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 Vol. 41 Issue (5): 238-24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5.032
0

引用本文  

翟颖, 侯建民, 吴峥, 等. 以“智”谋“质”,推动地震智慧服务跨越式发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 41(5): 238-24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5.032.
ZHAI Ying, HOU Jianmin, WU Zheng, et al. Striving for "quality" through "intelligence" and promot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mart service[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0, 41(5): 238-24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5.03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8YFC150400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青年科技基金:《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震后信息采集研究》(项目编号:QNJJ202010)

作者简介

翟颖(1995-), 女, 本科,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新媒体和地震信息服务工作。E-mail:zhaiying@seis.ac.cn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0-10-16

编者按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地震风险防治能力,2017年,针对我国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中国地震局制定了《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提出了“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计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作为“智慧服务”计划的牵头单位,积极统筹规划,建成了更加高效的综合业务大厅、打通了更加联动的业务流程,搭建了更加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公众、科研项目及重大经济建设等各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以“智”谋“质”,推动地震智慧服务跨越式发展
翟颖 , 侯建民 , 吴峥 , 马秀丹 , 王坦 , 李华玥 , 郭凯     
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Striving for "quality" through "intelligence" and promot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mart service
ZHAI Ying , HOU Jianmin , WU Zheng , MA Xiudan , WANG Tan , LI Huayue , GUO Kai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中国地震局制定了《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提出了“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计划。该工程基于国家需求,在优化地震科技创新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创新资源,动员优势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地震风险防治能力。

近年来,在《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的战略指导下,在“互联网+地震”的强力推动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作为“智慧服务”计划的牵头单位,积极统筹规划、不断创新,以先进的管理手段、完善的业务体系、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公众、科研项目及重大经济建设等各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1 智慧管理,主体业务更加集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枢纽,汇集地震监测、地震预报、速报预警、公共服务等各项重要业务,因此,实现协调统一的业务调度与管理是台网中心构建现代地震信息业务系统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通过推进地震信息化工程建设,基于地震信息业务总体架构,在完成主要业务系统(包括:地震预警速报、站网运行监控、数据处理、网络运管等业务)迁移和集约化运行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流的综合业务大厅。

该业务大厅具备网络安全、数据治理、资源共享、应用智能等信息化展现的整体能力,实现了数据获取、处理分析、核心应用和公共服务等业务的标准化、自动化运行,不仅统一了各系统的基础运行环境,也加强了数据的管理与服务,为各台站、网络、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了集约、高效的一体化监控和运维保障。

综合业务大厅可同时承载地震应急、地震会商等多类业务会议,“新疆于田6.4级地震”“河北古冶5.1级地震”和“北京门头沟3.6级地震”等多次震后应急处置工作在此开展。

2 智慧平台,业务体系更加联动

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和地震信息化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不断整合各类资源,初步建成“四平台一体系”,即地震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全流程一体化监控平台、速报预警平台、信息服务体系,其建设成果已在地震系统内外多个领域得以运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地震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已实现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的池化、服务化;地震数据资源平台已汇集2 000余个国内和60余个国际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并实现实时转发,日增数据量约200 Gb;全流程一体化监控平台近两年逐步实现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其他省级地震站网监控数据的全面接入与应用;速报预警平台能够实时接收全国和全球多个台站的共享数据,实现全国2 min内、全球10 min内有影响地震的自动速报。

根据“平战结合、业务协同、多方联动、集中展示”的原则,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已初步实现地震综合业务集约化集中处置,各项业务联动性得以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地震业务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3 智慧运营,信息资源更加开放

“十三五”期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新媒体等新技术,基于“互联网+地震”模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主研发了能够自动播报地震信息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系统,并搭建了完善的地震新媒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服务平台、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和数字图书馆,实现了与公众、媒体的互联互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积极开拓创新,基于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系统的自动产出,与各大新闻媒体客户端和互联网平台打通数据接口,如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新闻类客户端,今日头条、腾讯新闻、高德地图、墨迹天气、58同城等互联网平台,以及小米AI音箱等智能家居平台,实现了实时地震信息的精准定向推送。目前,借助这些新闻客户端和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和用户,地震信息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重大突发地震消息可以在1 min内覆盖数亿网友。

目前,“智慧服务”计划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海涛强调,未来还将继续聚焦地震核心业务,以数据资源为纽带,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公共服务为目标,逐步打通各业务链条,推进地震台网中心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建设和提升,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台网中心,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同步,实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各项业务的现代化。

图 1 综合业务大厅 Fig.1 Comprehensive business hall
图 2 业务流程 Fig.2 Flowchart of business
图 3 地震公共服务体系 Fig.3 Earthquake public service system
图 4 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自动产出内容 Fig.4 Automatically produces content of the earthquake information broadcast robot
图 5 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自动产出示例 Fig.5 An example of automatic content produced by an earthquake information broadcasting robot
图 6 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对接平台 Fig.6 Docking platform of earthquake information broadcast 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