细调查台基地质环境、气象、交通、供电、通信、土地权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地理人文情况,分别从观测场地环境、建设条件、施工可行性、建成后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勘察,分析该场址是否适于台阵建设,确定下一步仪器勘选的具体点位。
实地踏勘发现,德新乡各自然村(屯)之间相对高差小,村(屯)人口稀疏,相对宁静; 当地以农耕为主,全乡境内未见大的噪声干扰源,具备需求的电力条件,所选测点附近有通讯塔,可实现光纤通讯; 在当地政府调研获悉,该乡未来以农业耕种为主,无工程建设用地、占地规划。初步判断,龙井市德新乡较适合地震台阵观测,确定为拟建台阵场址。
在现场踏勘中,对德新乡每个候选台址进行连续24小时的地震数据记录,利用收集的数据计算台基噪声水平,最终确认9个子台位置,除7#站在粮库、8#站台址选在德新乡山野外,地震计采用填埋方式,其余子台均布设在德新乡老乡家院内。台阵勘选参数见表 1。初步确认台阵的9个台址,后期将进行仪器勘选。
![]() |
表 1 地震台阵台站参数 Table 1 The station parameters of seismic array |
图 3是子台分布卫星影像示意图。1号站作为台阵中心站,2号站、4号站、7号站为台阵内环站,距1号站约500 m,3号站、5号站、6号站、8号站、9号站为台阵外环站,距1号站均在1.5 km左右。
![]() |
图 3 台阵站点分布 Fig.3 The station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array |
对前期宏观勘选确定的9个点位进行仪器勘选,技术系统构成见图 4。
![]() |
图 4 勘选技术系统构成 Fig.4 The system composition of survey technology system |
使用TMD-40TDE一体化短周期地震计进行现场连续观测,同时进行通信信道测试,所选测点附近存在通讯运营商2G、3G、4G信号,可实现光纤通讯和无线通讯。拟建测点附近无基岩出露,拟采取井下或地下室方式进行观测。拟建测点附近有220 V电源和通讯运营商的通讯塔,采用地埋220 V供电线进行供电,采用SDH光纤进行通讯。
个别点位布在野外,仪器安放选择填埋方式。步骤如下:挖坑(图 5,左上),坑深约1 m,铺垫并铺平细沙,沙上放置石板、踩实,用罗盘确定方位,安置并调平地震计、接线、加电测试、调整参数,系统正常运行后加盖地震计罩,用土填埋,电源尽量远离地震计。其余点位布在老百姓家院内,仪器安置在菜窖和仓房内。
![]() |
图 5 设备安装及调试 Fig.5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test |
8月5日下午至12日为台基噪声测试阶段,提取数采存储卡内记录数据,调整确认设备状态,检查24小时存储数据是否正常,同时检查GPS时钟是否正常。
采用港震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童汪练提出的背景噪声测定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9个台点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获取台基噪声平均值、台基噪声PSD曲线、台站观测动态范围,结果见图 6,评估监测台点附近的台基噪声水平,判断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同时,结合该台点附近的通信条件,综合判断勘选点是否可以作为台阵子台站点。符合台阵勘选台基噪声水平要求的,即确认为勘选台址,不符合要求的,调整台址,直至符合要求。按此操作流程,陆续确认9个子台的台址。
![]() |
图 6 台阵勘选仪器记录背景噪声处理结果 (a)4号站点台基噪声PSD曲线;(b)台站观测动态范围;(c)4号站点不同时段台基噪声PSD曲线 Fig.6 The processing result of the station survey for the background noise recorded by the instrument |
8月13日至9月18日选定台阵的9个站点进行连续记录,期间于8月中旬受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几个地窖台站出现渗水现象。为此,将设备转移并暂停监测,台风过后,于8月17日陆续恢复监测(表 2)。
![]() |
表 2 地震台阵勘选记录 Table 2 The record table of seismic array survey |
通过现场勘查、设备安装调试、波形标定、台基噪声测试及分析、通信条件检查、建台建议等流程,历时一个月,记录数据有效率达95%以上,初步完成仪器勘选工作,并最终给出9个子台站点布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综合分析认为,选定的9个台址在背景噪声水平、台基噪声、干扰源、通信、地质等方面,均满足建台相关要求。
5 小结经图上勘选、宏观勘选、仪器勘选,根据对9个子台站点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1) 9个最终站点台址背景噪声水平低于台阵监测要求的背景噪声水平,地面活动干扰源较少时段测得的台基噪声符合Ⅱ类及以上台站噪声水平,适合作为地震台阵的监测台站。
(2) 根据9个站点的位置情况,在实际台阵站点建设中,尽可能在勘选台址周边,远离道路,采用浅井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台站勘选过程中得到相关部门及德新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协助,现场勘选得到当地居民积极配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段天山, 范广超. 和田台阵子台相关性分析与布局设计[J]. 地震研究, 2009, 32(4): 409-414.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09.04.014 |
郝春月, 边银菊. 地震台阵、台阵地震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J]. 国际地震动态, 2007(9): 36-43. DOI:10.3969/j.issn.0253-4975.2007.09.006 |
许健生, 李建, 刘旭, 等. 兰州大尖山地震台阵建设[J].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Z1): 27-30. |
于海英. 地震台阵的应用及最新进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9, 20(6): 68-73. DOI:10.3969/j.issn.1003-3246.1999.06.012 |
张爽. 核查台阵、美国台阵与科学探测台阵现状综述[J]. 国际地震动态, 2016(12): 24-33.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6.12.007 |
中国地震局. 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地震信息网络[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3-6.
|
朱元清, 宋俊高. 上海地震台阵观测系统的建立[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2, 23(2): 1-12.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02.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