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 Vol. 41 Issue (3): 216-22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3.027
0

引用本文  

邓月飞, 孔德育. 云南通海、巧家MS5.0地震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思考与建议[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 41(3): 216-22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3.027.
DENG Yuefei, KONG Deyu.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guid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Tonghai and Qiaojia MS 5.0 earthquakes[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0, 41(3): 216-22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3.027.

作者简介

邓月飞(1990-), 男, 云南曲靖人, 助理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应急值守及涉震舆情监控工作。E-mail:824416724@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0-06-10
云南通海、巧家MS5.0地震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思考与建议
邓月飞 , 孔德育     
中国昆明 650224 云南省地震局
摘要:列举2018年云南通海2次MS 5.0、2020年云南巧家MS 5.0地震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实例,总结思考地震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的有效做法,从迅速抢占第一阵地回应公众关切、完善地震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加强震前震后科普宣传、强化横向纵向信息沟通渠道4个方面,提出地震舆情引导与应对中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震网络舆情    舆情监控    舆情引导与应对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guid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Tonghai and Qiaojia MS 5.0 earthquakes
DENG Yuefei , KONG Deyu     
Yunnan Earthquake Agenc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response for the two MS 5.0 earthquakes in Tonghai, Yunnan in 2018, and the Qiaojia MS 5.0 earthquake in Yunnan in 2020. It summarizes and thinks about effective methods fo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response when an earthquake occurs. Operable suggestions fo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response are provid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responding to public concerns after quickly seizing the first position, improving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popularization propaganda before and after earthquak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Key word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earthquakes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response    
0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较2018年底增长7 992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达8.50亿,较2018年底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各类视频平台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击现场的表达方式正不断影响着当代社会舆论。普通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获取、评论和转发各类信息,因具有不暴露身份的特性,给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中带来巨大挑战。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震情、灾情容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谣言事件屡见不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当下的地震舆情显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做好舆情应对成为地震部门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舆情的突出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庞大的网民数量,发达的网络技术平台,给舆情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发酵提供了可能,短时间内就可以在论坛、贴吧、微博和微信中成为关注的焦点(崔满丰等,2018)。本文以云南通海、巧家发生的几次MS 5.0地震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为例,总结地震舆情应对经验,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1 舆情概述

2018年8月13日1时44分,云南通海发生MS 5.0地震,8月14日3时50分,同一震区再次发生MS 5.0地震,2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通海县四街镇一带,震中距通海县约9 km,震区总人口约28万人。地震共造成11人受伤,通海县、江川区部分房屋受损,玉溪市、昆明市等多地有震感。短时间内在同一震中相继发生2次MS 5.0地震,对震区及周边群众的情绪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多条地震谣言通过口传、微博、微信等多渠道扩散,甚至有人仿造“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官方微博名义发布不实消息,造成震区恐慌情绪蔓延,严重影响社会秩序。通海地震舆情主要爆发于8月13日至14日,13日11时关注度高达28 910人/次,后逐渐衰减,14日地震发生后,关注度短暂回升,网民对此次地震的关注度于15日快速衰减。网民对通海地震信息获取渠道有微博、新闻、网站、客户端等,其中微博占85.54%(徐昕等,2018)。

2020年5月18日21时47分,云南巧家发生MS 5.0地震,震中距巧家县约38 km,距鲁甸县约39 km,距昭通市约58 km,20 km范围内约7.1万人。地震造成4人死亡(巧家县3人、鲁甸县1人)、24人受伤。巧家地震发生后2天内,微博、微信、各大主流媒体网站涉及此次地震的信息主要为地震三要素及人员伤亡、当地消防出队情况、当地网民发布现场视频、网友转发现场视频及发布祈福评论、成都高新减灾所发布预警信息等,无较大负面舆情。巧家地震舆情主要集中在5月18日至19日,据云南网推出的2020年5月“云南舆情地图”显示,“昭通巧家县发生5.0级地震”事件舆论关注度较高,排名第二,热度达到4 137.08,在震后2天呈上升趋势;据“舆情秘书”数据显示,震后2天内共获取舆情信息299 979条,其中5.40%来自网媒,0.20%来自论坛,87.74%来自微博,1.89%来自微信,0.21%来自视频,4.49%来自APP,20日后快速衰减,关注度急剧下降。

2 舆情引导与应对

2018年8月13日1时44分通海MS 5.0地震发生后,地震网络舆情信息分类统计结果如下:震后微博活跃量总数激增,网友关注度较高,地震相关信息有898条,其中灾情类信息约占79%(曹彦波,2018)。云南省地震局于8月13日4时0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云南广播电台、云南网、春城晚报等云南主流媒体参加),介绍本次地震的震情灾情、地震应急处置等有关情况,并就灾区受灾、响应处置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应急处置过程中,云南省地震局在门户网站建立“云南通海5.0级地震微直播”,专题发布地震灾情、应急现场工作等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在官方微博、微信发布防震避险等科普视频。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震后1 h是微博发布的高峰区间,之后发布数量逐渐降低,期间受地震谣传影响,出现多个波动(曹彦波,2018),波动原因如下:2018年8月13日地震发生后,8月14日3时50分MS 5.0地震发生前,有人仿造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官方微博散播谣言:“2018年8月14日3时40分,在通海、红塔、江川、昆阳地区将有6.0级左右地震”以及“通海局部地区发生6.1级,同时预计凌晨4时至6时还有更大的震感”。谣言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途径迅速在震区传播,造成灾区群众恐慌情绪强烈。谣言事件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官方微博及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分别于14日3时17分、45分发布权威信息辟谣;同时,云南省地震局主动与网信办、通信管理局、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协助处理谣言事件;例如:玉溪市、通海县公安部门官方微博、微信发布辟谣信息,提醒广大群众不信谣不传谣,并将依法依规处理谣言制造及传播者;新华社、云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发布辟谣信息。

2020年5月18日21时47分,巧家MS 5.0地震造成4人死亡,24人受伤,人员伤亡较通海地震严重,公众关注度更高,通过连续10日的舆情监控并未发现较大负面舆情信息。云南省地震局震后主要做了以下舆情引导工作:①2020年5月18日23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云南电视台、云南网、都市条形码、都市时报等多家媒体参加),向记者介绍本次地震的基本情况,组织专家回答记者关于灾区受灾情况的提问;②及时发布并更新网站信息,5月18日至28日,云南省地震局门户网站发布48条相关信息,并建立“云南巧家5.0级地震专题微直播”专栏,专题发布36条信息公告(阅读量4 384);③加强新媒体信息发布,在微博发布47条(阅读量49万+),微信发布7条(阅读量12 036)有关应急处置、震情、灾情、科普宣传等信息。此次震后应急宣传中有一个创新做法,即云南省地震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应急人员快速到岗参加应急响应等短视频,并转发了部分地震现场短视频,社会各界反响不错。

3 思考与建议 3.1 迅速抢占第一阵地,回应公众关切

取得好的舆情引导与传播效果,需从“人心”出发。抓住人心,就能守住社会情感安全线,社会情感安全是公共安全的底线,也是舆情安全的底线(郭景萍,2009)。就地震而言,震后灾区群众最关心的是会不会有更大地震发生、什么时候能安全返回家里等,而社会公众第一时间想知道的就是灾情、震情。地震部门应迅速抢占第一阵地,用好第一手信息开展舆情引导。从灾情微博解析与实际对比结果来看,震后2—4 h是地震灾情获取研判、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的关键期(曹彦波等,2017)。震后2 h,网友情绪表达比较集中;震后10 h,网友开始对抗震救灾、救援行动、医疗救助、救援人员正面评论,点赞、致敬(曹彦波,2019)。在通海地震应急处置中,云南省地震局于震后2 h16 min召开新闻发布会,8月14日晚,玉溪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在巧家地震应急处置中,于震后1 h43 min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云南主流媒体通报灾情、震情及应急处置进展情况。云南省地震局比较成功地开展了首次新闻发布会,但在信息发布的阶段性更新、完整性方面仍有待加强。震后应急处置、震害调查、科普宣传是连续多天的持续性工作,向社会主动发声的过程也应该是持续性的,及时更新的。比如,巧家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在震后2 h内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联合云南主流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回应社会关切,但后续工作进展发布仍有待加强。门户网站专栏收效不大,截至此次地震应急处置结束,门户网站阅读量仅4 000+,这对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地震来说显然不够,微博、微信阅读量相对较高,有500 000+,但关注度主要集中在科普、现场画面等零碎信息。对此,应结合主流媒体传播面更广、更权威的特性,对震后应急处置阶段性进展进行汇总与通报,才能及时满足公众需求、媒体需求,有效引导舆论,同时提高地震部门的显示度。

建议地震部门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至少召开3次新闻发布会,其中:第一次在震后1—2 h主动召开,主要介绍地震三要素、震区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以及初步查明的灾情、现场工作队出动情况,适当增加余震及其他相关部门应急处置等信息;第二次在震后1—2天,积极主动向主流媒体通报初步查明的震害情况、发震构造、破坏特点、余震趋势以及烈度调查、流动监测、科普宣传等工作开展情况;第三次在烈度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后,向媒体介绍本次地震烈度评定与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媒体发布地震烈度分布图并进行解读,对地震烈度分布、破坏、烈度调查整体情况等作主要介绍。

3.2 完善地震网络舆情监控手段

在通海地震谣言事件中,显示出地震谣言监控手段的滞后性。重大地震事件发生后,灾区大量民众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本次地震的情感、心情、观点、评论等,这些数据成为反映社会行为活动和灾害特征的一种重要数据源(王艳东等,2016)。2018年8月13日1时44分第一次MS 5.0地震发生后不久,有谣言在震区小范围口口相传,后逐渐转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至14日凌晨大范围扩散,引发灾区群众恐慌,相关部门才注意到,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官方微博及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分别于14日3时17分、45分发布权威信息辟谣,而此时谣言已传播十几个小时。笔者在舆情监控一线,缺少技术平台支撑,深刻体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利用人工来关注或检索地震网络谣言,往往贻误时机,达不到辟谣的时效性,影响应对效果。在巧家地震应急处置中试用的“舆情秘书”监控平台(图 1),在应对地震网络舆情中快速产出更多数据,但仍有亟需提升完善之处,比如:监测时段重置数据丢失、负面舆情事件定位不准确等。

图 1 “舆情秘书”网页试用平台 Fig.1 "Public Opinion Secretary" web trial platform

地震网络舆情监控是一项持续性任务,应做到震后连续多天24小时监测,借助舆情监控平台,对主流媒体网站、社交平台和新媒体平台等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并分析相关信息,形成简报、报告或图表等,为全面掌握地震网络舆情提供保障,提升地震部门涉震舆情引导与应对能力,守住社会生产、公众情绪安全线。有效的治理结构应该是政府、市场和公众3种力量的有效协同(王名等,2014)。在完善地震舆情监控系统平台建设上,由于对象、覆盖面、城乡差异等问题,在实际地震负面舆情事件中,需多手段、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地震舆情监控平台。

在地震部门不能建立完整舆情监控平台系统以前,建议如下:①考虑市场机制,面向社会市场,如向新浪、舆情秘书等技术媒体购买社会化服务,他们有相对成熟的舆情监控服务,通过购买涉震舆情监控服务,及时有效地了解公众在震后的情绪状态反应,及早发现重大负面舆情,及时引导,减少负面舆情的生存发展空间;②震后,特别是重大地震事件发生后,加强震区舆情现场监控,在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处置的同时,安排现场舆情监控组对灾区进行监控,及时了解灾区群众的需求、焦虑、疑问等,发现类似口口相传的地震谣言等舆情信息及时上报;③出现较大负面舆情时,主动联系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协助应对,主动联合各大主流媒体,利用自身门户网站、新媒体等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控制负面舆情传播。

3.3 加强震前震后科普宣传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既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云南地震科普宣传较集中,震前主要集中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地震纪念日,震后主要集中在地震发生后的2—10天,形式单一,受众面较窄。地震发生后,在有震感的地区,地震相关部门利用较传统的方式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如:发放宣传手册,开展问卷调查、讲座等(孔德育等,2019)。

在巧家地震应急中,云南省地震局首次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迅速开展应急处置的权威短视频,得到大众关注,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回应网友的质疑,如地震部门震后在干什么等疑问。巧家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官方抖音号发布地震中复课学生教科书式有序撤离的监控画面短视频,收获5 500 000+网友点赞,160 000+评论,26 000+转发,起到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从大众信息获取渠道与需求出发,鉴于目前手机网民数量的庞大及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领域的快速发展,地震科普宣传既要继续高度重视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也要加强创新、构建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布渠道。震后2—3天是大众关注度最高时期,也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最佳时段(杨红樱等,2019)。地震部门应注重地震科普宣传“震前”与“震后”、“线上”与“线下”两手抓,构建多部门联合科普宣传工作机制,拓宽地震科普宣传渠道,扩大防震减灾系列科普知识普及面,提升公众科学认识地震的能力。

震前建议如下:①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建成包括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宣传平台,积极利用当下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宣传效果显著的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作为宣传主阵地;②加强宣传产品的创新与储备,建立丰富的地震科普宣传产品储备库;③创新科普宣传方式,结合当地特色,适当增加科普宣传活动。

震后建议如下:①利用建成的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防震避险等科普短视频,编制发放科普资料,制作宣传教育光盘等紧急送往灾区,提醒群众科学防震避险;②适当拓展震后信息发布内容,主动发布灾情及应急工作信息,适当发布余震和震后趋势判断等公众迫切需要的信息;③对于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专题采访、现场采访和实时连线等方式,组织专家进行线上线下权威解答,及时发声,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引导社会舆论,既减少宣传成本,又有成倍科普宣传效果,事半功倍。

3.4 强化横向纵向信息沟通渠道

在巧家地震应急处置中,通过对比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可以看出,同样是截至5月19日6时,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应急管理部通报的灾情为4人死亡、23人受伤,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应急厅通报的灾情为4人死亡、24人受伤,1人的统计差距造成公众的普遍疑惑,使得政府部门在舆情引导上处于被动局面。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作为政府部门回应公众关切最直接的沟通话语,通报信息承担了以下重要的政治责任:权威回应大众关切,消除大众质疑,疏导大众情绪,稳定社会局势,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凝聚大众等。能否准确、全面、通俗易懂地发布权威信息,是决定信息发布能否获得有效沟通、能否凝聚人心、能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因素。

就震后通报信息发布而言,建议:①强化纵向信息沟通上报机制,比如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省政府应规范下级部门信息上报流程,统一信息报送渠道,提升信息准确性;②加强或建立横向信息沟通联动机制,省级地震局、省应急厅等相关部门应完善沟通渠道,有效衔接,可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实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统一口径,同时加强州(市)县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更好地保障信息发布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在涉震网络舆论场上化被动为主动。

4 结语

每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总能触动大众的敏感神经,在通海、巧家MS 5.0地震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中,对于通报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舆情监控手段的滞后性、科普宣传方式的落后性、信息沟通的不准确性等,有诸多方面需要思考、总结和提高,做好涉震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工作,需要强化地震部门自身各方面的积累,完善关键环节的联动机制。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营造良好的震区舆论环境,是稳定震区生产生活的基础,引导与应对得当,必将提升地震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及认可度。

参考文献
曹彦波, 毛振江. 2017. 基于微博数据挖掘的九寨沟7.0级地震灾情时空特征分析[J]. 中国地震, 33(4): 613-625.
曹彦波. 2018. 基于新浪微博的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舆情时空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41(4): 525-533.
曹彦波. 2019. 基于社交媒体的地震灾区民众情绪反应分析[J]. 地震研究, 42(2): 245-256.
崔满丰, 项楠, 雷蕾, 等. 2018. 地震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研究[J]. 高原地震, 30(2): 53-57.
郭景萍. 2009. 社会公共安全视野下的情感安全调控[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 38(2): 87-90.
孔德育, 彭关灵, 徐昕. 2019.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 6.0地震的网络舆情特点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11): 46-51.
王名, 蔡志鸿, 王春婷. 2014. 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12): 16-19.
王艳东, 李昊, 王腾, 等. 2016. 基于社交媒体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挖掘与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6(3): 290-297.
徐昕, 孔德育, 邓月飞. 2018. 基于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的历史震区网络舆情应对初步分析[J]. 高原地震, 30(3): 48-51.
杨红樱, 周煊超. 2019. 浅谈防震减灾科普现状[J]. 国际地震动态, (8): 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