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河南 453000 新乡市地震局
2. Xinxiang Earthquake Agency, Henan Province 45300, China
我国跨断层水准测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观测精度较高、能够直接反映断层活动的形变观测手段,其物理意义明确,在地球动力学、活动构造和地震预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薄万举等,2001;郭良迁等,2007)。许多研究者利用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断层的活动速率、活动性质和三维活动量等(薄万举等,1998;李腊月等,2016),这为研究区域断层动力学特征提供了大量的佐证。此外,还有研究者将主成分分析、时频分析、灰色关联度综合指标等方法引入跨断层资料的分析中(方颖等,2015;张希等,2018)。但上述方法是基于排除跨断层观测中各种干扰因素后进行的,同时,上述部分方法是在具备断层基线观测和水准观测的条件下开展的。西代村跨断层短水准观测场地位于汤西断裂上,其跨断层测段观测数据自2012年起出现加速上升,截至2018年10月,累计变化量高达10.6 mm。由于未搜集到该场地周边地下水位、气象三要素和附近采石场开采情况等资料,不能判定该异常是否由干扰所致,因此,不能盲目地采用跨断层形变资料分析方法来分析断层的活动速率等。此外,该场地无基线测量,监测内容单一,无法有效完整地监测到地震活动异常信息(陆明勇等,2018)。研究表明,跨断层形变资料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间成正比关系,且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李杰等,2010)。西代村跨断层水准观测数据变化是否由构造活动引起,断层近期活动状态如何值得探究。
跨断层土壤气为地球内部沿活动板块或块体边界及其它地壳薄弱带向地表迁移释放的气体。土壤气的浓度变化特征能客观灵敏地反映地壳应力状态,相关研究被认为是一种示踪断裂活动的有效途径,目前该方法已成为探索地震前兆与评价断裂活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汪成民等,1991;刘菁华等,2006;李营等,2009;周晓成等,2011)。但目前将跨断层土壤气测量与跨断层水准测量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在跨断层水准测量的同时,开展跨断层土壤气Rn和H2的测量,旨在通过各期土壤气浓度、背景值等变化特征判定水准观测数据趋势性上升是否由构造活动引起以及断层近期活动状态。
1 地质构造背景西代村跨断层水准场地跨过汤西断裂。该断裂是汤阴地堑的西边界,也是太行山区与南华北平原的主要分界线。断裂南起新乡,经太公泉、青羊口、庙口,过宜沟后,逐渐隐伏于汤阴以西的丘陵中,倾向120°,倾角75°,全长70 km(图 1)。跨断层水准场地附近活断层探测开挖的探槽揭露,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的棕黄色粘土与鹤壁组砾岩呈断层接触,断面平滑,可见到NW向的斜向擦痕,反映出该断裂东盘沿断层面作斜向滑动的右旋正断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
在探槽露头北约280 m处布设1条与跨断层水准测量剖面平行的跨断层土壤气Rn和H2的测量剖面,剖面走向与断层走向近垂直(图 2)。根据现场测量环境,设置测线方向由西向东,测线长度为480 m,测点间距30 m,共17个测量点(图 2)。分别于2018年4月、7月、10月开展3期Rn和H2测量。同时,为提高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于2018年8月在原测线北20 m处布设1条与其平行的测线开展1期Rn和H2测量,测点间距20 m,加密处间距10 m。测量时先用钢钎在测量点并列打2个孔深0.80 m、孔径0.03 m的钻孔,然后将麻花钻取样器插入其中封孔。用硅胶管连接便携式Rn气与痕量H2监测仪进行土壤H2与Rn浓度现场测定。Rn浓度用Alpha GuARD P2000测氡仪测定,仪器灵敏度50 cpm/(kBq/m3),仪器校准误差小于3%。H2浓度使用杭州超距公司ATG-300H便捷式测氢仪,仪器检出限5×10-12,仪器校准误差小于5%。
现场测量时测氡仪的参数为0.5 mL/min的抽气模式、1 min的采样间隔,每个测点记录20个Rn浓度值、5个H2浓度值。由于土壤层气体释放不稳定,因此取每个测点气体浓度最大值作为该测点气体观测值。对各期土壤气H2、Rn浓度观测值分别进行K-S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p > 0.05,观测值均通过检验,土壤气H2、Rn浓度观测值正态分布。同时,为客观反映该区土壤气背景值,利用Excel中箱形图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出异常高值并去除,然后取剩余测点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每期观测的背景值。
3 测量结果及分析 3.1 土壤气H24期土壤气H2测量结果显示,该区土壤气H2浓度背景值处于低浓度水平,变化范围为0.40×10-6—1.44×10-6,4期中H2浓度最大值仅为11.50×10-6。2018年7月、8月2期H2浓度异常值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为断裂通过处。另外2期测值对断裂位置的显示不明显,可能与当时的测量环境等因素有关。图 3为西代村跨断层土壤气H2、Rn各期浓度。由图 3的第1、2期测量数据可见,断裂上盘土壤气H2浓度较下盘低,这可能是上盘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的棕黄色粘土覆盖,而下盘为新近纪鹤壁组砾岩,第四纪覆盖层较薄所致。与不活动断层相比,活动断层处气体释放更为剧烈。已有研究表明,与历史地震有关的活动断层中H2浓度通常为百分之几(Sugisaki et al,1983),而与历史地震无关的第四纪断层中H2浓度至多为100.00×10-6,因此可将H2作为检测断层活动与否的一项辅助手段(王博等,2017)。而该区测量结果中H2浓度最大值仅为11.50×10-6,远小于100.00×10-6,同时,2018年8月、10月背景值低于该区空气H2浓度背景值(0.50×10-6)。4期H2浓度背景值的相对变化量也不大,最大变化量为-0.55×10-6—0.49×10-6,说明断层近期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期土壤气Rn测量结果显示,该区土壤气Rn浓度背景值为44.8—61.0 kBq/m3,最大值为109 kBq/m3,异常值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可能为断裂通过处。4期中Rn浓度最大值、背景值和均值分别为80.4—109.0 kBq/m3、44.8—61.0 kBq/m3、45.3—67.6 kBq/m3(表 1),变化幅度均在正常范围内。
西代村跨断层水准观测场地内布设有5座基本水准标尺,第0点为基岩点,第1—4点均为土层点,标石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共4个测段,测线与断层夹角105°,点间直线距离1-2为42 m,3-2为250 m,3-4为40 m,3-0约500 m,单程共计900 m(图 2)。其中,3-0、3-2测段自2012年起出现了张性趋势性变化。截至2018年10月,3-2高差累计变化量达10.6 mm(图 4)。
为更好地对比跨断层水准结果和土壤气测量结果,在水准测量日期前后同时开展土壤气测量,跨断层水准测量周期为2个月,测量时间为2018年4月、6月、8月、10月,土壤气测量时间为2018年4月、7月、8月、10月。土壤气测量路线与水准测量路线基本平行。将4期H2和Rn浓度测量的背景值、均值变化量与2018年4—10月跨断层3-2段、3-0段高差变化量作对比分析(表 2)。为统一坐标轴,同时为反映4期的变化量,对比时各期数据分别与2018年4月测量数据作差分分析。
2018年4—10月,跨断层水准3-2段、3-0段高差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最大变化量为1.17 mm、1.91 mm,断裂呈加速扩张。但4期土壤气H2浓度背景值和均值变化幅度较小,为-0.90×10-6—0.71×10-6,同时,土壤气Rn浓度背景值变化幅度为-5.5—10.7 kBq/m3,均值变化幅度为-9.0—13.3 kBq/m3(表 2)。监测H2浓度变化是一种指示断层活动性的新手段,具有较强的映震灵敏性,也是地震短临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张炜等,1988;刘耀炜等,2006)。在中国唐山、宁河、海城、大同等地震前后北京附近水井中溶解H2浓度均急剧增加,变化幅度较大(汪成民等,1991),震前H2浓度出现比正常起伏范围高几、十几、甚至上百倍的大幅度变化(车用太等,1995)。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发生改变时,地下Rn的含量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车用太,2002)。从4期土壤气测量结果来看,4期土壤气浓度变化幅度均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未出现大幅度变化,推测近期断裂带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考虑到仅依靠4期土壤气浓度测量数据分析汤西断裂近期的活动状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该断裂带附近的小震活动进行了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汤西断裂带及其附近未发生ML≥2.0地震。对2008年以来豫北地区49次ML≥2.5地震的视应力计算结果显示(何重阳等,2019),应力高值集中在聊兰断裂濮阳—鄄城段范县地区,汤西断裂附近视应力处于极低值区。这也说明该断裂近期活动较弱。上述结果与该区活断层探测结果基本一致,活断层探测中天然剖面和钻孔资料共同反映该断裂新近纪活动强烈,第四纪早、中更新世仍活动,但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迹象。
4 结论(1) 4期土壤气H2浓度测量结果显示,该区土壤气H2浓度背景值处于低水平,H2浓度异常值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为断裂通过处。4期中Rn浓度最大值、背景值和均值变化幅度均在正常范围内,Rn浓度异常值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可能为断裂通过处,因土壤气显示断裂通过处与该区探槽显示的断裂位置一致。
(2) 4期土壤气测量结果及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近期断裂带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跨断层水准异常与断层活动间关系不大。但考虑到断裂的活动及地质过程都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仅依靠4期土壤气H2和Rn浓度测量结果来判定断裂活动性还值得商榷。
建议在该区开展跨断层水准与跨断层土壤气同步测量,以期获得更多观测数据进行更科学充分的对比。
薄万举, 谢觉民, 郭良迁. 1998. 八宝山断裂带形变分析与探讨[J]. 地震, 18(1): 63-68. |
薄万举, 杨国华, 郭良迁, 等. 2001. 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测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车用太, 张大维, 鱼金子, 等. 1995. 断层带土壤气的映震效能与地震短期预报[J]. 中国地震, 11(4): 374-380. |
车用太. 2002. 地下流体数字观测技术[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120.
|
方颖, 张晶, 江在森, 等. 2015. 用跨断层形变资料分析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运动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58(5): 1646-1653. |
郭良迁, 黄立人, 马青, 等. 2007. 地壳垂直形变场与强震关系研究[J]. 灾害学, 22(1): 6-12. |
何重阳, 韩贞辉, 赵大鹏. 2019. 豫北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40(1): 59-63. |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等. 2010.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J]. 地震, 30(2): 100-110. |
李腊月, 季灵运, 李玉江, 等. 2016. 基于跨断层测量的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及其与强震关系研究[J]. 地震学报, 38(5): 739-750. |
李营, 杜建国, 王富宽, 等. 2009. 延怀盆地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J]. 地震学报, 31(1): 82-91. |
刘菁华, 王祝文, 刘树田, 等. 2006. 城市活动断裂带的土壤氡、汞气评价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6(2): 295-297. |
刘耀炜, 陈华静, 车用太. 2006.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40年发展与展望[J]. 国际地震动态, 11061106(7): 3-12. |
陆明勇, 于海生, 李志雄, 等. 2018. 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优化初探[J]. 中国地震, 34(4): 837-844. |
汪成民, 李宣瑚. 1991. 我国断层气测量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地震, 7(2): 19-30. |
王博, 周永胜. 2017. 氢气与断层活动及地震的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2(5): 1921-1929. |
张炜, 王吉易, 鄂秀满. 1988. 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277.
|
张希, 贾鹏, 张四新, 等. 2018.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构造活动与应变积累特性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8(4): 331-337. |
周晓成, 王传远, 柴炽章, 等. 2011. 海原断裂带东南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J]. 地震地质, 33(1): 123-131. |
Sugisaki R, Ido M, Takeda H, et al. 1983. Origin of hyd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in fault gases and its relation to fault activity[J]. The Journal of Geology, 91(3): 239-258. |